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手机手机壳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08-03  56


本发明涉及智能手机配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手机手机壳。



背景技术:

现在的用户在使用智能手机时,为了保护手机,避免摔落、磕碰手机时发生外壳损坏的情况发生都习惯用一个智能手机手机壳将手机保护起来,发挥手机壳的保护效果,但是随之也出现了手机壳太厚影响握持手机的手感,实际使用效果有瑕疵,导致部分用户在是否给手机套一个壳子上发生纠结,发生了套上手机壳导致手机的握持手感不好,而不套手机壳又不能保护好手机。

而现在的手机壳,其四个角处和其他地方的设计类似,而此种情况对于手机四个角更容易磕坏和摔坏的情况不能更好的保证防摔、防磕效果。

而现在有的手机壳,背壳部分和周侧部分不为一体状,针对此设计的连接方式,本发明不做多余的解释。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手机手机壳。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智能手机手机壳包括三部分,一部分为手机壳的背壳部分,一部分为手机壳的周侧部分,另一部分为周侧部分远离手机壳的背壳部分的外缘往手机壳中心部分延伸的固定部分。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有手机壳背壳部分厚度小于手机壳周侧部分厚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所述背壳部分契合手机背壳的形状,并将手机背壳包裹。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所述周侧部分契合手机边框且刚好包裹住手机机体的边框中与周侧部分的对应部分;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分包裹住手机屏幕边缘处的边框部分,并将手机壳与手机固定起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所述固定部分周侧的部分水平宽度相等,且固定部分不覆盖手机屏幕。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分从周侧部分与固定部分相接之处的较大厚度部分边缘逐渐递减至固定部分边缘的较小厚度部分。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有固定部分和周侧部分为一体式设计。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所述周侧部分、背壳部分、固定部分刚好包裹住整个智能手机机体。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手机壳的背壳部分和周侧部分为一体连接状。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所述手机壳的背壳部分和周侧部分过渡部分为从手机壳周侧部分的较大厚度部分往手机壳的周侧部分的较小厚度部分逐渐递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所述过渡部分的贴近手机一侧的内侧部分增加缓冲部分。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有手机壳四个角的内侧中增加缓冲部分。

上述所有缓冲部分为若干凸起的圆点。

上述所述圆点为均匀分布状。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手机壳的背壳部分和周侧部分为分开连接状。

在上述所述分开连接状,手机壳的周侧部分与背壳部分之间不为厚度递减的过渡部分,而是直接套接设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手机壳背壳部分厚度小于手机壳周侧部分的厚度,周侧部分厚度更大对于手机边框的保护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而手机背壳部分的厚度小于周侧部分的厚度,因为对于手机后壳一般不容易摔坏,所以一定程度的厚度既保护了手机后壳,也因为其厚度小于手机壳周侧部分的厚度,可以保证握持时的手机整体的厚度不是很大,在握持手机时手感轻薄,避免了现在一些手机壳背壳部分太厚导致整机握持时手机厚度太大、手感不好的问题,也避免了一些用户在使用手机时采用不套手机壳时产生保护不到手机的问题。

对于手机壳的背壳部分和周侧部分为一体状的设计下的手机容易磕碰的背壳部分和周侧部分厚度过渡的部分因为处于边框位置,而该处手机壳也较薄的情况,在过渡部分内侧增加了缓冲部分。

同时在手机容易磕碰的四个角处、手机壳此处的周侧部分内表面也增加了缓冲部分,该缓冲部分适用于背壳部分和周侧部分为一体状的手机壳,也适用于背壳部分和周侧部分不为一体状的手机壳。

缓冲部分为若干凸起的圆点,这样在缓冲部分的圆点的设计下圆点之间部分为镂空状,手机在磕碰至此处时在圆点的支撑和镂空部分的作用下,手机壳此处的弹性较大,可以缓冲磕碰力度,较好的保护了手机此处不被磕坏。

而固定部分的设置可以保护屏幕边的边框,且手机壳套接手机时,固定部分与屏幕不接触,可以保证屏幕的触摸效果不受影响。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分从周侧部分与固定部分相接之处的较大厚度部分边缘逐渐递减至固定部分边缘的较小厚度部分,保证固定部分固定好手机壳与手机的同时不影响手机屏幕的触摸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在此说明书附图中提及的各种试图类型均为手机壳背壳部分水平放置于地面上且正视图可以看见手机壳宽边的情况下的发生的。

其中,图3、图4中的左、右两边的曲线为所在部分的截取后的撕裂部,不代表两端为曲线。

其中,周侧部分因为宽度范围从俯视图上看包括过渡部分,所以在图2中的过渡部分在周侧部分中靠近手机壳中心的部分,为了整个图2可以看清同时看清过渡部分细节,过渡部分的具体的位置另外在图3中标明。

图1是手机壳的正视剖视图;

图2是手机壳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过渡部分所在周侧部分的位置以及其上的圆点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中5处的周侧部分的四个角处的内表面的突出的圆点示意图;

图标:1、手机壳背壳部分;2、手机壳周侧部分;3、手机壳的固定部分;4、有突出的圆点的过渡部分;5、有突出的圆点的手机壳四个角的部分;6、过渡部分的突出的圆点;7、手机壳四个角处的突出的圆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该发明中的水平、垂直、左视图、俯视图、正视图均以手机壳背壳平行于底面放置时为标准拟定。

