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及其摄像模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07-13  51


本申请属于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摄像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等电子设备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作用,且电子设备通常均配设有摄像模组,以便于用户进行拍摄工作。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电子设备通常具有至少一种较为突出的性能,以与其他电子设备之间形成差异,提升电子设备的市场竞争力。例如,电子设备具有较高的刷新率,使其具有较高的显示性能;或者,电子设备具有双扬声器,视听效果较好;再比如,电子设备的拍摄性能较强。其中,针对电子设备的拍摄性能而言,可以通过多种路径提升摄像模组的性能。

以成像清晰度为例,在感光芯片的尺寸固定时,增加像素数量会造成摄像模组的感光能力下降,对成像结果亦有不利影响,因此,业界通常采用单帧插值和多帧合成的方式来提升清晰度。但是,采用单帧插值的方式形成图像的过程中,因真实感光像素并未增多,导致清晰度的提升效果有限,而且在某些场景下还容易出现插值错误的情况;采用多帧合成的方式形成图像的过程中,控制像素位移的难度巨大,所合成的图像效果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公开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摄像模组,能够提升成像清晰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是这样实现地: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摄像模组,其包括感光芯片、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多个反射件,所述感光芯片为拜耳阵列传感器,所述感光芯片包括多个呈行列排布的像素区,各所述像素区均包括四个子像素区,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视场相同,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均通过多个所述反射件与所述感光芯片配合;

自所述第一透镜入射的光线在所述感光芯片的第一子像素区内形成第一图像,自所述第二透镜入射的光线在所述感光芯片的第二子像素区内形成第二图像,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内容相同,所述第一子像素区和所述第二子像素区在同一所述像素区内的等效子像素区为该像素区中的任意两个所述子像素区。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摄像模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摄像模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通过反射件与感光芯片配合,在感光芯片与不同的透镜配合时,感光芯片的第一子像素区内可以形成第一图像,以及感光芯片的第二子像素区内可以形成与第一图像的内容相同的第二图像。并且,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在同一像素区内的等效子像素区为该像素区中的任意两个,使得两次成像过程中,感光芯片对同一入射光线的滤波处理结果不同,进而,借助预设算法对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进行合成,可以增加形成的合成图像上每个滤波通道的真实感光像素,进而提升图像的分辨率,使照片的呈现效果较好,提升最终图像画质水平和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中第一透镜与限位件之间的装配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中第一限位件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中第二限位件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中感光芯片的像素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中第一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的一种相对位置对比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中第一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的另一种相对位置对比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中第一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的再一种相对位置对比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壳体、

210-第一透镜、220-第二透镜、

310-第一反射件、320-第二反射件、330-第三反射件、

400-感光芯片、401-第一子像素区、402-第二子像素区、403-第三子像素区、404-第四子像素区、401’-第一子像素区、402’-第二子像素区、403’-第三子像素区、404’-第四子像素区、

500-红外滤光片、

600-限位件、610-第一限位件、620-第二限位件、601-限位座、602-连接部、603-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

如图1-图4所示,本申请公开一种摄像模组,摄像模组包括感光芯片400、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和多个反射件。当然,摄像模组还可以包括壳体100等其他结构,考虑文本简洁,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感光芯片400为成像传感器,感光芯片400为拜耳阵列传感器,也即,感光芯片400中的感光像素均采用拜耳阵列的方式排布。感光芯片400包括多个呈行列排布的像素区,各像素区均包括四个子像素区,四个子像素区以2×2的矩阵排布。四个子像素区可以包括两个绿色像素、一个蓝色像素和一个红色像素,且两个绿色像素呈对角线设置。其中,每个像素区中的四个子像素区可以分别为第一子像素区、第二子像素区、第三子像素区和第四子像素区。

通常来说,感光芯片400可以包括滤波阵列层和感光层,光线穿过滤波阵列层照射在感光层上,滤波阵列层能够过滤颜色,其可以使穿过滤波阵列层的光线仅保留一种颜色成分,如红色、蓝色或绿色。

