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总体上涉及车辆安全带。
背景技术:
车辆约束系统的安全带部分保护车辆乘员免受可能由车辆碰撞引起的有害运动。安全带的作用是通过减少乘员对车辆内部结构的冲击力来降低受伤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安全带在乘员的胸部或膝盖上施加载荷。控制或减小这些载荷可以降低碰撞中乘员受伤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一种安全带织带包括拉胀部分,所述拉胀部分沿着轴线伸长并且具有在铰接件处可旋转地彼此连接的多个区段。所述铰接件在沿着所述轴线以及横向于所述轴线的方向上间隔开。所述安全带织带包括多根线绳,每根线绳嵌入至少两个所述铰接件中。
所述拉胀部分可以终止于所述轴线上的第一端和所述轴线上的第二端。至少一些所述线绳可以从所述第一端延伸到所述第二端。
所述拉胀部分可以终止于所述轴线上的第一端和所述轴线上的第二端,并且至少一些所述线绳可以以之字形构造从所述第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端。
所述拉胀部分可以是能够从初始位置移动到拉伸位置的。所述区段具有侧边,所述侧边在所述初始位置邻接所述区段中相邻区段。所述侧边在拉伸位置与所述区段中所述区段中相邻区段的侧边间隔开。所述线绳可以在所述初始位置为之字形取向,并且在所述拉伸位置处于沿着所述轴线的基本上直的位置。
编织部分可以固定到所述拉胀部分,并从所述拉胀部分沿着所述轴线延伸。第二编织部分可以固定到所述拉胀部分,所述拉胀部分沿着所述轴线从所述编织部分延伸到所述第二编织部分。
所述铰接件可以横向于轴线旋转。
所述拉胀部分可以是能够从初始位置移动到拉伸位置的。所述区段沿所述轴线伸长,并具有沿所述轴线延伸的纵向侧边。所述纵向侧边在所述初始位置邻接所述区段中相邻区段的纵向侧边,并且在所述拉伸位置,所述纵向侧边在横向于所述轴线的方向上与所述区段中相邻区段的纵向侧边间隔开。
所述区段可以在所述纵向侧边之间具有横向侧边,所述横向侧边在所述初始位置邻接所述区段中相邻区段的所述横向侧边,并且所述横向侧边在所述拉伸位置沿着所述轴线与所述区段中相邻区段的所述横向侧边间隔开。
所述区段可以呈重复样式。所述重复样式可以包括六个区段的重复组。所述六个区段中的两个区段可以具有第一形状,并且所述六个区段中的四个区段可以具有第二形状。所述区段可以是聚合物制成的。所述聚合物是纤维增强聚合物。
一种方法包括提供模具,所述模具具有:沿轴线伸长的空腔,所述空腔具有多个区段空腔,所述多个区段空腔通过模具壁在沿着所述轴线以及横向于所述轴线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开;以及通道,所述通道穿过所述模具壁将所述多个区段空腔连接。所述方法包括沿着所述轴线横跨所述空腔并穿过所述通道以之字形构造铺设纵向线绳。所述方法包括,在铺设所述纵向线绳之后,将聚合物注入所述空腔和所述通道中。
所述方法可以包括沿着横向于所述轴线的轴线铺设横向线绳。
所述方法可包括铺设所述横向线绳包括将所述横向线绳定位成基本上直的。
所述方法可以包括铺设所述横向线绳包括将所述横向线绳定位成从一个通道延伸到另一个通道。
所述方法可包括铺设所述横向线绳包括将所述横向线绳定位在模具壁上与所述多个区段空腔不连通。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横跨乘员延伸的安全带织带的车辆座椅的前视图,所述安全带织带包括横跨乘员的胸部的拉胀部分。
图2是图1的在车辆碰撞过程中的前视图,所述车辆碰撞促使乘员向前并远离车辆座椅,同时拉胀部分拉伸并变宽。
图3是安全带织带的前视图,带有处于初始位置的拉胀部分的示例。
图3a是图3的放大部分。
图4是图3的视图,其中拉胀部分处于拉伸位置。
图4a是图4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5是安全带织带的前视图,带有处于初始位置的拉胀部分的另一个示例。
图5a是图5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6是图5的视图,其中拉胀部分处于拉伸位置。
图6a是图6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7是在将聚合物注入模具中的过程中,用于在模具中制造拉胀部分和线绳的模具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8是显示制造拉胀部分的方法的步骤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贯穿几个视图中指示相同的部分,用于车辆的安全带织带10包括沿着轴线a伸长的拉胀部分12。拉胀部分12具有在铰接件16处可旋转地彼此连接的多个区段14。铰接件16在沿轴线a以及横向于轴线a的方向上间隔开。安全带织带10具有多根线绳18。每根线绳18嵌入至少两个所述铰接件16中。
