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烟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净化油烟的设备。
背景技术:
油烟净化、空气净化设备的开发和利用在当前节能减排、健康环保的社会大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目前油烟净化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1,机械净化法,利用重力、惯性碰撞和表面吸附净化油烟;2,离心净化法,利用离心力分离净化油烟;3,催化氧化法,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油烟污染物高温燃烧转化为无害物质。上述处理方法都存在净化效果差的缺点,例如利用机械净化法处理油烟的设备,由于吸附不充分,导致净化效果不佳,甚至有些会出现油烟泄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之一,改善油烟净化效果,增强吸附,避免油烟泄漏,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净化油烟的设备(简称该设备),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净化油烟的设备包括第一处理单元、第二处理单元、第三处理单元、第四处理单元和第五处理单元,所述第一处理单元包括进风口、喷淋组件和若干个稳流件,以所述稳流件朝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为前侧,所述稳流件的前侧将油烟向左右两侧分流,所述稳流件的后侧区域构成涡流区,所述喷淋组件用于向所述涡流区喷水;所述第二处理单元包括多个网链和多个第二连接索,各所述网链依次设置,以供油烟依次穿过各所述网链,所述第二连接索依次穿过各所述网链,所述第二连接索的尾端设置有第二尾翼;所述第三处理单元包括多个第三滤板,各所述第三滤板依次设置,以供油烟依次穿过各所述第三滤板,所述第三滤板设有若干个第三滤孔,所述第三滤孔中设有第三连接索,所述第三连接索的尾部设有第三尾翼;所述第四处理单元包括多个第四滤板,各所述第四滤板依次设置,以供油烟依次穿过各所述第四滤板,所述第四滤板设置有制冷管,所述第四滤板设置有若干个第四滤孔,所述第四滤孔中设有第四连接索,所述第四连接索的尾部设有第四尾翼;油烟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处理单元、所述第二处理单元、所述第三处理单元、所述第四处理单元和所述第五处理单元,所述第五处理单元设置有第五滤板;其中,该设备外设置有罩体,所述罩体包括多个外侧中板,所述外侧中板设置在该设备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中,该设备内设置有内板组件,所述内板组件包括内侧上组合板,所述内侧上组合板包括多个内侧上角板,所述内侧上角板包括两个内侧上板,所述内侧上角板中的两个所述内侧上板的端部呈夹角连接,各所述内侧上板设置在该设备内的侧壁,所述外侧中板的顶部安装在所述内侧上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外侧中板的顶部内侧折弯构成第一安装部,所述内侧上板的顶部折弯构成与所述第一安装部配置安装的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折弯构成向下侧凸起的第一卡部,所述第二安装部折弯构成与所述第一卡部配置安装的第二槽部。
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稳流件包括两个导流侧翼,其中一个所述导流侧翼将油烟向左侧导流,另一个所述导流侧翼将油烟向右侧导流。
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导流侧翼构成v型结构,所述涡流区位于所述v型结构的v型区域。
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尾翼呈片状,所述第三尾翼呈片状,所述第四尾翼呈片状。
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滤板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三滤孔中的第三连接索首部相连;所述第四滤板中,相邻两个所述第四滤孔中的第四连接索首部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滤孔中的通道路径呈弧形,所述第四滤孔中的通道路径呈弧形。
