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救援的配戴式对讲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5  76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线对讲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救援的配戴式对讲装置。



背景技术:

使用对讲机进行近程无线通讯在社会各行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应急处置、消防救援、危化企业生产等特殊复杂环境下的主要通讯手段。上述负责环境对通讯指挥有着较高的要求,通常需要通信与指挥、操作、生产等环节同步进行。亟需解放双手以保障作业者安全、亟需入耳收声确保指令清晰、亟需喉骨震动确保指令发出有效。

目前,现有技术中的对讲机的通话按钮设置在对讲机的机体侧面,使用时需要手持对讲机才可正常使用,但是在一些应急场所,例如火灾现场,手持对讲机将会占用一只手,使得救援人员在处理灾情时无法使用双手,从而会降低救援人员的救援效率、自身防护、反应等问题。

同时,在各类应急场景中,嘈杂开放环境居多,存在呼叫方的呼出声音与背景环境混合导致发送有效信息混乱;也存在接收者收到声音掺杂其他声音无法辨别的问题;还存在使用者佩戴呼吸面罩等情形下,手持对讲机备阻隔在面罩(服装)之外更加剧了收声效果不好的情况。

现有技术中,为解决这一技术问题,专利号201821147274.3,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手控式无菌医用对讲机,其是通过手控手环的机械结构控制通话及收音。其具有以下缺陷:1、通过手部的翻动控制通话并不稳定,医生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对器具的操作,对患者的触碰,在此过程中,很难确定手部是处于何种姿势,这就容易造成需要通话时,而因手部姿势导致无法通话,若调整手部姿势,则可能无法正确操作器具;2、其收音及放音是采用离耳部、嘴部较远的扬声器和话筒,若在吵杂环境,背景环境音的影响极易造成对方接收的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救援的配戴式对讲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通过在已有对讲机的电路基础上增设外控通话模块,解决了必须手持才可通话的问题;通过加装可佩戴的耳机及喉部送话器,降低了通话时的背景噪音问题。

本申请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适用于救援的配戴式对讲装置包括对讲机,与对讲机相连的集线器,在集线器内设置有外控通话模块,外控通话模块通过按钮导线外接手控按钮,外控通话模块通过连接导线与对讲机内的原电路电路相连;音频导线包括收音导线、送音导线,收音导线、送音导线一端与对讲机内的原电路的音频模块电路相连,另一端分别与收音装置的入耳式耳机、喉头送话器电路相连,所述收音装置、喉头送话器分别通过收音导线、送音导线连接并位于人体的耳部和喉部。

所述外控通话模块包括逻辑触发器以及与逻辑触发器电路相连的手控按钮,所述逻辑触发器触点外接三个接座j1、j2、j3,其中接座j3与对讲机的电源模块电路相连,接座j1、j2分别连接在对讲机电路中主控通话模块的输入端和输出端。

所述收音装置包括可挂于人体外耳处的耳挂,所述耳挂为半封闭的环形结构,其下开口端向上升起并固定有入耳式耳机。

手控按钮通过按钮导线引至人体手部位置,入耳式耳机、喉头送话器通过导线分别引至颈部和耳部。

喉头送话器包括可佩戴于人体颈部的颈套,颈套为半封闭的环形结构,在颈套的开口两端一体设置有盘形膜套,膜套内表面中心开孔,孔内固定有用于收音的膜片,膜片与设置在颈套内的收音电路电路相连。

所述颈套内设置有引线空腔,用以安装放置相应的电路及导线;在颈套后端设置有与颈套内引线空腔连通的主引线管,在主引线管的上下两侧分别连通副引线管和出线管,与入耳式耳机电路相连的送音导线由副引线管引入主引线管,并与喉头送话器的收音导线共同由出线管引出,经集线器最终与对讲机内的音频电路电路相连。

集线器包括上端敞口的空腔壳体,壳体内分为左腔室和右腔室,在左腔室和右腔室之间留有引线通道,引线通道出口位于壳体底面。

在壳体敞口端内固定有集线卡套,所述集线卡套上开设有若干通孔,前述音频导线由一通孔穿入,经引线通道引至对讲机。

在右腔室内固定安装有外控通话模块,右腔室底部开设有出线孔,按钮导线由前述通孔穿入并与外控通话模块电路相连,前述连接导线由所述出线孔引出与对讲机电路相连。

在手控按钮底面连接有指环。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已有对讲机的电路基础上增设外控通话模块,并将手控按钮延伸至指部,使用时仅需做出大拇指按压指关节的动作,即可启动向外通话。在原有对讲机的音频电路上加装可延伸至脖颈处的喉头送话器,在通话时可清晰的进行语音发送;通过加装的耳机,则可清晰的收取对方的语音,从而使得本申请更加适合在吵杂的环境中使用。尤其是在火灾救援现场,本申请使得救援人员可在双手救援的同时完成与外界的通话,即增大了救援的效率,又提高了救援人员对自身保护,并可及时汇报火灾现场的情况,有利于外部指挥做出合理判断。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附图和实施例给出:

附图1是本申请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2是本申请的外控通话模块电路图;

附图3是本申请穿戴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收音装置、喉头送话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本申请的集线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6是喉头送话器电路原理图。

图例:1、收音装置,1-1、耳挂,1-2、入耳式耳机,2、喉头送话器,2-1、颈套,2-2、膜套,2-3、膜片,3、集线器,3-1、集线卡套,3-2、壳体,3-3、外控通话模块,3-4、预留空腔,3-5、引线通道;4、手控按钮,5、对讲机,6、收音导线,7、主引线管,7-1、副引线管,7-2、出线管,8、音频导线,9、按钮导线,10、连接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如附图1-5所示,适用于救援的配戴式对讲装置包括对讲机5,与对讲机5相连的集线器3,在集线器3内设置有外控通话模块3-3,外控通话模块3-3通过按钮导线9外接手控按钮4,外控通话模块3-3通过连接导线10与对讲机5内的原电路电路相连;音频导线8包括收音导线6、送音导线,收音导线6、送音导线一端与对讲机5内的原电路的音频模块电路相连,另一端分别与收音装置1的入耳式耳机1-2、喉头送话器2电路相连,所述收音装置1、喉头送话器2分别通过收音导线6、送音导线连接位于人体的耳部和喉部。

对讲机5为已有技术,其内电路主要包括主控模块,与主控模块电路相连的音频模块、电源模块、发射电路、接收电路,以及天线;在发射电路与主控模块间设置有主控通话模块,并连接有通话按钮,该按钮设置在对讲机5的壳体侧面。在对讲机5内还设置有麦克风和喇叭,麦克风与喇叭均与所述音频模块电路相连。其余具体电路非本申请发明点,在此不做详细描述。当两个对讲机频率调为一致后,在通话时,按下通话按钮,即可通过麦克风向对方对讲机通话;通过喇叭即可实时外放对方发来的语音。

如图1、2所示,进一步的,所述外控通话模块3-3包括逻辑触发器以及与逻辑触发器电路相连的手控按钮4(即图2中的开关s),所述逻辑触发器触点外接三个接座j1、j2、j3,其中接座j3与对讲机5的电源模块电路相连,接座j1、j2分别连接在原对讲机5电路中主控通话模块的输入端和输出端。

进一步的,在原对讲机5的音频电路上外接有入耳式耳机1-2、喉头送话器2。

本申请的外控通话模块3-3并联于原对讲机5电路中主控通话模块处,从而当手控按钮4按下时,由逻辑触发器向主控模块发送通话信号,导通发射电路,形成对外通话模式。本申请在使用时,并未改变原对讲机5内电路,当需要手持对讲机5通话时,仍然可以使用对讲机5自带的通话功能。

如图3所示,本申请在使用时,手控按钮4通过按钮导线9引至人体手部位置,入耳式耳机1-2、喉头送话器2通过导线分别引至颈部和耳部。

如图4所示,喉头送话器2包括可佩戴于人体颈部的颈套2-1,颈套2-1为半封闭的环形结构,在颈套2-1的开口两端一体设置有盘形膜套2-2,膜套2-2内表面中心开孔,孔内固定有用于收音的膜片2-3,膜片2-3与设置在颈套2-1内的收音电路电路相连。所述收音电路为已有技术,如图6所示,喉头送话器2主要是利用膜片2-3根据发音时喉头肌肉起伏震动,记录喉结运动施加给传感器的力,并发送受力信号,经过收音电路将喉结运动转变为电信号,具体原理及结构非本申请发明点,在此不做详细描述。

进一步的,所述颈套2-1内设置有引线空腔,用以安装放置相应的电路及导线。在颈套2-1后端设置有与颈套2-1内引线空腔连通的主引线管7,在主引线管7的上下两侧分别连通副引线管7-1和出线管7-2,与入耳式耳机1-2电路相连的送音导线由副引线管7-1引入主引线管7,并与喉头送话器2的收音导线6共同由出线管7-2引出,经集线器3最终与对讲机5内的音频电路电路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收音装置1包括可挂于人体外耳处的耳挂1-1,所述耳挂1-1为半封闭的环形结构,其下开口端向上升起并固定有入耳式耳机1-2。

如图5所示,集线器3包括上端敞口的空腔壳体3-2,壳体3-2内分为左腔室和右腔室,在左腔室和右腔室之间留有引线通道3-5,引线通道3-5出口位于壳体3-2底面。

进一步的,在壳体3-2敞口端内固定有集线卡套3-1,所述集线卡套3-1上开设有若干通孔,前述音频导线6由一通孔穿入,经引线通道3-5引至对讲机5。

进一步的,在右腔室内固定安装有外控通话模块3-3,右腔室底部开设有出线孔,按钮导线9由前述通孔穿入并与外控通话模块3-3电路相连,前述连接导线10由所述出线孔引出与对讲机5电路相连。

