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下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06-17  50


本发明涉及例如电动汽车等的车辆下部构造。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车辆下部构造,其具有配置于底板面板的车宽方向外侧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下纵梁(边梁(rocker))、和配置于底板面板上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底板横梁。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辆下部构造中,还设有将下纵梁与底板横梁的车宽方向端部连结的副下纵梁(副边梁)。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设置该副下纵梁(副边梁),当侧碰撞荷载相对于下纵梁输入时,能够有效地抑制下纵梁(边梁)向车宽方向内侧倒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5286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底板横梁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相对于副下纵梁(副边梁)接合(固定)。由此,在将专利文献1公开的车辆下部构造适用于蓄电池箱的情况下,例如难以与蓄电池箱内收容的蓄电池的类型和尺寸对应地变更蓄电池箱内的配置位置。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点做出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能够与蓄电池的类型和尺寸对应地变更蓄电池箱内的配置的车辆下部构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下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蓄电池箱,其在箱室内收纳有蓄电池,并具有在上部具有开口部的有底的箱托盘、和将所述箱托盘的所述开口部封闭的箱盖;底板面板,其位于所述蓄电池箱的上部;左右一对的座椅架,其固定于所述底板面板的上表面;和横梁,其在所述蓄电池箱内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与各所述座椅架紧固,各所述座椅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设有多个安装孔,多个所述安装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能够将所述横梁紧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获得一种能够与蓄电池的类型和尺寸对应地变更蓄电池箱内的配置的车辆下部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下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所适用的车辆的仰视图。

图2是沿着图1所示的车辆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局部剖视侧视图。

图3是沿着图1所示的车辆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4是沿着图1所示的车辆的车宽方向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5是从上侧观察图1所示的车辆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相对于图5所示的左右的座椅架能够将蓄电池侧横梁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变更安装位置而设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沿着箱盖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8是表示输入至下纵梁的侧碰撞荷载沿着箱盖并沿着车宽方向内侧传递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9与图6对应,是表示经由螺栓将座椅架、底板面板以及蓄电池侧横梁相对于箱盖分别共同紧固的状态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辆

12蓄电池箱

20下纵梁

26箱托盘

28开口部

30箱室

32箱盖

70底板面板

74座椅架

74a水平板

74b纵壁

74d车宽方向外侧端部

74e下方端部

78中央通道

80a外侧座椅架

80b内侧座椅架

82蓄电池侧横梁(横梁)

84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一边适当参照附图一边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从下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所适用的车辆的仰视图,图2是沿着图1所示的车辆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局部剖视侧视图,图3是沿着图1所示的车辆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局部剖切立体图,图4是沿着图1所示的车辆的车宽方向的局部剖切立体图。图5是从上侧观察图1所示的车辆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相对于图5所示的左右的座椅架能够将蓄电池侧横梁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变更安装位置而设的状态的俯视图。

此外在各图中,“前后”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左右”表示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下”表示车辆上下方向(垂直上下方向)。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适用于例如由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车等构成的车辆10。该车辆10具有未图示的高压的蓄电池、电动机(行驶用电机)、和控制来自蓄电池的电力并向电动机供给的pdu(powerdriveunit)等的电气设备等。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车辆10具有作为电动机的驱动能量源的蓄电池箱12。该蓄电池箱12当仰视时配置在位于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副车架14与后副车架16之间的车辆中央的下部。蓄电池箱12的车辆前端与前副车架14的车辆后方端部连结。蓄电池箱12的车辆后端与车身侧部件的车身后部18连结。蓄电池箱12的沿着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分别与左右一对的下纵梁20、20连结。

另外,如图1所示,在蓄电池箱12的车辆前方且在沿着车宽方向的左右两侧,配置有左右一对的前悬架机构22、22。另一方面,在蓄电池箱12的车辆后方且在沿着车宽方向的左右两侧,配置有左右一对的后悬架机构24、24。此外,各后悬架机构24由包括拖曳臂的拖曳式悬架构成。

如图2以及图3所示,该蓄电池箱12具有在上部具有开口部28的有底的箱托盘26、和将箱托盘26的开口部28封闭而形成密封的箱室30的箱盖32。在蓄电池箱12的箱室30内,收纳有未图示的多个蓄电池。此外,图1表示从蓄电池箱12去掉除后述的前壁34a之外的箱托盘26的状态,即表示从背侧观察箱盖32以及前壁34a的状态。

如图2所示,箱托盘26当侧视时呈大致矩形状,由车辆前方的前壁34a、车辆后方的后壁34b、配置于沿着车宽方向的左右两侧的左右一对的侧壁34c、34c(参照图4)、和将前壁34a、后壁34b以及左右一对的侧壁34c、34c的各下端彼此连结的底壁34d构成。