实施例

该发明的手机壳,背壳部分1厚度小于周侧部分2厚度,使用者可以在使用该发明的手机壳时,即保护了手机不被磕碰坏,也保持了手握手机时整体的手感,非常合理。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手机壳的背壳部分1厚度小于周侧部分2厚度,用户在把该手机壳套在手机上时,可以降低手机整体的厚度,握持轻薄,手感极好。

在本实施例中,因为手机后壳部分更不容易摔坏和磕碰,而手机边框部分更容易摔坏和磕坏,所以手机壳的背壳部分1厚度小于周侧部分厚度2既适应了手机保护的需求,也降低了整机的握持厚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对于周侧部分1和背壳部分2连为一体的手机壳,其在过渡部分4接近边框,容易磕坏,而该处的手机壳厚度相较周侧部分2厚度更小,所以此处设计了均匀分布的突出的圆点6,可以利用圆点6以外的部分为空心状,有效地缓冲了磕碰、摔落造成对手机相应部分的损伤,效果非常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对于手机的四个角处更容易磕碰和摔坏,所以此处的手机壳内侧表面部分增加了均匀分布的突出的圆点7,也可以利用圆点7之间的空隙发挥较好的缓冲作用,防止磕坏手机的相对应地方。

在上述的一些实施例中,圆点6、7为均匀分布,缓冲作用更好,可以全面保护手机相对应的地方。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对于周侧部分2和背壳部分1不为一体状的手机壳,不需要厚度逐渐减小过渡,所以,不需要在此处设计突出的圆点。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对于手机整体来说,屏幕一侧也容易磕坏,所以在手机壳的周侧部分2离背壳部分1较远的边缘设置固定部分3,固定部分3与屏幕不接触,既保证了触屏效果不被影响,也最大可能地保护了手机屏幕边的周侧部分,其次,固定部分3往手机屏幕中心延伸,在不遮挡屏幕的情况下,发挥了固定手机壳和手机的作用,且固定部分3宽度相等,更契合了手机的边框此处的设计,也更美观。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过渡部分4的突出的圆点6设计后,圆点顶端距离其附着的过渡部分4的外表面之间的厚度整体不大于周侧部分2的厚度,以保证手机壳套在手机上时不会因为过渡部分4厚度突出影响整机的厚度,而对于不契合手机的形状会造成整体握持手机此处的手感和握持裸机此处的手感不同,影响手机此处的设计初衷,所以该实施例中设计为从接近背壳部分1往远离背壳部分1方向的圆点6厚度逐渐递减并保证过渡部分表面契合过渡部分套接手机处的形状,以解决上述问题或部分问题。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分3从周侧部分2与固定部分3相接之处的较大厚度部分边缘逐渐递减至固定部分3边缘的较小厚度部分,保证固定部分3固定好手机壳与手机的同时不影响手机屏幕的触摸效果。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申请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的具体形式实现本申请。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申请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技术特征:

1.一种智能手机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手机壳的背壳部分厚度小于手机壳的周侧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手机手机壳,其特征在于,对于周侧部分和背壳部分为一体状的手机壳,在手机壳的背壳部分和周侧部分的交界处即过渡部分为从手机壳周侧部分的较大厚度部分往手机壳的周侧部分的较小厚度部分为厚度逐渐递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手机手机壳,其特征在于,对于手机外壳周侧部分和背壳部分为分开连接的情况,背壳部分和周侧部分的厚度不为逐渐递减状,而是厚度不同的两部分直接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手机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手机壳的周侧部分远离后壳部分的边缘往手机壳中心部分有突出的固定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智能手机手机壳,其特征在于,固定部分水平宽度相等,且固定部分不覆盖手机屏幕。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智能手机手机壳,其特征在于,固定部分从周侧部分与固定部分相接之处的较大厚度部分边缘逐渐递减至固定部分边缘的较小厚度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手机手机壳,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过渡部分的贴近手机一侧的内侧部分增加缓冲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手机手机壳,其特征在于,在手机壳的四个角处的内侧部分增加缓冲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7、权利要求8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智能手机手机壳,其特征在于,缓冲部分为若干凸起的圆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智能手机手机壳,其特征在于,圆点为均匀分布。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手机手机壳,涉及智能手机配件技术领域,该手机壳的背壳部分厚度小于周侧部分厚度,在保护手机的同时减小了握持手机的厚度,优化了握持感,对于背壳部分和周侧部分为一体状设计的手机壳,在周侧部分往背壳部分过渡处设计厚度递减的过渡部分,过渡部分内侧设计均匀分布的突出的圆点作为缓冲部分,对于周侧部分和背壳部分不为一体状的手机壳,采用两者直接套接;对于本发明的所有手机壳,在手机壳四个角处设计缓冲部分,上述缓冲部分包括均匀分布的突出的圆点,上述缓冲部分有效减小了对应手机处的磕坏、摔坏几率;手机壳的周侧部分上边缘设计往手机壳中心方向的固定部分,固定部分从设计初位至其边缘厚度递减。

技术研发人员:秦明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秦明杰
技术研发日:2021.02.08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20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