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是有关散热器,尤其关于水冷散热器的结构。
背景技术:
散热器可以快速导出电子元件所产生的废热,增加电子元件的稳定性与寿命,已被广泛的使用,为了增加散热器的散热效率,亦可加装如风扇的气冷系统或利用流体进行热交换的水冷系统。
利用流体进行热交换的水冷系统,其核心为水冷式散热器,由于具有较佳的散热效果,对于高负载的应用需求来说为最佳的解决手段,传统的水冷式散热器如中国台湾公告第m464724号专利,其揭露水冷式散热器,其让一上热交换鳍片组与一下热交换鳍片组交互对插设置形成一水流通道,据此流经该水流通道的冷却流体,可大面积接触该上热交换鳍片组与该下热交换鳍片组,而可增加入热交换效率,可以满足快速散热的需求。
然而,此现有散热器的该水流通道并无导流设计或设计不符合热流现象,其导致该水流通道的部分区域的流动不佳甚至会形成停滞区域。举例来说,远离出入口的区域,如侧边边缘区域,会因为水压较小而具有较低的流速,甚至形成不流动的停滞区域,因而会造成热源的堆积而降低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揭露一种可以确保冷却流体流动而增加散热效果的散热器结构。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均温散热器结构,其包含一腔体、一散热鳍片以及一均温板。其中该腔体具有一腔室、一入口管道与一出口管道,该腔室具有一开口且该腔室内设置一分隔板与一分隔壁,该分隔板将该腔室分隔为一上区域与一下区域。并该分隔板具有一中央穿孔与一周边缺口,该中央穿孔连通该上区域与该下区域,该周边缺口亦连通该上区域与该下区域。又该上区域被该分隔壁分隔而具有一入水流道与一出水流道,该入水流道连通该入口管道与该中央穿孔,该出水流道连通该出口管道与该周边缺口。而该散热鳍片设置于该均温板上,且该均温板嵌入该腔室并封闭且固定于该开口而让该散热鳍片位于该下区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分隔板具有一凹槽,而该分隔壁具有一卡入该凹槽的凸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凹槽与该凸缘之间设置一止水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散热鳍片具有一横跨该中央穿孔的剖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散热鳍片的剖沟为选自直条状与放射线状的任一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散热鳍片的外形为选自圆柱与方形的任一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周边缺口沿着该分隔板的四个边缘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分隔板的四个边角顶靠该腔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腔体具有一连通该入水流道的入口孔,该入口管道接合该入口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腔体具有一连通该出水流道的出口孔,该出口管道接合该出口孔。
据此,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入口管道可以导入一冷却流体,该冷却流体经该入水流道、该中央穿孔而进入该下区域而流经该均温板与该散热鳍片,再经由该周边缺口回到该上区域,最后经该出水流道由该出口管道排出;据此,初始温度较低的该冷却流体为由上往下直接进入该均温板与该散热鳍片温度较高的中央区域,可充分进行热交换而带走热量,而升温后的该冷却流体会朝周边区域流动而由该周边缺口由下往上的回到该上区域,以经该出水流道由该出口管道排出,可透过冷流体下降与热流体上升的热流现象,增加该冷却流体的流动性,避免形成不流动的停滞区域,确保该冷却流体可以充分接触该均温板与该散热鳍片而增加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外观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图1a于1b-1b处的剖视图;
图1c,为本实用新型图1a于1c-1c处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结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分隔板与散热鳍片位置对应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冷却流体流动示意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冷却流体流动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现就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a”、“图1b”与“图1c”,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均温散热器结构,其包含一腔体10、一散热鳍片20以及一均温板30。其中该腔体10具有一腔室11、一入口管道12与一出口管道13。并请一并参阅“图2”所示,该腔室11具有一开口115且该腔室11内设置一分隔板14与一分隔壁15,该分隔板14将该腔室11分隔为一上区域111与一下区域112。如图1b所示,并该分隔板14具有一中央穿孔141与一周边缺口142,该中央穿孔141连通该上区域111与该下区域112,且该周边缺口142亦连通该上区域111与该下区域112。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c所示,该周边缺口142沿着该分隔板14的四个边缘143设置,且该分隔板14的四个边角144顶靠该腔体10,可增加该分隔板14的结构稳定性。
