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如专利文献1所示,已知具备多级式排纸托盘的图像记录装置,该多级式排纸托盘为多个托盘板组装为相互在排出方向上滑动自如。
专利文献1:特开2004-338873号公报
在上述装置中,构成为能够根据所印刷的记录纸的大小使排纸托盘伸缩。例如,对a4尺寸的a4纸张进行印刷时,排纸托盘伸长到与a4纸张对应的位置。另外,对在排出方向上比a4纸张长的a3尺寸的a3纸张进行印刷时,排纸托盘进一步伸长到与a3纸张对应的位置。在此,在排纸托盘已载置有a4纸张的状态下对a3纸张进行印刷时,如上所述,排纸托盘向排出方向进一步伸长。此时,已经载置的a4纸张与基于排纸托盘的伸长的移动一起向排出方向移动。这样的话,存在如下问题:排出的a3纸张的顶端部与a4纸张的后端部接触,a3纸张向排出方向推出a4纸张,使a4纸张从排纸托盘脱落。
此外,上述问题是在印刷大于已经载置于排纸托盘的纸张的尺寸的纸张时所共通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装置主体,具备能够记录第一介质和大于所述第一介质的第二介质的记录部;介质接受部,构成为能够沿着所述第一介质及所述第二介质被排出的排出方向进行位移,并向收纳于所述装置主体侧的收纳位置和接受所述介质的装载位置位移,所述装载位置比所述收纳位置更向所述排出方向突出;驱动源,在介质接受部向所述收纳位置和所述装载位置进行所述位移时,驱动所述介质接受部;以及传递单元,将所述驱动源的动力传递至所述介质接受部,所述介质接受部的所述装载位置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比第一位置更向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突出,在所述介质接受部于所述第一位置接受所述第一介质后,当所述第二介质被排出时,所述介质接受部在所排出的所述第二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在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第一介质上重叠了规定量的定时,位移至比所述第一位置更靠向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的所述第二位置。
优选地,在上述记录装置中,所述介质接受部包括第一托盘第二托盘,所述第二托盘以在所述排出方向上能够滑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第一托盘,在所述收纳位置,所述介质接受部为所述第一托盘与所述第二托盘重叠的第一状态,在所述装载位置,所述介质接受部为所述第二托盘位于比所述第一托盘靠向所述排出方向下游侧的位置的第二状态。
优选地,在上述记录装置中,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在所述第二状态下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接受所述第一介质之后,当所述第二介质被排出时,在所排出的所述第二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在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第一介质上重叠了规定量的定时,在维持所述第二状态的状态下,仅所述第一托盘向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移动而位移至所述第二位置。
优选地,在上述记录装置中,在所述记录部的上游具备输送所述第一介质及所述第二介质的输送辊,所述介质接受部在所述第二介质通过了所述输送辊的定时位移至所述第二位置。
优选地,在上述记录装置中,根据所述第二介质的印刷占空比,所述介质接受部位移至所述第二位置。
优选地,在上述记录装置中,根据所述第二介质的厚度,所述介质接受部位移至所述第二位置。
优选地,上述记录装置具有操作面板,所述操作面板设置有用于使所述介质接受部收纳至所述装置主体一侧的收纳按钮,所述收纳按钮在所述介质接受部能够收纳至所述装置主体一侧时显示,在所述介质接受部不能收纳至所述装置主体一侧收纳时为非显示。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记录装置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示出记录装置的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示出排出托盘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排出托盘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5a是示出排出托盘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5b是示出排出托盘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