当高于预定水平的拉力由车辆乘员(例如车辆乘员的胸部)施加到拉胀部分12时,拉胀部分12既沿轴线a拉伸又横向于轴线a变宽,即具有负泊松比。沿着轴线a的拉伸减轻了拉胀部分12对乘员的力,并且拉胀部分12的变宽将拉胀部分12对乘员的力分布在更大的区域上。这减小了安全带织带10对乘员的力。作为示例,在图1至图2中,当拉胀部分12横跨乘员的胸部时,拉胀部分12的拉伸和变宽减小了对胸部的压迫。沿着轴线a的拉伸也可以减小乘员的头部加速度。
如下所述,拉胀部分12可以包括任何合适的区段14、铰接件16和线绳18的布置、形状和样式,当受到高于预定水平的拉力时,这些布置、形状和样式导致拉胀部分12拉伸和变宽。图3、图3a、图4和图4a示出了拉胀部分12的一个示例,并且图1至图2、图5、图5a、图6和图6a示出了另一个示例。在这两个示例中,共同的数字用于标识共同的特征(包括具有不同形状的共同特征)。
车辆可以是任何合适类型的汽车,例如客车或商用汽车,注入轿车、轿跑车、卡车、运动型多功能车、跨界车、货车、小型货车、出租车、公共汽车等。
安全带组件28可包括安全带卷收器20、锚定件(未编号)、夹子22和锁扣24。如现有技术中已知的,织带10连接到安全带卷收器20和锚定件。安全带卷收器20和锚定件都将织带10锚定到车辆的其余部分,即座椅26和/或车身等。织带10可从安全带卷收器20放出。夹子22与织带10接合,例如,可沿着织带10滑动并保持在织带10上。锁扣24固定到车辆的另一个部件,例如座椅26、车身等,并且夹子22可释放地与锁扣24接合,以将乘员束缚在座椅26上和从座椅26上解开。安全带组件28在被扣紧时,例如在车辆突然减速期间,将乘员保持在座椅上。
织带10可以从安全带卷收器20连续延伸至锚定件。例如,织带10的一端馈入安全带卷收器20,织带10的另一端固定到锚定件。具体地,织带10可以具有第一编织部分30和第二编织部分32。拉胀部分12沿着轴线a位于第一编织部分30和第二编织部分32之间。换句话说,拉胀部分12沿着轴线a从第一编织部分30延伸到第二编织部分32。轴线a是织带10的纵向中心线,因此,可以随着织带10弯曲而转向,例如,沿着卷收器20、沿着乘员等。
例如,锚定件可以固定到座椅26。作为另一个示例,锚定件可以固定到车身,例如,b柱、地板等。锚定件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例如用紧固件)附接到座椅26、车身等。
安全带卷收器20可以安装到车身。例如,安全带卷收器20可以附接到b柱,如图1所示。作为另一个示例,当安全带组件28在后座椅上时,安全带卷收器20可以附接到c柱。替代地,安全带卷收器20可以附接到座椅26。安全带卷收器20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例如,紧固件)附接到车身。
如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安全带卷收器20可以从解锁位置移动到锁定位置。在解锁位置,织带10可以从安全带卷收器20伸出和缩回到安全带卷收器20中。在锁定位置,安全带卷收器20防止织带10延伸以限制乘员的向前运动。安全带卷收器20可以默认(即没有突然减速时)处于解锁位置。在车辆突然减速期间,安全带卷收器20可以从解锁位置改变到锁定位置,即,减速触发安全带卷收器20的部件从解锁位置改变到锁定位置。安全带卷收器20可以包括载荷限制特征,例如本领域已知的扭杆。例如,当安全带卷收器20处于锁定位置,但是织带10在安全带卷收器20上施加力(未示出)时,扭杆可以防止织带10放出,除非织带10的力超过阈值,在这种情况下,旋转屈服可以允许织带10从卷收器20放出。可以结合拉胀部分12的拉伸和变宽设计这样的载荷限制特征,例如触发力、放出量等。
安全带组件28可以包括与织带10接合的d型环34。例如,织带10可以自由滑动穿过d型环34。换句话说,织带10可以从锚定件穿过d型环34延伸到安全带卷收器20。d形环34可以与安全带卷收器20间隔开。d形环34可以固定到车身,例如b柱。
夹子22沿着织带10的至少一部分自由滑动,并且当与锁扣24接合时,将织带10分成腰带和肩带。安全带组件28可以是三点式束带,这意味着织带10在被系紧时在乘员周围的三个点处被附接:锚定件、安全带卷收器20和锁扣24。替代地,安全带组件28可以包括附接点的另一种布置。拉胀部分12可以在肩带上。例如,当夹子22附接到锁扣24时,拉胀部分12可以与夹子22和d型环34间隔开并位于它们之间。
