一种高效除尘脱硫一体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04-13  10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效除尘脱硫一体化系统。



背景技术:

吸收塔是实现吸收操作的设备。按气液相接触形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气体以气泡形态分散在液相中的板式塔、鼓泡吸收塔、搅拌鼓泡吸收塔;第二类是液体以液滴状分散在气相中的喷射器、文氏管、喷雾塔;第三类为液体以膜状运动与气相进行接触的填料吸收塔和降膜吸收塔。塔内气液两相的流动方式可以逆流也可并流。通常采用逆流操作,吸收剂以塔顶加入自上而下流动,与从下向上流动的气体接触,吸收了吸收质的液体从塔底排出,净化后的气体从塔顶排出。

目前对于锅炉、窑炉、烧结等烟气处理的方式一般有:旋风分离器、干(湿)式电除尘、布袋除尘器、普通吸收塔等,基本是对污染物作单一化处理,要达到综合处理必须由多种设备协同配合,设备越多、系统越复杂,对生产场地、运行维护成本等都需求更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高效除尘脱硫一体化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烟气处理的设备通常为单一化处理方式,导致在进行烟气吸收时,造成设备多、系统复杂、设备运行维护成本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高效除尘脱硫一体化系统,包括吸收塔、喷淋层、液膜装置、高效除雾器以及循环泵,所述喷淋层至少设置两层,所述喷淋层安装于吸收塔内部位置,所述喷淋层通过管道与位于吸收塔底部的浆液储存区相连通,管道处安装有循环泵,所述液膜装置安装在吸收塔内部位置,所述高效除雾器设置在吸收塔内部上方位置,所述高效除雾器包括自下而上的均流层、板式带勾除雾层、桶式自旋流器层,在板式带勾除雾层的上下位置、以及筒式自旋流器层下方位置均设置有冲洗水管,所述冲洗水管与外部水源相连。

优选的,所述液膜装置包括多个位于吸收塔内部且等高的液膜筒,液膜筒固定设置在吸收塔内部,所述液膜筒的内部下方位置设置有持液槽,所述持液槽的上方设置有伞形结构的分离层,分离层通过加强筋连接在液膜筒的筒壁位置,在所述液膜筒的内部上方设有泛水圆环。

优选的,所述液膜装置安装在喷淋层的下方位置。

优选的,所述液膜装置安装在喷淋层的中间位置。

优选的,所述液膜装置安装在喷淋层的上方位置。

优选的,所述吸收塔的侧壁开设有便于烟气进入吸收塔内部的烟气进口。

优选的,所述吸收塔的顶部开设有烟气出口。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含有大量颗粒物及二氧化硫等烟气穿越液膜装置时必将100%与浆液接触,完成一个冲刷、洗涤过程,气流得到均布并加速,与上方或下方喷淋而来的浆液在筒内形成一个自然的搅拌混合体,由于浆液中含有一定量的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等物质),该混合过程,使烟气中污染物与浆液完全接触、吸收,不留死角,且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撞击筒壁及泛水圆环。由于筒壁有大量水膜,尤其是筒壁的水膜被具有一定流速的烟气带至上方的泛水环处时,形成更厚的水膜,使得废气中的颗粒物和酸性物质随着气流在旋转上升过程中撞击筒壁及泛水圆环处的水膜时,更容易被水膜给粘附吸收。

(2)烟气继续上升通过多级复合式除雾器继续得到均布,并经板式带勾除雾层、桶式自旋流器层将把雾滴及浆液粘结在板壁,再通过间隔冲洗水将板壁残留物冲洗干净。

(3)本系统具有明显的除尘、脱硫效果,经过本系统的净化处理,除尘效率最高可达99.5%,脱硫效率最高可达99%。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超净液膜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液膜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

1、烟气进口;2、吸收塔;3、液膜装置;4、喷淋层;5、高效除雾器;501、均流层;502、板式带勾除雾层;503、桶式自旋流器层;504、冲洗水管;6、烟气出口;7、循环泵;8、液膜筒;9、持液槽;10、分离层;11、加强筋;12、泛水圆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1-图3,一种高效除尘脱硫一体化系统,包括吸收塔2、喷淋层4、液膜装置3、高效除雾器5以及循环泵7,所述喷淋层4至少设置两层,所述喷淋层4安装于吸收塔2内部位置,所述喷淋层4通过管道与位于吸收塔2底部的浆液储存区相连通,管道处安装有循环泵7,所述液膜装置3安装在吸收塔2内部位置,所述高效除雾器5设置在吸收塔2内部上方位置,所述高效除雾器5由多级复合的除雾层构成,包括自下而上的均流层501、板式带勾除雾层502、桶式自旋流器层503,在板式带勾除雾层502的上下位置、以及筒式自旋流器层下方位置均设置有冲洗水管504,所述冲洗水管504与外部水源相连。

