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属于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摄像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等电子设备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作用,且电子设备通常均配设有摄像模组,以便于用户进行拍摄工作。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电子设备通常具有至少一种较为突出的性能,以与其他电子设备之间形成差异,提升电子设备的市场竞争力。例如,电子设备具有较高的刷新率,使其具有较高的显示性能;或者,电子设备具有双扬声器,视听效果较好;再比如,电子设备的拍摄性能较强。其中,针对电子设备的拍摄性能而言,可以通过多种路径提升摄像模组的性能。
以成像清晰度为例,在感光芯片的尺寸固定时,增加像素数量会造成摄像模组的感光能力下降,对成像结果亦有不利影响,因此,业界通常采用单帧插值和多帧合成的方式来提升清晰度。但是,采用单帧插值的方式形成图像的过程中,因真实感光像素并未增多,导致清晰度的提升效果有限,而且在某些场景下还容易出现插值错误的情况;采用多帧合成的方式形成图像的过程中,控制像素位移的难度巨大,所合成的图像效果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公开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摄像模组,能够提升成像清晰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是这样实现地: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摄像模组,其包括透镜、驱动件和感光芯片,所述感光芯片为拜耳阵列传感器,所述感光芯片包括多个呈行列排布的像素区,各所述像素区均包括四个子像素区;
所述感光芯片和所述驱动件连接,所述驱动件可驱动所述感光芯片相对所述透镜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在所述感光芯片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自所述透镜入射的光线在所述感光芯片的第一子像素区内形成所述第一图像;在所述感光芯片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自所述透镜入射的光线在所述感光芯片的第二子像素区内形成所述第二图像;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内容相同,所述第一子像素区和所述第二子像素区在同一所述像素区内的等效子像素区为该像素区中的任意两个所述子像素区。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摄像模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其透镜与感光芯片配合,感光芯片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从而在感光芯片的位置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可以在感光芯片的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内分别形成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内容相同。并且,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在同一像素区内的等效子像素区为该像素区中的任意两个,使得两次成像过程中,感光芯片对入射光线的滤波处理结果不同,进而,借助预设算法对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进行合成,可以增加形成的合成图像上每个滤波通道的真实感光像素,进而提升图像的分辨率,使照片的呈现效果较好,提升最终图像画质水平和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中感光芯片与限位件之间的装配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中限位件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中感光芯片的像素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中第一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的一种相对位置对比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中第一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的另一种相对位置对比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中第一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的再一种相对位置对比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壳体、
200-透镜、
400-感光芯片、401-第一子像素区、402-第二子像素区、403-第三子像素区、404-第四子像素区、401’-第一子像素区、402’-第二子像素区、403’-第三子像素区、404’-第四子像素区、
500-红外滤光片、
600-限位件、601-限位座、602-连接部、603-活动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
如图1-图3所示,本申请公开一种摄像模组,摄像模组包括透镜200、驱动件和感光芯片400。另外,摄像模组还包括壳体100,前述器件均可以安装在壳体100上,壳体100可以采用塑料或金属等材料制成,当然,摄像模组还可以设置有其他结构,考虑文本简洁,此处不再赘述。
感光芯片400为成像传感器,感光芯片400为拜耳阵列传感器,也即,感光芯片400中的感光像素均采用拜耳阵列的方式排布。感光芯片400包括多个呈行列排布的像素区,各像素区包括四个子像素区,四个子像素区以2×2的矩阵排布。四个子像素区可以包括两个绿色像素、一个蓝色像素和一个红色像素,且两个绿色像素呈对角线设置。其中,每个像素区中的四个子像素区可以分别为第一子像素区、第二子像素区、第三子像素区和第四子像素区。
