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07-21  57


本发明涉及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能通过使设于isofix(internationalstandardsorganizationfix:国际标准化组织固定装置)方式的儿童座椅侧的左右一对连接器卡定于固定在车辆侧的左右一对金属制固定器来将该儿童座椅装配于座椅的构造(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2-225602)。

再者,在像巴士那样供不特定多数人乘坐的公共汽车中,无法将儿童座椅一直装配于座位。即,在需要儿童座椅的幼儿或婴儿未搭乘的情况下,需要将儿童座椅从座位卸下并收纳。

在此,在该巴士(公共汽车)中,在座位的上方侧的顶棚附近存在比较大的空间。因此,可以想到在该顶棚附近设定用于临时放置儿童座椅的台部等来收纳该儿童座椅。

然而,若在设定于座位的上方侧的顶棚附近的台部临时放置儿童座椅来进行收纳,则恐怕儿童座椅会由于巴士的行驶中的振动等而从该台部掉落。此外,在乘务员未搭乘的自动驾驶巴士中,需要一般的乘客能相对于座位简单地拆装儿童座椅。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该构造能将即使是一般的乘客也能相对于座位简单地进行拆装的儿童座椅收纳于座位的车身上方侧的顶棚附近而无需担心该儿童座椅掉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方案1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具有被连接构件,所述被连接构件从位于公共汽车的车内的座位的车身上方侧的顶壁突出,供国际标准化组织固定装置方式即isofix方式的儿童座椅所具备的连接器以能拆装的方式连接。

根据方案1所述的发明,供isofix方式的儿童座椅所具备的连接器以能拆装的方式连接的被连接构件从位于公共汽车的车内的座位的车身上方侧的顶壁突出。因此,儿童座椅能通过其连接器连接于被连接构件而无需担心掉落地收纳于座位的车身上方侧的顶棚附近。此外,该儿童座椅是isofix方式的,因此即使是一般的乘客也能相对于座位简单地进行拆装。

此外,对于方案2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而言,可以是,在方案1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中,所述被连接构件朝能供所述连接器从车身下方侧连接的方向突出。

根据方案2所述的发明,可以是,被连接构件朝能供儿童座椅的连接器从车身下方侧连接的方向突出。因此,即使是一般的乘客也能相对于被连接构件简单地拆装儿童座椅的连接器。

此外,对于方案3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而言,可以是,在方案2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中,在所述儿童座椅的座椅靠背与所述顶壁之间设有缓冲构件。

根据方案3所述的发明,可以是,在儿童座椅的座椅靠背与顶壁之间设有缓冲构件。因此,通过该缓冲构件来抑制由行驶时的振动引起的儿童座椅的晃荡以及由此引起的噪声的产生。

此外,本发明的方案4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具有被连接构件,所述被连接构件从与位于公共汽车的车内的座位的车身上方侧的顶壁邻接的后壁突出,供国际标准化组织固定装置方式即isofix方式的儿童座椅所具备的连接器以能拆装的方式连接。

根据方案4所述的发明,供isofix方式的儿童座椅所具备的连接器以能拆装的方式连接的被连接构件从与位于公共汽车的车内的座位的车身上方侧的顶壁邻接的后壁突出。因此,儿童座椅能通过其连接器连接于被连接构件而不用担心掉落地收纳于座位的车身上方侧且车身后方侧的顶棚附近。此外,该儿童座椅是isofix方式的,因此即使是一般的乘客也能相对于座位简单地进行拆装。

此外,对于方案5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而言,可以是,在方案4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中,所述被连接构件朝能供所述连接器从车身前方侧连接的方向突出。

根据方案5所述的发明,可以是,被连接构件朝能供儿童座椅的连接器从车身前方侧连接的方向突出。因此,即使是一般的乘客也能相对于被连接构件简单地拆装儿童座椅的连接器。此外,进一步消除儿童座椅掉落的担心。