5c是示出排出托盘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5d是示出排出托盘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操作面板的显示内容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操作面板的显示内容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记录装置,4…操作部,4c…操作面板,5…排出部,7…盖,8…控制部,17…输送路径,20…装置主体,21、21a、21b…纸张盒,22…给送部,23…输送部,24…记录部,25…记录头,26…滑架,29…输送辊对,30…压印板,31…输送辊对,50…排纸辊对,51…排纸辊对,52…排出口,60…排出托盘,61…第一托盘,62…第二托盘,65…顶端接受部,80…检测部,101…第一显示部,102…第二显示部,102d…收纳按钮,d1…输送方向,d2…排出方向,s1…纸张,s2…纸张,pt1…第一位置,pt2…第二位置,st1…第一状态,st2…第二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记录装置1的结构。图1是示出记录装置1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示出记录装置1的构成的剖面示意图。记录装置1例如是喷墨方式的打印机。
为了便于说明,以将记录装置1载置于水平面的情况为基准并使用xyz坐标系。详细而言,将记录装置1的左右方向设为x方向,将从前表面侧(操作部4的表面侧)观察记录装置1时的左方向或左侧设为+x方向,将右方向或右侧设为-x方向。将在水平面与记录装置1的x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设为y方向,将前方、前侧或前表面侧设为+y方向,将后方、后侧或后面侧设为-y方向。并且,将与记录装置1的x方向、y方向正交的方向换言之相对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设为z方向,将上方或上侧设为+z方向,将下方(重力方向)或下侧设为-z方向。如上那样,对方向进行规定并在以后的说明中适当地加以使用。此外,x方向是作为介质的纸张s的宽度方向,为记录头25的扫描方向。另外,y方向是记录装置1的进深方向,为纸张s的长度方向。
如图1所示,记录装置1构成为具备装置主体20和扫描单元10的所谓的复合机,该扫描单元10配置在装置主体20的上部。装置主体20具有对纸张s进行记录的功能。
扫描单元10具备第一读取装置11和第二读取装置12,该第二读取装置12配置在第一读取装置11的上部。第一读取装置11是平板型扫描仪,具有接触式图像传感器(省略图示)。用户通过将第二读取装置12相对于第一读取装置11设为打开的状态,使作为第一读取装置11的上表面的原稿载置面(省略图示)露出。接着,将所读取的原稿载置于第一读取装置11的露出的原稿载置面并关闭第二读取装置12,从操作部4进行规定的开关操作。由此,第一读取装置11能够将载置于原稿载置面的原稿中描绘的文字、符号、图画等读取为图像并转换为图像数据。
第二读取装置12具有原稿供给单元12a。原稿供给单元12a将载置于原稿载置托盘12b的原稿供给到第二读取装置12内。第二读取装置12具备adf(autodocumentfeeder:自动进稿器),将被供给的原稿读取为图像,将读取后的原稿排出到原稿排纸托盘12c。
在记录装置1的前表面侧设置用于操作记录装置1的操作部4。操作部4是在沿着x方向的方向上横向长的面板,并设置有:打开或者关闭记录装置1时操作的电源按钮4a,能够输入各种操作信息的输入按钮4b,设置有显示记录装置1的操作状态等、记录装置1的操作按钮的操作面板4c。操作面板4c是触摸面板。
如图2所示,装置主体20设定有双点划线所示的输送路径17,向输送方向d1输送纸张s。装置主体20构成为在内部具备:纸张盒21、给送部22、输送部23、记录部24、排出部5、控制部8等。
在记录装置1的下部,纸张盒21能够装拆地设置于装置主体20。纸张盒21是能够以层叠状态容纳纸张s的容纳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纸张盒21设置有纸张盒21a,容纳作为第一介质的纸张s1;以及纸张盒21b,容纳尺寸大于纸张s1的作为第二介质的纸张s2。纸张s1例如是a4尺寸的纸张,纸张s2例如是a3尺寸的纸张。
给送部22将容纳于纸张盒21的纸张s给送到输送部23。给送部22具备:拾取辊27,将以层叠状态容纳于纸张盒21的纸张s中的最上面的纸张s送出;以及分离辊对28,将由拾取辊27送出的纸张s逐一进行分离。而且,给送部22具备用于对拾取辊27进行旋转驱动的给送电机(省略图示)。通过与层叠有记录(印刷)所使用的纸张s的纸张盒21a、21b对应的各个拾取辊27、分离辊对28进行驱动,从而记录所使用的纸张s被给送到输送部23。
