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吸滤器技术领域,具体设计一种高效过滤器。
背景技术:
在生物制药领域中常使用真空吸滤盘对料浆进行固液分离。真空吸滤盘是利用真空作为过滤动力,使浆体进行固液分离的设备。真空吸滤盘由电机通过减速机及齿轮传动来驱动,使之在充满料浆的槽体中以一定的转速转动,当过滤圆盘的某一滤扇处在过滤吸附区时,借助于真空泵的作用在过滤介质的两侧形成压力差,使固体物料吸附在过滤介质(滤布)上并形成滤饼。
现有技术中,如申请号为cn201920917405.x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防倒吸真空吸滤盘,包括过滤槽和过滤板,过滤板设置在过滤槽内部,过滤板将过滤槽分为两半,过滤槽的内部位于过滤板下方设有真空连接管,真空连接管管口处设有防倒吸的防护机构;在上述现有技术中,仅在滤槽的底部设置有过滤板,只有在过滤板处能够对料浆进行过滤,过滤面积较小,导致过滤效率不高。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增大过滤面积,提高过滤效率的高效过滤器来解决目前所面临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增大过滤面积,提高过滤效率的高效过滤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高效过滤器,包括:过滤桶,所述过滤桶的底部及侧壁均设置有滤孔;吸滤腔组,所述吸滤腔组套装在所述过滤桶外侧并首尾相接的若干吸滤腔;集液斗,所述集液斗设置在所述过滤桶的底部,所述集液斗的底部设置有排液管,所述集液斗上连接有真空连接管;总吸滤管,所述总吸滤管的一端与所述集液斗相连通,所述总吸滤管的另一端分别与若干所述吸滤腔相连通;所述吸滤腔上设置有用于将其与所述总吸滤管连通或截止的电磁阀。
所述吸滤腔组具有与所述过滤桶侧壁的所述滤孔相对应并连通的第一吸滤腔、第二吸滤腔及第三吸滤腔,所述第一吸滤腔、第二吸滤腔及第三吸滤腔三个吸滤腔均为固定套装在所述过滤桶外侧并首尾相接的环形空腔结构。
所述第一吸滤腔通过第一吸滤管与总吸滤管相连通,所述第一吸滤管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吸滤腔通过第二吸滤管与总吸滤管相连通,所述第二吸滤管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吸滤腔通过第三吸滤管与总吸滤管相连通,所述第三吸滤管上设置有第三电磁阀。
所述集液斗为漏斗形结构,所述集液斗的顶部与所述过滤桶的底部大小相匹配,所述集液斗固定设置在所述过滤桶的底部。
所述真空连接管水平贯穿设置在所述集液斗的上端,所述真空连接管位于所述集液斗内部的一端底部开设有抽气口。
所述集液斗内部固定设置有浮球开关,所述浮球开关的检测位置不高于所述抽气口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本实用新型中过滤桶的底部及侧壁均设置有滤孔,通过在过滤桶的侧壁开设滤孔可增大过滤面积提高过滤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图2中a-a处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至3所示高效过滤器,包括:过滤桶1,过滤桶1的底部及侧壁均设置有滤孔2,通过在过滤桶1的侧壁开设滤孔2可增大过滤面积提高过滤效率,过滤前要在过滤桶1内套装滤布进行过滤;吸滤腔组,吸滤腔组套装在过滤桶1外侧并首尾相接的若干吸滤腔;集液斗13,集液斗3设置在过滤桶1的底部,集液斗13的底部设置有排液管14,集液斗13上连接有真空连接管15,真空连接管15在使用时需要连接抽真空的设备,如真空泵等;总吸滤管12,总吸滤管12的一端与集液斗13相连通,总吸滤管12的另一端分别与若干吸滤腔相连通;吸滤腔上设置有用于将其与总吸滤管12连通或截止的电磁阀;在本实施例中,吸滤前要在过滤桶1内套装滤布,然后将浆料装入过滤桶1中,再由真空连接管15向集液斗13外抽真空,使集液斗13内部压强低于外部压强,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将液体压过滤布,进入吸滤腔,再由总吸滤管12进入集液斗13中。
为了避免在液面下降的过程中,位于上层的吸滤腔与大气连通,减小集液斗13内部与外部的压力差,可在真空连接管15上安装气体压力开关,用于检测集液斗13内部气压,并通过控制器对气体压力开关进行采样,通过有限的实验可测得吸滤腔未于大气连通时的第一压力值及吸滤腔与大气连通时的第二压力值;吸滤正常进行,当气体压力开关检测值为第一压力值时,说明吸滤腔未与大气连通,当气体压力开关检测值变为第二压力值时说明最上层的吸滤腔与大气连通,此时关闭该吸滤腔对应的电磁阀,切断总吸滤管12与该吸滤腔的连接,使集液斗13内部压力恢复至第一压力值,保证对浆料的吸力;随着浆料液面的下降,按照上述原理,依次切断所有的电磁阀即可在吸滤的整个过程中保持对浆料的吸力不受影响。
