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移载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输送薄型板件并可自动校正将板件定位的移载装置。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科技技术不断的提升,且科技产业不断的进步,许多科技电子化的产品也相应而生,带给人们在生活上、工作上、娱乐休闲上的方便,更是迈向二十一世纪的进步指标,因此,各式电子化、电器化的产品充斥在人们的生活环境周遭,而各种电子产品或电器产品中都有以软性基板制成的板件,更是3c电子产业中相当重要的零件,如光学薄膜、电子纸、太阳能基板、电路板等。其中,电路板为一般电子产品作为承载电子元件的基础件,并且作为电子元件之间电性连接的构件。而传统的印刷电路板仅为单层线路的结构,无法满足现在高密度布线的需求,因此目前已发展成改多层线路的结构,俾可满足电子产品多功能高布线密度的使用需求,并且可达到缩小电路板面积的目的。
而上述板件于生产制作时,需经过诸如影像转移、线路制作、钻孔、蚀刻、电镀、印刷等制作程序,该些制作程序于板件正面或反面上进行加工,而每一个制程在完成加工后,板件均需进行收料作业,换言之,板件在完成前制程作业后,必须依序整齐地将板件以直立状收放在台车上,再送往下一制程加工;但由于台车运送板件至生产设备后,台车必须等待板件取放完毕后,才能再次移动也是会造成相当不便,且台车位移的精准度较差,对于板件的取放造成相当大的困扰,是以,要如何解决上述问题与缺失,即为相关业者所亟欲改善的课题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移载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输送薄型板件并可自动校正将板件定位的移载装置,为其主要目的。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所述。
为达上揭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可自动校正的移载装置至少包括有:一举升模组,具有二个相对间隔配置的座体以及固定于该座体上的第一动力件,该二座体之间形成一传送空间可供传送移载一加工物,该第一动力件带动一活动板相对于该座体上下移动,该活动板朝该传送空间设有至少二基座及浮动支撑元件,该浮动支撑元件位于该基座表面,并于该基座表面呈位移状态或定位状态;以及一整定模组,配置于该举升模组一侧,以定位该加工物于一固定位置。
在一较佳态样中,该移载装置进一步设有一框架,可供固定该座体以及该整定模组。
在一较佳态样中,该整定装置包括至少一后向基准件、二侧向勾件及二侧向顶持件,该后向基准件位于该传送空间的后侧位置处,该二侧向勾件则分别位于该传送空间的相对二侧,该二侧向顶持件分别位于该传送空间的相对二侧。
在一较佳态样中,该后向基准件为板体固定于该框架。
在一较佳态样中,该侧向勾件受一第二动力件的带动,可勾持于该加工物并将该加工物朝该后向基准件靠近至该固定位置,而该侧向顶持件则受一第三动力件的带动可朝该传送空间内推顶该加工物。
本实用新型所产生的技术效果为:利用举升模组移载台车上的加工物,并利用浮动支撑元件与整定模组让加工物达到自动校正定位,以增加取放加工物的准确度,提升自动化生产流程的顺畅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移载装置的结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移载装置的结构放大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举升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整定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号说明:
移载装置1
举升模组10
座体11
第一动力件12
传送空间13
活动板14
基座15
浮动支撑元件16
整定模组20
后向基准件21
侧向勾件22
侧向顶持件23
第二动力件24
第三动力件25
加工物30
凹孔31
框架40
支架41。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移载装置的结构立体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移载装置1至少包含:一举升模组10以及一整定模组20。
该举升模组10具有二个相对间隔配置的座体11以及固定于该座体11上的第一动力件12,请同时参阅图2及图3所示,该二座体11之间形成一传送空间13可供传送移载一加工物30,该第一动力件12带动一活动板14相对于该座体11上下移动,该活动板14朝该传送空间13设有至少二基座15及浮动支撑元件16,该浮动支撑元件16位于该基座15表面,并于该基座15表面呈位移状态或定位状态。
该整定模组20配置于该举升模组10一侧,以定位该加工物30于一固定位置,该整定装置20包括至少一后向基准件21、二侧向勾件22及二侧向顶持件23,该后向基准件21位于该传送空间13的后侧位置处,该二侧向勾件22则分别位于该传送空间13的相对二侧,该二侧向顶持件23分别位于该传送空间13的相对二侧,该侧向勾件22受一第二动力件24的带动,请同时参阅4图所示,可勾持于该加工物30并将该加工物30朝该后向基准件21靠近至该固定位置,而该侧向顶持件23则受一第三动力件25的带动可朝该传送空间13内推顶该加工物30,让该加工物30受两侧的该侧向顶持件23的推顶可定位于中心的固定位置。
该移载装置进一步设有一框架40,图所示的实施例中,该框架40具有复数支架41以横向或直向相互组装成一略呈矩形的容置空间,可供固定该座体11以及该整定模组20;其中,该后向基准件21为板体固定于该框架40。
当台车载运加工物30进入举升模组10的传送空间13后,第一动力件12会带动活动板14上升,如图2及图3所示,进而使该浮动支撑元件16同步向上位移,让该浮动支撑元件16抵靠于加工物30底面将其抬起,台车即可退出举升模组10,而于加工物30由上升起后,使浮动支撑元件16于基座15上呈可位移状态,并使整定模组20的二侧向勾件22勾持于该加工物30所预设的凹孔31并将该加工物30朝该后向基准件21靠近至该固定位置,而该二侧向顶持件23则将该加工物30朝该传送空间13内推顶以定位于中心的固定位置达到自动定位效果,续让浮动支撑元件16于基座15上呈定位状态,让取放装置(图中未示出)加工物30能准确取放。
1.一种可自动校正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有:
一举升模组,具有二个相对间隔配置的座体以及固定于该座体上的第一动力件,该二座体之间形成一传送空间可供传送移载一加工物,该第一动力件带动一活动板相对于该座体上下移动,该活动板朝该传送空间设有至少二基座及浮动支撑元件,该浮动支撑元件位于该基座表面,并于该基座表面呈位移状态或定位状态;以及
一整定模组,配置于该举升模组一侧,以定位该加工物于一固定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自动校正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移载装置设有一框架,可供固定该座体以及该整定模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自动校正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整定装置包括至少一后向基准件、二侧向勾件及二侧向顶持件,该后向基准件位于该传送空间的后侧位置处,该二侧向勾件则分别位于该传送空间的相对二侧,该二侧向顶持件分别位于该传送空间的相对二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自动校正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后向基准件为板体固定于该框架。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自动校正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侧向勾件受一第二动力件的带动,可勾持于该加工物并将该加工物朝该后向基准件靠近至该固定位置,而该侧向顶持件则受一第三动力件的带动可朝该传送空间内推顶该加工物。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