此外,对于方案6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而言,可以是,在方案5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中,在所述儿童座椅的座椅靠背与所述后壁之间设有缓冲构件。

根据方案6所述的发明,可以是,在儿童座椅的座椅靠背与后壁之间设有缓冲构件。因此,通过该缓冲构件来抑制由行驶时的振动引起的儿童座椅的晃荡以及由此引起的噪声的产生。

此外,本发明的方案7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具有被连接构件,所述被连接构件从与位于公共汽车的车内的座位的车身上方侧的顶壁邻接的侧壁突出,供国际标准化组织固定装置方式即isofix方式的儿童座椅所具备的连接器以能拆装的方式连接。

根据方案7所述的发明,供isofix方式的儿童座椅所具备的连接器以能拆装的方式连接的被连接构件从与位于公共汽车的车内的座位的车身上方侧的顶壁邻接的侧壁突出。因此,儿童座椅能通过其连接器连接于被连接构件而无需担心掉落地收纳于座位的车身上方侧且车宽方向外侧的顶棚附近。此外,该儿童座椅是isofix方式的,因此即使是一般的乘客也能相对于座位简单地进行拆装。

此外,对于方案8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而言,可以是,在方案7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中,所述被连接构件朝能供所述连接器从车宽方向内侧连接的方向突出。

根据方案8所述的发明,可以是,被连接构件朝能供儿童座椅的连接器从车宽方向内侧连接的方向突出。因此,即使是一般的乘客也能相对于被连接构件简单地拆装儿童座椅的连接器。此外,进一步消除儿童座椅掉落的担心。

此外,对于方案9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而言,可以是,在方案8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中,在所述儿童座椅的座椅靠背与所述侧壁之间设有缓冲构件。

根据方案9所述的发明,可以是,在儿童座椅的座椅靠背与侧壁之间设有缓冲构件。因此,通过该缓冲构件来抑制由行驶时的振动引起的儿童座椅的晃荡以及由此引起的噪声的产生。

此外,对于方案10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而言,可以是,在方案4~9中任一项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中,设有从车身下方侧支承所述儿童座椅的座椅坐垫的软质的支承台。

根据方案10所述的发明,可以是,设有从车身下方侧支承儿童座椅的座椅坐垫的软质的支承台。因此,彻底消除儿童座椅掉落的担心,并且防止落座于座位的乘客的头部撞到儿童座椅。

此外,对于方案11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而言,可以是,在方案4~9中任一项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中,所述儿童座椅被设为倒置的状态并且所述连接器连接于所述被连接构件。

根据方案11所述的发明,可以是,儿童座椅被设为倒置的状态,并且其连接器连接于被连接构件。因此,会抑制该儿童座椅向座位侧伸出,减轻落座于座位的乘客感到该儿童座椅碍事。

此外,对于方案12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而言,可以是,在方案3、6或9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中,所述缓冲构件贴附于所述儿童座椅的座椅靠背。

根据方案12所述的发明,可以是,缓冲构件贴附于儿童座椅的座椅靠背。因此,与缓冲构件贴附于公共汽车的顶壁、后壁、侧壁的构成相比,公共汽车的内饰被简化。

此外,对于方案13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而言,可以是,在方案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中,所述被连接构件由在所述儿童座椅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一根杆构成。

根据方案13所述的发明,可以是,被连接构件由在儿童座椅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一根杆构成。因此,被连接构件的构成被简化并且连接器相对于被连接构件的连接性提高。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在公共汽车中将即使是一般的乘客也能相对于座位简单地进行拆装的儿童座椅收纳于座位的车身上方侧的顶棚附近而无需担心该儿童座椅掉落。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进行说明,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其中:

图1是表示设有本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的巴士的外观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设有第一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的巴士的车内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的放大侧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的放大主视图。

图5是表示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的固定器的变形例的放大主视图。

图6a是表示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的缓冲构件的第一变形例的放大侧视图。

图6b是表示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的缓冲构件的第二变形例的放大侧视图。

图7是表示设有第二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的巴士的车内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设有第三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的巴士的车内的侧视图。

