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验室用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05-27  76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室气体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实验室用易于清理滤网的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实验室即进行试验的场所。实验室是科学的摇篮,是科学研究的基地、科技发展的源泉,对科技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室在进行相关实验时,需要通过净化设备对产生的有害气体进行净化处理,方便实验人员正常实验。

但是现有的净化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朝向实验室的进风口处的金属滤网大多都是通过螺丝固定在净化设备上,当金属滤网出现损坏或者表面灰尘较多时,拆装不方便,同时净化设备朝向外界的进出风口在使用后,若得不到较好地遮挡,灰尘也会通过进出风口进入,从而污染净化设备内部,清理起来非常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验室用易于清理滤网的净化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金属滤网拆装不便、不方便清理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实验室用净化装置,包括净化箱体、开设在净化箱体上表面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以及开设在净化箱体下表面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进风口;所述净化箱体内设置有密封板,密封板将净化箱体分隔为左、右腔室,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位于左腔室,第二出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位于右腔室,左腔室内部由上而下依次设置有第一活性炭过滤网、第一叶轮和第一电机,右腔室内部由上而下依次设置有第二电机、第二叶轮、第二活性炭过滤网和前置滤网,其中,第一叶轮安装在第一电机的驱动端上,第二叶轮安装在第二电机的驱动端上;所述装置还包括提拉组件,所述提拉组件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固定在所述第一进风口上方,所述支架上竖直贯穿有与其自身通过螺纹连接的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底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金属滤网,所述金属滤网的外部固定套接有限位圈,所述金属滤网位于第一进风口的内部,所述限位圈的外围与第一进风口的内壁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净化箱体的下表面中心处开设有放置槽,所述装置还包括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遮挡板和电动推杆,所述遮挡板翻转连接在净化箱体的底部以对第一出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进行遮挡,所述电动推杆为可伸缩杆,电动推杆的固定端铰接在放置槽的内部,电动推杆的伸缩端与遮挡板转动连接,当遮挡板盖合在净化箱体上时,电动推杆处于回缩状态且能够容纳在放置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密封条,所述密封条固定粘接在所述遮挡板的上表面边缘处。

进一步地,所述遮挡板的长度和宽度与净化箱体的长度和宽度均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实验室用净化装置,还包括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与所述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和电动推杆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叶轮和第一电机分别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电机之一固接在净化箱体左壁上,另一个固接在密封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叶轮和第二电机分别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电机之一固接在净化箱体右壁上,另一个固接在密封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实验室用净化装置,还包括开设在净化箱体左右两侧的散热窗。

进一步地,所述净化箱体的后表面设置有蓄电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验室用净化装置,通过提拉组件使用者可以方便地将金属滤网快速拆下,便于金属滤网的后续清洗和维护,同时在金属滤网拆卸时,还可以利用限位圈对附着在第一进风口内壁上的灰尘和杂物进行清除,从而大大降低了使用者的清理难度;

2、通过调节组件可以方便使用者控制遮挡板进行伸展和回缩,当遮挡板对第一出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进行遮挡时,可以防止灰尘通过第一出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进入净化箱体中,当遮挡板伸展打开时,第一出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即可实际使用,实用性较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实验室用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实验室用净化装置中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实验室用净化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实验室用净化装置中提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净化箱体;2、提拉组件;3、第二出风口;4、第一进风口;5、调节组件;6、散热窗;7、控制开关;8、密封条;9、遮挡板;10、电动推杆;11、第一出风口;12、放置槽;13、第二进风口;14、密封板;15、第一活性炭过滤网;16、第一叶轮;17、第一电机;18、前置滤网;19、第二活性炭过滤网;20、第二叶轮;21、第二电机;22、第一支撑板;23、螺纹杆;24、连接板;25、第二支撑板;26、限位圈;27、金属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实验室用净化装置,包括净化箱体1、开设在净化箱体1左右两侧的散热窗6、通过导线连接在净化箱体1上的控制开关7、开设在净化箱体1上表面的第一进风口4和第二出风口3,以及开设在净化箱体1下表面的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进风口13。所述装置还包括提拉组件2和调节组件5。