如上所述,感光芯片400包括多个像素区,各像素区均包括四个子像素区,详细地,每一子像素区均为感光芯片400的一部分,也即,每一子像素区可以包括子滤波层和子感光层,子像素区的数量为多个,进而,所有的子滤波层共同组成滤波阵列层,所有的子感光层共同组成感光层。

拜耳阵列传感器的滤波阵列层中对应于每一像素区的部分中,均设置有四个滤波器,四个滤波器与一个像素区中的四个子像素区一一对应;并且,前述四个滤波器一般包括一个红光滤波器、一个蓝光滤波器和两个绿光滤波器,简称rggb。在感光层上不同的子像素区所设置的滤波器的种类不同的情况下,感光层对应于不同的子像素区的区域所形成的图像的颜色也不同。

第一透镜210和第二透镜220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安装在摄像模组的壳体100上,可选地,第一透镜210和第二透镜220可以固定连接在壳体100上,或者,也可以活动连接在壳体100上。第一透镜210和第二透镜220的视场相同,也即,自第一透镜210入射的光线可以自第二透镜220上对应的位置一并入射至第二透镜220中,具体地,可以通过对第一透镜210和第二透镜220的结构和朝向等参数进行设计,使第一透镜210和第二透镜220的视场相同。

更具体地,第一透镜210和第二透镜220的结构相同,二者均可以为光线提供配光作用。第一透镜210和第二透镜220中镜片的数量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可选地,第一透镜210和第二透镜220均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镜片,多个镜片的轴线重合,多个镜片中,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凸透镜和至少一个凹透镜,以提升第一透镜210和第二透镜220的配光效果。

反射件具备反射功能,也即,射向反射件的光线可以被反射件反射,且使光线沿反射方向继续传播。具体地,反射件可以采用一面涂有非透明材料的玻璃或塑料等材料制成。反射件的布设方式可以根据反射件的数量等实际情况确定,通过使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与反射件配合,可以保证自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射入至摄像模组中的光线能够射向感光芯片400。当然,感光芯片400同一时间仅能接收自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中一者射入的光线。

第一透镜210和第二透镜220均通过多个反射件与感光芯片400配合,可选地,反射件的数量具体可以为两个、三个或更多个。在反射件的数量为两个的情况下,可以使感光芯片400与第一透镜210相对设置,第二透镜220设置在第一透镜210一侧,两个反射件中的一者可以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在摄像模组的壳体100上,且该反射件倾斜地朝向第二透镜220,另一个反射件可以通过转轴等转动件转动连接在摄像模组的壳体100上,且该反射件倾斜地朝向感光芯片,两个反射件相互配合,即可使自第二透镜220入射的光线经两个反射件反射至感光芯片400处。并且,通过使朝向感光芯片的反射件通过转动或移动的方式避让开感光芯片,使第一透镜210与感光芯片400之间无遮挡,即可使自第一透镜入射的光线射入至感光芯片中。

在本申请中,自第一透镜210入射的光线在感光芯片400的第一子像素区内形成第一图像,自第二透镜220入射的光线在感光芯片400的第二子像素区内形成第二图像,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内容相同,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在同一像素区内的等效子像素区为该像素区中的任意两个子像素区。

如上所述,由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视场相同,因而自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上相同位置入射的光线形成的图像的内容即相同,进而,可以对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二者与感光芯片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设计,使通过第一透镜入射至感光芯片的光线投射在感光芯片上的位置,不同于通过第二透镜入射至感光芯片的光线投射在感光芯片上的位置,从而使同一场景发出的光线分别通过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入射至感光芯片上时,光线的投射位置不同,也即,分别投射在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在第一透镜210和第二透镜220与感光芯片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同的情况下,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的相对位置亦有所不同,并且,在第一透镜210和第二透镜220与感光芯片之间的相对位置相差较大的的情况下,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可能分别位于两个像素区内。

