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薄膜软包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阻隔可降解双向拉伸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塑料包装制品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成为人类生存、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包装材料,但废旧塑料包装制品的处理却让人分外头疼。由于废旧塑料制品的不可降解性,只能靠焚烧或填埋,但焚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而填埋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影响农作物耕种,且被占用的土地长期得不到恢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随着塑料包装用品使用量的逐年增加,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实现塑料包装制品的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最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方向之一。
可降解包装材料既具有传统塑料的功能和特性,又可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在土壤、水中的微生物或通过阳光中的紫外线的作用下,在自然环境中分裂降解和还原为二氧化碳和水,最终以无毒无害形式重新进入生态环境。因此,推广和使用可降解材料迫在眉睫,是当前解决“白色污染”最有效和最根本的方法。
目前,降解制品种类丰富,包括光降解、光氧化生物降解、光生物降解、高淀粉含量生物降解和全生物降解等,且涉及不同的材质。但这些可降解产品在解决白色污染时,却忽视了产品实际应用方面的性能要求和加工性能,如拉伸强度、韧性、透明性和阻隔性等。如淀粉基生物材料可以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但其自身机械强度差、对环境湿度敏感、阻隔性能差;聚乳酸(pla)的力学强度大,但韧性和其阻隔性能太差,无法满足包装需求等等。
此外,市场上的可降解包装制品很大一部分是不能完全降解的包装材料,不能降解的包装材料残留在土壤里,妨碍作物根系的发育和对水分、营养的吸收,同时,使土壤透气性能下降、农作物减产。如公开号为cn107722571a的中国专利申请《一种改性淀粉-pet复合可降解薄膜的生产方法》中提到通过引入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引发剂体系引发偏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淀粉的接枝共聚反应,得到偏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改性淀粉,然后与pet进行共混制备薄膜,所得到的薄膜具有阻隔性能和力学性能和可降解性。然而,这种薄膜并非真正意义的可降解,当淀粉成分降解后,仍然会留下无法降解pet碎片,给环境带来破坏,且共混方式加入淀粉会造成薄膜力学性能和阻隔性能的下降。又如公开号为cn101717533a的中国专利申请《防静电可降解薄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提到了一种防静电可降解薄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采用低密度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淀粉基可降解塑料原料以及抗静电母粒制备薄膜,其成品抗静电效果好,力学性能优异,但这种薄膜材料只能部分降解(即薄膜中的淀粉成分,其它材料成分在淀粉降解后,崩解为无数小碎片,但其仍旧是无法降解的),对环境还是存在很大的的影响。
因此,如何获得一种可降解薄膜,其不仅生物降解性能好、力学性能和光学性能满足包装要求而且具有良好阻隔性能的包装塑料制品受到全球的高度重视,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高阻隔可降解双向拉伸薄膜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之一是:提供了一种高阻隔可降解双向拉伸薄膜,自上而下依次为上表层、第一次表层、中间层、第二次表层和下表层;按质量份数计,
所述上表层包括5~60份的聚乳酸、1~5份的相容剂、1~5份的功能母粒、30~93份的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
所述第一次表层包括5~40份的聚己内酯、5~30份的纤维素、30~90份的淀粉;
所述中间层为20~60份的聚-3-羟基丁酸酯、1~5份的相容剂、35~79份的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共聚物;
所述第二次表层包括5~40份的聚己内酯、5~30份的纤维素、30~90份的淀粉;
所述下表层包括5~60份的聚乳酸、1~5份的相容剂、1~5份的功能母粒、30~93份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所述功能母粒按质量份数计,包括0.5~5份的润滑剂、1~10份的开口剂、0.5~5份的抗氧剂和80~98份聚乳酸。