箱盖32由通过未图示的挤压成型机挤压成型的平板状的板体构成,当俯视时以大致矩形状构成(参照图3、图4)。该箱盖32的车辆前端以与前壁34a的后部上端抵住的方式将箱托盘26的开口部28封闭(参照图2、图3)。

如图1所示,在箱盖32的车辆前方端部36,形成有在中央部朝向车辆后方凹陷(后退)的凹部38。在将该凹部38夹在中间的左右两侧,设有朝向车辆前方突出并与前悬架机构22连结的左右一对的突出部40、40。此外,在图2以及图3中,附图标记76表示车身侧横梁,附图标记78表示中央通道。

图7是沿着箱盖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如图7所示,箱盖32设为夹层(sandwich)构造,其具有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上侧的上板部58a、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下侧的下板部58b、和将上板部58a与下板部58b连结的多个隔壁58c。各隔壁58c沿着车宽方向以直线状延伸。在沿车辆前后方向相邻的各隔壁58c、58c之间,形成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中空的狭缝59(参照图3、图7)。相邻的各隔壁58c、58c之间的离开间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不同。

另外,在箱盖32的上表面,其车辆前后方向的周缘部以及车宽方向两侧的周缘部,并未设有朝向上方鼓出的车架,而与其他部位同样地由平坦面构成。也就是说,箱盖32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缘部上表面、以及沿着车宽方向的左右两侧的缘部上表面分别由平坦面设置。

另外,如图3~图5所示,在箱盖32的上表面配置有底板面板70。在底板面板70的与箱盖32沿上下方向重叠的一部分上,设有多个面板开口部72。

而且,如图5所示,车辆10具有左右一对的下纵梁20、20、固定于底板面板70的上表面的左右一对的座椅架74、74、和车身侧横梁76。左右一对的座椅架74、74以车辆中央的中央通道78为边界分别配置于车宽方向的左侧以及右侧。各座椅架74由与车宽方向外侧的各下纵梁20连接的左右一对的外侧座椅架80a、80a、和与中央通道78连接的左右一对的内侧座椅架80b、80b构成。

各外侧座椅架80a和各内侧座椅架80b以分别沿着车宽方向相对的方式配置。车身侧横梁76的轴截面呈帽状(参照图3),两侧的下部凸缘与底板面板70的上表面接合。车身侧横梁76在以中央通道78为边界的车宽方向的左侧以及右侧,将各外侧座椅架80a和各内侧座椅架80b彼此相连。

各下纵梁20分别配置于沿着车宽方向的左右两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如图8所示,各下纵梁20具有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的下纵梁外构件20a、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的下纵梁内构件20b、和夹装在下纵梁外构件20a与下纵梁内构件20b之间的下纵梁加强件20c。

如图6所示,左座椅架74以及右座椅架74分别由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蓄电池侧横梁(横梁)82相连(参照图6)。此外,后述详细说明蓄电池侧横梁82。

各座椅架74的轴截面呈大致l字状(参照后述的图8)。各座椅架74具有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水平板74a、和从水平板74a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弯折而朝向下方延伸的纵壁74b。水平板74a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部74c与车身侧横梁76接合(参照图3)。如图8所示,水平板74a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74d与下纵梁20的下纵梁内构件20b接合。纵壁74b的下方端部74e与底板面板70的上表面接合。

如图5所示,在各座椅架74的水平板74a上,设有用于将蓄电池侧横梁82(参照图6)沿着车宽方向紧固的多个安装孔84。

左右的下纵梁20侧的各外侧座椅架80a中,各安装孔84由当俯视时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长孔构成。中央的中央通道78侧的各内侧座椅架80b中,各安装孔84由当俯视时为圆形状的孔部构成。此外,通过将下纵梁20侧的安装孔84设为长孔,能够分别吸收车宽方向的制造误差以及安装误差。另外,蓄电池侧横梁82相对于箱盖32以及底板面板70紧固固定(参照图9)。

多个安装孔84沿着各外侧座椅架80a以及各内侧座椅架80b的车辆前后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表示了配置有四个安装孔84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配置有两个以上的多个安装孔84即可。另外也可以为,预先准备安装孔84的个数不同的各种的各外侧座椅架80a以及各内侧座椅架80b,与蓄电池的类型和尺寸对应地选择任意的座椅架74。

如图9所示,蓄电池侧横梁82设于作为蓄电池箱12的内部的箱室30内。如图6以及图9所示,蓄电池侧横梁82能够通过相对于该各座椅架74的各外侧座椅架80a以及各内侧座椅架80b的安装孔84穿插螺栓86并将未图示的螺母紧固,而将蓄电池侧横梁82连结。也就是说,能够经由螺栓86,相对于箱盖32的上下表面而将外侧座椅架80a(内侧座椅架80b)、底板面板70以及蓄电池侧横梁82分别共同紧固(参照图9)。

