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发明涉及相变蓄冷,尤其是涉及一种蓄冷板及冷藏车。
背景技术:
1、在大部分的冷链物流运输或配送过程中,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便是冷藏车,根据冷却方式的不同冷藏车可分为机械式、蓄冷式、lng(液化天然气)式和液氮/干冰式。其中蓄冷式冷藏车由蓄冷板提供冷量,利用蓄冷板内装填的蓄冷剂(相变材料)在发生相态变化时,吸收或释放潜热而保持温度恒定的特性,可以维持车厢温度在适宜货物储存温度范围内。由于相变过程可由外界温度驱动,具有可逆性,因此蓄冷板可反复使用,且在分时电价的政策背景下,该方式相比其他冷却方式具有节能、成本低、寿命周期长等特点,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对于冷藏车来说,在蓄冷板质量一定的情况下,蓄冷量应尽可能大,来延长放冷时间并保证车内温度稳定,充冷时间应尽可能短,来降低制冷设备能耗并减少货物中转周期。因此,蓄冷式冷藏车行业普遍的应对方法就是:在蓄冷板充冷时提前准备大量完全冻结的蓄冷板备用,避免在规定时间内蓄冷板充冷未完成;在运输途中不断更换冷量消耗完的蓄冷板,避免蓄冷板放冷过快造成车内温度波动。上述方法浪费大量频繁的人工操作,且未从根源解决蓄冷板充放冷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提出一种蓄冷板,能够控制放冷速率。此外,还提出一种冷藏车。
2、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一种蓄冷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具有容纳腔及灌装嘴,所述灌装嘴用以向所述容纳腔内灌注相变材料,所述板体在第一方向上包括顶壁和底壁,所述顶壁的外壁面设有用于换热的翅片;及固定于所述容纳腔内的至少一个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排列的第一挡板,相邻两所述第一挡板之间、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板体的顶壁和底壁之间均具有间隔,并且所述第一挡板与板体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隔。
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板上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贯穿孔。
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蓄冷板还包括至少一个在第二方向上间隔排列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第一挡板垂直交叉连接,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第一挡板中至少一个与所述板体相连,并且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板体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隔。
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挡板上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二贯穿孔。
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板体在第三方向上的一侧设有迎风面,所述第三方向平行于所述顶壁;所述顶壁的外壁面在所述第三方向上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翅片。
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迎风面为圆弧面,所述圆弧面的直径与所述板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相等。
8、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翅片中设有沿所述第三方向的通孔。
9、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三方向且远离所述迎风面,所述翅片的分布密度逐渐增加;和/或,沿所述第三方向,多个所述翅片配置成多排,且相邻两排的翅片在所述第三方向上错开排列。
1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灌装嘴内凹设置于板体的侧壁的外壁面,所述板体在所述灌装嘴两侧形成肩部。
11、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一种冷藏车,包括所述的蓄冷板。
12、本申请中,蓄冷板内置第一挡板,第一挡板两侧分别可构建相变材料约束性融化区域和非约束性融化区域,从而造成相变材料梯级放冷,可同时维持车厢温度并延长蓄冷板循环周期,从而解决蓄冷板更换频繁的问题。
1.一种蓄冷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上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贯穿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板还包括至少一个在第二方向上间隔排列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第一挡板垂直交叉连接,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第一挡板中至少一个与所述板体相连,并且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板体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板上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二贯穿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在第三方向上的一侧设有迎风面,所述第三方向平行于所述顶壁;所述顶壁的外壁面在所述第三方向上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翅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迎风面为圆弧面,所述圆弧面的直径与所述板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冷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翅片中设有沿所述第三方向的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冷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三方向且远离所述迎风面,所述翅片的分布密度逐渐增加;和/或,沿所述第三方向,多个所述翅片配置成多排,且相邻两排的翅片在所述第三方向上错开排列。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灌装嘴内凹设置于板体的侧壁的外壁面,所述板体在所述灌装嘴两侧形成肩部。
10.一种冷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蓄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