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发动机热管理系统的,尤其是涉及一种带独立油箱的干式油底壳发动机高效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1、油底壳是曲轴箱的下半部,又称为下曲轴箱。作用是封闭曲轴箱作为贮油槽的外壳,防止杂质进入,并收集和储存由柴油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散去部分热量,防止润滑油氧化。
2、目前,一般的油底壳多采用湿式油底壳,通常是将机油直接储存于曲轴箱的底部,曲轴曲拐和连杆大头每个运动周期都会进入油底壳的润滑油中,同时激起一定的油花和油雾,对曲轴和轴瓦进行润滑。
3、然而,但在极端条件下,如高速行驶、急转弯或颠簸路面,油底壳内的润滑油可能无法稳定供给,容易影响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提高发动机的散热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带独立油箱的干式油底壳发动机高效热管理系统。
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带独立油箱的干式油底壳发动机高效热管理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带独立油箱的干式油底壳发动机高效热管理系统,包括:
4、发动机缸体;
5、干式油底壳,固定安装在所述发动机缸体的底端;
6、油箱,固设于车体上,且与所述干式油底壳连通;
7、运输组件,两端分别与所述干式油底壳和所述油箱相连,且用于循环油箱内的润滑油;
8、冷却组件,包括:
9、检测部,设置于所述干式油底壳上,且用于检测所述干式油底壳内润滑油的温度;
10、散热部,两端分别与所述检测部和所述冷却部相连,且用于驱使所述干式油底壳内的润滑油降温;
11、冷却部,设置于所述油箱上,且用于对所述油箱内的润滑油进行冷却。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运输组件将油箱内的润滑油抽取至干式油底壳内,通过运输组件循环油箱内的润滑油,发动机缸体内的曲轴曲拐和连杆大头能够持续利用润滑油对曲轴和轴瓦进行润滑,在润滑的过程中,检测部检测干式油底壳内润滑油的温度,当温度超过预设阈值时,散热部使干式油底壳内的润滑油降温,冷却部对油箱内的润滑油进行冷却,有效防止了润滑油过热,减少了因高温引起的润滑油氧化、变质等问题,从而延长了润滑油的使用寿命和发动机的整体寿命,进而提高了发动机的散热效率。
13、可选的,所述干式油底壳上设置有连通管,所述检测部包括:
14、感应气囊,套设在所述连通管上,且内部充盈有惰性气体;
15、固定气囊,固设于所述干式油底壳,所述固定气囊套设在所述感应气囊上,且与所述感应气囊抵接;
16、压力传感器,固设于所述固定气囊内,且与外部控制源电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输出所述固定气囊内的气压信号。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温度超过预设阈值时,在循环过程中,连通管处的温度明显升高,由于惰性气体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感应气囊内的惰性气体在热运动的作用下,使得感应气囊受热膨胀,感应气囊挤压固定气囊,固定气囊内的压强增大,压力传感器检测固定气囊内的气压,并且输出气压信号至外部控制源,外部控制源控制运输组件加快循环速度,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并反馈固定气囊内的气压变化,从而实现了对油底壳内油位变化的精确监测,进而易于提高整个检测系统的耐用性和可靠性。
18、可选的,所述散热部包括:
19、叶轮,转动连接在所述连通管内;
20、锥齿轮一,与所述叶轮同轴固连;
21、锥齿轮二,与所述锥齿轮一啮合,且与所述连通管转动连接;
22、连轴,与所述锥齿轮二同轴固连,所述连轴的轴线方向与所述连通管的轴线方向平行设置;
23、搅拌轮,与所述连轴同轴固连,且位于所述干式油底壳内。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温度超过预设阈值时,外部控制源控制运输组件加快循环速度,此时润滑油的流速增大,润滑油冲击叶轮加快转动,叶轮带动锥齿轮一转动,锥齿轮一驱使锥齿轮二转动,锥齿轮二带动连轴转动,连轴带动搅拌轮对干式油底壳内的润滑油进行搅拌,通过搅拌,搅拌会使润滑油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显著增加,使得润滑油易于散热,从而有助于降低发动机的工作温度。
25、可选的,所述冷却部包括:
26、水箱,固设于车体上;
27、冷凝管,固设于所述油箱外壁上,两端通过导流管均与所述水箱连通;
28、水泵,串联在导流管上,且与外部控制源电连接。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温度超过预设阈值时,外部控制源控制水泵启动,水泵从水箱抽取冷水至冷凝管内,冷凝管吸取油箱散发出的热量,实现热交换,使得油箱内润滑油的温度易于下降,从而能够确保润滑油温度的稳定,避免因温度过高而导致的润滑油性能下降的问题。
30、可选的,所述搅拌轮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搅拌轮沿所述连轴的轴线方向排布。
3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增加搅拌轮的数量,能够覆盖干式油底壳内更广泛的区域,有助于确保干式油底壳内的润滑油得到全面的搅拌和冷却,从而易于减少因局部过热而导致的性能下降。