该蓄电池侧横梁82以使其安装位置能够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调整的方式设置。也就是说,选择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的多个安装孔84中的任意的安装孔84,由螺栓86以及螺母(未图示)将蓄电池侧横梁82安装至各外侧座椅架80a以及各内侧座椅架80b,由此能够将蓄电池侧横梁82变更至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任意的安装位置。此外,在图6中,粗线白箭头表示能够沿着蓄电池侧横梁82的车辆前后方向使其安装位置变更的范围。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所适用的车辆10基本上如上所述地构成,接下来说明其作用效果。图8是表示输入至下纵梁的侧碰撞荷载沿着箱盖并沿着车宽方向内侧传递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图9与图6对应,是表示经由螺栓将座椅架、底板面板以及蓄电池侧横梁相对于箱盖分别共同紧固的状态的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当侧碰撞荷载f输入至下纵梁20时,能够使输入至下纵梁20的侧碰撞荷载f沿着具有高刚性、高强度的箱盖32的车宽方向内侧高效地传递(参照图8)。该结果为,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侧碰撞荷载输入时的下纵梁20的旋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座椅架74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设有多个安装孔84,该多个安装孔84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能够将蓄电池侧横梁82紧固。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适当调整蓄电池侧横梁84的安装位置(基于螺栓86的紧固位置)。该结果为,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蓄电池的类型和尺寸对应地变更蓄电池箱12内的配置,并且能够将蓄电池侧横梁82配置于与刚性和强度高的座椅架74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座椅架74由与下纵梁20连接的左右一对的外侧座椅架80a、80a和与中央通道78连接的左右一对的内侧座椅架80b、80b构成。在各外侧座椅架80a以及各内侧座椅架80b上,分别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有多个安装孔84。各外侧座椅架80a的安装孔84由长孔形状构成。各内侧座椅架80b的安装孔84由圆形形状构成。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分别吸收当将蓄电池侧横梁82相对于各座椅架74安装时的安装误差、和制造误差等。

还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外侧座椅架80a通过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水平板74a和从水平板74a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弯折而朝向下方延伸的纵壁74b构成为截面l字状。水平板74a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74d与下纵梁20接合,纵壁74b的下方端部74e与底板面板70的上表面接合。另外,在水平板74a上,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有多个安装孔84。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外侧座椅架80a由截面呈l字形状的水平板74a以及纵壁74b将下纵梁20和底板面板70相连,由此能够恰当抑制下纵梁20相对于侧碰撞荷载的旋转。而且,经由穿插至水平板74a上所设的安装孔84内的螺栓86,使外侧座椅架80a、底板面板70和蓄电池侧横梁82分别与箱盖32紧固,由此能够更进一步抑制下纵梁20的旋转。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蓄电池箱,其在箱室内收纳有蓄电池,并具有在上部具有开口部的有底的箱托盘、和将所述箱托盘的所述开口部封闭的箱盖;

底板面板,其位于所述蓄电池箱的上部;

左右一对的座椅架,其固定于所述底板面板的上表面;和

横梁,其在所述蓄电池箱内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与各所述座椅架紧固,

各所述座椅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多个安装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能够将所述横梁紧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座椅架具有与下纵梁连接的左右一对的外侧座椅架、和与中央通道连接的左右一对的内侧座椅架,

在各所述外侧座椅架以及各所述内侧座椅架上,分别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有多个所述安装孔,

各所述外侧座椅架的所述安装孔由长孔形状构成,

各所述内侧座椅架的所述安装孔由圆形形状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外侧座椅架具有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水平板、和从所述水平板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弯折而朝向下方延伸的纵壁,

所述水平板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与所述下纵梁结合,

所述纵壁的下方端部与所述底板面板的上表面结合,

在所述水平板上,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有多个所述安装孔。

技术总结
本发明的课题为,与蓄电池的类型和尺寸对应地变更蓄电池箱内的配置。本发明的车辆下部构造具有:蓄电池箱(12),其在箱室内收纳有蓄电池,并具有在上部具有开口部的有底的箱托盘(26)、和将箱托盘(26)的开口部封闭的箱盖(32);底板面板(70),其位于蓄电池箱(12)的上部;左右一对的座椅架(74、74),其固定于底板面板(70)的上表面;和蓄电池侧横梁(82),其在蓄电池箱(12)内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与各座椅架(74)紧固,并且固定于底板面板(70),各座椅架(74)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设有多个安装孔(84),多个安装孔(84)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能够将蓄电池侧横梁(82)紧固。

技术研发人员:松嶋佑树;樱田千寻;高桥康一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0.10.09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9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