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列车的牵引梁和牵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06-24  81


本发明涉及轨道列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轨道列车的牵引梁和牵引装置。



背景技术:

轨道列车的牵引装置的种类很多,一般分为:单拉杆牵引装置和双拉杆牵引装置。

单拉杆牵引装置仅设置一根牵引拉杆,牵引拉杆的一端与牵引销座连接,另一端与构架连接。采用这种牵引装置,会导致抗侧滚装置难以布置,同时难以满足车辆通过小曲线的要求。

双拉杆牵引装置设置两根牵引拉杆,两根牵引拉杆分别连在牵引梁的两端。采用这种牵引装置能够满足车辆的辆通过小曲线的要求,而且,也不会影响抗侧滚装置的布置。但是,双拉杆牵引装置的自重大,对车辆的结构强度要求高,这限制了双拉杆牵引装置的应用。

因此,有必要使双拉杆牵引装置轻量化,但是,如何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还能保证结构强度,是困扰本领域技术人员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轨道列车的牵引梁,所述牵引梁包括中间体和设置在所述中间体两端的两个端体,所述中间体上设有用于安装中心销套的销套孔,所述端体上设有用于连接牵引拉杆的拉杆孔,所述端体包括横截面积沿牵引梁的长度方向缩小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以其横截面积大的一端与所述中间体连接,所述中间体的侧面上设有曲面部,所述中间体的侧面以其曲面部与所述主体部的侧面平滑过渡。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体的侧面上设有内凹的第一曲面部和外凸的第二曲面部,所述中间体的侧面以其第一曲面部与一端的所述主体部的侧面平滑过渡、以其第二曲面部与另一端的所述主体部的侧面平滑过渡;所述主体部的一侧侧面与所述中间体的一侧侧面的第一曲面部平滑过渡,所述主体部的另一侧侧面与所述中间体的另一侧侧面的第二曲面部平滑过渡。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体上设有第一减重孔和第二减重孔,所述第一减重孔靠近所述销套孔设置,所述第二减重孔靠近所述端体设置,所述第一减重孔和所述第二减重孔之间形成加强肋。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部的一侧侧面局部内凹形成缺口槽,所述缺口槽贯通到所述主体部远离所述中间体的一端端面上以及所述主体部的顶面和底面上,所述缺口槽的侧壁c和端壁c平滑过渡。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端体还包括连接套,所述连接套以其周向面连在所述主体部远离所述中间体的一端,所述端体上设有两个所述拉杆孔,一个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一个为所述连接套的内孔。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两所述拉杆孔沿所述牵引梁的长度方向排布。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牵引梁上设有提吊止挡,所述提吊止挡上设有用于连接调整垫块的连接孔。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牵引梁为中心对称结构,对称中心为所述销套孔的中心轴线的中点,所述销套孔的孔壁上设有环形槽和朝向所述环形槽的台阶面。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牵引装置,包括牵引梁、中心销套、中心销、两根牵引拉杆、弹性卡环以及紧固组件,所述牵引梁为权利要求所述的牵引梁;所述中心销套安装在所述销套孔中,所述弹性卡环安装在所述环形槽中,所述中心销套的一端抵在所述台阶面上、另一端抵在所述弹性卡环上,所述中心销安装在所述中心销套的内孔中并通过所述紧固组件与所述中心销套紧固在一起,两个所述牵引拉杆分别连于所述牵引梁两端的拉杆孔。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紧固组件包括螺栓、压盖和垫片,所述中心销具有设有内螺纹孔的锥形部,所述中心销套的内孔为锥形孔,所述锥形部伸到所述的锥形孔中,所述螺栓穿过所述压盖拧在所述内螺纹孔中,在所述螺栓的紧固力作用下,所述压盖与所述中心销套紧密抵接,所述锥形部与所述锥形孔的孔壁紧密抵接。

本发明提供的牵引梁和牵引装置自重轻且结构强度高,能够充分满足承载要求,并且体积小,占用的竖向安装空间小,不会影响抗侧滚装置的布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牵引装置一种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a-a向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牵引梁;

11中间体,111销套孔,112环形槽,113台阶面,114第一减重孔,115第二减重孔,116加强肋,a1第一曲面部,a2第二曲面部;

12端体,121主体部,122缺口槽,c1侧壁,c2端壁,123连接套,124拉杆孔;

13提吊止挡;

14调整垫块;

100牵引装置;

20中心销套;30中心销;40弹性卡环;50螺栓;60压盖;70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本发明提供的轨道列车的牵引装置100包括:牵引梁10。牵引梁10包括:中间体11和设置在中间体11两端的两个端体12。

牵引梁10上设有销套孔111,销套孔111设置在中间体11上。牵引梁10可以为中心对称结构,对称中心点为销套孔111的中心轴线的中点,或者说,牵引梁10的左半部分(图1视角)绕销套孔111的中心轴线旋转180°能够与牵引梁10的右半部分完全重合。