通常来说,感光芯片400可以包括滤波阵列层和感光层,光线穿过滤波阵列层照射在感光层上,滤波阵列层能够过滤颜色,其可以使穿过滤波阵列层的光线仅保留一种颜色成分,如红色、蓝色或绿色。
如上所述,感光芯片400包括多个像素区,各像素区均包括四个子像素区,详细地,每一子像素区均为感光芯片400的一部分,也即,每一子像素区可以包括子滤波层和子感光层,子像素区的数量为多个,进而,所有的子滤波层共同组成滤波阵列层,所有的子感光层共同组成感光层。
拜耳阵列传感器的滤波阵列层中对应于每一像素区的部分中,均设置有四个滤波器,四个滤波器与一个像素区中的四个子像素区一一对应;并且,前述四个滤波器一般包括一个红光滤波器、一个蓝光滤波器和两个绿光滤波器,简称rggb。在感光层上不同的子像素区所设置的滤波器的种类不同的情况下,感光层对应于不同的子像素区的区域所形成的图像的颜色也不同。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中,感光芯片400与驱动件连接,驱动件能够驱动感光芯片400相对透镜200移动,可以透镜200使保持固定,仅控制感光芯片400运动,以提升控制精度,且降低控制难度。
具体地,可以使透镜200固定连接在壳体100上,感光芯片400则可以通过驱动件与壳体100形成活动连接关系。透镜200可以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在壳体100上,驱动件可以为微型直线电机等,驱动件可以通过螺钉等连接件安装在壳体100上,且使感光芯片400与驱动件的驱动头连接,使驱动件能够驱动感光芯片400相对壳体100运动,也即,使感光芯片400和透镜200产生相对运动。
更详细地,驱动件能够驱动感光芯片400相对透镜2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上述种情况下,通过调节感光芯片400的所在位置,可以使透镜200与感光芯片400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进而可以使自透镜200中同一位置入射的光线投射在感光芯片400的不同位置处,在感光芯片400上的不同位置处形成内容相同的图像。
在感光芯片400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自透镜200入射的光线在感光芯片400的第一子像素区内形成第一图像,在感光芯片400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自透镜200入射的光线在感光芯片400的第二子像素区内形成第二图像。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的一者形成之后,驱动件工作,驱动感光芯片400改变位置之后,另一者才会形成。虽然两次成像过程之间感光芯片400会相对取景区域产生一定的位移量,但是,由于形成在感光芯片400上的图像的边缘位置一般不会展现在成片中,且感光芯片400的位移量极其微小,因此,在摄像模组整体保持固定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前后两次成像过程形成的图像的内容基本一致,进而,可以保证形成在感光芯片400的一个子像素区内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内容相同。
由于形成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过程中,透镜200与感光芯片400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进而使得光线通过透镜200投射在感光芯片400上的位置也可以发生变化,也即,第一图像形成在感光芯片400的第一子像素区内,而第二感光芯片400则形成在感光芯片400的第二子像素区内。
在感光芯片400的位移量不同的情况下,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之间的间隔亦有所不同,从而可能出现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并非位于同一像素区内的情况。但是,即便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分别位于两个像素区内,由于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均对应有滤波器,且感光芯片400上的多个像素区的结构均相同,因此,第一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中必然包括一个与第二子像素区对应的滤波器相同的子像素区,相应地,第二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中也必然包括一个与第一子像素区对应的滤波器相同的子像素区,因此,可以将第一子像素区等效为第二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中的其他一个子像素区。而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在同一像素区内的等效子像素区为该像素区中的任意两个子像素区,也就是说,第一子像素区等效在第二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中时,第一子像素区的等效者必然不是第二子像素区,相应地,第二子像素区等效在第一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中时,第二子像素区的等效者必然不是第一子像素区。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以自透镜200的中心入射的前述光束为例,该光束经透镜200投射在感光芯片400上,形成第一图像;之后,驱动感光芯片400运动,使自透镜200中心入射的光束再次投射在感光芯片400上,形成第二图像。
通过对感光芯片400的位移量和位移方向进行设计,可以使前述光束经透镜200投射向位于第一位置的感光芯片400中与红色滤波器对应的第一子像素区,且使前述光束经透镜200投射向位于第二位置的感光芯片400中与绿色滤波器对应的第二子像素区。或者,可以使前述光束先投射向感光芯片400中与蓝色滤波器对应的第一子像素区,且使前述光束再投射向感光芯片400中与绿色滤波器对应的第二子像素区。再或者,可以使前述光束先投射向感光芯片400中与第一绿色滤波器对应的第一子像素区,且使前述光束再投射向感光芯片400中与第二绿色滤波器对应的第二子像素区;其中,第一绿色滤波器的下方相邻的为红色滤波器,右侧相邻的是蓝色滤波器,而第二绿色滤波器上方相邻的是红色滤波器,左侧相邻的为蓝色滤波器,也即,第一绿色滤波器和第二绿色滤波器在一个像素区内的位置不同。