在例如正面和/或追尾碰撞期间,安全带组件28响应于由车辆碰撞引起的车辆减速将乘员约束在座椅处和/或限制乘员相对于座椅26的位移。由于车辆碰撞时约束乘员的惯性力,安全带可能会对乘员的躯干施加力。例如,安全带组件28可以在车辆碰撞期间压迫胸部和/或腹部。
如上所述,当高于预定水平的拉力施加到拉胀部分12时,拉胀部分12拉伸并变宽。拉力是沿着轴线的。具体地,当织带10的末端的运动受到限制时,即当卷收器20被锁定时,张力由乘员压在织带10上引起。部分由于拉胀部分12被锚定到第一编织部分30和第二编织部分32,施加了拉胀部分12上的张力。所述预定水平可以是通过经验测试、计算机建模等确定的设计特征。
织带10的第一编织部分30和第二编织部分32可以是织物,例如编织尼龙。第一编织部分30、第二编织部分32和拉胀部分12足够柔软,以适形于卷收器20、夹子22、乘员、d型环34等的形状。在图3a和图4a中,拉胀部分12可以大约2mm厚,即垂直于所述轴线进入页面。拉胀部分12可从图1、图3和图5所示的初始位置移动到图2、图4和图6所示的拉伸位置。拉胀部分12可以在初始位置具有与第一编织部分30和第二编织部分32相同的宽度w,并且在拉伸位置中在宽度w方向上比第一编织部分和第二编织部分32更宽。拉胀部分12的厚度(即图3、图4、图5和图6中进入页面的方向)从初始位置到拉伸位置没有变化。第一编织部分30、第二编织部分32和拉胀部分12在初始位置和拉伸位置可以具有彼此相同的厚度。
第一编织部分30和第二编织部分32固定到拉胀部分12。第一编织部分30和第二编织部分32可以固定到拉胀部分12的区段14、线绳18和/或铰接件16。拉胀部分12终止于第一端36和沿轴线与第一端36隔开的第二端38。第一编织部分30固定到第一端36,第二编织部分32固定到第二端38。作为示例,第一编织部分30和第二编织部分32可以缝合到拉胀部分12,例如缝合到区段14、线绳18和/或铰接件16。作为除缝合之外或替代缝合的其他示例,第一编织部分30和第二编织部分32可以通过粘附、超声焊接等方式附接到第一编织部分30和第二编织部分32。
如下文进一步描述的,区段14在铰接件16处彼此连接。当拉胀部分12从初始位置移动到拉伸位置时,至少一些区段14围绕铰接件16相对于彼此旋转。这种旋转使拉胀部分12变宽(即,增加宽度w)。至少一些区段14沿着轴线相对于彼此平移,以沿着轴线拉伸拉胀部分12。
区段14是聚合物制成的。作为示例,区段14可以是塑料的。具体地,塑料可以是纤维增强塑料,即包括被塑料包裹着的短纤维、短切纤维等。区段14可以是尼龙、聚酯、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例如,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区段14相对于线绳18是刚性的。当区段14围绕铰接件16旋转时,区段14移动线绳18。
区段14可以沿着轴线a排列成单层。拉胀部分12可以包括一层这样的区段14,或者作为另一个示例,可以包括一层以上堆叠的层,以增加拉胀部分12的厚度,即进入图3、图4、图5和图6中的页面。区段14具有侧边40、42,其在初始位置邻接相邻区段14的侧边40、42。侧边40、42在拉伸位置与相邻区段14的侧边40、42间隔开。
具体地,至少一些区段14沿着轴线a伸长,并且具有沿着轴线a延伸的纵向侧边40和纵向侧边40之间的横向侧边42。在诸如图中所示的示例中,一些区段14是四边的,并且具有从一个纵向侧边40延伸到另一个纵向侧边40的横向侧边42。在初始位置,纵向侧边40邻接所述区段14中相邻区段的纵向侧边40,并且在拉伸位置,纵向侧边40在横向于轴线的方向上(即在宽度方向w上)与所述区段14中相邻区段的纵向侧边40间隔开。如图4和6所示,当区段14围绕铰接件16旋转时,纵向侧边40彼此远离旋转,并在宽度w的方向上远离轴线a移动。这导致拉胀部分12的宽度w变宽。
在初始位置,侧边42邻接相邻区段14的侧边42,并且在拉伸位置,侧边42沿着轴线a与相邻区段14的侧边42间隔开。换句话说,在拉伸位置,横向侧边42沿着轴线a彼此间隔开。这导致拉胀部分12沿着轴线的长度增加。
区段14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形状。区段14可以是多边形的,每个顶点有一个铰接件16。在图中所示的示例中,一些区段14是四边形的,一些区段14是三角形的。区段14以重复样式布置。该样式可以沿着宽度w和轴线a重复。区段14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形状、任何合适数量的形状和任何合适的样式,该样式在施加超过预定水平的轴向力的情况下导致拉胀部分12变宽和变长。