如图1、4所示,提拉组件2包括支架、螺纹杆23、限位圈26和金属滤网27。支架设置在第一进风口4的上方,由第一支撑板22、连接板24和第二支撑板25构成。第一支撑板22和第二支撑板25分别固接在净化箱体1的上表面靠近第一进风口4的两侧处,且呈相对分布。连接板24一端与第一支撑板22固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板25固接,连接板24的内部竖直贯穿有与其自身通过螺纹连接的螺纹杆23,螺纹杆23的底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金属滤网27,金属滤网27的外部固定套接限位圈26,金属滤网27位于第一进风口4的内部,限位圈26的外围与第一进风口4的内壁贴合。

通过提拉组件2,使用者可以方便地将金属滤网27快速拆下,方便后续清洗和维护,同时金属滤网27拆卸时,还可以利用限位圈26对附着在第一进风口4内壁上的灰尘和杂物进行清除,从而大大降低了使用者的清理难度。

如图3所示,净化箱体1的内部中心处密封固接有密封板14,密封板14将净化箱体1分隔为左、右两个腔室。第一进风口4和第一出风口11位于左腔室,第二出风口3和第二进风口13位于右腔室。

左腔室内由上而下依次安装有第一活性炭过滤网15、第一叶轮16和第一电机17。第一活性炭过滤网15的一侧固接在净化箱体1左壁上、另一侧固接在密封板14上。第一叶轮16安装在第一电机17的驱动端上。第一电机17和第一叶轮16分别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电机17之一固接在净化箱体1左壁上,另一个固接在密封板14上。

右腔室内由上而下依次安装有第二电机21、第二叶轮20、第二活性炭过滤网19和前置滤网18。前置滤网18和第二活性炭过滤网19的一侧均固接在净化箱体1右壁上、另一侧均固接在密封板14上。第二叶轮20安装在第二电机21的驱动端上。第二电机21和第二叶轮20分别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电机21之一固接在净化箱体1右壁上,另一个固接在密封板上。

第一电机17和第二电机21的型号均为ye2。

如图2所示,净化箱体1的下表面中心处开设有放置槽12,放置槽12位于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进风口13之间。

调节组件5可翻转地连接在净化箱体1的底部。调节组件5包括遮挡板9和电动推杆10。电动推杆10为可伸缩杆,电动推杆10的固定端通过铰接等方式可转动地连接在放置槽12的内部,电动推杆10的伸缩端与遮挡板9也通过铰接等方式转动连接。放置槽12的大小设置为:当遮挡板9盖合在净化箱体1上时,电动推杆10处于回缩状态,回缩后的电动推杆10能够容纳在放置槽9内。

遮挡板9的上表面边缘处固定粘接有密封条8,密封条8为橡胶材质的构件。遮挡板9的长度和宽度与净化箱体1的长度和宽度均相等。

通过调节组件5可以方便使用者控制遮挡板9进行伸展和回缩,当遮挡板9对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进风口13进行遮挡时,可以防止灰尘通过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进风口13进入净化箱体1中,当遮挡板9伸展时,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进风口13即可使用,实用性较强。

控制开关7的内部安装有dkc-y110控制器。控制开关7与第一电机17、第二电机21和电动推杆10电连接。

净化箱体1的后表面固接有蓄电池,蓄电池用于为控制开关7、第一电机17、第二电机21和电动推杆10提供电源。

使用时,先在实验室的楼顶或者墙壁上贯穿开设两个圆孔,然后将第一进风口4和第二出风口3对准两个圆孔,并将净化箱体1固定在墙体上,由于实验室的外围会出现煤场等场所,通风环境较差,所以当需要对实验室内部通风时,使用者通过控制开关7内的dkc-y110控制器控制第一电机17开始工作,第一电机17通电后带动第一叶轮16旋转,从而产生风力,此时可以将外部的气体通过第一进风口4吸入,在经过金属滤网27时,可以对气体中的较大颗粒物进行阻挡,随后经过第一活性炭过滤网15时,可以对气体中的臭味和异味进行清除,最后通过第一出风口11进入实验室内。

当金属滤网27上沾染较多的杂质和灰尘时,此时使用者通过转动螺纹杆23,带动下方的金属滤网27和限位圈26向上移动,直至金属滤网27和限位圈26由第一进风口4内移出,此时可以非常方便地对金属滤网27进行清洁和维护;同时,通过提拉组件2可以方便使用者将金属滤网27快速拆下,以便对金属滤网27进行后续清洗和维护,并且拆卸金属滤网27时,通过限位圈26还可以对附着在第一进风口4内壁上的灰尘和杂物进行清除,大大降低了使用者的清理难度。