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功能母粒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在175~180℃的温度下熔融挤出、拉条、冷却、抽粒和干燥后得到。功能母粒按质量份数计,包括2~3份的润滑剂、5~6份的开口剂、2份的抗氧剂和90份聚乳酸。所述润滑剂为芥酸酰胺;所述抗氧剂为抗氧剂1010和抗氧剂168按2:1的质量比混合而成;所述开口剂为二氧化硅。
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相容剂为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无规三元共聚物、乙烯-丙烯酸酯-马来酸酐共聚物、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马来酸酐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淀粉为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小麦淀粉、大麦淀粉、土豆淀粉、燕麦淀粉、大米淀粉、荞麦淀粉、黑麦淀粉、马铃薯淀粉、甘薯淀粉、香蕉淀粉、醋酸酯淀粉和氧化交联淀粉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纤维素为木质纤维素、亚麻纤维素、椰纤维素、大麻纤维素、黄麻纤维素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所述纤维素为木质纤维素。
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薄膜总厚度为10~50μm;其中,上表层、下表层的厚度为1~2μm;第一次表层、第二次表层的厚度为1~2μm;中间层的厚度为6~42μm。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之二是:提供了一种高阻隔可降解双向拉伸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tep1:将所有的原料进行干燥,控制原料的水分含量在100ppm以下;
step2:将上表层、第一次表层、中间层、第二次表层和下表层的原料分别按配方比例混合,并通过高速搅拌机分散均匀,然后通过各自的挤出机在130~195℃的温度下熔融塑化挤出,经过t型模头流出;
step3:采用低压气刀将熔体贴附在冷鼓上形成厚片,其中厚片的厚度为100~350μm,冷鼓的温度为10~50℃;
step4:将厚片浸入20~80℃的水槽中进行预处理;
step5:将厚片加热后采用布鲁克纳磁悬浮同步双向拉伸设备进行聚酰胺薄膜的同步双向拉伸,其中拉伸温度为90~180℃,拉伸倍率为2.5*2.5~3.5*3.5;
step6:将拉伸后的薄膜进行热定型处理,其中定型温度为140~190℃,定型时间为5~40s,然后薄膜进行冷却和电晕后处理,电晕处理功率为10~15wmin/m2,并收卷;
step7:将收卷后的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按要求进行分切,最后得到所述高阻隔可降解双向拉伸薄膜。
本技术方案与背景技术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薄膜采用可降解原料,在自然条件下可完全降解,无毒、无害、卫生,可彻底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包装材料,符合环保潮流与趋势;
2.本发明薄膜通过多种可降解材料的组合与共混,使得各组分间的性能能够实现互补,层结构设计合理,各层功能相互配合,阻隔性能、力学性能等各方面性能优越;尤其是:
①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和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具有非常好的韧性,但其透明性和力学强度不及pla,而pla本身韧性不足。通过加入相容剂共混后,可以提高薄膜的力学强度,同时保持较佳的韧性和透明性;
②通过在次表层中引入淀粉,可以降低薄膜的成本。同时,把其放在非最外层可减少环境湿度对淀粉性能的影响。进一步地,木质纤维素的加入具有更好的分散性和柔韧性,共混后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可具有更好的熔体强度,使薄膜增的稳定性、强度和均匀性提高,拥有更好的支撑力和耐久力。而聚己内酯可作为一种粘合剂和增塑剂,可有效促进聚己内酯与淀粉之间的均匀混合,提高整个薄膜层的力学性能;
③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共聚物材料具有很好的透明性且其韧性良好,还有优良的阻隔氧气和水的性能,而聚-3-羟基丁酸酯不仅完全可生物降解,还具有更加优异阻隔性能、生物相容性和力学强度和模量,但其加工窗口窄且脆性大。通过共混可弥补各自性能的缺陷,获得力学性能、阻隔性能和热性能等综合性能更优异的薄膜;
3.本发明薄膜用途广泛、产品外观好,性能良好,且其容易加工,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容易实现工业化。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薄膜的层结构图。
其中,1-上表层,2-第一次表层,3-中间层,4-第二次表层,5-下表层。
具体实施方式