铰接件16将区段14可旋转地连接在一起。换句话说,铰接件16保持区段14之间的连接,并且允许至少一些区段14相对于彼此旋转,并且至少一些区段14相对于彼此平移。铰接件16和区段14可以是一体式的,即单一的、均匀的材料片,没有接缝、接头、紧固件或粘合剂将其保持在一起。当为一体式时,铰接件16和区段14同时形成为单个连续单元,例如通过模制。在这样的示例中,铰接件16可以被称为活动铰接件。如下所述,区段14和铰接件16可以通过塑料注塑成型形成。在区段14和铰接件16是一体式的示例中,区段14和铰接件16可以是相同的材料类型。作为一体式的替代,区段14和铰接件16可以分开形成,并且区段14随后组装在一起。
铰接件16沿着轴线a间隔开。“沿着轴线间隔开”包括沿着轴线a的长度彼此间隔开的铰接件16,无论铰接件16是在轴线a上还是在宽度w方向上与轴线a间隔开。如图4和图6所示,铰接件16绕横向于轴线a的轴线旋转。
线绳18各自嵌入至少两个铰接件16中。换句话说,线绳18被固定到铰接件16的材料,并且至少部分被铰接件16的材料包围。线绳18被定位成允许区段14从初始位置到拉伸位置的有限旋转,并且线绳18防止区段14进一步移动超过拉伸位置。
线绳18是细长的。一些线绳18被布置成纵向线绳44,纵向线绳通常沿着轴线从初始位置被拉直到拉伸位置。其他线绳18被布置为横向线绳46,横向线绳通常垂直于轴线,即在宽度方向上,从初始位置到拉伸位置被拉直。
参考图3,至少一些纵向线绳44从拉胀部分12的第一端36连续延伸到第二端38。在这样的示例中,连续的纵向线绳44可以嵌入在区段14中,并且可以穿过区段14从区段14上的一个铰接件16延伸到另一个铰接件16。在初始位置,连续的纵向线绳44可以以之字形构造定位。参考图4,当拉胀部分12移动到拉伸位置时,随着区段14围绕铰接件16旋转,连续的纵向线绳44大致沿着轴线变直。
线绳18可以包括纤维。纤维可以是例如连续的碳纤维。线绳18可以包括封装纤维的聚合物。
参考图7和图8,示出了制造拉胀部分12的方法的示例。图7示出了模制过程中的模具48。图8示出了在模具48中形成拉胀部分12的步骤。
所述方法包括提供模具48。作为示例,模具48可以是任何合适类型的塑料注射模具。模具48具有沿着轴线a延伸的空腔50。在拉胀部分12在模具48中形成之后并且在拉胀部分12从模具48移除之前,模具48的轴线a对应于拉胀部分12的轴线a。空腔50具有多个区段空腔52,这些区段空腔通过模具壁54在沿着轴线a以及横向于轴线a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区段空腔52接收注塑成型的塑料,该塑料形成拉胀部分12的区段14。模具48还具有穿过模具壁54的通道56,所述通道连接区段空腔52。通道56接收注塑成型的塑料以形成铰接件16。
参考框810和820,所述方法包括将线绳18铺设在模具48中。框810和820可以按顺序或同时执行。在框810中,纵向线绳44被铺设在模具48中。至少一些纵向线绳44以之字形构造铺设在模具48中。具体地,之字形构造的纵向线绳44横跨区段空腔52并穿过通道56铺设。因此,在下面描述的框830中的塑料注射过程中,之字形构造的纵向线绳44被区段14的材料和铰接件16的材料封装在内。
继续参考框810,在图8所示的示例中,一些纵向线绳44也大致沿着轴线a笔直地铺设在模具48中。在框820中,所述方法包括将横向线绳46铺设在模具48中。横向线绳46可以是直的,例如,在宽度w方向上垂直于轴线a。直的纵向线绳44和直的横向线绳46中的每一个都被铺设在至少两个区段空腔53中。因此,在框830中的塑料注射期间,直的纵向线绳44和直的横向线绳46嵌入铰接件16中。在框830中,对于直的纵向线绳44和直的横向线绳46两者,至少一部分铺设在模具壁54的顶部,以防止该部分被塑料封装。换句话说,直的纵向线绳44和直的横向线绳46不与区段空腔52连通。
参考框830,在铺设纵向线绳44和横向线绳46之后,所述方法包括将聚合物注入区段空腔52和通道56。作为示例,可以使用任何合适的塑料注塑成型技术来注射聚合物。聚合物被加热和/或加压以液化聚合物,并且液化的聚合物被注入区段空腔52和通道56中。冷却后,拉胀部分12完成,并可从模具48中取出。
参考框840,拉胀部分12连接到第一编织部分30和第二编织部分32。如上所述,拉胀部分12可以通过缝合、粘附、超声波焊接等方式附接到第一编织部分30和第二编织部分32。
在制造拉胀部分12的另一种示例性方法中,线绳18,即纵向线绳44和纵向线绳46,可以附接到聚合物片材,该聚合物片材随后被切割成在铰接件16处彼此可旋转地附接的多个区段14。线绳18可以通过激光焊接、粘合剂粘合等附接到聚合物片材。聚合物片材是上述用于区段14的材料类型。