具体地,所述液膜装置3包括多个位于吸收塔2内部且等高的液膜筒8,其中,液膜筒8通过支撑架安装在吸收塔2内,支撑架固定在吸收塔2的内壁位置,相邻的液膜筒8之间的空隙采用盖板进行连接,液膜筒8固定设置在吸收塔2内部,所述液膜筒8的内部下方位置设置有持液槽9,所述持液槽9的上方设置有伞形结构的分离层10,分离层10通过加强筋11连接在液膜筒8的筒壁位置,在所述液膜筒8的内部上方设有泛水圆环12。

具体地,所述液膜装置3安装在喷淋层4的下方位置、或者所述液膜装置3安装在喷淋层4的中间位置、或者所述液膜装置3安装在喷淋层4的上方位置,这样设置是为了根据使用条件的不同,而改变液膜装置3的安装位置,适用范围广。

具体地,所述吸收塔2的侧壁开设有便于烟气进入吸收塔2内部的烟气进口1。

具体地,所述吸收塔2的顶部开设有烟气出口6。

工作原理:

含有大量颗粒物及二氧化硫等锅炉烟气从烟气进口1进入吸收塔2并穿越喷淋层4及液膜装置3,完成一个冲刷、洗涤过程,气流得到均布并加速,与上方或下方喷淋而来的浆液在筒内形成一个自然的搅拌混合体,由于浆液中含有一定量的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等物质),该混合过程,使烟气中污染物与浆液完全接触、吸收,不留死角。烟气继续上升通过高效除雾器5继续得到均布,并经板式带勾除雾层502、桶式自旋流器层503将把雾滴及浆液粘结在板壁,再通过间隔冲洗水将板壁残留物冲洗干净,经处理后的烟气可达到超净排放标准通过烟气出口6排入大气。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高效除尘脱硫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收塔(2)、喷淋层(4)、液膜装置(3)、高效除雾器(5)以及循环泵(7),所述喷淋层(4)至少设置两层,所述喷淋层(4)安装于吸收塔(2)内部位置,所述喷淋层(4)通过管道与位于吸收塔(2)底部的浆液储存区相连通,管道处安装有循环泵(7),所述液膜装置(3)安装在吸收塔(2)内部位置,所述高效除雾器(5)设置在吸收塔(2)内部上方位置,所述高效除雾器(5)包括自下而上的均流层(501)、板式带勾除雾层(502)、桶式自旋流器层(503),在板式带勾除雾层(502)的上下位置、以及筒式自旋流器层下方位置均设置有冲洗水管(504),所述冲洗水管(504)与外部水源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除尘脱硫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膜装置(3)包括多个位于吸收塔(2)内部且等高的液膜筒(8),液膜筒(8)固定设置在吸收塔(2)内部,所述液膜筒(8)的内部下方位置设置有持液槽(9),所述持液槽(9)的上方设置有伞形结构的分离层(10),分离层(10)通过加强筋(11)连接在液膜筒(8)的筒壁位置,在所述液膜筒(8)的内部上方设有泛水圆环(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除尘脱硫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膜装置(3)安装在喷淋层(4)的下方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除尘脱硫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膜装置(3)安装在喷淋层(4)的中间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除尘脱硫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膜装置(3)安装在喷淋层(4)的上方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除尘脱硫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2)的侧壁开设有便于烟气进入吸收塔(2)内部的烟气进口(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除尘脱硫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2)的顶部开设有烟气出口(6)。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高效除尘脱硫一体化系统,包括吸收塔、喷淋层、液膜装置、高效除雾器以及循环泵,所述喷淋层至少设置两层,所述喷淋层安装于吸收塔内部位置,所述喷淋层通过管道与位于吸收塔底部的浆液储存区相连通,管道处安装有循环泵,所述液膜装置安装在吸收塔内部位置,所述高效除雾器设置在吸收塔内部上方位置,所述高效除雾器包括自下而上的均流层、板式带勾除雾层、桶式自旋流器层,在板式带勾除雾层的上下位置、以及筒式自旋流器层下方位置均设置有冲洗水管,所述冲洗水管与外部水源相连,本系统具有明显的除尘、脱硫效果,经过本系统的净化处理,除尘效率最高可达99.5%,脱硫效率最高可达99%。

技术研发人员:王立新;李剑旺;孙继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兴利盛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7.24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8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