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加工工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橡胶辊轴自动转移结构。
背景技术:
橡胶辊轴是以金属或者其他材料为芯,外覆橡胶经硫化而制成的辊状制品,其常用在各类机械、工业、造纸、纺织、印染等领域。
而目前很多工厂在加工橡胶辊轴或转移过程中,都是通过人工上料或搬运,弊端非常明显,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浪费成本;另一方面人工搬运效率太低,在搬运过程中还可能会出现危及人身安全的事故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橡胶辊轴自动转移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橡胶辊轴自动转移结构,它包括:
一级输送组件;所述一级输送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板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的第一驱动装置;
一级升降组件;所述一级升降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相连接的第二驱动装置、由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带动升降的第二支撑板以及穿设在所述第二支撑板上的多个导筒;
二级升降组件,所述二级升降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板上的第三驱动装置、由所述第三驱动装置带动升降的升降机构以及固定在所述升降机构上的多根第一导轨;
二级输送组件,所述二级输送组件包括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导轨上的移动机构、固定在所述移动机构上的第二导轨、可滑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二导轨上的滑动板以及与所述移动机构相连接且用于带动其移动的第四驱动装置;
夹持组件,所述夹持件安装在所述移动机构的下方,用于夹持零件。
优化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为第一气缸,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为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气缸导向杆连接在所述第二气缸缸体上。
优化地,所述第三驱动装置为第三气缸,所述第三气缸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两端。
优化地,所述升降机构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三气缸导向杆上的第三支撑板、固定在所述第三支撑板两端的第一竖板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一竖板相背一侧的安装板,多根所述第一导轨穿设在所述第一竖板上。
优化地,所述第四驱动装置为第四气缸,所述第四气缸固定在所述安装板下表面。
优化地,所述移动机构包括间隔设置且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导轨上的第二竖板、连接所述第二竖板的第四支撑板以及间隔固定在所述第四支撑板两端的第三竖板,所述第二导轨穿设在所述第三竖板上。
优化地,所述二级升降组件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三支撑板上且贯穿所述导筒的导柱。
优化地,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滑动板和所述第三竖板下表面的夹爪。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橡胶辊轴自动转移结构通过一级输送组件、一级升降组件、二级升降组件与二级输送组件之间的配合工作,可完成位于任一坐标的橡胶辊轴的转移工作,而且整个转移过程自动化程度高、转移效率快、转移位置准确、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橡胶辊轴自动转移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级输送组件与一级升降组件的位置关系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二级升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二级输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二级输送组件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一级输送组件;11、第一支撑板;12、第一气缸;
2、一级升降组件;21、第二支撑板;22、导筒;23、第二气缸;
3、二级升降组件;31、升降机构;311、第三支撑板;312、第一竖板;313、安装板;32、第一导轨;33、第三气缸;34、导柱;
4、二级输送组件;41、移动机构;411、第二竖板;412、第四支撑板;413、第三竖板;414、第一导套;415、调节螺杆;42、第二导轨;421、第二导套;43、第四气缸;44、滑动板;