但是,由于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均对应有滤波器,且感光芯片400上的多个像素区的结构均相同,因此,第一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中必然包括一个与第二子像素区对应的滤波器的种类相同的子像素区,相应地,第二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中也必然包括一个与第一子像素区对应的滤波器的种类相同的子像素区,因此,可以将第一子像素区等效为第二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中的其他一个子像素区。

并且,由于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在同一像素区内的等效子像素区为该像素区中的任意两个子像素区,从而使第一子像素区等效在第二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中时,第一子像素区的等效者必然不是第二子像素区,相应地,第二子像素区等效在第一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中时,第二子像素区的等效者必然不是第一子像素区。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以使自第一透镜210的中心入射的光束朝向感光芯片400中与红色滤波器对应的第一子像素区,且使自第二透镜220的中心入射的光束朝向感光芯片400中与绿色滤波器对应的第二子像素区。或者,可以使自第一透镜210的中心入射的光束朝向感光芯片400中与蓝色滤波器对应的第一子像素区,且使自第二透镜220的中心入射的光束朝向感光芯片400中与绿色滤波器对应的第二子像素区。再或者,可以使自第一透镜210的中心入射的光束朝向感光芯片400中与第一绿色滤波器对应的第一子像素区,且使自第二透镜220的中心入射的光束朝向感光芯片400中与第二绿色滤波器对应的第二子像素区;其中,第一绿色滤波器的下方相邻的为红色滤波器,右侧相邻的是蓝色滤波器,而第二绿色滤波器上方相邻的是红色滤波器,左侧相邻的为蓝色滤波器,也即,第一绿色滤波器和第二绿色滤波器在一个像素区内的位置不同。

综上,感光芯片400中的第一子像素区对应的滤波器对前述光束的滤波处理结果,不同于感光芯片400中第二子像素区对应的滤波器对前述光束的滤波处理结果,这使得同样的光线能够被两个滤波器分别处理,且形成两幅内容相同,但颜色不同的图像,基于形成于感光芯片400上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经预设算法进行合成,可以增加形成的合成图像上每个滤波通道的真实感光像素,进而提升图像的分辨率,使照片的呈现效果较好,提升最终图像画质水平和用户体验。

如上所述,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根据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与感光芯片之间的相对位置确定,可选地,通过对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相对于感光芯片的位置进行设计,可以达到使形成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内容相同且颜色不同的目的。更具体地,可以使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与感光芯片的相对布设位置之间相差一个子像素区的边长的尺寸,或者,也可以相差一个子像素区的边长和n个像素区的边长的尺寸之和,n取整数,且n≥0。

另外,关于第一透镜210和第二透镜220之间相互错位的方向,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例如,可以使第一透镜210相对第二透镜220向左方错开与子像素区的边长相等的尺寸,或者,可以使第一透镜210相对第二透镜220向下方错开与子像素区的边长相等的尺寸,或者,可以使第一透镜210相对第二透镜220向左下方错开与子像素区的对角线长相等的尺寸。并且,在第一透镜210和第二透镜220的错位方向不同的情况下,形成第一图像的第一子像素区和形成第二图像的第二子像素区所对应的滤波器的种类亦有所不同。

更直观地,如图2所述,图2示出了感光芯片中各像素区中四个子像素区的分布情况,分别为第一子像素区401、第二子像素区402、第三子像素区403和第四子像素区404。其中,可以使第一子像素区401朝向第一透镜的中心,也即,自第一透镜的中心入射的光线可以投射至第一子像素区401内。对应地,可以使第二子像素区402’朝向第二透镜的中心,也即,自自第二透镜的中心入射的光线可以投射至第二子像素区402’内。当然,前述朝向并非一定为在实体结构中互相朝向,也可以是光线的路径,例如,借助反射件可以使自第二透镜中心入射且被感光芯片的第二子像素区402’接收的光的路径为折线,这也可以认为第二透镜中心与第二子像素区402’相对设置。