图9a是表示构成第三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的支承台的收起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9b是表示构成第三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的支承台的展开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10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的放大侧视图。

图11是表示设有第五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的巴士的车内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设有第六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的巴士的车内的主视图。

图13是表示代替儿童座椅而将网架设于固定器的情况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将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up设为车身上方向,将箭头fr设为车身前方向,将箭头rh设为车身右方向。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没有特别说明地记载了上下、前后、左右方向的情况下,表示车身上下方向的上下、车身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身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左右。此外,在后述的儿童座椅40、50的情况下,以该儿童座椅40、50的使用状态为基准来进行前后、左右、上下的表达。

本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10(参照图2)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小型的巴士12等。若详细进行说明,则在例如在前轮与后轮之间设有能从车外放置货物的货舱的大型的巴士(省略图示)等中,能将儿童座椅40放置于该货舱等。因此,在大型的巴士等的车内无需设置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10。

就是说,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10优选应用于仅在为了供乘客落座而设于车内的座椅(座位)20的上方侧的顶棚附近具有能放置儿童座椅40的空间的小型的巴士12等。因此,以下,作为公共汽车的一个例子,采用乘务员进行驾驶的小型的巴士12(也包括专线巴士等)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10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2、图3所示,在巴士12的车内的后方侧且座椅20的上方侧的顶棚附近,即在作为顶壁的车顶内衬18的周边存在比较大的无效空间s。因此,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10被配置为能在该无效空间s收纳儿童座椅40。

若具体进行说明,则在构成巴士12的车顶的金属制的车顶板14的下表面,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设有多根在车宽方向延伸的金属制的车顶加强件16。各车顶加强件16在从车宽方向观察的侧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帽形形状,其前后的凸缘部16a分别通过焊接等接合于车顶板14的下表面。

并且,在多根车顶加强件16中的、后方侧的两根车顶加强件16的下表面,分别在车宽方向分离地装配有作为供后述的连接器46以能拆装的方式连接的被连接构件的左右一对固定器30。

就是说,左右一对固定器30分别装配在位于设置在巴士12的车内的左右两侧的多个座椅20的上方侧的、车顶加强件16的车宽方向两侧。因此,在该巴士12的车内能临时放置(收纳)左右各两个、共计四个儿童座椅40。

如图3、图4所示,各固定器30被配置为圆柱状的金属制的杆在从前后方向观察的正视观察时弯曲成大致帽形形状,其两端部通过焊接等接合于车顶加强件16的下表面。并且,各固定器30的中央部从车顶内衬18朝向车内(下方)突出。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左右一对固定器30的车宽方向上的间隔与isofix方式的儿童座椅40所具备的左右一对连接器46的间隔大致相同,以供该左右一对连接器46以能拆装的方式装配。关于isofix方式的儿童座椅40及其连接器46将在后文进行详细说明。

此外,如图3所示,在比固定器30靠前侧的车顶内衬18设有缓冲构件34。该缓冲构件34例如由聚氨酯泡沫(urethanefoam)34a和覆盖该聚氨酯泡沫34a的表皮34b构成,该表皮34b的上表面通过双面胶带等粘接单元贴附于车顶内衬18。

并且,在儿童座椅40被固定于固定器30时,该儿童座椅40的座椅靠背44的背面以规定的压力从下方侧与该缓冲构件34(表皮34b)的下表面接触。就是说,缓冲构件34因儿童座椅40的座椅靠背44而产生弹性变形。

儿童座椅40被设为isofix方式,左右一对连接器46被配置为能从座椅坐垫42的后端部朝向该座椅坐垫42的后方侧突出。即,连接器46被配置为能相对于座椅坐垫42在该座椅坐垫42的前后方向滑动。

此外,连接器46的顶端部48形成为上下(已将儿童座椅40装配于座椅20的使用状态下的上下)分开的两股状,连接器46被配置为从固定器30的上下衔住该固定器30的中央部从而被装配于该固定器30。