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处理单元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三滤板之间构成油烟的流通路径,相邻两段所述流通路径中油烟的流动方向相反。
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中,该设备设置有上舱和下舱,所述上舱设置在所述下舱的上方,所述第一处理单元、所述第二处理单元和所述第三处理单元设置在所述下舱,所述第四处理单元和所述第五处理单元设置在所述上舱。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第一处理单元中喷淋组件喷出的水雾与形成涡流的油烟混合形成气溶胶,利于吸附,气溶胶在第二处理单元中附着在网链中;第二处理单元中,在油烟的风动能作用下,摆动的第二尾翼通过第二连接索带动各网链摆动,从而使吸附的颗粒物掉落,实现自洁;第三处理单元中的第三尾翼摆动,第三尾翼带动第三连接索在第三滤孔中摆动,第三连接索将第三滤孔中的附着物碰撞脱落;第四处理单元中的自洁方式与第三处理单元相类似,第四处理单元中利用制冷管对油烟制冷,减少油烟的异味,将油烟中的气态物质液化,有利于吸附;通过设置罩体,避免该设备中的油烟泄漏,避免油烟污染外部环境,罩体对该设备内的结构还具有防护保密的作用。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于油烟处理技术领域。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该设备的结构图;
图2为第一处理单元在该设备中的安装结构图;
图3为第二处理单元在该设备中的安装结构图;
图4为第三处理单元在该设备中的安装结构图;
图5为第四处理单元在该设备中的安装结构图;
图6为俯视图下第一处理单元、第二处理单元、第三处理单元的分布示意图;
图7为第一处理单元中稳流件将油烟分流的路径示意图;
图8为第二处理单元的结构图;
图9为第三处理单元的结构图;
图10为第三处理单元中油烟的流动轨迹示意图;
图11为第四处理单元、第五处理单元在该设备中的结构图,图中箭号表示油烟进入该设备的方向;
图12为图8中a区域的局部视图;
图13为图8中b区域的局部视图;
图14为第三处理单元中第三滤板上单个第三滤孔装有第三连接索和第三尾翼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第三处理单元中第三滤板上两个相邻第三滤孔的第三连接索和第三尾翼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第四处理单元中第四滤板上单个第四滤孔装有第四连接索和第四尾翼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第四处理单元中第四滤板上两个相邻第四滤孔的第四连接索和第四尾翼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浮动风口的结构图,固定壳体的一个侧壁的出风口数量为一个;
图19为浮动风口的结构图,图中固定壳体的一个侧壁的出风口数量为多个;
图20为图18中浮动壳体的结构图;
图21为图18中固定壳体的结构图;
图22为图18中结构的分解图;
图23为该设备的内部视图,图中箭号表示油烟进入该设备的方向;
图24为图23中c区域的局部视图;
图25为顶部壳体的结构图;
图26为内侧上组合板的结构图;
图27为罩体的结构图;
图28为顶部侧板的结构图;
图29为顶部侧板的侧视图;
图30为内侧上角板的结构图;
图31为图30中d区域的局部视图,图中显示第二安装部的结构;
图32为外侧中板的结构图;
图33为外侧中板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至图33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中部”、“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净化油烟的设备,该设备包括第一处理单元、第二处理单元、第三处理单元、第四处理单元以及第五处理单元,油烟依次经过第一处理单元、第二处理单元、第三处理单元、第四处理单元以及第五处理单元。该设备的底部设置有积水池,净化过程中的水分流入积水池。
参照图2至图5、图11和图23,该设备设置有上舱和下舱,上舱设置在下舱的上方,干湿分离,有效分离油烟气体中的水分。第一处理单元、第二处理单元和第三处理单元设置在下舱,第四处理单元和第五处理单元设置在上舱。该设备设置有设备舱,设备舱设置在该设备的底部,设备舱设置有制冷系统、供水系统和空压系统,空压系统包括空压机407。