输送部23将被给送的纸张s输送到记录部24。输送部23具备随着输送电机(省略图示)的驱动而旋转的输送辊对29、31,沿着输送路径17输送纸张s。另外,在沿着输送路径17与记录部24对置的位置设置有压印板30。纸张s以吸附于压印板30的支承面(上表面)的状态被输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方向d1上的输送辊对29与输送辊对31之间配置检测有无被输送的纸张s的检测部80。在实施方式的检测部80中,发光的发光部80a和接受从发光部80a发出的光的受光部80b隔着输送路径17对置配置。发光部80a例如由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发光元件或激光发光元件等构成,受光部80b由光电晶体管或光电ic等构成。检测部80连接于控制部8。控制部8基于从检测部80发送的受光量数据来判断有无纸张s。例如,控制部8在受光量数据低于阈值时,判断为有纸张s,在受光量数据为阈值以上时,判断为没有纸张s。
记录部24具备记录头25,向纸张s喷出作为液体的墨;滑架26,构成为搭载记录头25,能够向与纸张s的输送方向d1(+y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x方向)移动;墨盒(省略图示),对记录头25供给墨,等。记录头25隔着输送路径17设置在与压印板30对置的位置。
记录部24基于记录数据(印刷数据)对由压印板30支承并输送的纸张s喷出墨,从而通过使墨附着并形成基于记录数据的图像,而进行记录(印刷)。记录数据是指基于对纸张s记录的文本数据、图形数据等图像数据而生成的、用于使记录装置1执行记录的数据。此外,进行了记录的纸张s由输送部23输送,被运送到在记录头25的输送方向d1下游侧设置的排出部5。
排出部5具备:排纸辊对50,其设置在记录部24的输送方向d1的下游侧;以及排纸辊对51,其设置在排纸辊对50的输送方向d1的下游侧。排出部5将所记录的纸张s通过排纸辊对50、51从排出口52沿着排出方向d2排出到作为介质接受部的排出托盘60。此外,在连续地记录和排出纸张s时,排出的纸张s被依次堆叠至上次排出的纸张s上,进行层叠。
控制部8进行给送部22、输送部23、记录部24、排出部5、排出托盘60、操作面板4c等的控制。另外,控制部8还与扫描单元10所具备的扫描仪控制部(省略图示)协作而作为记录装置1进行统一控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中,装置主体20构成为除了能够向纸张盒21a、21b供给纸张s之外,还能够从装置主体20的背面侧放置和给送纸张s。具体地,在装置主体20的背面侧设置能够开闭的盖7,将该盖7设为打开状态而露出纸张放置口(未图示),能够将纸张s放置于该纸张放置口。
接着,说明排出托盘60的结构。图3和图4是示出排出托盘60的结构的立体图。详细而言,图3示出排出例如a4尺寸的纸张s1时的排出托盘60的状态,图4示出排出例如a3尺寸的纸张s2时的排出托盘60的状态。
排出托盘60构成为能够沿着排出方向d2位移。具体地,根据各纸张s1、s2的不同,排出托盘60从装置主体20向排出方向d2突出的位移量不同。换言之,从装置主体20的伸出量不同。
另外,排出托盘60向如图1所示收纳于装置主体20侧的收纳位置,以及向如图3及图4所示比收纳位置更向排出方向d2突出来接受纸张s的装载位置位移。此外,在图中,排出方向d2与+y方向对应。并且,在接受从排出口52排出的纸张s1时,如图3所示排出托盘60位移到第一位置pt1。另外,在接受从排出口52排出的纸张s2时,如图4所示排出托盘60位移到比第一位置pt1靠排出方向d2的下游侧的第二位置pt2。即,与纸张s1相比,纸张s2在排出方向d2上尺寸较长,因此位移到在排出方向d2上比第一位置pt1位移量较大的第二位置pt2,而防止纸张s2从排出托盘60落下。需要指出,排出托盘60的收纳位置既可以是完全收纳于装置主体20的内部的状态,也可以是排出托盘60的+y方向顶端部分从装置主体20稍微突出的状态。
排出托盘60具备第一托盘61和第二托盘62。第一托盘61与第二托盘62以在排出方向d2上能够滑动的方式连结。详细而言,第二托盘62位于第一托盘61的下方,第二托盘62以在+y方向和-y方向上能够伸缩的方式与第一托盘61连结。
排出托盘60位于收纳位置时,如图1所示成为第一托盘61与第二托盘62重叠的第一状态st1,而收纳于装置主体20内。第一状态st1为第二托盘62的大致整体与第一托盘61的下侧面重叠的状态。
另一方面,排出托盘60位于装载位置时,如图3及图4所示成为第二托盘62位于比第一托盘61靠排出方向d2下游侧的位置的第二状态st2。由此,能够实现记录装置1的小型化,能够减少记录装置1的占有面积。
排出托盘60从收纳位置移动到装载位置时,对应于所记录的纸张s的大小,由控制部8驱动控制作为驱动源的驱动电机(省略图示),能够进行如下位移:向图3所示的排出托盘60的第一位置pt1位移、以及向图4所示的排出托盘60的第二位置pt2的位移。排出托盘60所突出的方向不是水平方向,而是以稍微朝向上方的方式倾斜设置。由此,使排出的纸张s的势头减小。
参照图3说明排出托盘60位移到第一位置pt1的情况。排出托盘60在第一托盘61、第二托盘62各自的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形成有作为传递单元的齿条(省略图示)。齿条与传递驱动用驱动电机的动力的小齿轮(省略图示)咬合。