因此,在将儿童座椅40固定于固定器30时,使固定器30相对地插入连接器46的顶端部48。由此,连接器46被装配于固定器30。之后,将儿童座椅40朝向固定器30压入。于是,连接器46相对地向座椅坐垫42的前方侧滑动,儿童座椅40被固定于固定器30。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儿童座椅40从固定器30卸下时,能通过对设于连接器46的解除机构(省略图示)进行操作来简单地卸下。从固定器30卸下的儿童座椅40被装配于座椅20。即,在座椅20的座椅坐垫22与座椅靠背24之间也设有供连接器46装配的左右一对固定器(省略图示)。

在被设为以上这样的构成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10中,接着对其作用进行说明。

在需要儿童座椅40的幼儿未搭乘于巴士12的情况下,共计四个儿童座椅40分别固定于构成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10的固定器30从而被收纳保持于无效空间s。此时,如图3所示,儿童座椅40的座椅靠背44以规定的压力与缓冲构件34接触。

因此,能抑制或防止被收纳保持的儿童座椅40由于巴士12的行驶中的振动等而晃荡,也能抑制或防止由该晃荡引起的噪声的产生等。

此外,儿童座椅40以在从车宽方向观察的侧视观察时长度比座椅靠背44短的座椅坐垫42沿上下方向配置的方式,在座椅靠背44的表面朝向下方侧的状态下被收纳,因此能减轻落座于座椅20的乘客感到该儿童座椅40碍事。

在需要儿童座椅40的幼儿搭乘于巴士12时,乘务员或乘客卸下儿童座椅40。即,乘务员或乘客对设于连接器46的解除机构进行操作,从固定器30卸下连接器46。此时,由于连接器46是isofix方式的,因此即使是一般的乘客也能从固定器30简单地卸下连接器46。

由乘务员或乘客将从固定器30卸下连接器46后的儿童座椅40装配于座椅20。即,在座椅20也设有与固定器30相同的固定器,由于该固定器是isofix方式的,因此即使是一般的乘客也能将连接器46简单且可靠地装配于该固定器。

如此,在将儿童座椅40装配于座椅20后,幼儿落座于该儿童座椅40。由此,不仅能提高巴士12的行驶中的大人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也能提高巴士12的行驶中的幼儿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能兼顾大人的舒适性以及幼儿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此外,像这样在巴士12常备有儿童座椅40,因此,在搭乘于巴士12时,乘客不必自备儿童座椅40。

若幼儿从巴士12下车而在巴士12的车内没有了幼儿,则乘务员或乘客从座椅20卸下儿童座椅40。即,乘务员或乘客对设于连接器46的解除机构进行操作,从座椅20的固定器卸下连接器46。此时,由于连接器46是isofix方式的,因此即使是一般的乘客也能从座椅20的固定器简单地卸下连接器46。

在将儿童座椅40从座椅20卸下后,乘务员或乘客将该儿童座椅40固定于从车顶内衬18突出的固定器30。即,将连接器46装配于固定器30。此时,固定器30向能供连接器46从下方侧连接的方向突出,由于固定器30是isofix方式的,因此即使是一般的乘客也能将该连接器46简单且可靠地装配于固定器30。就是说,能将儿童座椅40收纳于座椅20的上方侧的顶棚附近的无效空间s而无需担心该儿童座椅40掉落。

需要说明的是,幼儿不会在固定于构成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10的固定器30(已收纳于无效空间s)的儿童座椅40落座。因此,该固定器30不需要比设于座椅20的固定器更大的强度。由此,能使该固定器30比例如设于座椅20的固定器小型化。

此外,作为被连接构件的固定器30并不限定于图4所示的以左右一对设置的构成。作为被连接构件,例如,如图5所示,也可以被设为由在儿童座椅4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一根金属制的杆构成的固定器32。就是说,也可以被设为中央部的长度被设为连接器46的间隔以上的长度的固定器32。

