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事件期间的频率变化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2-25  27



背景技术:

1、当两个装置在ble通信信道上传送数据时,蓝牙低功耗(ble)连接事件发生。在第一连接事件处于预定义操作频率/信道期间,中心节点向外围节点发送第一包。在接收到第一包之后,外围节点向中心节点发送第二包。第一连接事件继续在两个节点之间交替传送,直到装置终止第一连接事件为止,直到两个节点不再有数据要传送为止,或直到已经过连接事件的最大持续时间为止。在第一连接事件结束之后,节点可在处于不同预定义操作频率/信道的第二连接事件期间再次开始通信。


技术实现思路

1、在一些实例中,方法包含在第一连接事件期间通过第一节点向第二节点发送改变当前操作频率的请求,其中所述请求以第一操作频率被编码。方法还包含在第一连接事件期间通过第一节点向第二节点发送以第二操作频率编码的第一包,其中第二操作频率不同于第一操作频率。

2、在另外的实例中,一种装置包含收发器电路和处理电路。处理电路经配置以产生在第一连接事件期间改变当前操作频率的请求。另外,处理电路经配置以使收发器电路发送以第一操作频率编码的请求。处理电路还经配置以在使收发器电路发送请求之后产生第一包。处理电路经进一步配置以使收发器电路在第一连接事件期间发送以第二操作频率编码的第一包,其中第二操作频率不同于第一操作频率。

3、在另外其它实例中,一种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媒体具有存储于其上的可执行指令,所述可执行指令经配置以可由处理电路执行以用于使处理电路在第一连接事件期间产生改变当前操作频率的请求。所述指令在执行时还使得处理电路使收发器电路发送以第一操作频率编码的请求。所述指令在执行时在使收发器电路发送请求之后进一步使处理电路产生第一包。另外,所述指令在执行时使收发器电路在第一连接事件期间发送以第二操作频率编码的第一包,其中第二操作频率不同于第一操作频率。



技术特征:

1.一种方法,其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在所述第一连接事件期间在所述第一节点处从所述第二节点接收对所述请求的响应,其中所述响应以所述第一操作频率被编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请求为第一请求,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在所述第一连接事件期间通过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延长所述第一连接事件的持续时间的第二请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在发送所述第二请求之后,在所述第一连接事件期间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节点之间交换包,所述交换超过所述第一连接事件的预设持续时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请求为第一请求,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在所述第一连接事件期间通过所述第一节点从所述第二节点接收延长所述第一连接事件的持续时间的第二请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发送所述请求之后,所述第一节点在所述第一连接事件期间不发送以所述第一操作频率编码的其它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发送所述请求之后,所述第一节点在所述第一连接事件期间仅发送以所述第一操作频率编码的一个其它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产生包含所述第一和第二节点改变所述当前操作频率的时间的指示的所述请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事件为蓝牙低功耗连接事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发送所述第一包在所述第一连接事件结束之前发生。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产生包含所述第二操作频率的指示的所述请求。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基于预定义信道集合确定所述第二操作频率。

14.一种装置,其包括: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处理电路经进一步配置以产生包含所述第二操作频率的指示的所述请求。

18.一种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媒体,其上存储有可执行指令,所述可执行指令经配置以能够由处理电路执行以用于使所述处理电路: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媒体,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媒体,


技术总结
本公开涉及一种方法,其包含在第一连接事件(410)期间通过第一节点向第二节点发送改变当前操作频率的请求(430),其中所述请求(430)以第一操作频率(420)被编码。所述方法还包含在所述第一连接事件(410)期间通过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以第二操作频率(450)编码的第一包(452),其中第二操作频率(450)不同于所述第一操作频率(420)。

技术研发人员:Y·阿尔珀特,Y·魏茨曼,M·阿特休尔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德州仪器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2/17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21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