进行纸张s1的记录时,通过控制部8的指示来驱动驱动电机,小齿轮与驱动电机的驱动从动地进行旋转,与小齿轮咬合的齿条移动,从而首先第二托盘62相对于第一托盘61向排出方向d2的下游侧伸出。在第二托盘62相对于第一托盘61最大限度地伸出之后,第一托盘61通过同样的动作在维持最大限度地伸出的第二托盘62的状态下从被收纳的位置向排出方向d2的下游侧伸出,而位移到第一位置pt1。在此,第二托盘62相对于第一托盘61最大限度地伸出的状态是第二状态st2。
此外,排出托盘60设定为在纸张s1的下游侧端部超过顶端接受部65某种程度的状态下停止,该顶端接受部65具有设置在第二托盘62的排出方向d2的下游侧顶端的凸部。
接着,参照图4说明排出托盘60向第二位置pt2位移的情况。排出托盘60与上述同样地通过驱动电机的驱动并经由齿条而进行位移。详细而言,首先,第二托盘62相对于第一托盘61向排出方向d2的下游侧伸出而成为第二状态st2。然后,在维持第二状态st2的状态下从被收纳的位置向排出方向d2的下游侧伸出。在此,在维持第二状态st2的状态下,从被收纳的位置向排出方向d2的下游侧伸出的位移量大于位移到第一位置pt1时的位移量。由此,排出托盘60位移到第二位置pt2。
在对纸张s2进行记录时,位于第二位置pt2的排出托盘60设定成第二托盘62相对于第一托盘61最大限度地伸出,与第一位置pt1的排出托盘60的情况同样,成为第二状态st2。另一方面,第二位置pt2的排出托盘60设定为与第一位置pt1的排出托盘60相比,第一托盘61的伸出量较大。
在排出托盘60的第二位置pt2,排出托盘60被设定为使得纸张s2的长度方向的下游侧顶端部在超过第二托盘62的顶端接受部65某种程度的状态下停止。
需要说明,在将从装置主体20伸出的排出托盘60收纳于装置主体20侧时,既能够通过手动进行,也能够自动地进行。在手动的情况下,用户用双手向与排出方向d2相反的方向推压顶端接受部65。此外,装置主体20在排出部5中具备棘轮机构(省略图示)。因此,利用用户的推进力,对小齿轮施加规定值以上的力,从而棘轮机构进行动作,小齿轮进行反向旋转,第二托盘62容纳在第一托盘61的下表面。接下来,下表面支承有第二托盘62的第一托盘61移动到装置主体20侧。通过该动作,能够使排出托盘60移动到收纳位置。此外,自动地进行的情况在后文进行描述。
接着,说明排出托盘60的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在a4尺寸的纸张s1由记录部24记录并已载置于排出托盘60的状态下,a3尺寸的纸张s2由记录部24记录并向排出托盘60排出的情况。图5a到图5d是示出排出托盘60的动作的示意图。
首先,当从用户发送对a4尺寸的纸张s1进行印刷的印刷任务时,控制部8使给送部22、输送部23、记录部24、排出部5以及排出托盘60等驱动。具体地,对从纸张盒21a输送来的纸张s1进行印刷,使印刷后的纸张s1向排出方向d2排出。
然后,如图5a所示,当接受a4尺寸的纸张s1的印刷任务时,控制部8使排出托盘60位移到与纸张s1对应的第一位置pt1。排出托盘60为驱动电机的驱动传递到齿条、第二托盘62相对于第一托盘61向排出方向d2的下游侧伸出的第二状态st2。并且,在维持第二状态st2的状态下,从收纳的位置向排出方向d2的下游侧伸出。由此,第二托盘62的下游侧端部的顶端接受部65位移到第一位置pt1。印刷后的纸张s1载置于位移至第一位置pt的排出托盘60。
接下来,说明在a4尺寸的纸张s1已载置于排出托盘60的状态下,开始a3尺寸的纸张s2的印刷任务的情况。
当从用户发送a3尺寸的纸张s2的印刷任务时,控制部8使给送部22、输送部23、记录部24、排出部5以及排出托盘60等驱动。具体地,如图5a和图5b所示,对从纸张盒21b输送来的纸张s2进行印刷,使印刷后的纸张s2向排出方向d2排出。
在此,若在开始纸张s2的印刷任务时,立即使排出托盘60位移到与纸张s2对应的第二位置pt2,则随着排出托盘60向排出方向d2的移动,已经载置在排出托盘60的纸张s1也向排出方向d2移动。这样,被排出的a3尺寸的纸张s2的排出方向d2的下游端部与a4尺寸的纸张s1的排出方向d2的上游端部接触,通过向排出方向d2的推压纸张s2,向排出方向d2推出纸张s1,纸张s1从排出托盘60脱落。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位置pt1接受有纸张s1之后排出纸张s2时,在排出的纸张s2的排出方向d2的下游侧端部在第一位置pt1处的纸张s1上重叠的定时,位移至比第一位置pt1靠向排出方向d2的下游侧的第二位置pt2。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不是在纸张s2的印刷任务开始后立即使排出托盘60位移到第二位置pt2,而是在规定的定时位移至第二位置pt2。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b所示,在基于检测部80的受光量数据判断为没有输送的纸张s2的定时,使排出托盘60位移至第二位置pt2。检测部80的配置位置与被排出的纸张s2的排出方向d2的下游侧端部在第一位置pt1处的纸张s1上重叠的定时对应。因而,若在判断为没有纸张s2的定时,使排出托盘60位移至第二位置pt2,则可靠地排出的纸张s2的排出方向d2的下游侧端部在第一位置pt1处的纸张s1上重叠。