请再参阅“图1b”与“图1c”,该上区域111被该分隔壁15分隔而具有一入水流道113与一出水流道114,该入水流道113连通该入口管道12、该中央穿孔141,该出水流道114连通该出口管道13、该周边缺口142。在一实施例中,该腔体10具有一入口孔16,该入口孔16连通该入水流道113,且该入口管道12接合该入口孔16。同样的,该腔体10具有一出口孔17,该出口孔17连通该出水流道114,且该出口管道13接合该出口孔17。
而该散热鳍片20设置于该均温板30上,且该均温板30嵌入该腔室11并封闭且固定于该开口115而让该散热鳍片20位于该下区域112。该散热鳍片20在实际实施时,可以具有多种形状,举例来说,该散热鳍片20可以为圆柱或如图3所示所绘制的方形等等。
请再参阅“图1b”、“图2”与“图3”,该分隔板14可以具有一凹槽145,而该分隔壁15具有一卡入该凹槽145的凸缘151,又该凹槽145与该凸缘151之间可以设置一止水环40(如图1b所示),而具有阻隔止水的效果。另该散热鳍片20具有一横跨该中央穿孔141的剖沟21(如图3所示),可加强散热效率,且该剖沟21可以任意形状的剖沟,如图3所示所绘制的直条状或辐射状等等。
请再参阅“图4”与“图5”,该入口管道12可以导入一冷却流体50,初始温度较低的该冷却流体50经该入水流道113、该中央穿孔141而由上往下直接进入该下区域112,因而该冷却流体50会流经该均温板30与该散热鳍片20以吸收热量,又由于该均温板30与该散热鳍片20的中央区域通常是温度最高的地方,因此可充分进行热交换而带走热量。而吸收热量而升温的该冷却流体50,会朝周边区域流动以经由该周边缺口142(可一并参阅图1c)由下往上的回到该上区域111,最后经该出水流道114由该出口管道13排出。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较现有技术的优点至少包含:
1.初始温度较低的该冷却流体为由上往下直接进入该均温板与该散热鳍片温度较高的中央区域,可充分进行热交换而带走热量。
2.升温后的该冷却流体会朝周边区域流动而经该周边缺口由下往上的回到该上区域,以经该出水流道由该出口管道排出,其符合冷流体下降与热流体上升的热流现象,而可增加该冷却流体的流动性,避免形成不流动的停滞区域,确保该冷却流体可以充分接触该均温板与该散热鳍片而增加散热效果。
3.该散热鳍片具有横跨该中央穿孔的剖沟,可以快速的分散该冷却流体,均匀的流经该散热鳍片的每一部分,以充分发挥热量交换的效率。
4.该分隔板的四个边角为顶靠该腔体,可增加该分隔板的结构稳定性,避免该分隔板弯曲。
1.一种均温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腔体,该腔体具有一腔室、一入口管道与一出口管道,该腔室具有一开口且该腔室内设置一分隔板与一分隔壁,该分隔板将该腔室分隔为一上区域与一下区域,并该分隔板具有一连通该上区域与该下区域的中央穿孔与一连通该上区域与该下区域的周边缺口,又该上区域被该分隔壁分隔而具有连通该入口管道及该中央穿孔的一入水流道与连通该出口管道及该周边缺口的一出水流道;
一散热鳍片;以及
一均温板,该散热鳍片设置于该均温板上,且该均温板嵌入该腔室并封闭且固定于该开口而让该散热鳍片位于该下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分隔板具有一凹槽,而该分隔壁具有一卡入该凹槽的凸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均温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凹槽与该凸缘之间设置一止水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散热鳍片具有一横跨该中央穿孔的剖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均温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散热鳍片的剖沟为选自直条状与放射线状的任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散热鳍片的外形为选自圆柱与方形的任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周边缺口沿着该分隔板的四个边缘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均温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分隔板的四个边角顶靠该腔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腔体具有一连通该入水流道的入口孔,该入口管道接合该入口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腔体具有一连通该出水流道的出口孔,该出口管道接合该出口孔。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