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感温半导体制冷片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5  1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半导体制冷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智能感温半导体制冷片。



背景技术:

制冷片是一种给电器中的易发热电子元件散热的装置,多由铝合金,黄铜或青铜做成板状,片状,多片状等,如电脑中cpu中央处理器要使用相当大的制冷片,电视机中电源管,行管,功放器中的功放管都要使用制冷片。一般制冷片在使用中要在电子元件与制冷片接触面涂上一层导热硅脂,使元器件发出的热量更有效地传导到制冷片上,再经制冷片散发到周围空气中去

现在市面上所有的半导体制冷片制冷或发热均是由控制面板内置程序来控制,使用者需要在控制面板中设置好相应需要制冷或发热的温度。优点是简单易操作,但缺点是设置好需要制冷的温度后,往往因为室内温度与制冷片制冷的温度相差悬殊,而在制冷面的表面产生冷凝水,冷凝水会滴落,若制冷片安装在电子芯片表面或者电器内部就会因为冷凝水而产生短路进行造成重大损失。所以现经的半导体制冷片均是应用于产品的表面,即使冷凝水滴落也不损坏硬件,但对于硬件的散热往往起不到更好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感温半导体制冷片,它可以实现减小制冷片与空气中的温度差,在控制面板控制下,制冷面的制冷温度随室温变化而自动调整,避免室温变化导致温度值悬殊产生冷凝水,并且在发热片温度达到临界值时自动断电,避免烧毁制冷片,提高了产品安全性。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感温半导体制冷片,包括pn粒子,所述pn粒子上下两侧壁分别固定连接有陶瓷上面板和陶瓷下面板,所述陶瓷上面板下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陶瓷下面板上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温度传感器均连接有导线,所述pn粒子连接有电源线,所述导线和电源线均电性连接有同一个控制面板,可以实现减小制冷片与空气中的温度差,在控制面板控制下,制冷面的制冷温度随室温变化而自动调整,避免室温变化导致温度值悬殊产生冷凝水,并且在发热片温度达到临界值时自动断电,避免烧毁制冷片,提高了产品安全性。

进一步的,所述pn粒子四周设有密封套,且密封套与陶瓷上面板和陶瓷下面板相接触,所述电源线贯穿密封套设置,能够有效避免pn粒子受潮。

进一步的,所述陶瓷上面板比陶瓷下面板宽3mm,便于对制冷片进行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在陶瓷上面板和陶瓷下面板与pn粒子不接触的位置,节省空间的同时提高了温度传感器的准确性。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面板的程序中设置固定的计算方式,使室内温度和制冷面温度差值为固定,制冷面的制冷温度随室温变化而自动调整,避免室温变化导致温度值悬殊产生冷凝水。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方案可以实现减小制冷片与空气中的温度差,在控制面板控制下,制冷面的制冷温度随室温变化而自动调整,避免室温变化导致温度值悬殊产生冷凝水,并且在发热片温度达到临界值时自动断电,避免烧毁制冷片,提高了产品安全性。

(2)pn粒子四周设有密封套,且密封套与陶瓷上面板和陶瓷下面板相接触,电源线贯穿密封套设置,能够有效避免pn粒子受潮。

(3)陶瓷上面板比陶瓷下面板宽3mm,便于对制冷片进行固定。

(4)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在陶瓷上面板和陶瓷下面板与pn粒子不接触的位置,节省空间的同时提高了温度传感器的准确性。

(5)控制面板的程序中设置固定的计算方式,使室内温度和制冷面温度差值为固定,制冷面的制冷温度随室温变化而自动调整,避免室温变化导致温度值悬殊产生冷凝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pn粒子处的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pn粒子处的外观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的拆解图;

图中标号说明:

1pn粒子、2陶瓷上面板、3陶瓷下面板、4第二温度传感器、5第一温度传感器、6导线、7电源线、8密封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5,一种智能感温半导体制冷片,包括pn粒子1,pn粒子1上下两侧壁分别固定连接有陶瓷上面板2和陶瓷下面板3,陶瓷上面板2下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温度传感器5,陶瓷下面板3上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温度传感器4,第一温度传感器5和第二温度传感器4分别设置在陶瓷上面板2和陶瓷下面板3与pn粒子1不接触的位置,节省空间的同时提高了温度传感器的准确性,第二温度传感器4和第一温度传感器5均连接有导线6,pn粒子1连接有电源线7,导线6和电源线7均电性连接有同一个控制面板,控制面板的程序中设置固定的计算方式,使室内温度和制冷面温度差值为固定,制冷面的制冷温度随室温变化而自动调整,避免室温变化导致温度值悬殊产生冷凝水,控制面板的结构和原理均为现有技术,图中并未画出,在此不再赘述,可以实现减小制冷片与空气中的温度差,在控制面板控制下,制冷面的制冷温度随室温变化而自动调整,避免室温变化导致温度值悬殊产生冷凝水,并且在发热片温度达到临界值时自动断电,避免烧毁制冷片,提高了产品安全性。

请参阅图1-2,pn粒子1四周设有密封套8,且密封套8与陶瓷上面板2和陶瓷下面板3相接触,电源线7贯穿密封套8设置,能够有效避免pn粒子1受潮。

请参阅图4,陶瓷上面板2比陶瓷下面板3宽3mm,便于对制冷片进行固定。

工作原理:技术人员需要在控制面板的程序中设置固定的计算方式,让室内温度和制冷面温度差值为固定,制冷面在超过一定温度值后实现自动断电,例如,室内温度为30度,陶瓷下面板3只运行在25度以上,底于25度停止工作,高于25度正常工作,陶瓷下面板3重要的温度数值由设置在陶瓷下面板3上的第一温度传感器5提供,避免冷凝水的产生,并且当第二温度传感器4检测到陶瓷上面板2温度过高后,控制面板也对pn粒子1进行断电,避免陶瓷上面板2温度过高烧毁,本装置可以实现减小制冷片与空气中的温度差,在控制面板控制下,制冷面的制冷温度随室温变化而自动调整,避免室温变化导致温度值悬殊产生冷凝水,并且在发热片温度达到临界值时自动断电,避免烧毁制冷片,提高了产品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智能感温半导体制冷片,包括pn粒子(1),其特征在于:所述pn粒子(1)上下两侧壁分别固定连接有陶瓷上面板(2)和陶瓷下面板(3),所述陶瓷上面板(2)下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温度传感器(5),所述陶瓷下面板(3)上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温度传感器(4),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4)和第一温度传感器(5)均连接有导线(6),所述pn粒子(1)连接有电源线(7),所述导线(6)和电源线(7)均电性连接有同一个控制面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感温半导体制冷片,其特征在于:所述pn粒子(1)四周设有密封套(8),且密封套(8)与陶瓷上面板(2)和陶瓷下面板(3)相接触,所述电源线(7)贯穿密封套(8)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感温半导体制冷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上面板(2)比陶瓷下面板(3)宽3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感温半导体制冷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5)和第二温度传感器(4)分别设置在陶瓷上面板(2)和陶瓷下面板(3)与pn粒子(1)不接触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感温半导体制冷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面板的程序中设置固定的计算方式,使室内温度和制冷面温度差值为固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感温半导体制冷片,属于半导体制冷片技术领域,一种智能感温半导体制冷片,包括PN粒子,PN粒子上下两侧壁分别固定连接有陶瓷上面板和陶瓷下面板,陶瓷上面板下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温度传感器,陶瓷下面板上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温度传感器均连接有导线,PN粒子连接有电源线,导线和电源线均电性连接有同一个控制面板,PN粒子四周设有密封套,它可以实现减小制冷片与空气中的温度差,在控制面板控制下,制冷面的制冷温度随室温变化而自动调整,避免室温变化导致温度值悬殊产生冷凝水,并且在发热片温度达到临界值时自动断电,避免烧毁制冷片,提高了产品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兵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门市前沿散热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17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