然后,如图5c所示,在维持第二状态st2的状态下,第一托盘61向排出方向d2的下游侧移动,位移至第二位置pt2。即,在从第一位置pt1位移到第二位置pt2时,仅是第一托盘61进行移动。通过第一托盘61移动到排出方向d2的下游侧,从而在维持第二状态st2的状态下,排出托盘60位移到第二位置pt2。
然后,如图5d所示,在排出托盘60位于第二位置pt2的状态下,排出的纸张s2层叠于纸张s1之上。
在第一位置pt1处排出托盘60载置有纸张s1的状态下,排出纸张s2时,排出托盘60在排出的纸张s2的排出方向d2的下游侧端部在第一位置pt1处的纸张s1上重叠的定时,位移至第二位置pt2。即,排出的纸张s2可靠地载置于纸张s1上。因而,不会造成排出时纸张s2的排出方向d2的下游侧顶端部与纸张s1的排出方向d2的上游侧端部接触,纸张s2推出纸张s1的情况,因此能够防止纸张s1从排出托盘60落下。
需要指出,关于即使在印刷纸张s1时也位移到第二位置pt2的结构,记录装置1的占有尺寸变大而超出需要,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纸张s1和纸张s2而改变排出托盘60所突出的位移量,从而能够抑制超出需要地扩大占有尺寸。
构成为在使排出托盘60从第一位置pt1位移到第二位置pt2时,在维持第二状态st2的状态下仅使第一托盘61移动,因此,相比于构成为仅使排出方向d2的下游侧的第二托盘62移动,能够实现记录装置1的小型化。
需要指出,能够适当地设定排出的纸张s2的排出方向d2的下游侧端部在第一位置pt1处的纸张s1上重叠的定时。然而,例如直至被排出的纸张s2的排出方向d2的下游侧端部与所载置的纸张s1的排出方向d2的下游端部重叠的定时,还未位移到第二位置pt2时,有可能在排出托盘60位移至第二位置pt2前就排出纸张s2,排出的纸张s2未载置于排出托盘60,而从排出托盘60落下。因此,需要在不会发生这种故障的程度的定时位移至第二位置pt2。因此,作为定时的设定方法,例如设定成在如下定时使排出托盘60位移至第二位置pt2:从排出的纸张s2的排出方向d2的下游侧端部起到已载置的纸张s1的排出方向d2的上游端部以纸张s1的排出方向d2的尺寸的1/10至5/10之间重叠。
接着,说明自动地进行使排出托盘60从第一位置pt1或第二位置pt2的装载位置移动到收纳于装置主体20侧的收纳位置的动作的情况。
例如,在装载位置处排出托盘60从装置主体20突出的状态下,有时需要向纸张盒21补给纸张s。在这种情况下,纸张盒21位于排出托盘60的下方,因此在排出托盘60向排出方向d2突出的状态下向纸张盒21补给纸张s时,排出托盘60成为障碍。另外,在装置主体20的背面的纸张放置口放置纸张s时也同样地会成为障碍。即,用户的使用便利性下降。
另外,在发生上述的状况时,例如若在操作面板4c设定使排出托盘60自动地收纳的收纳按钮,则能够通过按压该收纳按钮而使排出托盘60容易地移动到收纳位置。但是,若操作面板4c始终显示收纳按钮,则用户有可能会误按。例如,若在卡纸错误时误按,则排出托盘60移动到装置主体20侧,因此卡纸状态会进一步恶化。另外,在印刷中按压时,排出的纸张s无法载置于排出托盘60,在这种情况下,用户的使用便利性也会下降。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面板4c设置有用于使排出托盘60收纳于装置主体20侧的收纳按钮102d。并且,收纳按钮102d在排出托盘60能够收纳于装置主体20侧时显示,在排出托盘60不能向装置主体20侧收纳时为非显示。
下面,具体地进行说明。图6和图7是示出操作面板4c的显示内容的示意图。详细而言,图6示出收纳按钮102d为非显示的状态,图7示出收纳按钮102d为显示的状态。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面板4c具备:第一显示部101,在操作面板4c的中央部分设置为横向上长;以及第二显示部102,设置在第一显示部101的外周部。
第一显示部101设置有复印、扫描等各种处理菜单的图标。用户能够通过触摸所希望的处理的图标而进行各种处理。另外,在图6的例子中,在第一显示部101显示有四个图标,但除此之外还设置图标并以隐藏的状态显示。用户通过向长边方向滚动而使显示进行移动,能够访问除上述四个图标之外的图标。
第二显示部102始终显示主页按钮102a、帮助按钮102b以及取消按钮102c。另外,第二显示部102设置有收纳按钮102d。收纳按钮102d存在如图6所示的非显示的情况和如图7所示的显示的情况。
第二显示部102具有固定的显示区域,即使滚动第二显示部102,显示也不会移动。即,主页按钮102a、帮助按钮102b、取消按钮102c以及收纳按钮102d固定配置在规定的位置。
收纳按钮102d例如当在印刷动作中或输送路径17发生纸张s卡住的卡纸错误时,成为非显示的状态。另一方面,在未执行印刷处理等待状态、在纸张盒21内无纸张s的状态下发生无纸错误时,成为显示状态。此外,在收纳按钮102d为非显示时,排出托盘60的驱动为无效。即,即使在收纳按钮102d为非显示的状态下按压收纳按钮102d的位置,排出托盘60也不会移动。