如图3所示,吸滤腔组具有与过滤桶1侧壁的滤孔2相对应并连通的第一吸滤腔3、第二吸滤腔4及第三吸滤腔5,第一吸滤腔3、第二吸滤腔4及第三吸滤腔5三个吸滤腔均为固定套装在过滤桶1外侧并首尾相接的环形空腔结构,第一吸滤腔3、第二吸滤腔4及第三吸滤腔5的内底部与过滤桶1通过滤孔2相连通,在电磁阀关闭后,液体能够通过该滤孔2回流至过滤桶1内部。
第一吸滤腔3通过第一吸滤管6与总吸滤管12相连通,所述第一吸滤管6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9,第一电磁阀9与控制器连接,通过控制器控制连通或截止第一吸滤管6,从而实现第一吸滤腔3与总吸滤管12连通或截止;第二吸滤腔4通过第二吸滤管7与总吸滤管12相连通,所述第二吸滤管7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10;第二电磁阀10与控制器连接,通过控制器控制连通或截止第二吸滤管7,从而实现第二吸滤腔4与总吸滤管12连通或截止;第三吸滤腔5通过第三吸滤管8与总吸滤管12相连通,所述第三吸滤管8上设置有第三电磁阀11,第三电磁阀11与控制器连接,通过控制器控制连通或截止第三吸滤管8,从而实现第三吸滤腔5与总吸滤管12连通或截止。
集液斗13为漏斗形结构,集液斗13的顶部与过滤桶1的底部大小相匹配,集液斗13固定焊接在过滤桶1的底部,集液斗13可对过滤桶1中滤出的液体进行收集,并通过排液管14向外排出。
真空连接管15水平贯穿设置在集液斗13的上端,真空连接管15位于集液斗13内部的一端底部开设有抽气口18,抽气口18开设在真空连接管15底部,并朝下开口,可避免滤液进入抽气口18内。
集液斗13内部固定设置有浮球开关16,排液管14的底端设置排液电磁阀,浮球开关16的检测位置不高于抽气口18的底部,通过控制器对浮球开关16采样,当集液斗13内部液面上升触发浮球开关16后,通过电磁阀切断真空连接管15或断开真空连接管15上连接的抽气设备,避免将滤液抽出,同时开启排液电磁阀一段时间将集液斗13内部的滤液排出后,关闭排液电磁阀,恢复吸滤。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1.一种高效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过滤桶,所述过滤桶的底部及侧壁均设置有滤孔;
吸滤腔组,所述吸滤腔组套装在所述过滤桶外侧并首尾相接的若干吸滤腔;
集液斗,所述集液斗设置在所述过滤桶的底部,所述集液斗的底部设置有排液管,所述集液斗上连接有真空连接管;
总吸滤管,所述总吸滤管的一端与所述集液斗相连通,所述总吸滤管的另一端分别与若干所述吸滤腔相连通;
所述吸滤腔上设置有用于将其与所述总吸滤管连通或截止的电磁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滤腔组具有与所述过滤桶侧壁的所述滤孔相对应并连通的第一吸滤腔、第二吸滤腔及第三吸滤腔,所述第一吸滤腔、第二吸滤腔及第三吸滤腔三个吸滤腔均为固定套装在所述过滤桶外侧并首尾相接的环形空腔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滤腔通过第一吸滤管与总吸滤管相连通,所述第一吸滤管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吸滤腔通过第二吸滤管与总吸滤管相连通,所述第二吸滤管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吸滤腔通过第三吸滤管与总吸滤管相连通,所述第三吸滤管上设置有第三电磁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斗为漏斗形结构,所述集液斗的顶部与所述过滤桶的底部大小相匹配,所述集液斗固定设置在所述过滤桶的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连接管水平贯穿设置在所述集液斗的上端,所述真空连接管位于所述集液斗内部的一端底部开设有抽气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效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斗内部固定设置有浮球开关,所述浮球开关的检测位置不高于所述抽气口的底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