已经以说明性方式描述了本公开,并且应当理解,已经使用的术语旨在具有描述性词语而非限制性词语的性质。可以根据以上教导对本公开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化,并且本公开可以以不同于具体描述的方式来实践。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安全带织带,其具有:拉胀部分,所述拉胀部分沿着轴线伸长并且具有在铰接件处可旋转地彼此连接的多个区段,所述铰接件在沿着所述轴线以及横向于所述轴线的方向上间隔开;多根线绳,每根线绳嵌入至少两个所述铰接件中。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拉胀部分终止于所述轴线上的第一端和所述轴线上的第二端,并且至少一些所述线绳从所述第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端。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拉胀部分终止于所述轴线上的第一端和所述轴线上的第二端,并且至少一些所述线绳以之字形构造从所述第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端。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拉胀部分能够从初始位置移动到拉伸位置,并且所述区段具有侧边,所述侧边在所述初始位置邻接所述区段中相邻区段的所述侧边,并且所述侧边在所述拉伸位置与所述区段中相邻区段的所述侧边间隔开。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线绳在所述初始位置为之字形取向,并且在所述拉伸位置处于沿着所述轴线的基本上直的位置。
根据一个实施例,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固定到所述拉胀部分并从所述拉胀部分沿所述轴线延伸的编织部分。
根据一个实施例,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固定到所述拉胀部分的第二编织部分,所述拉胀部分沿着所述轴线从所述编织部分延伸到所述第二编织部分。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铰接件横向于轴线旋转。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拉胀部分能够从初始位置移动到拉伸位置,并且所述区段沿所述轴线伸长并具有沿所述轴线延伸的纵向侧边,所述纵向侧边在所述初始位置邻接所述区段中相邻区段的所述纵向侧边,并且所述纵向侧边在所述拉伸位置沿横向于所述轴线的方向与所述区段中相邻区段的所述纵向侧边间隔开。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区段在所述纵向侧边之间具有横向侧边,所述横向侧边在所述初始位置邻接所述区段中相邻区段的所述横向侧边,并且所述横向侧边在所述拉伸位置沿着所述轴线与所述区段中相邻区段的所述横向侧边间隔开。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区段呈重复样式。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重复样式包括六个区段的重复组。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六个区段中的两个区段具有第一形状,并且所述六个区段中的四个区段具有第二形状。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区段是聚合物制成的。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聚合物是纤维增强聚合物。
根据本发明,一种方法包括:提供模具,所述模具具有:沿轴线伸长的空腔,所述空腔具有多个区段空腔,所述多个区段空腔通过模具壁在沿着所述轴线以及横向于所述轴线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开;以及通道,所述通道穿过所述模具壁将所述多个区段空腔连接;沿着所述轴线横跨所述空腔并穿过所述通道以之字形构造铺设纵向线绳;以及在铺设所述纵向线绳之后,将聚合物注入所述空腔和所述通道中。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方法包括沿着横向于所述轴线的轴线铺设横向线绳。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铺设所述横向线绳包括将所述横向线绳定位成基本上直的。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铺设所述横向线绳包括将所述横向线绳定位成从一个通道延伸到另一个通道。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铺设所述横向线绳包括将所述横向线绳定位在模具壁上与所述多个区段空腔不连通。
