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气结合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06-15  69


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液气结合器。



背景技术:

随着建设美丽家园成为国家战略,环境问题中的扬尘控制,涉及每个市民的身体健康,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关注焦点。建筑行业被纳入空气污染防治主战场之一,扬尘问题是控制核心要素。施工现场水泥筒仓、砂浆筒仓等带粉尘有压气体排放污染是重灾区。目前采取最多的扬尘控制措施往往采取隔离污染的空气或建议覆盖污染源的方法,扬尘污染防治手段非常有效。对于携带粉尘的空气净化设备缺乏,特别是粉尘严重时,目前现有商品类除尘设备过于“金贵”,无法适应建筑行业现场特点有效运作。

因此,如何提供一简便、有效的液气结合器,已成为建筑施工界需进一步完善优化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实用新型一种液气结合器,能够对带粉尘有压气体进行液气结合处理,使气体中的固体微粒溶解于液体中,从而达到净化带粉尘有压气体的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液气结合器,包括进气管以及依次同轴连接的进液管、吸气管、液气混合管及扩散管,所述进液管的自由端为进液口,所述进液管上设有液体增压泵,所述扩散管的自由端为液气排放口,所述进气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吸气管的侧壁上。

优选的,在上述的液气结合器中,所述液气结合器满足如下关系:

q3=(1.25~1.5)*v1*1/4*π*d1*d1,且d2=(1.5-1.75)*d1,d3=(1.118~1.225)*d1,其中,q3为进气管中气体的流量,v1为进液管中液体的流速,d1为进液管的管径,d2为液气混合管的管径,d3为进气管的管径。

优选的,在上述的液气结合器中,所述吸气管的管径由进液管向液气混合管方向逐渐增大,且吸气管的管壁呈外凸的弧形面,所述进气管的一端连接于吸气管的弧形面上。

优选的,在上述的液气结合器中,所述吸气管的长度至少为进液管的管径的0.75倍以上;

优选的,在上述的液气结合器中,所述液气混合管为直线型管段,所述液气混合管的长度至少为液气混合管的管径的7倍以上,所述液气混合管的管径为进液管的管径的1~2倍;

优选的,在上述的液气结合器中,所述扩散管为喇叭形管段,所述扩散管的管径由内向外逐渐增大,所述扩散管的长度为液气混合管的管径的1~1.5倍,所述扩散管的管壁向外侧的倾斜角度为β,且tan(β)=1/7-1/5。

优选的,在上述的液气结合器中,进液管中的液体为水。

由以上公开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气结合器,包括进气管以及依次同轴连接的进液管、吸气管、液气混合管及扩散管,所述进液管的自由端为进液口,所述进液管上设有液体增压泵,所述扩散管的自由端为液气排放口,所述进气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吸气管的侧壁上,通过将带粉尘有压气体和液体在液气结合器中进行充分混合,利用粉尘、水溶性有害物质溶于水的特性,降低气体中pm2.5级粉尘和水溶性有害物质,不仅能降低粉尘污染,而且净化空气中原有水溶性有害物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液气结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液管、2-吸气管、3-液气混合管、4-扩散管、5-进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下将由所列举之实施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特征。需另外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述的“上”、“下”与附图的上、下的方向一致,但这不能成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气结合器,所述液气结合器包括进气管5以及依次同轴连接的进液管1、吸气管2、液气混合管3及扩散管4,本实施例中,进液管中的液体为水,所述进液管1的自由端为进液口,所述进液管1上设有液体增压泵(未图示),所述扩散管4的自由端为液气排放口,所述进气管5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吸气管2的侧壁上。使用时,待处理气体通过进气管5的另一端流入,经进气管5流入吸气管2中,同时,在液体增压泵的作用下,液体流入进液管1的上端口,液体流至吸气管2中和流入吸气管2的待处理气体进行碰撞、切割、混合,将气体中粒径小于2.5μm的固体微粒即pm2.5级微小颗粒与水进行水气充分融合,利用粉尘、水溶性有害物质溶于水的特性,降低气体中pm2.5级粉尘和水溶性有害物质,不仅能降低粉尘污染,而且净化空气中原有水溶性有害物质。