术语“上”、“下”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一种高阻隔可降解双向拉伸薄膜,由五层膜层结构组成,所述五层结构自上而下依次为上表层、第一次表层、中间层、第二次表层和下表层。按质量份数计,
所述上表层包括50份的聚乳酸、2份的相容剂、3份的功能母粒、45份的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
第一次表层包括30份的聚己内酯、20份的纤维素、50份的淀粉;
中间层为30份的聚-3-羟基丁酸酯、2份的相容剂、68份的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共聚物;
第二次表层包括30份的聚己内酯、20份的纤维素、50份的淀粉;
下表层包括50份的聚乳酸、2份的相容剂、3份的功能母粒、45份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其中,功能母粒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在180℃的温度下熔融挤出、拉条、冷却、抽粒和干燥后得到,按质量份数计,包括2份的润滑剂、6份的开口剂、2份的抗氧剂和90份聚乳酸;润滑剂选自芥酸酰胺;抗氧剂选自抗氧剂1010和抗氧剂168按2:1进行混合;开口剂选自二氧化硅;
相容剂选自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无规三元共聚物。
淀粉选自木薯淀粉。
纤维素选自木质纤维素。
本实施例高阻隔可降解双向拉伸薄膜的厚度为15μm;其中,上表层和下表层的厚度为1.5μm;第一次表层和第二次表层的厚度为1μm;中间层的厚度为10μm。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step1:将所有的原料进行干燥,控制原料的水分含量在100ppm以下。
step2:将上表层、第一次表层、中间层、第二次表层和下表层的原料分别按配方比例混合,并通过高速搅拌机分散均匀,然后通过各自的挤出机在185℃的温度下熔融塑化挤出,经过t型模头流出。
step3:采用低压气刀将熔体贴附在冷鼓上形成厚片,其中厚片的厚度为160μm,冷鼓的温度为15℃。
step4:将厚片浸入40℃的水槽中进行预处理。
step5:将厚片加热后采用布鲁克纳磁悬浮同步双向拉伸设备进行聚酰胺薄膜的同步双向拉伸,其中拉伸温度为110℃,拉伸倍率为3.0*3.0。
step6:将拉伸后的薄膜进行热定型处理,其中定型温度为155℃,定型时间为10s,然后薄膜进行冷却和电晕后处理,电晕处理功率为12wmin/m2,并收卷。
step7:将收卷后的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按要求进行分切,最后得到所述高阻隔可降解双向拉伸薄膜,薄膜厚度为15μm。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本实施例的高阻隔可降解双向拉伸薄膜由五层膜层结构组成,所述五层结构自上而下依次为上表层、第一次表层、中间层、第二次表层和下表层。按质量份数计,
所述上表层包括40份的聚乳酸、2份的相容剂、3份的功能母粒、55份的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
第一次表层包括20份的聚己内酯、15份的纤维素、65份的淀粉;
中间层为20份的聚-3-羟基丁酸酯、2份的相容剂、78份的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共聚物;
第二次表层包括20份的聚己内酯、15份的纤维素、65份的淀粉;
下表层包括40份的聚乳酸、2份的相容剂、3份的功能母粒、55份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其中,功能母粒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在175℃的温度下熔融挤出、拉条、冷却、抽粒和干燥后得到,按质量份数计,包括3份的润滑剂、5份的开口剂、2份的抗氧剂和90份聚乳酸;润滑剂选自芥酸酰胺;抗氧剂选自抗氧剂1010和抗氧剂168按2:1进行混合;开口剂选自二氧化硅;
相容剂选自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无规三元共聚物。
淀粉选自木薯淀粉。
纤维素选自木质纤维素。
本实施例高阻隔可降解双向拉伸薄膜的厚度为15μm;其中,上表层和下表层的厚度为1.5μm;第一次表层和第二次表层的厚度为1.5μm;中间层的厚度为9μm。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step1:将所有的原料进行干燥,控制原料的水分含量在100ppm以下。
step2:将上表层、第一次表层、中间层、第二次表层和下表层的原料分别按配方比例混合,并通过高速搅拌机分散均匀,然后通过各自的挤出机在180℃的温度下熔融塑化挤出,经过t型模头流出。
step3:采用低压气刀将熔体贴附在冷鼓上形成厚片,其中厚片的厚度为158μm,冷鼓的温度为20℃。
step4:将厚片浸入45℃的水槽中进行预处理。
step5:将厚片加热后采用布鲁克纳磁悬浮同步双向拉伸设备进行聚酰胺薄膜的同步双向拉伸,其中拉伸温度为115℃,拉伸倍率为2.9*2.9。
step6:将拉伸后的薄膜进行热定型处理,其中定型温度为158℃,定型时间为12s,然后薄膜进行冷却和电晕后处理,电晕处理功率为12wmin/m2,并收卷。
step7:将收卷后的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按要求进行分切,最后得到所述高阻隔可降解双向拉伸薄膜,薄膜厚度为15μm。