5、夹爪。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图5所示,橡胶辊轴自动转移结构用于转移任一坐标下的橡胶辊轴至加工位置处(即橡胶辊轴自动转移结构安装在自动化流水线上,用于将其下方的橡胶辊轴转移至工作区域,并在后续的操作中,将该橡胶辊轴插接至打磨区域,利用打磨机打磨该橡胶辊轴的表面)。它主要包括一级输送组件1、一级升降组件2、二级升降组件3、二级输送组件4和夹爪5等。
其中,如图2所示,一级输送组件1主要包括第一支撑板11和第一驱动装置等(第一支撑板11通常安装在工作机台上,第一支撑板11为矩形金属板,材质一般选用不锈钢,其具体形状与材质不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重点,可通过螺丝紧固的方式安装在工作台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装置为第一气缸12,第一气缸12选用一般常见的单作用式气缸即可,可通过螺丝紧固的方式将其安装在第一支撑板11上)。
一级升降组件2主要包括第二支撑板21、导筒22和第二驱动装置等,如图2所示,第二驱动装置与第一气缸12相连(第二驱动装置为第二气缸23,第二气缸23选用一般常见的单作用式气缸即可,可将第一气缸12的导向杆连接在第二气缸23缸体上,这样第二气缸23便可在第一气缸12的带动在实现水平移动)。第二支撑板21连接在第二气缸23导向杆上(第二支撑板21为矩形金属板,材质一般选用不锈钢,其具体形状与材质不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重点,只要第二支撑板21在第二气缸23的带动实现升降即可)。导筒22有两个,它们对称且穿设在第二支撑板21上(导筒22为中空圆柱状,可在第二支撑板21上对称开设两个通孔,将导筒22穿过所述通孔,而后通过焊接或螺栓与螺母配合的方式实现固定)。
如图3所示,二级升降组件3主要包括升降机构31、第一导轨32、第三驱动装置和导柱34等,第三驱动装置固定在第二支撑板21上(第三驱动装置为第三气缸33,第三气缸33选用一般常见的单作用式气缸即可;在实施例中,第三气缸33有两个,可通过螺丝紧固的方式将它们分别固定在第二支撑板21两端)。升降机构31安装在第三气缸33导向杆上,可在第三气缸33的带动下实现升降(在本实施例中,升降机构31主要包括第三支撑板311、第一竖板312和安装板313等,第三支撑板311连接在第三气缸33导向杆上,第三支撑板311为矩形金属板,材质一般选用不锈钢,其具体形状与材质不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重点,只要在第三气缸33的带动下实现升降即可;第一竖板312有两块,它们分别固定在第三支撑板311两端,第一竖板312为矩形金属板,材质一般选用不锈钢,其具体形状与材质不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重点,可通过螺丝紧固或焊接的方式实现固定;安装板313有两块,它们固定在第一竖板312相对一侧,安装板313为矩形金属板,材质一般选用不锈钢,可通过螺丝紧固或焊接的方式将其固定在第一竖板312上)。第一导轨32有两根,它们穿设在第一竖板312上(第一导轨32为圆柱形金属,可在第一竖板312对应位置开孔,将第一导轨32穿过上述开孔,并用螺丝实现紧固)。导柱34有两根,它们固定在第三支撑板311上且贯穿导筒22(导柱34为圆柱形金属,可通过焊接或螺丝紧固的方式实现固定;在本实施例中,导柱34的外径与导筒22的内径相同)。
如图4所示,二级输送组件4主要包括移动机构41、第二导轨42、第二导套43、第四驱动装置和滑动板45等。移动机构41可滑动地安装在第一导轨32上(如图5所示,移动机构41主要包括第二竖板411、第四支撑板412、第三竖板413和第一导套414等,第二竖板411有两块,它们间隔设置且滑动连接在第一导轨32上(第二竖板411为矩形金属板,材质选用不锈钢,可在第二竖板411上开设通孔,将其穿过第一导轨32即可);第四支撑板412用来连接两块第二竖板411(第四支撑板412为矩形金属板,材质一般选用不锈钢,其具体形状与材质不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重点,可通过螺丝紧固或焊接的方式将其连接在两块第二竖板411上);第三竖板413有两块,它们间隔固定在第四支撑板412两端(第三竖板413为矩形金属板,材质一般选用不锈钢,可通过螺丝紧固或焊接的方式实现固定);第一导套414有两个,它们安装在第二竖板411上)。移动机构41的移动是通过第四驱动装置实现的(第四驱动装置为第四气缸43,第四气缸43选用一般常见的单作用式气缸即可,可将第四气缸43通过焊接或螺丝紧固的方式固定在安装板313下表面,将第四气缸43的导向杆连接在第二竖板411上)。第二导轨42穿设在第三竖板413上(第二导轨42为圆柱形金属,可在第三竖板413对应位置开孔,将第二导轨42穿过上述开孔,并用螺丝实现紧固)。滑动板44可滑动连接在第二导轨42上(滑动板44为矩形金属板,材质选用不锈钢即可,可在滑动板44上开孔并穿过第二导轨42)。第二导套421固定在滑动板44上。
进一步地,夹持组件安装在移动机构41的下方,用于夹持橡胶辊轴(在本实施例中,夹持组件为夹爪5,夹爪5有两个,选用一般常用的即可,可通过螺丝紧固的方式安装在滑动板44和第三竖板413下表面以夹取橡胶辊轴)。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竖板413之间安装有调节螺杆415,滑动板44安装在调节螺杆415上,在实际操作时,通过调节滑动板44在调节螺杆415上的位置,进而调节两个夹爪5之间的距离,从而满足不同长度橡胶辊轴的夹取工作(调节螺杆415材质选用45号钢,可通过螺栓与螺母配合的方式实现固定)。