为方便穿戴,在手控按钮4底面连接有指环(图中未画出),指环可以由棉绳制作,也可以由塑料制作,便于将手控按钮4套于手指上定位,不易脱落。指环结构因较为简单,为已有技术,故其具体结构本申请不再累述。

本申请在使用时,将对讲机5挂在腰部或放置口袋内,并将收音装置1通过耳挂1-1挂于耳部,使得入耳式耳机1-2进入耳孔;喉头送话器2则通过颈套2-1套于人体颈部,使得膜片2-3紧贴于喉部两侧;手控按钮4则通过指环(图中未画出)套于任意一指头上,最好是食指,便于按动手控按钮4。穿戴完毕后再穿戴救援时的防护服、救援设备等。

进入救援现场后,当需要通话时,按下手控按钮4,逻辑触发器向主控模块发送通话信号,并导通发射电路,形成对外通话模式,即可控制对讲机5向外通话。此种方式的通话将手部最大程度的释放,有利于双手作业。在原有对讲机的音频电路上加装可延伸至脖颈处的喉头送话器2,在通话时可清晰的进行语音发送;通过加装的耳机,则可清晰的收取对方的语音,从而使得本申请更加适合在吵杂的环境中使用。

上述说明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申请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凡是属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列。


技术特征:

1.一种适用于救援的配戴式对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对讲机,与对讲机相连的集线器,在集线器内设置有外控通话模块,外控通话模块通过按钮导线外接手控按钮,外控通话模块通过连接导线与对讲机内的原电路电路相连;音频导线包括收音导线、送音导线,收音导线、送音导线一端与对讲机内的原电路的音频模块电路相连,另一端分别与收音装置的入耳式耳机、喉头送话器电路相连,所述收音装置、喉头送话器分别通过收音导线、送音导线连接并位于人体的耳部和喉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救援的配戴式对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控通话模块包括逻辑触发器以及与逻辑触发器电路相连的手控按钮,所述逻辑触发器触点外接三个接座j1、j2、j3,其中接座j3与对讲机的电源模块电路相连,接座j1、j2分别连接在对讲机电路中主控通话模块的输入端和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适用于救援的配戴式对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音装置包括可挂于人体外耳处的耳挂,所述耳挂为半封闭的环形结构,其下开口端向上升起并固定有入耳式耳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救援的配戴式对讲装置,其特征在于:手控按钮通过按钮导线引至人体手部位置,入耳式耳机、喉头送话器通过导线分别引至颈部和耳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所述的适用于救援的配戴式对讲装置,其特征在于:喉头送话器包括可佩戴于人体颈部的颈套,颈套为半封闭的环形结构,在颈套的开口两端一体设置有盘形膜套,膜套内表面中心开孔,孔内固定有用于收音的膜片,膜片与设置在颈套内的收音电路电路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用于救援的配戴式对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颈套内设置有引线空腔,用以安装放置相应的电路及导线;在颈套后端设置有与颈套内引线空腔连通的主引线管,在主引线管的上下两侧分别连通副引线管和出线管,与入耳式耳机电路相连的送音导线由副引线管引入主引线管,并与喉头送话器的收音导线共同由出线管引出,经集线器最终与对讲机内的音频电路电路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或6所述的适用于救援的配戴式对讲装置,其特征在于:集线器包括上端敞口的空腔壳体,壳体内分为左腔室和右腔室,在左腔室和右腔室之间留有引线通道,引线通道出口位于壳体底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适用于救援的配戴式对讲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壳体敞口端内固定有集线卡套,所述集线卡套上开设有若干通孔,前述音频导线由一通孔穿入,经引线通道引至对讲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适用于救援的配戴式对讲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右腔室内固定安装有外控通话模块,右腔室底部开设有出线孔,按钮导线由前述通孔穿入并与外控通话模块电路相连,前述连接导线由所述出线孔引出与对讲机电路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或6或8或9所述的适用于救援的配戴式对讲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手控按钮底面连接有指环。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救援的配戴式对讲装置包括对讲机,与对讲机相连的集线器,在集线器内设置有外控通话模块,外控通话模块通过按钮导线外接手控按钮,外控通话模块通过连接导线与对讲机内的原电路电路相连;音频导线包括收音导线、送音导线,收音导线、送音导线一端与对讲机内的原电路的音频模块电路相连,另一端分别与收音装置的入耳式耳机、喉头送话器电路相连,所述收音装置、喉头送话器分别通过收音导线、送音导线连接并位于人体的耳部和喉部。本申请使得救援人员可在双手救援的同时完成与外界的通话,即增大了救援的效率,又提高了救援人员对自身保护,并可及时汇报火灾现场的情况,有利于外部指挥做出合理判断。

技术研发人员:李九龙;刘俊伟;胡红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李九龙;刘俊伟;胡红英
技术研发日:2020.10.17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2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