1.一种安全带织带,其包括:
拉胀部分,所述拉胀部分沿着轴线伸长并且具有在铰接件处可旋转地彼此连接的多个区段,所述铰接件在沿着所述轴线以及横向于所述轴线的方向上间隔开;
多根线绳,每根线绳嵌入至少两个所述铰接件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织带,其中所述拉胀部分终止于所述轴线上的第一端和所述轴线上的第二端,并且至少一些所述线绳从所述第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织带,其中所述拉胀部分终止于所述轴线上的第一端和所述轴线上的第二端,并且至少一些所述线绳以之字形构造从所述第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织带,其中所述拉胀部分能够从初始位置移动到拉伸位置,并且所述区段具有侧边,所述侧边在所述初始位置邻接所述区段中相邻区段的所述侧边,并且所述侧边在所述拉伸位置与所述区段中相邻区段的所述侧边间隔开。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带织带,其中所述线绳在所述初始位置为之字形取向,并且在所述拉伸位置处于沿着所述轴线的基本上直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织带,其中所述拉胀部分能够从初始位置移动到拉伸位置,并且所述区段沿所述轴线伸长并具有沿所述轴线延伸的纵向侧边,所述纵向侧边在所述初始位置邻接所述区段中相邻区段的所述纵向侧边,并且所述纵向侧边在所述拉伸位置沿横向于所述轴线的方向与所述区段中相邻区段的所述纵向侧边间隔开。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全带织带,其中所述区段在所述纵向侧边之间具有横向侧边,所述横向侧边在所述初始位置邻接所述区段中相邻区段的所述横向侧边,并且所述横向侧边在所述拉伸位置沿着所述轴线与所述区段中相邻区段的所述横向侧边间隔开。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织带,其还包括固定到所述拉胀部分并且从所述拉胀部分沿着所述轴线延伸的编织部分,和固定到所述拉胀部分的第二编织部分,所述拉胀部分沿着所述轴线从所述编织部分延伸到所述第二编织部分。
9.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织带,其中所述区段呈重复样式。
10.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织带,其中所述区段由聚合物制成。
11.一种方法,其包括:
提供模具,所述模具具有:沿轴线伸长的空腔,所述空腔具有多个区段空腔,所述多个区段空腔通过模具壁在沿着所述轴线以及横向于所述轴线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开;以及通道,所述通道穿过所述模具壁将所述多个区段空腔连接;
沿着所述轴线横跨所述空腔并穿过所述通道以之字形构造铺设纵向线绳;以及
在铺设所述纵向线绳之后,将聚合物注入所述空腔和所述通道中。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还包括沿着横向于所述轴线的轴线铺设横向线绳。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铺设所述横向线绳包括将所述横向线绳定位成基本上直的。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铺设所述横向线绳包括将所述横向线绳定位成从一个通道延伸到另一个通道。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铺设所述横向线绳包括将所述横向线绳定位在模具壁上与所述多个区段空腔不连通。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