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液器装置及制冷剂流量补偿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多流路换热器的普及,为了解决制冷剂分流不均的问题,分液器在制冷系统中被广泛应用。当分液器分液性能较差时,各出口支路制冷剂分配并不均匀,导致换热器部分管路内的制冷剂过少,制冷剂快速蒸发成气体,使这部分管路提前进入过热状态,换热面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一些管路内的制冷剂过多,导致管路出口的过热度很小,可能包含未蒸发的液体,使制冷系统性能恶化,所以分液器的分液均匀性对于制冷系统至关重要。
分液器分液不均匀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分液器不能保证绝对竖直状态,分液器中的两相制冷剂更易产生相分离,沿倾斜方向的出口支路中液相制冷剂会更多,造成分液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分液器装置及制冷剂流量补偿方法。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分液器装置,包括主体、分液器进口管、分液器出口支管及出口连接器、毛细管、集流管;
所述主体为贯通结构,所述分液器进口管与所述分液器出口各支管相通,分液器各出口支管末端与其对应的出口连接器密封连接;
所述出口连接器为贯通结构,出口连接器一端连接分液器出口支管,一端连接毛细管,连接出口连接器的毛细管根据圆面直径方向对称位置,两两划为一组,一组内的两根毛细管汇集连接至一根集流管上;
所述集流管的数量为分液器出口支管数量的一半,集流管的末端连接至制冷系统中的换热器各管路。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冷剂流量补偿方法,采用上述的分液器装置实现,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假设换热器有n条管路需要被连接,现将分液器出口支管设置为2n个,沿分液器圆周面等角度、等间距布置,换热器所需制冷剂总流量为v;
步骤2、将2n根毛细管与2n个出口支管对应连接,将圆周面直径对称方向上的毛细管两两划为一组,一组内的两根毛细管汇聚连接至一根集流管上;
将流经各出口支管及各毛细管的制冷剂流量分别为v1,v2,v3,v4……v2n,其中,v1+v2+v3+v4+……+v2n=v;由于分液器实际安装时倾斜角度的影响,沿倾斜方向的出口支管中制冷剂流量偏多,沿倾斜相反方向的出口支管中制冷剂流量偏少,因此将一组对称方向上的两根毛细管制冷流量相加得到一组制冷剂流量和,即v1+v1+n≈v2+v2+n≈v3+v3+n……≈vn+v2n。
步骤3、总计n根集流管,将n根集流管连接至换热器对应管路,各集流管中制冷剂流量分别为:v1+v1+n,v2+v2+n,……,vn+v2n,利用制冷剂流量补偿方法达到均匀分配制冷剂的目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分液器装置及制冷剂流量补偿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由于分液器倾斜而产生的制冷剂分配不均问题,使分液器在多种安装工况中都能保持很好的制冷剂分配能力,从而使换热器发挥最大换热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分液器装置实际结构示意图;
其中1-6为分液器出口支管,7为分液器进口管,8为主体,9为连接器;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分液器装置构造原理示意图;
其中1′-6′为毛细管,10-12为集流管;
图3为本发明制冷剂流量补偿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加以详细的说明。
一种分液器装置及制冷剂流量补偿方法。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分液器装置,包括主体、分液器进口管、分液器出口支管及出口连接器、毛细管、集流管;
所述主体为贯通结构,所述分液器进口管与所述分液器出口各支管相通,分液器各出口支管末端与其对应的出口连接器密封连接;
所述出口连接器为贯通结构,出口连接器一端连接分液器出口支管,一端连接毛细管,连接出口连接器的毛细管根据圆面直径方向对称位置,两两划为一组,一组内的两根毛细管汇集连接至一根集流管上;