本实用新型橡胶辊轴自动转移结构在转移橡胶辊轴过程中,调节滑动板44在调节螺杆415上的位置,使两个夹爪5之间的距离合适;首先第三气缸33带动升降机构31与二级输送组件4下降,位于二级输送组件4下方的夹爪5夹取橡胶辊轴;然后第三气缸33带动上述零件复位;第一气缸12工作,将一级升降组件2及与其相连的结构推离工作台;第二气缸23工作,带动二级升降组件3与二级输送组件4下降;第四气缸43工作,带动夹有橡胶辊轴的夹爪5移动至插接工作区域并对其进行后续打磨表面处理;然后第二气缸23、第四气缸43与第一气缸12依次复位;重复上述步骤即可完成批量橡胶辊轴的转移工作。
上述实施例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橡胶辊轴自动转移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一级输送组件(1);所述一级输送组件(1)包括第一支撑板(11)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板(11)上的第一驱动装置;
一级升降组件(2);所述一级升降组件(2)包括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相连接的第二驱动装置、由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带动升降的第二支撑板(21)以及穿设在所述第二支撑板(21)上的多个导筒(22);
二级升降组件(3),所述二级升降组件(3)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板(21)上的第三驱动装置、由所述第三驱动装置带动升降的升降机构(31)以及固定在所述升降机构(31)上的多根第一导轨(32);
二级输送组件(4),所述二级输送组件(4)包括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导轨(32)上的移动机构(41)、固定在所述移动机构(41)上的第二导轨(42)、可滑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二导轨(42)上的滑动板(44)以及与所述移动机构(41)相连接且用于带动其移动的第四驱动装置;
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安装在所述移动机构(41)的下方,用于夹持橡胶辊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橡胶辊轴自动转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为第一气缸(12),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为第二气缸(23),所述第一气缸(12)导向杆连接在所述第二气缸(23)缸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橡胶辊轴自动转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驱动装置为第三气缸(33),所述第三气缸(33)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板(21)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橡胶辊轴自动转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31)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三气缸(33)导向杆上的第三支撑板(311)、固定在所述第三支撑板(311)两端的第一竖板(312)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一竖板(312)相背一侧的安装板(313),多根所述第一导轨(32)穿设在所述第一竖板(312)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橡胶辊轴自动转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驱动装置为第四气缸(43),所述第四气缸(43)固定在所述安装板(313)下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橡胶辊轴自动转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41)包括间隔设置且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导轨(32)上的第二竖板(411)、连接所述第二竖板(411)的第四支撑板(412)以及间隔固定在所述第四支撑板(412)两端的第三竖板(413),所述第二导轨(42)穿设在所述第三竖板(413)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橡胶辊轴自动转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升降组件(3)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三支撑板(311)上且贯穿所述导筒(22)的导柱(34)。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橡胶辊轴自动转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滑动板(44)和所述第三竖板(413)下表面的夹爪(5)。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