实验室内在进行实验时,会产生较多的有害气体,这时使用者通过控制开关7控制第二电机21开始工作,第二电机21通电后带动第二叶轮20旋转,从而产生风力,此时可以将实验室内的有害气体通过第二进风口13吸入,在经过前置滤网18时可以对有害气体进行初步过滤,而在经过第二活性炭过滤网19时,可以对气体中的化学成分物质如盐酸、硫酸、硫化氢和石油醚等物质进行清除,最后洁净的气体通过第二出风口3排出。

当净化箱体1使用完毕后,使用者通过控制开关7控制电动推杆10缩短,带动遮挡板9回缩,直至电动推杆10回缩至放置槽12内,此时的密封条8可以与净化箱体1的底部边缘紧紧贴合,从而起到了遮挡的作用,同理,当需要使用净化箱体1时,只需通过控制开关7控制电动推杆10伸长即可,此时可以带动遮挡板9向外翻转打开,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进风口13即可实际使用。

以上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布了本实用新型,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案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实验室用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净化箱体(1)、开设在净化箱体(1)上表面的第一进风口(4)和第二出风口(3),以及开设在净化箱体(1)下表面的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进风口(13);所述净化箱体(1)内设置有密封板(14),密封板(14)将净化箱体(1)分隔为左、右腔室,第一进风口(4)和第一出风口(11)位于左腔室,第二出风口(3)和第二进风口(13)位于右腔室,左腔室内部由上而下依次设置有第一活性炭过滤网(15)、第一叶轮(16)和第一电机(17),右腔室内部由上而下依次设置有第二电机(21)、第二叶轮(20)、第二活性炭过滤网(19)和前置滤网(18),其中,第一叶轮(16)安装在第一电机(17)的驱动端上,第二叶轮(20)安装在第二电机(21)的驱动端上;所述装置还包括提拉组件(2),所述提拉组件(2)包括支架(22),所述支架(22)固定在所述第一进风口(4)上方,所述支架(22)上竖直贯穿有与其自身通过螺纹连接的螺纹杆(23),所述螺纹杆(23)的底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金属滤网(27),所述金属滤网(27)的外部固定套接有限位圈(26),所述金属滤网(27)位于第一进风口(4)的内部,所述限位圈(26)的外围与第一进风口(4)的内壁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箱体(1)的下表面中心处开设有放置槽(12),所述装置还包括调节组件(5),所述调节组件(5)包括遮挡板(9)和电动推杆(10),所述遮挡板(9)翻转连接在净化箱体(1)的底部以对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进风口(13)进行遮挡,所述电动推杆(10)为可伸缩杆,电动推杆(10)的固定端铰接在放置槽(12)的内部,电动推杆(10)的伸缩端与遮挡板(9)转动连接,当遮挡板(9)盖合在净化箱体(1)上时,电动推杆(10)处于回缩状态且能够容纳在放置槽(12)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5)还包括密封条(8),所述密封条(8)固定粘接在所述遮挡板(9)的上表面边缘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控制开关(7),所述控制开关(7)与所述第一电机(17)和第二电机(21)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控制开关(7),所述控制开关(7)与所述第一电机(17)、第二电机(21)和电动推杆(10)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板(9)的长度和宽度与净化箱体(1)的长度和宽度均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轮(16)和第一电机(17)分别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电机(17)之一固接在净化箱体(1)左壁上,另一个固接在密封板(14)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叶轮(20)和第二电机(21)分别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电机(21)之一固接在净化箱体(1)右壁上,另一个固接在密封板(14)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开设在净化箱体(1)左右两侧的散热窗(6)。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箱体(1)的后表面设置有蓄电池。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实验室用净化装置,包括净化箱体,净化箱体上表面设置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下表面设置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进风口。所述装置还包括提拉组件,提拉组件包括支架,支架固定在所述第一进风口上方,支架上竖直贯穿有与其自身通过螺纹连接的螺纹杆,螺纹杆的底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金属滤网,金属滤网的外部固定套接有限位圈,金属滤网位于第一进风口的内部,限位圈的外围与第一进风口的内壁贴合。通过提拉组件使用者可以方便地将金属滤网快速拆下,便于金属滤网的后续清洗和维护,同时在金属滤网拆卸时,还可以利用限位圈对附着在第一进风口内壁上的灰尘和杂物进行清除,从而大大降低了使用者的清理难度。

技术研发人员:仇斌;朱橙青;李颢;方清华;潘安;林莉平;宋志艳;李凌;吴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电常州发电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7.29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9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