对比例1
市售bopla薄膜。
对比例2
对比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一种薄膜,由五层膜层结构组成,按质量份数计,
所述上表层包括50份的聚乳酸、2份的相容剂、3份的功能母粒、45份的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
第一次表层包括30份的聚己内酯、20份的纤维素、50份的淀粉;
中间层为100份的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共聚物;
第二次表层包括30份的聚己内酯、20份的纤维素、50份的淀粉;
下表层包括50份的聚乳酸、2份的相容剂、3份的功能母粒、45份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采用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
对比例3
对比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一种薄膜,由五层膜层结构组成,按质量份数计,
所述上表层包括50份的聚乳酸、2份的相容剂、3份的功能母粒、45份的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
第一次表层包括30份的聚己内酯、20份的纤维素、50份的淀粉;
中间层为100份的聚-3-羟基丁酸酯;
第二次表层包括30份的聚己内酯、20份的纤维素、50份的淀粉;
下表层包括50份的聚乳酸、2份的相容剂、3份的功能母粒、45份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采用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
对比例4
对比例4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一种薄膜,由五层膜层结构组成,按质量份数计,
所述上表层包括50份的聚乳酸、2份的相容剂、3份的功能母粒、45份的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
第一次表层包括30份的聚己内酯、20份的纤维素、50份的淀粉;
中间层为100份的聚乳酸;
第二次表层包括30份的聚己内酯、20份的纤维素、50份的淀粉;
下表层包括50份的聚乳酸、2份的相容剂、3份的功能母粒、45份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采用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
对比例5
对比例5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一种薄膜,由五层膜层结构组成,按质量份数计,
所述上表层包括2份的相容剂、3份的功能母粒、95份的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第一次表层包括30份的聚己内酯、20份的纤维素、50份的淀粉;
中间层为30份的聚-3-羟基丁酸酯、2份的相容剂、68份的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共聚物;第二次表层包括30份的聚己内酯、20份的纤维素、50份的淀粉;
下表层包括2份的相容剂、3份的功能母粒、95份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采用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
对比例6
对比例6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一种薄膜,由五层膜层结构组成,按质量份数计,
所述上表层包括95份的聚乳酸、2份的相容剂、3份的功能母粒;
第一次表层包括30份的聚己内酯、20份的纤维素、50份的淀粉;
中间层为30份的聚-3-羟基丁酸酯、2份的相容剂、68份的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共聚物;
第二次表层包括30份的聚己内酯、20份的纤维素、50份的淀粉;
下表层包括95份的聚乳酸、2份的相容剂、3份的功能母粒。
采用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
对比例7
对比例7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一种薄膜,由五层膜层结构组成,按质量份数计,
所述上表层包括50份的聚乳酸、2份的相容剂、3份的功能母粒、45份的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
第一次表层包括20份的纤维素、80份的淀粉;
中间层为30份的聚-3-羟基丁酸酯、2份的相容剂、68份的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共聚物;
第二次表层包括20份的纤维素、80份的淀粉;
下表层包括50份的聚乳酸、2份的相容剂、3份的功能母粒、45份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采用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
对比例8