其中,第二子像素区402’和第二子像素区402虽然可以对应于同种滤波器,但是二者可以分别位于两个像素区内,第二子像素区402’所在的像素区还包括第一子像素区401’、第三子像素区403’和第四子像素区404’。

在布设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过程中,以第一透镜对应于感光芯片上的像素区中各子像素区的分布情况为图5示出的方案为例,则第二透镜对应于感光芯片上的像素区中各子像素区可以为图6-图8中任意一者,也即,第一透镜210分别相对第二透镜220向左方或下方错开与子像素区的边长相等的尺寸,或者向左下方错开与子像素区的对角线长相等的尺寸。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摄像模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通过反射件与感光芯片400配合,在感光芯片与不同的透镜配合时,感光芯片400的第一子像素区内可以形成第一图像,以及感光芯片400的第二子像素区内可以形成与第一图像的内容相同的第二图像。并且,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在同一像素区内的等效子像素区为该像素区中的任意两个,使得两次成像过程中,感光芯片400对同一入射光线的滤波处理结果不同,进而,借助预设算法对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进行合成,可以增加形成的合成图像上每个滤波通道的真实感光像素,进而提升图像的分辨率,使照片的呈现效果较好,提升最终图像画质水平和用户体验。

可选地,摄像模组还包括驱动件,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均通过驱动件与感光芯片400活动配合,驱动件可驱动第一透镜210在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切换,驱动件可驱动第二透镜220在第二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切换;

在第一透镜210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自第一透镜210入射的光线在感光芯片400的第一子像素区内形成上述第一图像;在第一透镜210位于第三位置的情况下,自第一透镜210入射的光线在感光芯片400的第三子像素区内形成第三图像;在第二透镜220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自第二透镜220入射的光线在感光芯片400的第二子像素区内形成上述第二图像;在第二透镜220位于第四位置的情况下,自第二透镜220入射的光线在感光芯片400的第一子像素区内形成上述第一图像,也即,第二透镜位于第四位置时形成的图像与第一透镜位于第一位置时形成的图像相同。

第一图像、第二图像和第三图像的内容均相同,第一子像素区、第二子像素区和第三子像素区在同一像素区内的等效子像素区为该像素区中的任意三个子像素区。

如上所述,像素区包括四个呈2×2排布的子像素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中的一者能够沿第一方向运动,另一者可以沿第二方向运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使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各自与感光芯片配合时,形成的图像中有一副图向为重复的,即第一图像和第四图像,在摄像模组的工作过程中,通过第一图像和第四图像可以为摄像模组提供校准作用。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增加感光芯片400对同一光线的滤波处理结果的样式,通过使第一图像、第二图像、第三图像以预设算法进行合成,可以进一步提升合成图像中每个滤波通道的真实感光像素数量。具体地,可以根据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与感光芯片之间的相对位置,得到第一子像素区、第二子像素区和第三子像素区各自所对应的滤波器的种类。

可选地,通过对第一透镜210和第二透镜220与感光芯片400的相对位置进行设计,可以使第一子像素区、第二子像素区和第三子像素区分别对应绿色滤波器、红色滤波器和蓝色滤波器,这使得图像中r、g、b对应的感光像素的分辨率均能够得到提升,使形成的图像的效果更佳。更具体地,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相较于光线直接入射至感光芯片的方案而言,相当于r和b图像的分辨率提升了两倍,g图像的分辨率提升了一倍,使图像的清晰度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在驱动件驱动第一透镜210和第二透镜220移动的过程中,通过精准地控制驱动件的驱动量,可以保证第一透镜210和第二透镜220在移动时能够移动预设位移量,预设位移量可以为一个子像素区的边长。为了降低摄像模组的控制难度,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可选地,摄像模组还包括限位件600,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均可以通过限位件600与感光芯片活动配合。

