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纵梁总成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06-22  60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纵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后纵梁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后纵梁是后减震器的安装载体,也是车身后部关键的受力部件。目前大多数汽车后减震器的固定结构是通过多块钣金焊接而成,其结构复杂且结构强度低,焊接工艺性差,并且不利于减重。而后减震器的固定结构是车身的主要受力部件,在行驶过程中会不断的受到冲击载荷,对强度有很高的要求,长期使用会产生变形,严重影响车身后部的性能。

cn209241171u公开了一种汽车后纵梁总成及汽车,包括后纵梁,后纵梁为一体成型结构,后纵梁包括后纵梁前段、后纵梁中段和后纵梁后段,后纵梁中段设置在后纵梁前段与后纵梁后段之间,后纵梁前段的端部与前纵梁连接,后纵梁后段的端部与后保横梁连接。后纵梁整体呈阶梯状,后纵梁整体为铝合金铸造成型,并采用高压铸造工艺成型。后纵梁的内部设有加强筋ⅲ,加强筋ⅲ为x型或v型,加强筋ⅲ之间彼此连接构成网状结构,加强筋ⅲ的设置提高了后纵梁的结构强度。所述后纵梁中段上设有用于安装底盘后减震系统的后弹簧支座,所述后弹簧支座为凹槽结构,凹槽结构的内部设有加强筋ⅰ。采用铝合金作为后纵梁总成的制造材料,具有重量轻的优点,但是由于后纵梁总成整体为横向扁平状结构,且用于固定后弹簧支座的结构为凹槽结构,相应地限制了减震器高度布置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后纵梁总成及车辆,其能够解决现有的钣金后纵梁工艺性差、结构强度低、重量大、减震器布置高度低的问题。

本发明所述的后纵梁总成,包括后纵梁本体,所述后纵梁本体为开口朝向外侧的u型槽,包括顶板、底板以及连接顶板和底板的侧板,所述顶板中段一体成型有朝上延伸的安装凸起,所述安装凸起上设有用于固定减震器的第一安装孔和贯穿安装凸起顶面和侧面的多条第一加强筋;所述侧板在与安装凸起对应的位置设有朝内凹陷的避让槽,所述底板在与避让槽对应的位置设有避让缺口。

进一步,所述避让槽内设有多条交错分布的第二加强筋。

进一步,所述后纵梁本体内设有多条交错分布的第三加强筋。

进一步,所述后纵梁本体前端为与门槛边梁固定的第一连接段,后端为与后边梁固定的第二连接段。

进一步,所述顶板自由端设有朝上延伸的安装翻边,所述安装翻边前段为与后轮罩固定的第三连接段,中段为与置物板下支撑架固定的第四连接段,后段为与后轮鼓包固定连接的第五连接段。

进一步,所述侧板内侧壁前段设有与后地板前横梁固定连接的第一安装槽,中段设有与后地板中横梁固定连接的第二安装槽,后段设有与后地板后横梁固定连接的第三安装槽。

进一步,所述底板在靠近前、后端的位置设有与后副车架前、后部固定连接的第二安装孔。

进一步,所述后纵梁本体为铝合金铸造成型。

一种车辆,包括车身总成,所述车身总成包括上述的后纵梁总成。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直接在后纵梁本体的顶板上形成用于固定减震器的安装凸起,在所述安装凸起上设有多条贯穿安装凸起顶面和侧面的第一加强筋,保证了减震器安装点的结构强度,无需另外设置减震器安装板或加强板,解决现有的钣金后纵梁工艺性差、结构强度低、重量大的问题。同时由于所述后纵梁本体为开口朝向外侧的u型槽,即后纵梁本体为竖向布置的扁平状结构,顶板上用于固定减震器的结构为凸起结构,增加了减震器高度布置空间,使得该后纵梁总成能够满足更多型号减震器的布置要求,通用性好。

2、本发明通过在后纵梁总成上合理布置多个连接段,为多个零部件提供了安装点,集成度更高,并且能够将减震器安装点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冲击载荷分散到不同零部件上,性能可靠,有效避免了后纵梁总成在长期使用后变形,保证了车身总成后部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后纵梁本体外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后纵梁本体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后纵梁本体与其他零部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中,1—后纵梁本体,11—顶板,111—安装凸起,112—第一安装孔,113—第一加强筋,114—安装翻边,115—第三连接段,116—第四连接段,117—第五连接段,12—底板,121—第二安装孔,13—侧板,131—避让槽,132—第二加强筋,133—第一安装槽,134—第二安装槽,135—第三安装槽,14—第三加强筋,15—第一连接段,16—第二连接段,2—门槛边梁,3—后边梁,4—后轮罩,5—置物板下支撑架,6—后轮鼓包,7—后地板前横梁,8—后地板中横梁,9—后地板后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参见图1至图3,所示的后纵梁总成,包括由铝合金铸造成型的后纵梁本体1,在满足结构强度性能需求的前提下,减轻了后纵梁总成的重量,实现了车身轻量化。