综上,感光芯片400中第一子像素区对应的滤波器对前述光束的滤波处理结果,不同于感光芯片400中第二子像素区对应的滤波器对前述光束的滤波处理结果,这使得同样的光线能够被两种滤波器分别处理,且形成两幅内容相同,但颜色不同的图像,基于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经预设算法进行合成,可以增加合成图像中每个滤波通道的真实感光像素,进而提升图像的分辨率,使照片的呈现效果较好,提升最终图像画质水平和用户体验。
如上所述,可以通过对感光芯片400的位移量和位移方向进行设计,以达到使形成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内容相同且颜色不同的目的。更具体地,可以使感光芯片400的位移量为子像素区的边长,且使感光芯片400的位移方向为子像素区的边缘的延伸方向,或者,可以使感光芯片400的位移量为子像素区的边长和n个像素区的边长之和,n取整数,且n≥0。
另外,关于感光芯片400的移动方向,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例如,可以使感光芯片400在垂直于自身光轴的平面内向左方产生一个子像素区的边长的位移量,或者,可以使感光芯片400在垂直于自身光轴的平面内向下方产生一个子像素区的边长的位移量,或者,可以使感光芯片400在垂直于自身光轴的平面内向左下方产生等于一个子像素区的对角线的尺寸的位移量,对此,本文不作限定。并且,在感光芯片400的移动方向不同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所对应的滤波器的种类亦有所不同。
更直观地,如图4所述,图4示出了感光芯片400中各像素区中四个子像素区的分布情况,分别为第一子像素区401、第二子像素区402、第三子像素区403和第四子像素区404,其中,可以使位于第一位置的感光芯片400的第一子像素区401朝向透镜200的中心,也即,在感光芯片400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自透镜200的中心入射的光线可以投射至第一子像素区401内。对应地,在感光芯片400的位置发生变化之后,透镜200与感光芯片400之间的对应关系亦有所变化,具体地,在感光芯片400移动至第二位置之后,朝向透镜200的中心的可以为第二子像素区402’,也即,在感光芯片400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自透镜200的中心入射的光线可以投射至第二子像素区402’内。其中,第二子像素区402’和第二子像素区402虽然可以对应于同种滤波器,但是二者也可以分别位于两个像素区内,第二子像素区402’所在的像素区还包括第一子像素区401’、第三子像素区403’和第四子像素区404’。
在驱动感光芯片400移动的过程中,通过使感光芯片400在垂直于自身光轴的平面内向左方或下方产生一个子像素区的边长的位移量,或者,向左下方产生一个子像素区的对角线的长度的位移量,可以使第一子像素区401所在的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402’所在的像素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分别与图5-7对应。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其透镜与感光芯片配合,感光芯片400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从而在感光芯片400的位置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可以在感光芯片的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内分别形成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内容相同。并且,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在同一像素区内的等效子像素区为该像素区中的任意两个,使得两次成像过程中,感光芯片对入射光线的滤波处理结果不同,进而,借助预设算法对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进行合成,可以增加形成的合成图像上每个滤波通道的真实感光像素,进而提升图像的分辨率,使照片的呈现效果较好,提升最终图像画质水平和用户体验。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中,驱动件还能够驱动感光芯片400移动至第三位置,也即,驱动件能够驱动感光芯片400相对透镜200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相互切换,具体地,驱动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或者,驱动件可以为能够提供多方向的驱动作用力。在感光芯片400位于第三位置的情况下,自透镜200入射的光线在感光芯片400的第三子像素区内形成第三图像,第三图像和第一图像的内容相同,第一子像素区、第二子像素区和第三子像素区在同一像素区内的等效子像素区为该像素区中的任意三个子像素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进一步增加对同一光线的滤波处理结果的样式,在通过预设算法对第一图像、第二图像和第三图像进行合成之后,可以进一步增加合成图像上每个滤波通道的真实感光像素,以进一步提升图像的分辨率。具体地,可以通过控制感光芯片400移动的方向,改变感光芯片400中与透镜20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而改变自透镜200入射的光线所对应的子像素区,也即,改变自透镜200入射的光线所穿过的滤波器的种类,达到增加对同一光线的滤波处理结果的目的。可选地,第一子像素区、第二子像素区和第三子像素区可以分别对应绿色滤波器、红色滤波器和蓝色滤波器,这使得图像中rgb对应的感光像素的分辨率均能够得到提升,使形成的图像的效果更佳。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中,驱动件还能够驱动感光芯片400移动至第四位置,也即,驱动件能够驱动感光芯片400相对透镜200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相互切换。