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中的过滤拦污池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09-26  12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中的过滤拦污池。



背景技术:

拦污池是污水处理系统的第一道拦污屏障,拦污池的结构、维护、稳定直接影响到水处理设备的处理效果。

进入拦污池的水流,通常会出现短流现象。短流使一部分水的停留时间缩短,得不到充分沉淀,降低了沉淀效率;另一部分水的停留时间可能很长,甚至出现水流基本停止不动的死水区,减少了沉淀池的有效容积。短流是影响拦污池沉淀效果、出水水质的主要原因之一。

污水初级处理中所含泥污量较多,如果不及时排泥就会产生厌氧发酵,致使污泥上浮,不仅破坏了正常沉淀,而且使出水水质恶化。

拦污池的主要作用是有效过滤碎片、漂浮物等大颗粒杂物。现有拦污池只能阻拦水面漂浮物,将漂浮物汇集在滤网处,无法自动收集,只能人工打捞,耗时耗力,并且人工清理存在较大的风险。

现有排污管道一般都是横平竖直布置,在转弯的地方通常会使用90度弯头,但是这种90度弯头在承受压力和排污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新的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中的过滤拦污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中的过滤拦污池,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拦污池只能阻拦水面漂浮物,将漂浮物汇集在滤网处,无法自动收集,只能人工打捞,耗时耗力,并且人工清理存在较大的风险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中的过滤拦污池,包括池体侧壁、锥状池底、挡流板、朝挡流板一侧开口的滤网提篮、排污阀门、排污管道和池体支架;所述池体侧壁上设置有入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挡流板为竖直设置的矩形平板,挡流板的两端均设置在池体侧壁上,入水口和出水口被挡流板分隔在挡流板的不同侧;所述出水口的前方活动设置有用于阻拦漂浮物和收集浮渣的滤网提篮;池体侧壁的下部和锥状池底的上部固定密封连接;所述锥状池底的下部设有排污口,所述排污口与排污阀门的一端连接,排污阀门的另一端与排污管道连接;废水从入水口流入过滤拦污池中挡流板的一侧,废水从挡流板的下方绕过进入挡流板的另一侧,再经滤网提篮过滤后从出水口流出,排污阀门用于定期排出沉淀在过滤拦污池底的污物。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滤网提篮由五块矩形不锈钢冲孔板围成一个侧面开口的长方体形,其中与长方体的开口相对的矩形不锈钢冲孔板设置在出水口的前方。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滤网提篮的上部的矩形不锈钢冲孔板上还设置有便于滤网提篮安装的提手。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池体侧壁上还设置有用于安放滤网提篮的提篮支架。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提篮支架包括两根平行对称设置的角钢,其中一根靠近出水口的角钢用于支撑滤网提篮,另外一根远离出水口的角钢除了支撑作用还对滤网提篮进行限位。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污管道呈l形,在l形的拐弯处为两个45度弯头对焊而成。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入水口处设置有90度的弯管,使得从入水口进入的水形成向下的流入方向。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具有固液分离效率高、工艺集成度高、安装简便、结构易维护、施工简单、造价成本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滤网提篮,使得过滤拦污池具备漂浮物收集和清理的能力,降低了污水前期处理的要求。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主视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俯视方向结构示意图;

其中,1、池体侧壁;2、锥状池底;3、挡流板;4、滤网提篮;5、排污阀门;6、排污管道;7、池体支架;11、入水口;12、出水口;13、提篮支架;21、排污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中的过滤拦污池,包括池体侧壁1、锥状池底2、挡流板3、朝挡流板一侧开口的滤网提篮4、排污阀门5、排污管道6和池体支架7;所述池体侧壁1上设置有入水口11和出水口12,所述挡流板3为竖直设置的矩形平板,挡流板3的两端均设置在池体侧壁1上,入水口11和出水口12被挡流板3分隔在挡流板3的不同侧;所述出水口的前方活动设置有用于阻拦漂浮物和收集浮渣的滤网提篮4;池体侧壁1的下部和锥状池底2的上部固定密封连接;所述锥状池底2的下部设有排污口21,所述排污口21与排污阀门5的一端连接,排污阀门5的另一端与排污管道6连接;废水从入水口11流入过滤拦污池中挡流板3的一侧,废水从挡流板3的下方绕过进入挡流板3的另一侧,再经滤网提篮4过滤后从出水口12流出,排污阀门5用于定期排出沉淀在过滤拦污池底的污物。