为了使得带粉尘有压气体与水进行更加充分的融合,有效降低气体中pm2.5级粉尘和水溶性有害物质,优选的,在上述的液气结合器,所述液气结合器满足如下关系:q3=(1.25~1.5)*v1*1/4*π*d1*d1,且d2=(1.5-1.75)*d1,d3=(1.118~1.225)*d1,其中,q3为进气管5中气体的流量,v1为进液管1中液体的流速,v1取值可以为4m/s~5m/s,d1为进液管1的管径,d2为液气混合管3的管径,d3为进气管5的管径。

优选的,在上述的液气结合器,所述吸气管2的管径由进液管1向液气混合管3方向逐渐增大,且吸气管2的管壁呈外凸的弧形面,所述进气管5的一端连接于吸气管2的弧形面上,所述进液管1、吸气管2、液气混合管3以及扩散管4的长度分别为l1~l4,所述吸气管2的长度l2至少为进液管1的管径的0.75倍以上,从而实现吸气管2的吸入气体量与进液管1的管径、流速达到最优匹配,使吸气量功效达到最大。

优选的,在上述的液气结合器,所述液气混合管3为直线型管段,所述液气混合管3的长度l3至少为液气混合管3的管径d2的7倍以上,所述液气混合管3的管径d2为进液管1的管径d1的1~2倍,如此,可以使液体与气体混合充分度、流体动能损耗达到最优匹配。

优选的,在上述的液气结合器,所述扩散管4为喇叭形管段,所述扩散管4的管径由内向外逐渐增大,所述扩散管的长度l4为液气混合管3的管径d1的1~1.5倍,所述扩散管4的管壁向外侧的倾斜角度为β,且tan(β)=1/7-1/5,如此,能使液气混合气体排放导向及排放量达到最优匹配。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液气结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管以及依次同轴连接的进液管、吸气管、液气混合管及扩散管,所述进液管的自由端为进液口,所述进液管上设有液体增压泵,所述扩散管的自由端为液气排放口,所述进气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吸气管的侧壁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气结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气结合器满足如下关系:

q3=(1.25~1.5)*v1*1/4*π*d1*d1,且d2=(1.5-1.75)*d1,d3=(1.118~1.225)*d1,其中,q3为进气管中气体的流量,v1为进液管中液体的流速,d1为进液管的管径,d2为液气混合管的管径,d3为进气管的管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气结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管的管径由进液管向液气混合管方向逐渐增大,且吸气管的管壁呈外凸的弧形面,所述进气管的一端连接于吸气管的弧形面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气结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管的长度至少为进液管的管径的0.75倍以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气结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气混合管为直线型管段,所述液气混合管的长度至少为液气混合管的管径的7倍以上,所述液气混合管的管径为进液管的管径的1~2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气结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管为喇叭形管段,所述扩散管的管径由内向外逐渐增大,所述扩散管的长度为液气混合管的管径的1~1.5倍,所述扩散管的管壁向外侧的倾斜角度为β,且tan(β)=1/7-1/5。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气结合器,其特征在于,进液管中的液体为水。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气结合器,包括进气管以及依次同轴连接的进液管、吸气管、液气混合管及扩散管,所述进液管的自由端为进液口,所述进液管上设有液体增压泵,所述扩散管的自由端为液气排放口,所述进气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吸气管的侧壁上,通过将带粉尘有压气体和液体在液气结合器中进行充分混合,利用粉尘、水溶性有害物质溶于水的特性,降低气体中PM2.5级粉尘和水溶性有害物质,不仅能降低粉尘污染,而且净化空气中原有水溶性有害物质。

技术研发人员:马晓辉;高卫明;周君;周红兵;黄轶;周晓莉;张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16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9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