限位件600包括限位座601和连接部602,限位座或连接部与驱动件连接,对应地,第一透镜亦可以连接在连接部上。例如,限位座可以固定在壳体上,第一透镜和驱动件的驱动头均与连接部连接,从而通过驱动件驱动第一透镜移动,在第一透镜的移动过程中,连接部受限位座的限制,从而可以通过限位座与连接部之间的限位配合关系对第一透镜的位移量和位移方向进行控制,降低驱动难度。对应地,第二透镜亦可以通过限位件连接在壳体上。

限位座具有限位槽,连接部设置于限位槽内,连接部与限位槽在第一方向上限位配合,驱动件可驱动连接部在限位槽内沿第二方向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进而通过限位槽可以对第一透镜的移动方向进行限制;并且,连接部自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移动的距离等于子像素区的边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对第一透镜的位移量进行限制。

具体地,限位件可以为微型电子机械系统,其能够使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产生像素大小级别的位移的目的,保证第一透镜210能够精确地在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移动,进而可以保证第二透镜220能够较为精确地在第二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移动,降低对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位移控制难度。

另外,在采用上述限位件安装第一透镜210和第二透镜220时,由于第一透镜210和第二透镜220的移动方向互相垂直,进而可以使与第一透镜连接的限位件和与第二透镜连接的限位件的布设方向互相垂直。具体地,第一透镜通过第一限位件610与壳体连接,第二透镜通过第二限位件620与壳体连接,因第一限位件610和第二限位件620的布设方向互相垂直,进而可以使第一限位件610中限位槽603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限位件620中限位槽603的延伸方向也互相垂直,从而保证第一透镜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移动,且保证第二透镜能够在第二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限位座上的限位槽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可以根据连接部的结构和尺寸等参数确定,仅需保证连接件在限位槽内移动时的移动距离满足上述要求即可。可选地,连接部在上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均等于子像素区的边长,在这种情况下,限位槽的底面大小可以等同于两个相互拼接的子像素区的大小,这使得限位槽的设计和加工难度相对较低,且可以保证连接部与限位槽之间具有较为可靠的限位关系。具体地,连接部可以为底面为正方形的柱状结构件,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连接部602可以为圆柱状结构件,在这种情况下,连接部602与限位槽603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从而可以降低二者相对运动的难度,以降低驱动难度。

第一透镜210和第二透镜220的光轴均垂直于感光芯片400的感光面,即两者光轴均垂直于感光芯片400的感光面所在平面,也即,感光芯片朝向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感光芯片的设计和安装难度均相对较低,且可以提升感光芯片400的感光量,提升成像效果。当然,在存在对应需求的情况下,感光芯片400可以不与第一透镜210相对,例如,摄像模组可以设置为潜望式模组,这可以提升摄像模组的变焦倍数。

如上所述,反射件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可选地,反射件的数量为三个,且包括第一反射件310、第二反射件320和第三反射件330,其中,第一反射件310和第二反射件320均相对感光芯片400固定设置,第三反射件330位于第一反射件310和第二反射件320之间,第三反射件330与感光芯片400转动配合。

具体地,感光芯片具体可以设置在第一透镜210和第二透镜220之间,且使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均通过两个反射件与感光芯片配合,其中,第三反射件为共用反射件,第三反射件可以借助电机等转动驱动件相对感光芯片在不同朝向之间转动。随着第三反射件转动,第三反射件可以朝向第一反射件,亦可以朝向第二反射件,进而保证第一透镜210可以通过第一反射件和第三反射件与感光芯片配合,使第二透镜220可以通过第二反射件和第三反射件与感光芯片配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提升自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感光芯片上形成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一致性,进而提升合成图像的呈现效果。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还包括红外滤光片500,红外滤光片500设置于感光芯片400的入光侧。借助红外滤光片500可以为经第一透镜210或第二透镜220入射至摄像模组内的光线提供滤光作用,从而滤除投射向感光芯片400中不必要的光线,防止感光芯片400产生伪色和/或波纹,提升感光芯片400的有效分辨率和色彩还原性。