销套孔111轴向贯通中间体11的顶面和底面。如图2所示,销套孔111的孔壁上设有环形槽112和朝向环形槽112的台阶面113,为了方便组装,可以让环形槽112靠近中间体11的顶面设置,台阶面113靠近中间体11的底面设置。

中间体11的一端厚度可以和与之对接的端体12的一端厚度相同,以图1视角来说,左端端体12的右端厚度与中间体11的左端厚度相同,右端端体12的左端厚度与中间体11的右端厚度相同。

中间体11上可以设置减重孔,以减轻牵引梁10的重量。具体的,可以在靠近销套孔111的位置设置第一减重孔114,在靠近端体12的位置设置第二减重孔115,第一减重孔114和第二减重孔115之间形成加强肋116,这样在减重的同时还能提升中间体11的强度。优选地,让加强肋116与牵引梁10的宽度方向(也是轨道列车的纵向)平行,这样,能够引导牵引力在加强肋116上沿直线传递,从而可以避免在加强肋116上产生较大弯矩。

中间体11的侧面上可以设置曲面部(图中a1和a2)。中间体11的侧面以其曲面部与端体12的侧面平滑过渡。这样设计,牵引梁10的整体强度高、能够充分满足受力要求。

图示方案中,中间体11的侧面上设有内凹的第一曲面部a1和外凸的第二曲面部a2,使中间体11的侧面大致呈“s”形。中间体11的侧面以其第一曲面部a1与一端的端体12的侧面平滑过渡、以其第二曲面部a2与另一端的端体12的侧面平滑过渡。这种设计,能够进一步增强中间体11的强度和承载能力。

牵引梁10上还设有拉杆孔124,拉杆孔124设置在端体12上。端体12包括主体部121,另外,还可以包括连接套123。连接套123以其周向面连在主体部121远离中间体11的一端。图中,每个端体12上设有两个拉杆孔124,一个拉杆孔124设置在主体部121上,另一个拉杆孔124为连接套123的内孔,两个拉杆孔124的轴线均沿牵引梁10的宽度方向(也是轨道列车的纵向)延伸,两个拉杆孔124沿牵引梁10的长度方向(也是轨道列车的横向)排布。由于拉杆孔124沿横向排布,所以牵引梁10的厚度不需要设置得太厚,因此不会侵占太多的竖向安装空间。

主体部121的横截面积沿牵引梁10的长度方向缩小,主体部121整体呈楔形。主体部121以其横截面积大的一端与中间体11连接。具体的,可以让主体部121的两个侧面之间的距离沿牵引梁10的长度方向缩小和/或让主体部121的顶面和底面之间的距离沿牵引梁10的长度方向缩小。这种结构的主体部121利于牵引梁10实现轻量化。

主体部121的侧面与中间体11的侧面平滑过渡。图示方案中,主体部121的一侧侧面与中间体11的一侧侧面的第一曲面部a1平滑过渡,主体部121的另一侧侧面与中间体11的另一侧侧面的第二曲面部a2平滑过渡。这样设计能够进一步提升牵引梁10的整体强度。

具体的,可以让主体部121的一侧侧面局部内凹形成缺口槽122,缺口槽122贯通到主体部121远离中间体11的一端端面上以及主体部121的顶面和底面上,缺口槽122的侧壁c1和端壁c2平滑过渡。这样,可以进一步减轻牵引梁10的重量,并且,不会对端体12的强度和承载能力产生大的影响,仍能保证端体12的强度和承载能力满足要求。

牵引梁10上还可以集成提吊止挡13,提吊止挡13上可以设置连接孔,以便连接调整垫块14。提吊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在提吊止挡13上连接不同厚度的调整垫块14。图示方案中,提吊止挡13集成在中间体11的侧面上,位于中间体11的减重孔一侧,除了起到止挡作用外,还能够进一步增强中间体11的强度。

如图2所示,该牵引装置100还包括中心销30、中心销套20、两根牵引拉杆(图中未示出)、弹性卡环40和紧固组件。

中心销套20安装在牵引梁10的销套孔111中,中心销套20的底端抵在销套孔111的台阶面113上,弹性卡环40安装在牵引梁10的环形槽112中,中心销套20的顶端抵在弹性卡环40上,弹性卡环40和台阶面113配合使中心销套20的轴向位置固定。