在收纳按钮102d为显示时,若按压收纳按钮102d,则排出托盘60收纳到收纳位置。具体地,驱动电机以反向旋转的方式驱动,小齿轮与驱动电机的驱动从动地进行旋转,与小齿轮咬合的齿条进行移动,从而排出托盘60移动至收纳位置。
在印刷动作中、发生卡纸错误时,将收纳按钮102d设为非显示的状态,从而防止用户无意中按压收纳按钮102d。由此,排出托盘60未被收纳,因此能够防止被排出的纸张s的落下、卡纸的恶化。
在等待状态、发生无纸错误时,将收纳按钮102d设为显示状态,从而用户受到操作引导,不会对操作感到困惑,仅通过按压一次收纳按钮102d就能够收纳排出托盘60。另外,收纳按钮102d并非设置在第一显示部101,而设置在第二显示部102,因此不使显示移动,而能够容易地访问,操作性提高。
另外,排出托盘60移动到收纳位置,因此纸张盒21的装卸变得容易。另外,还能够容易地进行向装置主体20的背面的纸张放置口放置纸张s,使用的便利性提高。
2.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检测部80配置在输送辊对29与输送辊对31之间,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配置在输送路径17中的记录头25与排纸辊对50之间、排纸辊对50与排纸辊对51之间。即,只要配置在能够检测出被排出的纸张s2的排出方向d2的下游侧端部在第一位置pt1处的纸张s1上重叠的定时的位置即可。这样做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3.变形例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具有发光部80a和受光部80b的检测部80,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编码器来检测排出的纸张s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输送辊对31的一个辊配置回转式编码器,基于该回转式编码器的检测数据对排出托盘60进行驱动控制。这样做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4.变形例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基于检测部80的检测而判断为没有纸张s2的定时,使排出托盘60位移,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纸张s2通过作为输送辊的输送辊对31的定时,使排出托盘60位移。通过输送辊对31的定时例如由光学式传感器或编码器等检测。这样做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5.变形例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基于检测部80的检测而判断为没有纸张s2的定时,使排出托盘60位移,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根据纸张s2的印刷占空比,来使排出托盘60从第一位置pt1位移到第二位置pt2。
与纸张s2的印刷占空比低的情况相比,在纸张s2的印刷占空比高情况下纸张s2中的墨的涂覆量多,因此,为从排出口52排出纸张s2时,纸张s2在较早的时间点向下方垂下的状态。因此,在纸张s2的印刷占空比高时,使排出托盘60在晚于纸张s2的印刷占空比低时的定时位移至第二位置pt2。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在输送方向d1上设置多个光学式传感器与印刷占空比对应,或者设置编码器并使从编码器输出的步骤数与印刷占空比对应即可。这样做也能够在排出的纸张s2的排出方向d2的下游侧端部在第一位置pt1处的纸张s1上可靠地重叠的定时,使排出托盘60位移至第二位置pt2。
6.变形例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基于检测部80的检测而判断为没有纸张s2的定时,使排出托盘60进行位移,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根据纸张s2的厚度,来使排出托盘60从第一位置pt1位移至第二位置pt2。
与纸张s2的厚度厚时相比,在纸张s2的厚度薄时纸张s2的刚性低,因此为在从排出口52排出纸张s2时纸张s2在较早的时点向下方垂下的状态。因此,在纸张s2的厚度薄时,使排出托盘60在晚于与纸张s2的厚度厚时的定时位移至第二位置pt2。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将纸张s2的厚度与从编码器输出的步骤数量相关联来计算定时即可。这样做也能够在排出的纸张s2的排出方向d2的下游侧端部在第一位置pt1处的纸张s1上可靠地重叠的定时,使排出托盘60位移至第二位置pt2。
7.变形例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基于检测部80的检测而判断为没有纸张s2的定时,使排出托盘60进行位移,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根据设置记录装置1的环境来使排出托盘60从第一位置pt1位移至第二位置pt2。例如,根据湿度来使排出托盘60从第一位置pt1位移至第二位置pt2。