据此,能简化固定器32的构成以及向车顶加强件16的接合。此外,在该固定器32的情况下,乘务员或乘客在装配连接器46时不需要在意相对于该固定器32的、连接器46在车宽方向上的位置,因此更易于装配连接器46(能提高连接器46相对于固定器32的连接性)。

此外,缓冲构件34并不限定于图2所示的贴附于车顶内衬18的构成。例如,如图6a所示,也可以采用缓冲构件34贴附于车顶板14的下表面并被车顶内衬18从下方侧覆盖这样的构成。

此外,如图6b所示,也可以不设置缓冲构件34而是将车顶内衬18的形状形成为向下方侧凸出的形状。即,也可以配置为仅通过车顶内衬18来体现出与缓冲构件34相同的缓冲性。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等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也包括共同的作用)。

如图7所示,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仅缓冲构件34贴附于儿童座椅40的座椅靠背44的背面而不贴附于车顶内衬18的下表面这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因此,在将儿童座椅40装配于座椅20时,将儿童座椅40也包括缓冲构件34一起装配于座椅20。

根据被设为这样的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无需在巴士12的车顶内衬18贴附缓冲构件34,因此能简化巴士12的内饰。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构件34形成得比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构件34薄,这样在装配于座椅20时不会碍事,因此优选。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等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也包括共同的作用)。

如图8、图9a和图9b所示,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左右一对固定器30通过焊接装配于设在巴士12的金属制后板(backpanel)15的上部的金属制的后加强件26而不装配于设在巴士12的车顶板14的车顶加强件16。

后加强件26在车宽方向延伸,在从车宽方向观察的侧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帽形形状。并且,后加强件26的上下的凸缘部26a分别通过焊接等接合于后板15的前表面。此外,在后加强件26通过焊接等装配有将后述的支承台36支承为能转动的左右一对金属制的托架38。

就是说,在从车宽方向观察的侧视观察时,固定器30和托架38上下排列地设于后加强件26,固定器30和托架38从后壁25朝向车内(前方)突出。并且,在固定器30的上方侧的车内的后壁25贴附有缓冲构件34。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以上的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即,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儿童座椅40成为收纳于与车顶内衬18(参照图2等)邻接的后壁25侧的构成,在巴士12的车内收纳有左右各一个、共计两个儿童座椅40。并且,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设有从下方侧支承儿童座椅40的座椅坐垫42的支承台36。

支承台36由软质材料构成,例如与缓冲构件34同样地由聚氨酯泡沫和表皮等构成。并且,如图9a和图9b所示,该支承台36通过使支轴37插通于形成于支承台36的后端部36a的贯通孔(省略图示)和形成于设在后加强件26的左右一对托架38的贯通孔(省略图示)而被装配于该托架38。

此外,该支承台36被配置为可选择性地采用图9a所示的向上方转动后的收起状态和图9b所示的向下方转动后的展开状态。即,该支承台36被配置为能通过止动件(省略图示)等以收起状态进行保持且能以展开状态进行保持,并且被配置为能在从车宽方向观察的侧视观察时以支轴37为中心转动大致90度。

在被设为以上这样的构成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10中,接着对其作用进行说明。

在幼儿搭乘于巴士12且将儿童座椅40装配于座椅20时,如图9a所示,至少一个支承台36成为收起状态。即,乘务员或乘客使支承台36向上方侧转动,通过止动件等来保持该支承台36。此时,支承台36可以成为与缓冲构件34的前表面接触的构成,也可以成为不与缓冲构件34的前表面接触的构成。

此外,图示的固定器30成为被支承台36从前方侧遮挡的构成。然而,在固定器30向前方侧的突出量比图示的突出量大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支承台36的适当部位、即在将支承台36设为收起状态时固定器30所对置的部位形成用于供该固定器30穿过的孔部(省略图示)。