一根牵引拉杆通过紧固件连于牵引梁10一端的拉杆孔124,另一根牵引拉杆通过紧固件连于牵引梁10另一端的拉杆孔124,两根牵拉拉杆分别位于牵引梁10的两侧。

中心销30安装在中心销套20的内孔中并通过紧固组件与中心销套20紧固在一起。

中心销30包括锥形部,锥形部设有内螺纹孔。中心销套20的内孔是与锥形部适配的锥形孔。锥形部伸到锥形孔中,锥形部的外周面与锥形孔的孔壁适配接触。

紧固组件包括螺栓50、压盖60和垫片70。螺栓50穿过压盖60拧在锥形部的内螺纹孔中,在螺栓50的紧固力作用下,压盖60向中心销套20施加朝向顶侧的抵压力,锥形部紧密地抵在锥形孔的孔壁上,以此实现了中心销30的固定。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牵引梁10和牵引装置100自重轻且结构强度高,能够满足承载要求。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轨道列车牵引梁和牵引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轨道列车的牵引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梁(10)包括中间体(11)和设置在所述中间体(11)两端的两个端体(12),所述中间体(11)上设有用于安装中心销套(20)的销套孔(111),所述端体(12)上设有用于连接牵引拉杆的拉杆孔(124),所述端体(12)包括横截面积沿牵引梁(10)的长度方向缩小的主体部(121),所述主体部(121)以其横截面积大的一端与所述中间体(11)连接,所述中间体(11)的侧面上设有曲面部,所述中间体(11)的侧面以其曲面部与所述主体部(121)的侧面平滑过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列车的牵引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体(11)的侧面上设有内凹的第一曲面部(a1)和外凸的第二曲面部(a2),所述中间体(11)的侧面以其第一曲面部(a1)与一端的所述主体部(121)的侧面平滑过渡、以其第二曲面部(a2)与另一端的所述主体部(121)的侧面平滑过渡;所述主体部(121)的一侧侧面与所述中间体(11)的一侧侧面的第一曲面部(a1)平滑过渡,所述主体部(121)的另一侧侧面与所述中间体(11)的另一侧侧面的第二曲面部(a2)平滑过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列车的牵引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体(11)上设有第一减重孔(114)和第二减重孔(115),所述第一减重孔(114)靠近所述销套孔(111)设置,所述第二减重孔(115)靠近所述端体(12)设置,所述第一减重孔(114)和所述第二减重孔(115)之间形成加强肋(11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列车的牵引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121)的一侧侧面局部内凹形成缺口槽(122),所述缺口槽(122)贯通到所述主体部(121)远离所述中间体(11)的一端端面上以及所述主体部(121)的顶面和底面上,所述缺口槽(122)的侧壁(c1)和端壁(c2)平滑过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列车的牵引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端体(12)还包括连接套(123),所述连接套(123)以其周向面连在所述主体部(121)远离所述中间体(11)的一端,所述端体(12)上设有两个所述拉杆孔(124),一个设置在所述主体部(121)上,一个为所述连接套(123)的内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列车的牵引梁,其特征在于,两所述拉杆孔(124)沿所述牵引梁(10)的长度方向排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列车的牵引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梁(10)上设有提吊止挡(13),所述提吊止挡(13)上设有用于连接调整垫块(14)的连接孔。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轨道列车的牵引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梁(10)为中心对称结构,对称中心为所述销套孔(111)的中心轴线的中点,所述销套孔(111)的孔壁上设有环形槽(112)和朝向所述环形槽(112)的台阶面(113)。

9.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牵引梁、中心销套(20)、中心销(30)、两根牵引拉杆、弹性卡环(40)以及紧固组件,所述牵引梁为权利要求8所述的牵引梁(10);所述中心销套(20)安装在所述销套孔(111)中,所述弹性卡环(40)安装在所述环形槽(112)中,所述中心销套(20)的一端抵在所述台阶面(113)上、另一端抵在所述弹性卡环(40)上,所述中心销(30)安装在所述中心销套(20)的内孔中并通过所述紧固组件与所述中心销套(20)紧固在一起,两个所述牵引拉杆分别连于所述牵引梁(10)两端的拉杆孔(124)。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组件包括螺栓(50)、压盖(60)和垫片(70),所述中心销(30)具有设有内螺纹孔的锥形部,所述中心销套(20)的内孔为锥形孔,所述锥形部伸到所述的锥形孔中,所述螺栓(50)穿过所述压盖(60)拧在所述内螺纹孔中,在所述螺栓(50)的紧固力作用下,所述压盖(60)与所述中心销套(20)紧密抵接,所述锥形部与所述锥形孔的孔壁紧密抵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轨道列车的牵引梁和牵引装置,牵引装置包括牵引梁,牵引梁包括中间体和设置在所述中间体两端的两个端体,所述中间体上设有用于安装中心销套的销套孔,所述端体上设有用于连接牵引拉杆的拉杆孔,所述端体包括横截面积沿牵引梁的长度方向缩小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以其横截面积大的一端与所述中间体连接,所述中间体的侧面上设有曲面部,所述中间体的侧面以其曲面部与所述主体部的侧面平滑过渡。本发明提供的牵引梁和牵引装置自重轻且结构强度高,能够充分满足承载要求,并且体积小,占用的竖向安装空间小,不会影响抗侧滚装置的布置。

技术研发人员:曹洪勇;杨东晓;曹庆达;杨伟东;杨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10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9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