参照图2、图6和图7,第一处理单元包括进风口、喷淋组件和若干个稳流件103,油烟从进风口进入第一处理单元,以稳流件103朝向进风口的一侧为前侧,稳流件103的前侧将油烟向左右两侧分流,稳流件103的后侧区域构成涡流区102,分流后的油烟气流在涡流区102形成回旋的涡流。第一处理单元的内腔视为气溶胶混合仓101,喷淋组件用于向涡流区102喷水,喷淋组件包括若干个喷嘴104,空压系统使喷淋组件喷水形成细水雾,细水雾中的水微粒直径小于1000μm。细水雾与涡流区102的油烟充分混合形成湿度较大的气溶胶,有利于在后续处理过程中充分吸附油烟,方便充分捕捉油烟中的非甲烷颗粒物,油烟净化效果更佳。
稳流件103直立设置,稳流件103包括两个导流侧翼,其中一个导流侧翼将油烟向左侧导流,另一个导流侧翼将油烟向右侧导流。一些示例中,两个导流侧翼构成v型结构,例如稳流件103设置为v型槽钢,v型结构的尖端朝向进风口,涡流区102位于v型结构的v型区域。一些示例中,导流侧翼呈弧形,具体地,导流侧翼向后侧弯曲,例如稳流件103呈弧形结构,稳流件103后侧的扇形区域为涡流区102,例如稳流件103设置为立柱,立柱的断面呈扇形或半圆。
参照图7,各稳流件103呈阵列分布,为促进油烟分流,各稳流件103间错分布,具体地,相邻两排稳流件103间错分布,形成更多涡流区102,以使油烟和细水雾充分混合。
参照图3、图8、图12和图13,第二处理单元包括多个网链201和多个第二连接索202,各网链201依次设置,以供油烟依次穿过各网链201。第二处理单元还包括主支架,各网链201依次并排设置在主支架中。网链201采用不锈钢材质,网链201用于吸附油烟中的油滴颗粒,通过各网链201的层层过滤,实现油水分离。气溶胶附着在网链201上,温度降低形成凝露脱落流入积水池。
参照图13,第二连接索202依次穿过各网链201,第二连接索202的尾端设置有第二尾翼203。油烟穿过网链201时,油烟所具有的风动能会使网链201摆动,同时也会使第二尾翼203摆动,第二尾翼203带动第二连接索202摆动,第二连接索202带动各网链201摆动,使各网链201的摆动加强。进一步地,第二尾翼203呈片状,在风动能的作用下,片状结构更易摆动。摆动的网链201使吸附的颗粒物掉落,实现网链201的自洁。相邻的网链201因摆动而相互碰撞,可加强网链201的摆动,从而加强网链201的自洁功能。另外,由于网链201设置为多层,相应的延长了过滤路径,网链201层层吸附,可避免油烟气流裹挟掉落的颗粒物。
参照图12,主支架包括两个纵支梁204,两个纵支梁204之间设置有多个用于安装各网链201的横支梁205。网链201通过多个套环206安装在横支梁205上,各套环206套设在横支梁205上。具体地,网链201的上部通过多个套环206安装在横支梁205上,纵支梁204设有用于安装横支梁205端部的安装孔。
参照图8,主支架包括多个竖支梁207,竖支梁207竖直设置,用于安装纵支梁204,竖支梁207、纵支梁204和横支梁205构成主支架的框架。进一步地,纵支梁204采用角钢,竖支梁207采用角钢。
参照图4、图9、图10、图14和图15,第三处理单元包括多个第三滤板301,各第三滤板301依次设置,以供油烟依次穿过各第三滤板301,细小的气溶胶进一步附着在第三滤板301上,形成液态水流下。第三滤板301设有若干个第三滤孔302,第三滤孔302内壁可吸附油烟的颗粒物。具体地,各第三滤孔302在第三滤板301上呈阵列分布。
参照图14和图15,第三滤孔302中设有第三连接索303,第三连接索303的尾部设有第三尾翼304,油烟所携带的风动能会使第三尾翼304摆动,第三尾翼304带动第三连接索303在第三滤孔302中摆动,第三连接索303将第三滤孔302中的附着物碰撞摩擦脱落,从而第三处理单元实现自洁效果。进一步地,第三尾翼304呈片状,在风动能的作用下,片状结构更易摆动。一些示例中,第三连接索303设计为可弯曲可摆动的连接绳;一些示例中,第三连接索303设计为链条,链条与第三滤孔302内壁的碰撞更易使附着物脱落。
参照图14,第三滤孔302中的通道路径呈弧形,从而延长油烟在第三滤孔302中的路径,增强第三滤孔302对油烟颗粒物的吸附效果。第三连接索303在弧形的第三滤孔302中的长度相应延长,相应地,第三连接索303在第三滤孔302中的摆动增强,自洁效果增强。
参照图15,第三滤板301中,相邻两个第三滤孔302中的第三连接索303首部相连,两个摇摆的第三尾翼304带动一个第三连接索303摆动,第三连接索303的摆动幅度更大。