在过滤拦污池内焊接挡流板3,能使水流均匀的分布在整个过滤拦污池的过水断面上,防范了出现水流在过滤拦污池内停留时间过短或者过长。定期排出沉淀在过滤拦污池底的污物是为了防止池底的污泥在沉淀量较多后出现厌氧发酵的情况发生。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滤网提篮4由五块矩形不锈钢冲孔板围成一个侧面开口的长方体形,其中与长方体的开口相对的矩形不锈钢冲孔板设置在出水口12的前方。留一个侧面开口是为了收集漂浮物方便。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滤网提篮4的上部的矩形不锈钢冲孔板上还设置有便于滤网提篮安装的提手。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池体侧壁1上还设置有用于安放滤网提篮4的提篮支架13。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提篮支架13包括两根平行对称设置的角钢,其中一根靠近出水口12的角钢用于支撑滤网提篮4,另外一根远离出水口12的角钢除了支撑作用还对滤网提篮4进行限位。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污管道6呈l形,在l形的拐弯处为两个45度弯头对焊而成。这样做的优势是:在横平竖直两根管道拐弯处会形成一定的坡度,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这样即使排污的时候流量很大也会减轻对弯头处管壁的冲击力,另外一方面也降低了沉淀物落下时的噪音,并且由于缓冲坡度的存在,使得沉淀物易于排出,不宜堵塞。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入水口11处设置有90度的弯管,使得从入水口进入的水形成向下的流入方向。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和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中的过滤拦污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侧壁(1)、锥状池底(2)、挡流板(3)、朝挡流板一侧开口的滤网提篮(4)、排污阀门(5)、排污管道(6)和池体支架(7);所述池体侧壁(1)上设置有入水口(11)和出水口(12),所述挡流板(3)为竖直设置的矩形平板,挡流板(3)的两端均设置在池体侧壁(1)上,入水口(11)和出水口(12)被挡流板(3)分隔在挡流板(3)的不同侧;所述出水口的前方活动设置有用于阻拦漂浮物和收集浮渣的滤网提篮(4);池体侧壁(1)的下部和锥状池底(2)的上部固定密封连接;所述锥状池底(2)的下部设有排污口(21),所述排污口(21)与排污阀门(5)的一端连接,排污阀门(5)的另一端与排污管道(6)连接;废水从入水口(11)流入过滤拦污池中挡流板(3)的一侧,废水从挡流板(3)的下方绕过进入挡流板(3)的另一侧,再经滤网提篮(4)过滤后从出水口(12)流出,排污阀门(5)用于定期排出沉淀在过滤拦污池底的污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中的过滤拦污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提篮(4)由五块矩形不锈钢冲孔板围成一个侧面开口的长方体形,其中与长方体的开口相对的矩形不锈钢冲孔板设置在出水口(12)的前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中的过滤拦污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提篮(4)的上部的矩形不锈钢冲孔板上还设置有便于滤网提篮安装的提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中的过滤拦污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侧壁(1)上还设置有用于安放滤网提篮(4)的提篮支架(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中的过滤拦污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提篮支架(13)包括两根平行对称设置的角钢,其中一根靠近出水口(12)的角钢用于支撑滤网提篮(4),另外一根远离出水口(12)的角钢除了支撑作用还对滤网提篮(4)进行限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中的过滤拦污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管道(6)呈l形,在l形的拐弯处为两个45度弯头对焊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中的过滤拦污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水口(11)处设置有90度的弯管,使得从入水口进入的水形成向下的流入方向。

技术总结
一种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中的过滤拦污池,包括池体侧壁、锥状池底、挡流板、滤网提篮、排污阀门、排污管道和池体支架;池体侧壁上设有入水口和出水口,挡流板为竖直的矩形平板,入水口和出水口被挡流板分隔在挡流板的不同侧;出水口的前方活动设有滤网提篮;池体侧壁的下部和锥状池底的上部固定密封连接;锥状池底的下部设有排污口,排污口下方连接有排污阀门,排污阀门下方连接有排污管道;废水从入水口流入过滤拦污池中挡流板的一侧,废水从挡流板的下方绕过进入挡流板的另一侧,再经滤网提篮过滤后从出水口流出。本实用新型具有固液分离效率高、工艺集成度高、安装简便、结构易维护、施工简单、造价成本低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刘东斌;祁海燕;范方贵;邹宇林;刘翔;杜植院;王芙蓉;李勇;陈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环境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03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21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