与湿度低的情况相比,在湿度高的情况下纸张s2所包含的水分量变多,因此刚性变低,成为在从排出口52排出纸张s2时纸张s2在较早的时点向下方垂下的状态。因此,在湿度高时,使排出托盘60在晚于湿度低的时的定时位移至第二位置pt2。这样做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8.变形例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纸张s1设为a4尺寸、将纸张s2设为a3尺寸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在纸张s1与纸张s2的关系中,只要是纸张s2在排出方向d2上的尺寸大于纸张s1时就能够得以应用。
下面,对从上述实施方式导出的内容进行记载。
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装置主体,具备能够记录第一介质和大于所述第一介质的第二介质的记录部;介质接受部,构成为能够沿着排出所述第一介质和所述第二介质被的排出方向进行位移,并向收纳于所述装置主体侧的收纳位置和接受所述介质的装载位置位移,所述装载位置比所述收纳位置更向所述排出方向突出;驱动源,在所述介质接受部向所述收纳位置和所述装载位置进行所述位移时,驱动所述介质接受部;以及传递单元,将所述驱动源的动力传递至所述介质接受部,所述介质接受部的所述装载位置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比第一位置更向下游侧突出,在所述介质接受部于所述第一位置接受所述第一介质之后,当所述第二介质被排出时,所述介质接受部在所排出的所述第二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在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第一介质上重叠了规定量的定时,位移至比所述第一位置更靠向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的所述第二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第一位置处介质接受部载置有第一介质的状态下排出第二介质时,介质接受部在排出的第二介质的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在第一位置处的第一介质上重叠的定时位移至第二位置。即,排出的第二介质可靠地载置在第一介质上。因而,排出时不会使第二介质的顶端部与第一介质的后端部接触而推出第一介质,因此能够防止第一介质从介质接受部落下。
优选地,在上述记录装置中,所述介质接受部包括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所述第二托盘以在所述排出方向上能够滑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第一托盘,在所述收纳位置,所述介质接受部为所述第一托盘与所述第二托盘重叠的第一状态,在所述装载位置,所述介质接受部为所述第二托盘位于比所述第一托盘靠向所述排出方向下游侧的位置的第二状态。
根据该结构,介质接受部通过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而能够相对于排出方向进行伸缩。因而,能够实现记录装置的小型化,能够减少记录装置的占有面积。
优选地,在上述记录装置中,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在所述第二状态下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接受所述第一介质之后,当所述第二介质被排出时,在所排出的所述第二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在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第一介质上重叠了规定量的定时,在维持所述第二状态的状态下,仅所述第一托盘向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移动而位移至所述第二位置。
根据该结构,构成为在使介质接受部位移到第二位置时,仅使排出方向上游侧的第一托盘移动,因此相比于构成为仅使排出方向下游侧的第二托盘移动,能够实现记录装置的小型化,并且能够防止第二介质的顶端部与第一介质的后端部的接触,能够防止第一介质从介质接受部落下。
优选地,在上述记录装置中,在所述记录部的上游具备输送所述第一介质和所述第二介质的输送辊,所述介质接受部在所述第二介质通过了所述输送辊的定时位移至所述第二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排出的第二介质的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在第一位置处的第一介质上可靠地重叠的定时,位移到第二位置。