图示后纵梁本体1位于车辆左方,左侧即为车辆外侧,右侧即为车辆内侧,所述后纵梁本体1为开口朝向外侧的u型槽,包括顶板11、底板12以及连接顶板11和底板12的侧板13,所述顶板11中段一体成型有朝上延伸的安装凸起111,所述安装凸起111上设有三个用于固定减震器的第一安装孔112和贯穿安装凸起111顶面和侧面的多条第一加强筋113,第一加强筋113的数量根据实际性能需求进行合理设计。

所述侧板13在与安装凸起111对应的位置设有朝内凹陷的避让槽131,所述底板12在与避让槽131对应的位置设有避让缺口。避让槽131和避让缺口的设置便于减震器的装配,避免后纵梁本体1与减震器产生干涉。同时避让槽131还能起到提升后纵梁本体1结构强度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后纵梁本体1的强度,所述避让槽131内设有多条交错分布的第二加强筋132。,第二加强筋132的数量和尺寸根据实际性能需求进行合理设计。

为了提升后纵梁本体1的结构强度,在所述后纵梁本体的槽体中设有多条交错分布的第三加强筋14。

为了将减震器安装点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冲击载荷分散到不同零部件上,避免了后纵梁总成在长期使用后变形,保证车身总成后部的使用性能,在所述后纵梁本体1前端设有与门槛边梁固2定的第一连接段15,后端设有与后边梁3固定的第二连接段16。所述顶板11自由端设有朝上延伸的安装翻边114,所述安装翻边114前段为与后轮罩4固定的第三连接段115,中段为与置物板下支撑架5固定的第四连接段116,后段为与后轮鼓包6固定连接的第五连接段117。所述底板12在靠近前、后端的位置设有与后副车架前、后部固定连接的第二安装孔121。所述侧板13内侧壁前段设有与后地板前横梁7固定连接的第一安装槽133,与后副车架前部固定的第二安装孔121形成传力路径,保证受力均匀;所述侧板内侧壁中段设有与后地板中横梁8固定连接的第二安装槽134,与安装凸起111形成传力路径,保证受力均匀;所述侧板内侧壁后段设有与后地板后横梁9固定连接的第三安装槽135,与后副车架后部固定的第二安装孔121形成传力路径,保证受力均匀。

一种车辆,包括车身总成,所述车身总成包括上述的后纵梁总成。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后纵梁总成,包括后纵梁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本体(1)为开口朝向外侧的u型槽,包括顶板(11)、底板(12)以及连接顶板(11)和底板(12)的侧板(13),所述顶板(11)中段一体成型有朝上延伸的安装凸起(111),所述安装凸起(111)上设有用于固定减震器的第一安装孔(112)和贯穿安装凸起(111)顶面和侧面的多条第一加强筋(113);

所述侧板(13)在与安装凸起(111)对应的位置设有朝内凹陷的避让槽(131),所述底板(12)在与避让槽(131)对应的位置设有避让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槽(131)内设有多条交错分布的第二加强筋(13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本体(1)内设有多条交错分布的第三加强筋(14)。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本体(1)前端为与门槛边梁(2)固定的第一连接段(15),后端为与后边梁(3)固定的第二连接段(16)。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11)自由端设有朝上延伸的安装翻边(114),所述安装翻边(114)前段为与后轮罩(4)固定的第三连接段(115),中段为与置物板下支撑架(5)固定的第四连接段(116),后段为与后轮鼓包(6)固定连接的第五连接段(117)。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13)内侧壁前段设有与后地板前横梁(7)固定连接的第一安装槽(133),中段设有与后地板中横梁(8)固定连接的第二安装槽(134),后段设有与后地板后横梁(9)固定连接的第三安装槽(135)。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2)在靠近前、后端的位置设有与后副车架前、后部固定连接的第二安装孔(121)。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本体为铝合金铸造成型。

9.一种车辆,包括车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总成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后纵梁总成。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后纵梁总成及车辆,包括后纵梁本体,所述后纵梁本体为开口朝向外侧的U型槽,包括顶板、底板以及连接顶板和底板的侧板,所述顶板中段一体成型有朝上延伸的安装凸起,所述安装凸起上设有用于固定减震器的第一安装孔和贯穿安装凸起顶面和侧面的多条第一加强筋;所述侧板在与安装凸起对应的位置设有朝内凹陷的避让槽,所述底板在与避让槽对应的位置设有避让缺口。其能够解决现有的钣金后纵梁工艺性差、结构强度低、重量大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高宇;徐小旭;赵亚明;吴俊山;杨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1.05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9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