对比例8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一种薄膜,由五层膜层结构组成,按质量份数计,
所述上表层包括50份的聚乳酸、2份的相容剂、3份的功能母粒、45份的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
第一次表层包括30份的聚己内酯、70份的淀粉;
中间层为30份的聚-3-羟基丁酸酯、2份的相容剂、68份的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共聚物;
第二次表层包括30份的聚己内酯、70份的淀粉;
下表层包括50份的聚乳酸、2份的相容剂、3份的功能母粒、45份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采用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
对比例9
对比例9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一种薄膜,由五层膜层结构组成,按质量份数计,
所述上表层包括50份的聚乳酸、2份的相容剂、3份的功能母粒、45份的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
第一次表层包括100份的淀粉;
中间层为30份的聚-3-羟基丁酸酯、2份的相容剂、68份的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共聚物;
第二次表层包括100份的淀粉;
下表层包括50份的聚乳酸、2份的相容剂、3份的功能母粒、45份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采用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
对比例10
对比例10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一种薄膜,由五层膜层结构组成,按质量份数计,
所述上表层包括50份的聚乳酸、3份的功能母粒、47份的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
第一次表层包括30份的聚己内酯、20份的纤维素、50份的淀粉;
中间层为30份的聚-3-羟基丁酸酯、70份的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共聚物;
第二次表层包括30份的聚己内酯、20份的纤维素、50份的淀粉;
下表层包括50份的聚乳酸、3份的功能母粒、47份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采用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
对比例11
对比例11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一种薄膜,由五层膜层结构组成,按质量份数计,
所述上表层包括50份的聚乙烯、2份的相容剂、3份的功能母粒、45份的淀粉;
第一次表层包括48份的聚乙烯、2份的相容剂、50份的淀粉;
中间层为50份的聚乙烯、2份的相容剂、48份的淀粉;
第二次表层包括48份的聚乙烯、2份的相容剂、50份的淀粉;
下表层包括50份的聚乙烯、2份的相容剂、3份的功能母粒、45份的淀粉。
其中,功能母粒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在180℃的温度下熔融挤出、拉条、冷却、抽粒和干燥后得到,按质量份数计,包括2份的润滑剂、6份的开口剂、2份的抗氧剂和90份聚乙烯。
采用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
对上述各实施例和对比例的相关性能进行测试,具体结果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1
注:
(1)拉伸强度性能测试:按照gb/t1040.3《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第3部分:薄膜和薄片的试验条件)》标准要求进行测试。
(2)雾度性能测试:按照gb/t2410《透明塑料透光率和雾度的测定》标准要求进行测试。
(3)可降解性能测试:按照iso16929《plastics-determinationofthedegreeofdisintegrationofplasticmaterialsunderdefinedcompostingconditionsinapilot-scaletest》标准要求进行测试。
(4)落镖冲击强度性能测试:按照gb/t9639.1《塑料薄膜和薄片抗冲击性能试验方法(自由落镖法第1部分:梯级法)》标准要求进行测试。
(5)厚度性能测试:按照gb/t6672《塑料薄膜和薄片厚度测定:机械测量法》标准要求进行测试。
(6)氧气透过率性能测试:按照astmd3985《standardtestmethodforoxygengastransmissionratethroughplasticfilmandsheetingusingacoulometricsensor》标准要求进行测试。
(7)表格里的符号“◎”表示优,符号“□”表示良,符号“△”表示中,符号“×”表示差。
