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下控制臂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08-11  17


本发明涉及车辆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下控制臂。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为了减震都安装有悬架系统,现有的悬架系统包括麦弗逊悬架、双橫臂悬架、扭转梁悬架、拖曳臂悬架、钢板弹簧悬架和多连杆悬架等。通常,前悬架系统多采用麦弗逊悬架和双横臂悬架,而后悬架系统多采用扭转梁悬架和多连杆悬架。

后下控制臂是多连杆悬架的重要组成部件,主要承受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轮胎传递的各种力和力矩,现有的后下控制臂在使用过程中与悬架连接的位置经常会出现疲劳开裂,影响后悬架系统的安全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的情况,提供了一种后下控制臂,通过在上盖板与控制臂主体之间设置翻边,通过翻边提高上盖板的支撑强度,同时还在与稳定杆连接孔的位置设置凹坑,从而使得应力分布均匀,提高连接强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后下控制臂,包括控制臂本体,所述控制臂本体为两端收缩的纺形结构,所述控制臂本体上端焊接有上盖板,所述上盖板中心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边缘为向上竖起的侧翻边,所述上盖板一端设有缺口,另一端底部与所述控制臂本体底部之间通过弹性的支撑板焊接,另一端顶部焊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有连接孔和凹坑,所述凹坑位于所述连接孔受力方向上靠近所述上盖板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为双层u型结构,所述支撑板两端设有垂直的翻边,所述支撑板通过所述翻边与所述上盖板之间通过点焊焊接。

优选的,所述控制臂本体侧壁上端设有水平的上翻边,所述控制臂本体通过所述上翻边与所述上盖板焊接。

优选的,所述控制臂本体底部设有塞孔,所述支撑板底部位于所述塞孔内,并与所述控制臂本体进行塞焊。

优选的,所述控制臂本体底部中心设有弹簧座,所述弹簧座与所述通孔同心。

优选的,所述连接孔距离所述连接板顶部的距离为10-15mm。

优选的,所述连接板底部设有下翻边,所述连接板通过所述下翻边与所述上盖板焊接。

后下控制臂在使用过程中,其一端通过设置的连接套与车架连接,另一端与车体连接,汽车减震器通过减震弹簧与后下控制臂的弹簧座连接,上盖板还通过连接板上的连接孔与车架上的稳定杆连接。

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颠簸时,汽车的车体会将受到的冲击力通过减震器传递至车架上,在减震器将冲击力传递的过程中后下控制臂会先受到冲击,通过在控制臂本体底部与上盖板之间焊接u型的双层支撑板,可提高上盖板和后下控制臂的连接强度,利于载荷的均匀分布,同时将支撑板下端与控制臂本体底部开设的塞孔进行塞焊以及支撑板上端设置的翻边与上盖板点焊,可减小焊缝位置的应力集中。

同时为了防止受到持续的冲击造成稳定杆与上盖板上的连接板发生开裂,可在连接板上连接孔的受力方向靠近上盖板的一侧设置凹坑,同时还将连接孔与连接板上端的距离增大至10-15mm,当连接孔受到拉力时,可通过凹坑的变形来补偿连接孔的受力变形,从而减小连接孔的形变量,提高连接孔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通过将上盖板的通孔边缘设置为侧翻边的形式,提高了上盖板的整体刚度。

2、通过在上盖板和控制臂本体之间焊接一个u型的弹性支撑板,可保证上盖板和控制臂本体连接位置的载荷分布均匀。

3、通过在连接孔的受力方向靠近上盖板的一侧设置凹坑,通过凹坑的形变来补偿连接孔的受力形变,同时增加了连接孔到连接板上端的距离,从而将连接孔的使用寿命由15万次提高至30万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爆炸图。

图中:控制臂本体1、上翻边101、弹簧座102、塞孔103、连接套104、上盖板2、侧翻边201、连接板3、连接孔301、凹坑302、下翻边303、支撑板4、翻边40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所述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需要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在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内。

实施例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后下控制臂,包括控制臂本体1,所述控制臂本体1为两端收缩的纺形结构,所述控制臂本体1上端焊接有上盖板2,所述上盖板2中心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边缘为向上竖起的侧翻边201,所述上盖板2一端设有缺口,另一端底部与所述控制臂本体1底部之间通过弹性的支撑板4焊接,另一端顶部焊接有连接板3,所述连接板3上设有连接孔301和凹坑302,所述凹坑302位于所述连接孔301受力方向上靠近所述上盖板2的一侧。