32、可选的,所述运输组件包括:
33、供油管路,一端与所述连通管连通,且另一端与所述油箱的顶部连通;
34、输油管路,一端与所述发动机缸体连通,且另一端与油箱的底部连通;
35、其中,所述供油管路和所述输油管路上均串联有油泵,所述输油管路上设置有机滤装置,所述机滤装置用于去除润滑油中的杂质。
3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油泵的驱动作用下,润滑油通过供油管路和输油管路能够在干式油底壳与油箱之间循环流动,在循环过程中,机滤装置去除润滑油中的杂质,防止杂质进入发动机内部,对发动机造成损害,通过整个运输组件,实现了润滑油的顺畅循环和高效过滤,从而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7、可选的,所述冷凝管呈蛇形。
3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大大增加了冷凝管的总长度和表面积,从而提供了更多的冷却面积,使得更多的热量能够在单位时间内被传递和散发,从而提高了热交换的效率。
39、可选的,所述干式油底壳采用铝合金铸造材质制造而成。
4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铝合金铸造的干式油底壳相较于铸铁更为轻便,这有助于降低整车重量,提高燃油经济性,并减少车辆运行时的能源消耗;
41、另外,铝合金具有优良的导热性能,能够快速将油底壳内的热量散发到周围环境中,对于保持机油温度稳定、防止过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延长机油和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42、可选的,所述叶轮、所述锥齿轮一和所述锥齿轮二均采用铝合金铸造材质制造而成。
4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铝合金作为一种轻质材料,显著降低了叶轮和锥齿轮的重量,使得润滑油更加容易推动叶轮转动,加快转动效率。
4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45、1.通过设置叶轮、锥齿轮一、锥齿轮二、连轴和搅拌轮,通过搅拌,润滑油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显著增加,使得润滑油易于散热,从而有助于降低发动机的工作温度;
46、2.通过设置感应气囊、固定气囊和压力传感器,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并反馈固定气囊内的气压变化,从而实现了对油底壳内油位变化的精确监测,进而易于提高整个检测系统的耐用性和可靠性;
47、3.通过设置水箱、冷凝管和水泵,使得油箱内润滑油的温度易于下降,从而能够确保润滑油温度的稳定,避免因温度过高而导致的润滑油性能下降的问题。
1.一种带独立油箱的干式油底壳发动机高效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独立油箱的干式油底壳发动机高效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干式油底壳(2)上设置有连通管(21),所述检测部(51)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独立油箱的干式油底壳发动机高效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52)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独立油箱的干式油底壳发动机高效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部(53)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带独立油箱的干式油底壳发动机高效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轮(525)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搅拌轮(525)沿所述连轴(524)的轴线方向排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独立油箱的干式油底壳发动机高效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组件(4)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带独立油箱的干式油底壳发动机高效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管(532)呈蛇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独立油箱的干式油底壳发动机高效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干式油底壳(2)采用铝合金铸造材质制造而成。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带独立油箱的干式油底壳发动机高效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521)、所述锥齿轮一(522)和所述锥齿轮二(523)均采用铝合金铸造材质制造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