参照图10,第三处理单元中,油烟依次穿过各第三滤板301,另外,相邻两个第三滤板301之间构成油烟的流通路径,相邻两段流通路径中油烟的流动方向相反。具体地,构成流通路径的相邻两个第三滤板301,前一个第三滤板301的左端为流通路径的入口,则后一个第三滤板301的右端为流通路径的出口。当油烟正向流过穿过第三滤板301时,因压差不平衡,多余的油烟沿流通路径流向下一层第三滤板301,降低了第三滤板301过滤的阻力,有效提高第三处理单元的净化效果。油烟在第三处理单元中的流动轨迹呈“之”字形,从而增加油烟与第三滤板301的接触时间,增强第三滤板301对油烟的吸附效果。
参照图9,第三处理单元包括多个用于安装第三滤板301的第三支架,第三支架包括第三上支架305和第三下支架306,第三上支架305设有用于安装第三滤板301的第三安装槽,第三下支架306设有用于安装第三滤板301的第三安装槽。具体地,第三滤板301的上侧安装在第三上支架305的第三安装槽中,第三滤板301的下侧安装在第三下支架306的第三安装槽中。
参照图5、图11、图16和图17,第四处理单元包括多个第四滤板401,各第四滤板401依次设置,以供油烟依次穿过各第四滤板401,第四滤板401设置有制冷管405,制冷管405设置在第四滤板401的侧面,通过制冷减少油烟异味,将油烟中的气态物质液化,以便更有效吸附,增强净化效果。更细小的气溶胶通过制冷管405在第四滤板401冷凝,脱除水分,从而实现相对湿度30%以下的油烟净化,还可降低气味浓度。
第四滤板401设置有若干个第四滤孔402,第四滤孔402内壁可吸附油烟的颗粒物,具体地,第四滤孔402在第四滤板401上呈阵列分布。
参照图16和图17,第四滤孔402中设有第四连接索403,第四连接索403的尾部设有第四尾翼404,油烟所携带的风动能会使第四尾翼404摆动,第四尾翼404带动第四连接索403在第四滤孔402中摆动,第四连接索403将第四滤孔402中的附着物碰撞摩擦脱落,从而第四处理单元实现自洁效果。进一步地,第四尾翼404呈片状,在风动能的作用下,片状结构更易摆动。一些示例中,第四连接索403设计为可弯曲可摆动的连接绳;一些示例中,第四连接索403设计为链条,链条与第四滤孔402内壁的碰撞更易使附着物脱落。
参照图16,第四滤孔402中的通道路径呈弧形,从而延长油烟在第四滤孔402中的路径,增强第四滤孔402对油烟颗粒物的吸附效果。第四连接索403在弧形的第四滤孔402中的长度相应延长,相应地,第四连接索403在第四滤孔402中的摆动增强,自洁效果增强。
参照图17,第四滤板401中,相邻两个第四滤孔402中的第四连接索403首部相连,两个摇摆的第四尾翼404带动一个第四连接索403摆动,第四连接索403的摆动幅度更大。
参照图11,第四处理单元设置有用于安装第四滤板401的第四支撑件406,第四支撑件406分别设置在第四滤板401的上端和下端,具体地,第四支撑件406的断面设置为角形状。
参照图11和图23,第五处理单元包括第五滤板408,第五滤板408设置在第四处理单元的上方,第五滤板408将油烟中的pm2.5固体颗粒过滤去除。
参照图11,该设备的顶部设置有排放单元,第五处理单元净化后的油烟从排放单元排出。参照图18至图22,排放单元包括固定壳体501和浮动壳体504,浮动壳体504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固定壳体501中,净化后的油烟从固定壳体501的底部进入,浮动壳体504上下浮动以改变出风的大小,排放单元构成浮动风口。具体地,浮动壳体504包括浮子505和帽体506,帽体506设置在浮子505的顶部,帽体506用于封住浮子505的顶部,浮子505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固定壳体501上,浮子505的侧壁设置有出风口,固定壳体501的侧壁可挡住浮子505侧壁的出风口。当排放量较大时,风力将浮动壳体504向上顶起,浮子505侧壁的出风口逐渐向上移动,在侧边露出,风从浮子505侧壁的出风口送出,增大出风量。停止排放后,浮动壳体504落下将排放单元关闭,具有防鼠防虫防回流的作用。
参照图20和图21,固定壳体501的内壁设置有导轨502,浮子505的侧壁设置有与导轨502配置安装的导槽507。浮动壳体504通过导槽507与导轨502的配置安装上下浮动,可限定浮动壳体504的移动轨迹,避免卡死,浮动壳体504上下移动更顺畅。一些示例中,也可替换设计为:固定壳体501的内壁设置有导槽507,浮子505的侧壁设置有导轨502。
参照图22,浮子505包括两个浮动侧板508,两个浮动侧板508固定安装在帽体506的下侧,例如以焊接的方式固定。两个浮动侧板508组装构成立体结构,例如长方体或立柱结构,两个浮动侧板508的拼接处向内侧折弯,折弯处拼接构成浮子505侧壁的导槽507。具体地,浮动侧板508上设置出风口。一些示例中,两个浮动侧板508拼接构成的侧面上也可设置出风口。