在感光芯片400位于第四位置的情况下,自透镜200入射的光线在感光芯片400的第四子像素区内形成第四图像,第四图像和第一图像的内容相同,第一子像素区、第二子像素区、第三子像素区和第四子像素区在同一像素区内的等效子像素区为该像素区中的四个子像素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进一步增加对同一光线的滤波处理结果的样式,在通过预设算法对第一图像、第二图像、第三图像和第四图像进行合成之后,可以进一步增加合成图像上每个滤波通道的真实感光像素,以进一步提升图像的分辨率。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相较于光线直接入射至感光芯片的方案而言,相当于r和b图像的分辨率提升了三倍,g图像的分辨率提升了一倍,使图像的清晰度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在驱动件驱动感光芯片400移动的过程中,通过精准地控制驱动件的驱动量,可以保证感光芯片400在移动时能够移动预设位移量,预设位移量可以为一个子像素区的边长。为了降低摄像模组的控制难度,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可选地,摄像模组还包括限位件600,感光芯片通过限位件与透镜活动配合。
限位件600包括限位座601和连接部602,限位座601和连接部602活动连接。感光芯片400和驱动件的驱动头可以均与限位座601连接,或者可以均与连接部602连接,从而借助限位座601和连接部602之间的限位配合关系对感光芯片400的位移量进行控制,例如,限位座601可以固定在壳体100上,感光芯片400和驱动件的驱动头均与连接部602连接。
限位座601具有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第三限位槽和第四限位槽,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第三限位槽和第四限位槽相互连通,组成活动空间603,从而保证连接部602能够在活动空间内移动,且分别与上述四者限位。
并且,在所述连接部602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内的情况下,所述感光芯片40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连接部602限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槽内的情况下,所述感光芯片400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连接部602限位于所述第三限位槽内的情况下,所述感光芯片400位于所述第三位置,在所述连接部602限位于所述第四限位槽内的情况下,所述感光芯片400位于所述第四位置。
通常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限位件600对感光芯片400的位移量进行限制,在需要移动感光芯片400时,通过驱动件驱动连接件向对应位置移动,且限位座601能够提供可靠的限位作用,从而在连接件无法继续向对应方向移动时,即可认为感光芯片400已经被驱动至目标位置,降低驱动件对自身驱动量的控制难度。
具体地,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第三限位槽和第四限位槽的具体尺寸和结构均可以根据连接部的尺寸和形状等实际情况确定。可选地,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第三限位槽和第四限位槽均可以为正方形结构件,且尺寸大小与一个子像素区的大小相同。对应地,为了保证连接部能够被正常限位,连接部也可以为底面为正方体的柱状结构。
可选地,上述四者之间相互连接可以形成正方形结构,也即,四者分别对应像素区中的四个子像素区,呈2×2分布,在这种情况下,当连接部602与四者分别配合时,可以使感光芯片400能够分别位于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从而在感光芯片400上分别形成第一图像、第二图像、第三图像和第四图像。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二限位槽和第三限位槽连接,第一限位槽位于第二限位槽和第三限位槽的分布方向的一侧,第四限位槽位于前述分布方向的另一侧,且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连接,第四限位槽和第三限位槽连接,通俗地来说,可以认为第二限位槽连接于第一限位槽的右侧,且第三限位槽连接于第二限位槽的下方,第四限位槽连接于第三限位槽的右侧,形成类似于“z”字形结构。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当连接部602在上述四者中的任意相邻的两者之间移动时,均可以使连接部602在某一方向上被限位座601所限位,且通过结合驱动件提供的驱动力,即可使连接部602的运动方向唯一,进一步降低驱动难度,且提升运动精度。
如上所述,限位座上的第一限位槽等的尺寸可以根据连接部的结构和尺寸等参数确定,可选地,在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的分布方向上,以及第二限位槽和第三限位槽的分布方向上,连接部的尺寸均等于子像素区的尺寸,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第三限位槽和第四限位槽的底面的形状和尺寸分别与子像素区的形状和尺寸对应相同,从而使第一限位槽等的设计和加工难度相对较低,且可以保证连接部与各限位槽之间具有较为可靠的限位关系。具体地,连接部可以为底面为正方形的柱状结构件,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连接部602可以为圆柱状结构件,在这种情况下,连接部602与限位座601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从而可以降低二者相对运动的难度,以降低驱动难度。