可选地,第一透镜210和第二透镜220中的至少一者为扩展景深透镜,通过将第一透镜210和/或第二透镜220的r、g、b三个滤波通道的通过焦点设计成位于不同位置,且使三个通过焦点覆盖三个焦段,从而将r、g、b三个波段的纵向色差拉大,达到覆盖远、中、近三个距离的目的。其中。远、中、近三个距离为相对概念,也即,较远的距离是相对于中间距离更远的位置,较近距离是相对于中间距离更近的位置。

通过使第一透镜210或第二透镜2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拍下三张分别对应r、g和b的照片,且这三张照片,分别对焦在上述远、中、近三个距离上。之后,基于复原算法,可以利用窗口检测函数对整个视场区域进行检测,确定每个窗口中r、g、b对应的三张照片中哪一者最清晰,之后,以最清晰的照片为基础,将另外两张照片借助去卷积算法进行清晰度变换,合成全距离都相对比较清晰的照片。

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当然,电子设备还包括显示模组、壳体和电池等其他器件,考虑文本简洁,此处不再一一介绍。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或可穿戴设备。当然,该电子设备也可以是其他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本申请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感光芯片、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多个反射件,所述感光芯片为拜耳阵列传感器,所述感光芯片包括多个呈行列排布的像素区,各所述像素区均包括四个子像素区,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视场相同,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均通过多个所述反射件与所述感光芯片配合;

自所述第一透镜入射的光线在所述感光芯片的第一子像素区内形成第一图像,自所述第二透镜入射的光线在所述感光芯片的第二子像素区内形成第二图像,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内容相同,所述第一子像素区和所述第二子像素区在同一所述像素区内的等效子像素区为该像素区中的任意两个所述子像素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驱动件,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均通过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感光芯片活动配合,所述驱动件可驱动所述第一透镜在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切换,所述驱动件可驱动所述第二透镜在第二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切换;

在所述第一透镜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自所述第一透镜入射的光线在所述感光芯片的第一子像素区内形成所述第一图像;

在所述第一透镜位于所述第三位置的情况下,自所述第一透镜入射的光线在所述感光芯片的第三子像素区内形成第三图像;

在所述第二透镜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自所述第二透镜入射的光线在所述感光芯片的第二子像素区内形成所述第二图像;

在所述第二透镜位于所述第四位置的情况下,自所述第二透镜入射的光线在所述感光芯片的第一子像素区内形成所述第一图像;

所述第一图像、所述第二图像和所述第三图像的内容均相同,所述第一子像素区、所述第二子像素区和所述第三子像素区在同一所述像素区内的等效子像素区为该像素区中的任意三个所述子像素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限位件,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均通过所述限位件与所述感光芯片活动配合,所述限位件包括限位座和连接部,所述限位座或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驱动件连接,所述限位座具有限位槽,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限位槽内,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限位槽在第一方向上限位配合,所述驱动件可驱动所述连接部在所述限位槽内沿第二方向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连接部自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移动的距离等于所述子像素区的边长,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均等于所述子像素区的边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为圆柱状结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光轴均垂直于所述感光芯片的感光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反射件包括第一反射件、第二反射件和第三反射件,所述第一反射件和所述第二反射件均相对所述感光芯片固定设置,所述第三反射件位于所述第一反射件和所述第二反射件之间,所述第三反射件与所述感光芯片转动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红外滤光片,所述红外滤光片设置于所述感光芯片的入光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中的至少一者为扩展景深透镜。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摄像模组,属于通信设备领域,摄像模组包括感光芯片、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多个反射件,感光芯片为拜耳阵列传感器,感光芯片包括多个呈行列排布的像素区,各像素区均包括四个子像素区,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视场相同,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均通过多个反射件与感光芯片配合;自第一透镜入射的光线在感光芯片的第一子像素区内形成第一图像,自第二透镜入射的光线在感光芯片的第二子像素区内形成第二图像,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内容相同,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在同一像素区内的等效子像素区为该像素区中的任意两个子像素区。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摄像模组能够提升成像清晰度。

技术研发人员:李沛德;何云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31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20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