在幼儿未搭乘于巴士12时,如图9b所示,将支承台36设为展开状态。即,乘务员或乘客使支承台36向下方转动,通过止动件等来保持该支承台36。然后,乘务员或乘客将儿童座椅40从座椅20卸下,使其座椅坐垫42载置于支承台36。

接着,乘务员或乘客直接将儿童座椅40向后方侧压入,将连接器46装配于固定器30。由此,能将儿童座椅40固定于固定器30,如图8所示,能将儿童座椅40收纳于座椅20的上方侧且后方侧的顶棚附近的无效空间s而无需担心该儿童座椅40掉落。

特别是,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固定器30朝能供连接器46从前方侧连接的方向突出,因此即使是一般的乘客也能将该连接器46简单且可靠地装配于固定器30,并且能进一步消除儿童座椅40掉落的担心。

另外,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具备从下方侧支承儿童座椅40的支承台36,因此能彻底消除儿童座椅40掉落的担心。此外,能通过该支承台36来防止落座于座椅20的乘客的头部撞到儿童座椅40。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同等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也包括共同的作用)。

如图10所示,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仅以下的点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不同:没有支承台36,后加强件26配置于接近车顶板14的位置;以及缓冲构件34贴附于固定器30的下方侧的后壁25。就是说,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儿童座椅40以座椅坐垫42的表面朝向下方侧且座椅靠背44的背面朝向后方侧的、倒置的状态固定于固定器30。

根据被设为这样的构成的第四实施方式,能去掉支承台36,因此能简化巴士12的内饰。此外,该儿童座椅40如上所述以倒置的状态固定于固定器30,因此能抑制该儿童座椅40从座椅20的上方侧且后方侧的顶棚附近的无效空间s向座椅20侧(在侧视观察时为前方下侧)伸出。因此,能防止落座于座椅20的乘客的头部撞到该儿童座椅40,并且能减轻落座于座椅20的乘客感到该儿童座椅40碍事。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同等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也包括共同的作用)。

如图11所示,在该第五实施方式中,仅以下的点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不同:具备婴儿用的儿童座椅50而不是幼儿用的儿童座椅40;以及缓冲构件34贴附于固定器30的正上方的后壁25。

即,婴儿用的儿童座椅50朝后装配于座椅20,因此左右一对连接器46被配置为能从座椅坐垫52的前端部朝向该座椅坐垫52的前方侧突出。因此,该儿童座椅50朝后载置于支承台36。

因此,缓冲构件34设于能供该儿童座椅50的座椅坐垫52的前端部以规定的压力进行接触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巴士12常备有幼儿用的儿童座椅40和婴儿用的儿童座椅50这双方。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以及第四实施方式同等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也包括共同的作用)。

如图12所示,在该第六实施方式中,左右一对固定器30通过焊接等装配于设在巴士12的金属制外板面板(sidememberouterpanel)17的上端部的金属制的边梁加强件28而不装配于设在巴士12的车顶板14的车顶加强件16。

边梁加强件28在前后方向延伸,在从前后方向观察的正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帽形形状。并且,边梁加强件28的上下的凸缘部28a分别通过焊接等接合于外板面板17的内表面。

此外,固定器30从侧壁27朝向车内(车宽方向内侧)突出。并且,在固定器30的下方侧的车内的侧壁27贴附有缓冲构件34。在该第六实施方式中,以上的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即,在该第六实施方式中,儿童座椅40成为收纳于与车顶内衬18(参照图2等)邻接的侧壁27侧的构成,在巴士12的车内收纳有左右各两个、共计四个儿童座椅40。此外,该儿童座椅40以座椅坐垫42的表面朝向下方侧且座椅靠背44的背面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倒置的状态固定于固定器30。

因此,能抑制该儿童座椅40从座椅20的上方侧且车宽方向外侧的顶棚附近的无效空间s向座椅20侧(在正视观察时为内方下侧)伸出。因此,能防止落座于座椅20的乘客的头部撞到该儿童座椅40,并且能减轻落座于座椅20的乘客感到该儿童座椅40碍事。

