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硫磺燃烧除尘降温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04-15  8


本申请属于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硫磺燃烧除尘降温系统。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申请相关的背景技术信息,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现有技术的制溴行业吸收溴素最常用的方法便是利用硫磺燃烧形成的二氧化硫,并使二氧化硫与水接触形成亚硫酸,以亚硫酸作为吸收剂吸收溴素,但硫磺燃烧后会形成高温的二氧化硫需要降温除尘,另外,高温的二氧化硫在管道内输送时很容易被高温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硫磺燃烧除尘降温系统。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硫磺燃烧除尘降温系统,在输送管道内通过保温管层以及水作为隔热和降温,并通过水对二氧化硫进行水洗形成亚硫酸,并将这部分亚硫酸用于溴素的吸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硫磺燃烧除尘降温系统,包括罐体,罐体上端设置有喷液管,罐体上还设置有二氧化硫进气管道,二氧化硫进气管道的内层为保温管层,保温管层内周形成用于二氧化硫流动的通道,保温管层和二氧化硫进气管道之间形成夹层,夹层内设置有冷却液,二氧化硫进气管道上设置有冷却液进口管和冷却液出口管,冷却液进口管和冷却液出口管均连通夹层。

进一步的,二氧化硫进气管道内二氧化硫的流动方向与罐体内气流运动方向呈钝角。

进一步的,罐体上端还设置有出气管口。

进一步的,罐体下端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液位计接口、第二液位计接口,第一液位计接口距离罐底的距离大于第二液位计接口距离罐底的距离。

进一步的,罐体下端设置有排污口。

进一步的,罐体下端设置有循环泵连接孔,所述循环泵连接孔连接循环泵。

进一步的,循环泵的出口连接喷液管。

进一步的,罐体下端的侧壁上还设置有人孔。

进一步的,罐体的内、外周均覆盖有耐酸以及耐高温的材料,或者罐体直接采用耐酸以及耐高温的材料制作。

进一步的,喷液管上开设若干喷液孔或者安装喷液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1、本申请通过喷液管,使进入罐体的二氧化硫气体与水或较低浓度的亚硫酸结合,使得二氧化硫气体沉降下来,形成亚硫酸溶液并用于溴素的吸收。

2、本申请通过二氧化硫进气管道的复合层设计,通过保温管层和夹层内的冷却液配合,降低二氧化硫气体的温度以及防止二氧化硫气体对二氧化硫进气管道的损坏。

3、本申请通过循环泵将亚硫酸抽出或者通过循环泵将亚硫酸循环至罐体内,使亚硫酸能够用于溴素吸收或者二氧化硫的吸收。

4、本申请通过二氧化硫进气管道内二氧化硫的流动方向与罐体内气流运动方向呈钝角使得二氧化硫能够更好的与水或低浓度的亚硫酸结合。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申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气流、液流的流动示意图。

其中:

1、罐体,2、出气管口,3、进液管道,4、喷液管,5、人孔,6、第一液位计接口,7、第二液位计接口,8、排污口,9、循环泵连接孔,10、二氧化硫进气管道,11、保温管层,12、冷却液进口管,13、冷却液出口管,14、夹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硫磺燃烧除尘降温系统,包括罐体1,罐体1采用耐酸以及耐高温的材料制成,或者在罐体1的内、外周涂覆耐酸以及耐高温的材料,具体的材料,例如由玻璃纤维和树脂混合加工形成的材料。

罐体1的上端设置有进液口,进液口的上端是一根进液管道3,进液管道3固定在罐体1上,进液管道3的上端安装一个法兰,其他运输水的管道通过法兰与进液管道3固定连接在一起,将水引入罐体1内,进液口的下端设置有一个喷液管4,喷液管4沿着罐体1的中心轴线方向向罐体1内部延伸,在本实施例中,喷液管4的长度占罐体1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在喷液管4上开设若干喷液孔或者安装喷液头,使得从进液口进入的液体进入喷液管4,通过喷液头喷出颗粒更小的液滴,以便与罐体1内的二氧化硫结合,具体的,喷液管4可以喷出水或者低浓度的亚硫酸溶液。

罐体1下端的侧壁上还设置有人孔5,便于人从人孔5钻入罐体1内,对罐体1内的设备进行维修。

罐体1下端的侧壁上还设置有第一液位计接口6、第二液位计接口7、排污口8、循环泵连接孔9,其中,第一液位计接口6距离罐底的距离大于第二液位计接口7距离罐底的距离,通过第一液位计接口6和第二液位计接口7内安装的液位计判断罐体1内亚硫酸溶液的液位,排污口8和循环泵连接孔9开设在罐体1最下端,但排污口8距离罐底的距离小于循环泵连接孔9距离罐底的距离,排污口8用于将罐体1内的带有杂质的液体排出,循环泵连接孔9与循环泵连接,具体的,循环泵连接孔9处设置有循环泵连接管道,循环泵连接管道上设置有法兰,循环泵通过法兰与循环泵连接孔9上的法兰固定在一起,通过循环泵将罐体1内的亚硫酸抽出,并用于溴素的吸收。