透镜的光轴垂直于感光芯片400的感光面,也即,感光芯片朝向透镜。在这种情况下,透镜和感光芯片的设计和安装难度均相对较低,且可以提升感光芯片400的感光量,提升成像效果。当然,在存在对应需求的情况下,感光芯片400可以不与透镜200相对,例如,摄像模组可以设置为潜望式模组,这可以提升摄像模组的变焦倍数。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还包括红外滤光片500,红外滤光片500设置于透镜的出光侧,也即,设置于感光芯片400的入光侧。借助红外滤光片500可以为经透镜200入射至摄像模组内的光线提供滤光作用,从而滤除投射向感光芯片400中不必要的光线,防止感光芯片400产生伪色和/或波纹,提升感光芯片400的有效分辨率和色彩还原性。
可选地,透镜200为扩展景深透镜,通过将透镜200的r、g、b三个滤波通道的通过焦点设计成位于不同位置,且使三个通过焦点覆盖三个焦段,从而将r、g、b三个波段的纵向色差拉大,达到覆盖远、中、近三个距离的目的。其中。远、中、近三个距离为相对概念,也即,较远的距离是相对于中间距离更远的位置,较近距离是相对于中间距离更近的位置。
通过使透镜20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拍下三张分别对应r、g和b的照片,且这三张照片,分别对焦在上述远、中、近三个距离上。之后,基于复原算法,可以利用窗口检测函数对整个视场区域进行检测,确定每个窗口中r、g、b对应的三张照片中哪一者最清晰,之后,以最清晰的照片为基础,将另外两张照片借助去卷积算法进行清晰度变换,合成全距离都相对比较清晰的照片。
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当然,电子设备还包括显示模组、壳体和电池等其他器件,考虑文本简洁,此处不再一一介绍。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或可穿戴设备。当然,该电子设备也可以是其他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本申请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1.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透镜、驱动件和感光芯片,所述感光芯片为拜耳阵列传感器,所述感光芯片包括多个呈行列排布的像素区,各所述像素区均包括四个子像素区;
所述感光芯片和所述驱动件连接,所述驱动件可驱动所述感光芯片相对所述透镜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在所述感光芯片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自所述透镜入射的光线在所述感光芯片的第一子像素区内形成第一图像;在所述感光芯片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自所述透镜入射的光线在所述感光芯片的第二子像素区内形成第二图像;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内容相同,所述第一子像素区和所述第二子像素区在同一所述像素区内的等效子像素区为该像素区中的任意两个所述子像素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可驱动所述感光芯片相对所述透镜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切换;
在所述感光芯片位于所述第三位置的情况下,自所述透镜入射的光线在所述感光芯片的第三子像素区内形成第三图像,所述第三图像和所述第一图像的内容相同,所述第一子像素区、所述第二子像素区和所述第三子像素区在同一所述像素区内的等效子像素区为该像素区中的任意三个所述子像素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可驱动所述感光芯片相对所述透镜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切换;
在所述感光芯片位于所述第四位置的情况下,自所述透镜入射的光线在所述感光芯片的第四子像素区内形成第四图像,所述第四图像和所述第一图像的内容相同,所述第一子像素区、所述第二子像素区、所述第三子像素区和所述第四子像素区在同一所述像素区内的等效子像素区为该像素区中的四个所述子像素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限位件,所述感光芯片通过所述限位件与所述透镜活动配合,所述限位件包括限位座和连接部,所述限位座或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驱动件连接;
所述限位座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第三限位槽和第四限位槽,在所述连接部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槽的情况下,所述透镜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连接部限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槽的情况下,所述透镜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连接部限位于所述第三限位槽的情况下,所述透镜位于所述第三位置,在所述连接部限位于所述第四限位槽的情况下,所述透镜位于所述第四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槽和所述第三限位槽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槽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槽和所述第三限位槽的分布方向的一侧,所述第四限位槽位于所述分布方向的另一侧,且所述第一限位槽和所述第二限位槽连接,所述第四限位槽和所述第三限位槽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和所述第二限位槽的分布方向上,以及在所述第二限位槽和所述第三限位槽的分布方向上,所述连接部的尺寸均等于所述子像素区的边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为圆柱状结构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红外滤光片,所述红外滤光片设置于所述透镜的出光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为扩展景深透镜。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