优选地,在上述记录装置中,根据所述第二介质的印刷占空比,所述介质接受部位移至所述第二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排出的第二介质的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在第一位置的第一介质上可靠地重叠的定时,使介质接受部位移到第二位置。
优选地,在上述记录装置中,根据所述第二介质的厚度,所述介质接受部位移至所述第二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被排出的第二介质的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在第一位置处的第一介质上可靠地重叠的定时,使介质接受部位移到第二位置。
优选地,上述记录装置具有操作面板,所述操作面板设置有用于使所述介质接受部收纳至所述装置主体一侧的收纳按钮,所述收纳按钮在所述介质接受部能够收纳至所述装置主体一侧时显示,在所述介质接受部不能收纳至所述装置主体一侧时为非显示。
根据该结构,关于介质接受部的收纳,能够提高用户的操作性。
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装置主体,具备能够记录第一介质和大于所述第一介质的第二介质的记录部;
介质接受部,构成为能够沿着排出所述第一介质和所述第二介质的排出方向位移,并向收纳于所述装置主体一侧的收纳位置和接受所述介质的装载位置位移,所述装载位置比所述收纳位置更向所述排出方向突出;
驱动源,在所述介质接受部向所述收纳位置和所述装载位置进行所述位移时,驱动所述介质接受部;以及
传递单元,将所述驱动源的动力传递至所述介质接受部,
所述介质接受部的所述装载位置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比所述第一位置更向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突出,在所述介质接受部于所述第一位置接受所述第一介质后,当所述第二介质被排出时,所述介质接受部在所排出的所述第二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在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第一介质上重叠了规定量的定时,位移至比所述第一位置更靠向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的所述第二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接受部包括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所述第二托盘以在所述排出方向上能够滑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第一托盘,
在所述收纳位置,所述介质接受部为所述第一托盘与所述第二托盘重叠的第一状态,
在所述装载位置,所述介质接受部为所述第二托盘位于比所述第一托盘靠向所述排出方向下游侧的位置的第二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在所述第二状态下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接受所述第一介质后,当所述第二介质被排出时,在所排出的所述第二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在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第一介质上重叠了规定量的定时,在维持所述第二状态的状态下,仅所述第一托盘向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移动而位移至所述第二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记录部的上游具备输送所述第一介质和所述第二介质的输送辊,
所述介质接受部在所述第二介质通过了所述输送辊的定时,位移至所述第二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根据所述第二介质的印刷占空比,所述介质接受部位移至所述第二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根据所述第二介质的厚度,所述介质接受部位移至所述第二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具有操作面板,所述操作面板设置有用于使所述介质接受部收纳至所述装置主体一侧的收纳按钮,
所述收纳按钮在所述介质接受部能够收纳至所述装置主体一侧时显示,在所述介质接受部不能收纳至所述装置主体一侧时为非显示。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