参照图22,固定壳体501包括两个固定侧板503,两个固定壳体501之间采用螺栓、螺钉或焊接的方式组装。两个固定侧板503的拼接处向内侧折弯,折弯处拼接构成固定壳体501内壁的凸出的导轨502。
参照图22,帽体506设置有帽檐509,固定壳体501的上端壁用于抵住帽檐509,以防止帽体506落入固定壳体501中。
固定壳体501的侧壁设置有出风口,以增大出风量,出风口设置为矩形窗口形状。一些示例中,参照图18,固定壳体501的一个侧壁上设置一个出风口。一些示例中,参照图19,固定壳体501的一个侧壁上设置多个出风口。一些示例中,固定壳体501的侧壁设置有百叶窗。
参照图1、图23至图33,该设备外设置有罩体,罩体罩在该设备外,防尘,防油烟泄漏,防该设备的内部结构被偷窥泄密。参照图27,罩体包括多个外侧中板602,外侧中板602设置在该设备的外侧,相邻两个外侧中板602之间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且两个外侧中板602之间的拼接缝隙采用连续焊接的方式封住,避免该设备中未处理完的油烟泄漏。其中一个外侧中板602设置有进风口,供油烟进入该设备,外侧中板602的顶部安装在内侧上板601上。一些示例中,罩体包括四个外侧中板602,构成矩形框,相应的,内侧上板601的数量设置为四个。
该设备内设置有内板组件,参照图26和图30,内板组件包括内侧上组合板,内侧上组合板包括多个内侧上角板,内侧上角板包括两个内侧上板601,各内侧上板601设置在该设备的侧壁,两个内侧上板601的端部呈夹角连接,具体地,两个内侧上板601的端部拼接构成角结构。一些示例中,构成内侧上角板的两个内侧上板601拼接构成直角结构,相应的,内侧上组合板呈矩形结构。
内板组件包括内侧中板,各内侧中板设置在内侧上组合板的下方,各内侧中板设置在该设备的侧壁,内板组件将该设备内的部件围住,构成该设备的内腔。
参照图32和图33,外侧中板602顶部的内侧折弯构成第一安装部603,参照图30和图31,内侧上板601的顶部折弯构成与第一安装部603配置安装的第二安装部604,具体地,外侧中板602和内侧上板601采用铝板材质,易折弯。进一步地,第一安装部603折弯构成向下侧凸起的第一卡部,第二安装部604折弯构成与第一卡部配置安装的第二槽部,具体地,第一安装部603折弯形成u型结构构成第一卡部,第二安装部604折弯形成u型结构构成第二槽部,第一安装部603的u型结构置于第二安装部604的u型结构中。
参照图1和图23,该设备的顶部设置有顶部壳体,参照图25和图28,顶部壳体包括多个顶部侧板605。进一步地,顶部侧板605的上部设置有上折弯部606,各顶部侧板605的上折弯部606拼接构成该设备的顶板,具体地,顶部侧板605采用铝板材质,易折弯。拼接后,顶部壳体的内腔与该设备的内腔连通,顶部壳体的顶部形成一排放口,用于安装排放单元,排放该设备处理后的油烟。
参照图29,顶部侧板605底部的内侧设置有用于与罩体配置安装的第三安装部。具体地,第三安装部包括第三支撑部607,第一安装部603的上侧抵住第三支撑部607。进一步地,第三支撑部607的内侧边向下折弯成型有第三折弯部608,具体地,第三折弯部608抵住第一安装部603的内边缘或抵住第二安装部604的内边缘,起到定位顶部壳体的作用,同时借助板材的弹性作用,对顶部壳体具有固定作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若出现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1.一种净化油烟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处理单元,所述第一处理单元包括进风口、喷淋组件和若干个稳流件(103),以所述稳流件(103)朝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为前侧,所述稳流件(103)的前侧将油烟向左右两侧分流,所述稳流件(103)的后侧区域构成涡流区(102),所述喷淋组件用于向所述涡流区(102)喷水;
第二处理单元,所述第二处理单元包括多个网链(201)和多个第二连接索(202),各所述网链(201)依次设置,以供油烟依次穿过各所述网链(201),所述第二连接索(202)依次穿过各所述网链(201),所述第二连接索(202)的尾端设置有第二尾翼(203);
第三处理单元,所述第三处理单元包括多个第三滤板(301),各所述第三滤板(301)依次设置,以供油烟依次穿过各所述第三滤板(301),所述第三滤板(301)设有若干个第三滤孔(302),所述第三滤孔(302)中设有第三连接索(303),所述第三连接索(303)的尾部设有第三尾翼(304);