此外,在该第六实施方式中,固定器30朝能供连接器46从车宽方向内侧连接的方向突出,因此即使是一般的乘客也能将该连接器46简单且可靠地装配于固定器30,并且能进一步消除儿童座椅40掉落的担心。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上边梁(省略图示)下垂设置金属制的支承构件(省略图示)等,并在该支承构件设置固定器30,而不是在外板面板17设置边梁加强件28。此外,也可以在巴士12的后侧的柱(省略图示)等设置固定器30。在该情况下,适当变更儿童座椅40的个数。

<参考例>

最后,对参考例进行说明。在无需在巴士12的车内常备儿童座椅40、50的情况下,如图13所示,也可以代替儿童座椅40、50而将作为货物放置部的网架54装配于图2所示的固定器30。

即,该网架54具有供货物载置的大致矩形平板状的主体部56和从该主体部56的左右两侧的后端部和前后方向中央部分别向上方侧延伸的四根筒状的支承部58,在各支承部58的上端部设有连接器46。

因此,该网架54能通过将各连接器46装配于各固定器30而以悬挂的状态固定于车顶加强件16。如果设置这样的网架54,则能在巴士12的车内增加能供货物放置的空间,因此能提高搭乘于巴士12的乘客(除了幼儿和婴儿之外)的使用性能。

以上,基于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10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10并不限定于图示的构造,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适当进行设计变更。例如,公共汽车并不限定于乘务员进行驾驶的小型的巴士12(也包括专线巴士等),也可以是无法将儿童座椅40、50放置于货舱等的大型的巴士或没有乘务员的自动驾驶巴士等。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以及第六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将缓冲构件34贴附于儿童座椅40的座椅靠背44的背面。而且,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将儿童座椅40设为倒置的状态,而是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从下方侧支承儿童座椅40的座椅坐垫42的支承台36。


技术特征:

1.一种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具有被连接构件,所述被连接构件从位于公共汽车的车内的座位的车身上方侧的顶壁突出,供国际标准化组织固定装置方式即isofix方式的儿童座椅所具备的连接器以能拆装的方式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其中,

所述被连接构件朝能供所述连接器从车身下方侧连接的方向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其中,

在所述儿童座椅的座椅靠背与所述顶壁之间设有缓冲构件。

4.一种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具有被连接构件,所述被连接构件从与位于公共汽车的车内的座位的车身上方侧的顶壁邻接的后壁突出,供国际标准化组织固定装置方式即isofix方式的儿童座椅所具备的连接器以能拆装的方式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其中,

所述被连接构件朝能供所述连接器从车身前方侧连接的方向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其中,

在所述儿童座椅的座椅靠背与所述后壁之间设有缓冲构件。

7.一种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具有被连接构件,所述被连接构件从与位于公共汽车的车内的座位的车身上方侧的顶壁邻接的侧壁突出,供国际标准化组织固定装置方式即isofix方式的儿童座椅所具备的连接器以能拆装的方式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其中,

所述被连接构件朝能供所述连接器从车宽方向内侧连接的方向突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其中,

在所述儿童座椅的座椅靠背与所述侧壁之间设有缓冲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4~9中任一项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其中,

设有从车身下方侧支承所述儿童座椅的座椅坐垫的软质的支承台。

11.根据权利要求4~9中任一项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其中,

所述儿童座椅被设为倒置的状态并且所述连接器连接于所述被连接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3、6或9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其中,

所述缓冲构件贴附于所述儿童座椅的座椅靠背。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其中,

所述被连接构件由在所述儿童座椅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一根杆构成。

技术总结
一种公共汽车的儿童座椅临时放置构造,具有被连接构件,所述被连接构件从位于公共汽车的车内的座位的车身上方侧的顶壁突出,供国际标准化组织固定装置方式即ISOFIX方式的儿童座椅所具备的连接器以能拆装的方式连接。

技术研发人员:大野光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0.09.24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20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