所述集流管的数量为分液器出口支管数量的一半,集流管的末端连接至制冷系统中的换热器各管路。
本实施例以三路盘管式换热器匹配的分液器举例,如图1所示,分液器主体8上设有分液器出口支管1-6及分液器进口管7,其中分液器出口支管1与分液器出口支管4、分液器出口支管2与分液器出口支管5、分液器出口支管3与分液器出口支管6沿圆面直径方向均呈对称布置,与之匹配,如图2所示,毛细管1′与毛细管4′,毛细管2′与毛细管5′,毛细管3′与毛细管6′也呈对称布置。图中已用3条线段将6根出口支管的位置关系标出。连接器9共有六个,为贯通结构,用来连接分液器出口支管1-6与毛细管1′-6′,其中分液器出口支管1对应毛细管1′,分液器出口支管2对应毛细管2′,分液器出口支管3对应毛细管3′,分液器出口支管4对应毛细管4′,分液器出口支管5对应毛细管5′,分液器出口支管6对应毛细管6′,连接处均为密封连接。如图2所示,将呈对称布置的毛细管1′与毛细管4′汇集连接至集流管10,毛细管2′与毛细管5′汇集连接至集流管11,毛细管3′与毛细管6′汇集连接至集流管12。集流管10-12的末端对应连接至换热器各管路。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冷剂流量补偿方法,采用上述的分液器装置实现,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本实施例中假设换热器有3条管路需要被连接,现将分液器出口支管设置为6个,沿分液器圆周面等角度、等间距布置,换热器所需制冷剂总流量为v;
步骤2、将6根毛细管与6个出口支管对应连接,将圆周面直径对称方向上的毛细管两两划为一组,一组内的两根毛细管汇聚连接至一根集流管上;
本实施例中流经各出口支管及各毛细管的制冷剂流量分别为v1,v2,v3,v4,v5,v6,其中,v1+v2+v3+v4+v5+v6=v;由于分液器实际安装时倾斜角度的影响,沿倾斜方向的出口支管中制冷剂流量偏多,沿倾斜相反方向的出口支管中制冷剂流量偏少,因此将一组对称方向上的两根毛细管制冷流量相加得到一组制冷剂流量和,即v1+v4≈v2+v5≈v3+v6。
步骤3、总计3根集流管,将3根集流管连接至换热器对应管路,各集流管中制冷剂流量分别为:v1+v4,v2+v5,v3+v6,利用制冷剂流量补偿方法达到均匀分配制冷剂的目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1.一种分液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分液器进口管、分液器出口支管及出口连接器、毛细管、集流管;
所述主体为贯通结构,所述分液器进口管与所述分液器出口各支管相通,分液器各出口支管末端与其对应的出口连接器密封连接;
所述出口连接器为贯通结构,出口连接器一端连接分液器出口支管,一端连接毛细管,连接出口连接器的毛细管根据圆面直径方向对称位置,两两划为一组,一组内的两根毛细管汇集连接至一根集流管上;
所述集流管的数量为分液器出口支管数量的一半,集流管的末端连接至制冷系统中的换热器各管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液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以及出口连接器均为贯通结构。
3.一种制冷剂流量补偿方法,通过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分液器装置实现,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假设有n条换热器管路需要被连接,现将分液器出口支管设置为2n个,沿分液器圆周面等角度、等间距布置,换热器所需制冷剂总流量为v;
步骤2、将2n根毛细管与2n个出口支管对应连接,将圆周面直径对称方向上的毛细管两两划为一组,一组内的两根毛细管汇聚连接至一根集流管上;
将流经各出口支管及各毛细管的制冷剂流量分别为v1,v2,v3,v4……v2n,其中,v1+v2+v3+v4+……+v2n=v;由于分液器实际安装时倾斜角度的影响,沿倾斜方向的出口支管中制冷剂流量偏多,沿倾斜相反方向的出口支管中制冷剂流量偏少,因此将一组对称方向上的两根毛细管制冷流量相加得到一组制冷剂流量和,即v1+v1+n≈v2+v2+n≈v3+v3+n……≈vn+v2n;
步骤3、总计n根集流管,将n根集流管连接至换热器对应管路,各集流管中制冷剂流量分别为:v1+v1+n,v2+v2+n,……,vn+v2n,利用制冷剂流量补偿方法达到均匀分配制冷剂的目的。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