第四处理单元,所述第四处理单元包括多个第四滤板(401),各所述第四滤板(401)依次设置,以供油烟依次穿过各所述第四滤板(401),所述第四滤板(401)设置有制冷管(405),所述第四滤板(401)设置有若干个第四滤孔(402),所述第四滤孔(402)中设有第四连接索(403),所述第四连接索(403)的尾部设有第四尾翼(404);
第五处理单元,油烟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处理单元、所述第二处理单元、所述第三处理单元、所述第四处理单元和所述第五处理单元,所述第五处理单元设置有第五滤板(408);
其中,该设备外设置有罩体,所述罩体包括多个外侧中板(602),所述外侧中板(602)设置在该设备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油烟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内设置有内板组件,所述内板组件包括内侧上组合板,所述内侧上组合板包括多个内侧上角板,所述内侧上角板包括两个内侧上板(601),所述内侧上角板中的两个所述内侧上板(601)的端部呈夹角连接,各所述内侧上板(601)设置在该设备内的侧壁,所述外侧中板(602)的顶部安装在所述内侧上板(60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净化油烟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中板(602)的顶部内侧折弯构成第一安装部(603),所述内侧上板(601)的顶部折弯构成与所述第一安装部(603)配置安装的第二安装部(604),所述第一安装部(603)折弯构成向下侧凸起的第一卡部,所述第二安装部(604)折弯构成与所述第一卡部配置安装的第二槽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油烟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稳流件(103)包括两个导流侧翼,其中一个所述导流侧翼将油烟向左侧导流,另一个所述导流侧翼将油烟向右侧导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净化油烟的设备,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导流侧翼构成v型结构,所述涡流区(102)位于所述v型结构的v型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油烟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尾翼(203)呈片状,所述第三尾翼(304)呈片状,所述第四尾翼(404)呈片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油烟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滤板(301)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三滤孔(302)中的第三连接索(303)首部相连;所述第四滤板(401)中,相邻两个所述第四滤孔(402)中的第四连接索(403)首部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油烟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滤孔(302)中的通道路径呈弧形,所述第四滤孔(402)中的通道路径呈弧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油烟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处理单元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三滤板(301)之间构成油烟的流通路径,相邻两段所述流通路径中油烟的流动方向相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油烟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设置有上舱和下舱,所述上舱设置在所述下舱的上方,所述第一处理单元、所述第二处理单元和所述第三处理单元设置在所述下舱,所述第四处理单元和所述第五处理单元设置在所述上舱。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