所述支撑板4为双层u型结构,所述支撑板4两端设有垂直的翻边401,所述支撑板4通过所述翻边401与所述上盖板2之间通过点焊焊接。

所述控制臂本体1侧壁上端设有水平的上翻边101,所述控制臂本体1通过所述上翻边101与所述上盖板2焊接。

所述控制臂本体1底部设有塞孔103,所述支撑板4底部位于所述塞孔103内,并与所述控制臂本体1进行塞焊。

所述控制臂本体1底部中心设有弹簧座102,所述弹簧座102与所述通孔同心。

所述连接孔301距离所述连接板3顶部的距离为10-15mm。

所述连接板3底部设有下翻边303,所述连接板3通过所述下翻边303与所述上盖板2焊接。

具体工作过程:后下控制臂在使用过程中,其一端通过设置的连接套104与车架连接,另一端与车体连接,汽车减震器通过减震弹簧与后下控制臂的弹簧座102连接,上盖板2还通过连接板3上的连接孔301与车架上的稳定杆连接。

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颠簸时,汽车的车体会将受到的冲击力通过减震器传递至车架上,在减震器将冲击力传递的过程中后下控制臂会先受到冲击,通过在控制臂本体1底部与上盖板2之间焊接u型的双层支撑板4,可提高上盖板2和后下控制臂的连接强度,利于载荷的均匀分布,同时将支撑板4下端与控制臂本体1底部开设的塞孔103进行塞焊以及支撑板4上端设置的翻边401与上盖板2点焊,可减小焊缝位置的应力集中。

同时为了防止受到持续的冲击造成稳定杆与上盖板2上的连接板3发生开裂,可在连接板3上连接孔301的受力方向靠近上盖板2的一侧设置凹坑302,同时还将连接孔301与连接板3上端的距离增大至10-15mm,当连接孔301受到拉力时,可通过凹坑302的变形来补偿连接孔301的受力变形,从而减小连接孔301的形变量,提高连接孔301的使用寿命。


技术特征:

1.一种后下控制臂,包括控制臂本体(1),所述控制臂本体(1)为两端收缩的纺形结构,所述控制臂本体(1)上端焊接有上盖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2)中心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边缘为向上竖起的侧翻边(201),所述上盖板(2)一端设有缺口,另一端的底部与所述控制臂本体(1)底部之间通过弹性的支撑板(4)焊接,另一端的顶部焊接有连接板(3),所述连接板(3)上设有连接孔(301)和凹坑(302),所述凹坑(302)位于所述连接孔(301)受力方向上靠近所述上盖板(2)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下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4)为双层u型结构,所述支撑板(4)两端设有垂直的翻边(401),所述支撑板(4)通过所述翻边(401)与所述上盖板(2)之间通过点焊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下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臂本体(1)侧壁上端设有水平的上翻边(101),所述控制臂本体(1)通过所述上翻边(101)与所述上盖板(2)焊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下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臂本体(1)底部设有塞孔(103),所述支撑板(4)底部位于所述塞孔(103)内,并与所述控制臂本体(1)进行塞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下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臂本体(1)底部中心设有弹簧座(102),所述弹簧座(102)与所述通孔同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下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301)距离所述连接板(3)顶部的距离为10-15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下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3)底部设有下翻边(303),所述连接板(3)通过所述下翻边(303)与所述上盖板(2)焊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后下控制臂,包括控制臂本体,控制臂本体为两端收缩的纺形结构,控制臂本体上端焊接有上盖板,上盖板中心设有通孔,通孔边缘为向上竖起的侧翻边,上盖板一端设有缺口,另一端底部与控制臂本体底部之间通过弹性的支撑板焊接,另一端顶部焊接有连接板,连接板上设有连接孔和凹坑,凹坑位于连接孔受力方向上靠近上盖板的一侧;将上盖板的通孔边缘设置为侧翻边,提高了上盖板的刚度;通过在上盖板和控制臂本体之间焊接U型支撑板,可保证上盖板和控制臂本体连接位置的载荷分布均匀;通过在连接孔的受力方向靠近上盖板的一侧设置凹坑,同时增加了连接孔到连接板上端的距离,从而将连接孔的使用寿命由15万次提高至30万次。

技术研发人员:俞红达;尤丰富;杨基东;曾国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可挺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1.07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21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