从表中可知,对比例1~11相比,实施例1、2制备的高阻隔可降解双向拉伸薄膜不仅雾度低、韧性好,且具有更优的阻隔性和拉伸强度,更能实现完全可降解。可见,本发明通过合理的配方设计和薄膜层结构设计,使薄膜各功能层和配方之间都实现了良好的相互配合协调,各层和配方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提供一种高阻隔、可完全降解、力学强度高和光学性能好的双向拉伸薄膜,广泛应用于各种包装领域,能满足不同领域包装市场的需求。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1.一种高阻隔可降解双向拉伸薄膜,其特征在于:自上而下依次为上表层、第一次表层、中间层、第二次表层和下表层;按质量份数计,
所述上表层包括5~60份的聚乳酸、1~5份的相容剂、1~5份的功能母粒、30~93份的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
所述第一次表层包括5~40份的聚己内酯、5~30份的纤维素、30~90份的淀粉;
所述中间层为20~60份的聚-3-羟基丁酸酯、1~5份的相容剂、35~79份的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共聚物;
所述第二次表层包括5~40份的聚己内酯、5~30份的纤维素、30~90份的淀粉;
所述下表层包括5~60份的聚乳酸、1~5份的相容剂、1~5份的功能母粒、30~93份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阻隔可降解双向拉伸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母粒按质量份数计,包括0.5~5份的润滑剂、1~10份的开口剂、0.5~5份的抗氧剂和80~98份聚乳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阻隔可降解双向拉伸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母粒按质量份数计,包括2~3份的润滑剂、5~6份的开口剂、2份的抗氧剂和90份聚乳酸。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高阻隔可降解双向拉伸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剂为芥酸酰胺;所述抗氧剂为抗氧剂1010和抗氧剂168按2:1的质量比混合而成;所述开口剂为二氧化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阻隔可降解双向拉伸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容剂为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无规三元共聚物、乙烯-丙烯酸酯-马来酸酐共聚物、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马来酸酐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阻隔可降解双向拉伸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淀粉为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小麦淀粉、大麦淀粉、土豆淀粉、燕麦淀粉、大米淀粉、荞麦淀粉、黑麦淀粉、马铃薯淀粉、甘薯淀粉、香蕉淀粉、醋酸酯淀粉和氧化交联淀粉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阻隔可降解双向拉伸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素为木质纤维素、亚麻纤维素、椰纤维素、大麻纤维素、黄麻纤维素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阻隔可降解双向拉伸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素为木质纤维素。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阻隔可降解双向拉伸薄膜,其特征在于:薄膜总厚度为10~50μm;其中,上表层、下表层的厚度为1~2μm;第一次表层、第二次表层的厚度为1~2μm;中间层的厚度为6~42μm。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一种高阻隔可降解双向拉伸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tep1:将所有的原料进行干燥,控制原料的水分含量在100ppm以下;
step2:将上表层、第一次表层、中间层、第二次表层和下表层的原料分别按配方比例混合,并通过高速搅拌机分散均匀,然后通过各自的挤出机在130~195℃的温度下熔融塑化挤出,经过t型模头流出;
step3:采用低压气刀将熔体贴附在冷鼓上形成厚片,其中厚片的厚度为100~350μm,冷鼓的温度为10~50℃;
step4:将厚片浸入20~80℃的水槽中进行预处理;
step5:将厚片加热后采用布鲁克纳磁悬浮同步双向拉伸设备进行聚酰胺薄膜的同步双向拉伸,其中拉伸温度为90~180℃,拉伸倍率为2.5*2.5~3.5*3.5;
step6:将拉伸后的薄膜进行热定型处理,其中定型温度为140~190℃,定型时间为5~40s,然后薄膜进行冷却和电晕后处理,电晕处理功率为10~15wmin/m2,并收卷;
step7:将收卷后的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按要求进行分切,最后得到所述高阻隔可降解双向拉伸薄膜。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