罐体1上还设置有二氧化硫进气管道10,二氧化硫进气管道10包括最内层的保温管层11,保温管层11的内周是用于二氧化硫流动的通道,保温管层11是由玻璃纤维和树脂的混合物制成的保温管层11的外周与二氧化硫进气管道内周10形成用于盛放冷却液的夹层14空间,冷却液例如水,二氧化硫进气管道10内还设置有冷却液进口管12和冷却液出口管13,冷却液进口管12安装在二氧化硫进气管道10的上端,冷却液进口管12连通盛放冷却液的夹层14空间,冷却液出口管13安装在二氧化硫进气管道10的下端,冷却液出口管13连通盛放冷却液的夹层14空间,本申请可以通过在夹层14内注入水这类冷却液,对高温的二氧化硫气体进行降温,作为优选的,还可以通过流动水流动地通过夹层14,不断循环的对二氧化硫进气管道10内的高温的二氧化硫进行降温。

二氧化硫进气管道10内二氧化硫的流动方向与罐体1内气流运动方向呈钝角,具体的,二氧化硫进气管道10内二氧化硫的流动方向是向罐体1方向移动,而罐体1内气流是二氧化硫气流与水结合后形成的上升气流,可以视作垂直上升气流,且气流从出气管口2流出,两者呈钝角能够使水与二氧化硫气体更好的结合。

罐体1上端还设置有出气管口2,被液体洗净化后的气流从出气管口2排出,以维持罐体1内气压的均衡。

实施例2

本申请通过将形成的亚硫酸酸液在罐体1内不断循环,形成较高浓度的亚硫酸溶液,通过较高浓度的亚硫酸溶液对溴素进行高效吸收,具体的,当二氧化硫在第一个时间段内通入罐体1时,水与二氧化硫接触后会形成浓度较低的亚硫酸,浓度较低的亚硫酸通过循环泵抽出并冷却后,再经过喷液管4进入罐体1,并通过浓度较低的亚硫酸溶液继续对二氧化硫气体进行水洗,逐渐形成浓度较高的亚硫酸溶液。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以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硫磺燃烧除尘降温系统,其特征是:包括罐体(1),所述罐体(1)上端设置有喷液管(4),喷液管(4)内喷射有水或不饱和亚硫酸溶液;

所述罐体(1)上还设置有二氧化硫进气管道(10),所述二氧化硫进气管道(10)的内层为保温管层(11),保温管层(11)内周形成用于二氧化硫流动的通道,保温管层(11)和二氧化硫进气管道(10)之间形成夹层(14);

所述夹层(14)内设置有冷却液,所述二氧化硫进气管道(10)上设置有冷却液进口管(12)和冷却液出口管(13),冷却液进口管(12)和冷却液出口管(13)与夹层(14)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硫磺燃烧除尘降温系统,其特征是:所述二氧化硫进气管道(10)内二氧化硫的流动方向与罐体(1)内气流运动方向呈钝角。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硫磺燃烧除尘降温系统,其特征是:罐体(1)上端还设置有出气管口(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硫磺燃烧除尘降温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罐体(1)下端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液位计接口(6)、第二液位计接口(7),第一液位计接口(6)距离罐底的距离大于第二液位计接口(7)距离罐底的距离。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硫磺燃烧除尘降温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罐体(1)下端设置有排污口(8)。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硫磺燃烧除尘降温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罐体(1)下端设置有循环泵连接孔(9),所述循环泵连接孔(9)连接循环泵。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硫磺燃烧除尘降温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循环泵的出口连接喷液管(4)。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硫磺燃烧除尘降温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罐体(1)下端的侧壁上还设置有人孔(5)。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硫磺燃烧除尘降温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罐体(1)为耐酸以及耐高温的材料。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硫磺燃烧除尘降温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喷液管(4)上开设若干喷液孔或者安装喷液头。

技术总结
本申请属于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硫磺燃烧除尘降温系统,一种硫磺燃烧除尘降温系统,包括罐体,罐体上端设置有喷液管,罐体上还设置有二氧化硫进气管道,二氧化硫进气管道的内层为保温管层,保温管层内周形成用于二氧化硫流动的通道,保温管层和二氧化硫进气管道之间形成夹层,夹层内设置有冷却液,二氧化硫进气管道上设置有冷却液进口管和冷却液出口管,冷却液进口管和冷却液出口管均连通夹层,喷液管使进入罐体的二氧化硫气体与水或较低浓度的亚硫酸结合,使得二氧化硫气体沉降下来,形成亚硫酸溶液并用于溴素的吸收,隔温层和夹层内的冷却液配合,降低二氧化硫气体的温度以及防止二氧化硫气体对二氧化硫进气管道的损坏。

技术研发人员:刘秀国;刘辉;冯国田;武德强;杨永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鲁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06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8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