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充电器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散热辅助装置及内置散热式充电器。
背景技术:
充电器,是一种为其他电器进行充电的设备;采用高频电源技术,运用智能动态调整充电技术,利用电力电子半导体器件,把电压和频率固定不变的交流电变换为直流电,被广泛用于手机、笔记本、平板等常见电器。
目前,采用购买别的芯片企业已经开发好的pcba形式(即芯片+电路设计+其他配套电子器件一体称为pcba);而此类pcba为了从快充效能、pcba成本、产品体积、便携性导致的重量问题等等考量而言,选择了小巧、低成本、便携等消费者在购买前感知的信息来做产品,暂时放弃了高速充电导致的发热性。
尤其在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产品进行快充时,功率较大,充电器使用产生的热量较大,易出现高温,影响使用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散热辅助装置及内置散热式充电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充电器使用时,散热不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散热辅助装置,包括散热壳和散热结构,所述散热壳与充电器呈对接或分离布置;所述散热结构置于所述散热壳的内部,所述散热壳具有集热面以及排热面,所述散热结构处于所述集热面和所述排热面之间,所述集热面与所述充电器呈对应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结构包括半导体散热件,所述半导体散热件包括冷片和热片,所述半导体散热件导通时,所述冷片呈低温布置,所述热片呈高温布置,所述冷片与所述热片之间具有温差;所述冷片与所述集热面呈贴合布置,所述集热面抵触所述充电器,所述热片与所述排热面呈抵触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排热面具有多个排热孔,各个所述排热孔分别与外部连通布置;或者,所述排热面形成排热口,所述排热口与外部呈连通布置,所述排热口与所述热片呈对应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结构包括第一散热扇,所述热片、所述第一散热扇和所述排热面呈依序对应布置,所述第一散热扇沿背离所述热片方向朝向外抽风布置;所述第一散热扇将热量通过所述排热面排至外部。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结构包括第一导热板,所述第一导热板与所述热片呈抵触布置;所述第一散热扇与所述第一导热板呈对应布置,所述第一散热扇沿背离所述第一导热板方向朝向外抽风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壳的内部具有散热腔,所述第一导热板置于所述散热腔;所述第一导热板包括第一板体和多个第一散热片,所述第一散热片的内端与所述第一板体呈对接布置,所述第一散热片的外端呈活动布置;所述第一散热扇安设在所述第一板体,且各个所述第一散热片沿所述第一散热扇的圆周呈环绕围合布置;所述散热壳具有侧面,所述侧面具有多个侧排口,所述侧排口与所述散热腔呈连通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结构包括第二散热扇,所述集热面、所述第二散热扇和所述排热面呈依序对应布置,沿所述集热面至所述第二散热扇方向,所述第二散热扇呈抽风布置,沿所述第二散热扇至所述排热面方向,所述第二散热扇呈排风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集热面设有导热片,所述导热片用于抵触所述充电器;所述导热片为导热铝片。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壳具有插槽,所述充电器插设所述插槽;或者,所述充电器与所述散热壳呈吸附对接布置;或者,所述充电器与所述散热壳通过夹持结构呈对接布置,所述夹持结构设置在所述充电器或设置在所述散热壳。
内置散热式充电器,包括所述散热结构,还包括充电壳体,所述散热结构置于所述充电壳体;所述充电壳体形成所述排热面,所述散热结构将热量通过所述排热面排至外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辅助装置及内置散热式充电器,当使用充电器进行快充时,采用功率大的充电器时,将散热壳与充电器呈对接布置,充电器产生的热量传导至集热面,在散热结构的作用下,将热量输送至排热面,最终排至外部;这样,降低充电器的热量,便于充电器的热量散发,极大增强散热效果,进而提高充电器的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辅助装置与充电器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辅助装置的散热壳与散热结构的布局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辅助装置的半导体散热件的原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置散热式充电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辅助装置的散热壳与散热结构的布局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辅助装置的散热壳与散热结构的布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散热辅助装置,包括散热壳1和散热结构3,散热壳1与充电器2呈对接或分离布置;散热结构3置于散热壳1的内部,散热壳1具有集热面12以及排热面13,散热结构3处于集热面12和排热面13之间,集热面12与充电器2呈对应布置。
上述的散热辅助装置,当使用充电器2进行快充时,采用功率大的充电器2时,将散热壳1与充电器2呈对接布置,充电器2产生的热量传导至集热面12,在散热结构3的作用下,将热量输送至排热面13,最终排至外部;这样,降低充电器2的热量,便于充电器2的热量散发,极大增强散热效果,进而提高充电器2的使用安全性。
充电器2可以是pd快充头,或者,氮化稼等形式的快充头;采用公母插座式、粘连式、捆绑式、暗扣捆扎式等,实现充电器2与pd快充头之间的连接,或者充电器2与氮化稼等形式的快充头之间的连接。
充电器2可以是快充插座,快充插座上直接配备有usb快充接口,输出功率为18w、25w、50w、65w、100w等,支撑多种快充协议;散热辅助装置与快充插座采用公母插座式、粘连式、捆绑式、暗扣捆扎式等实现对接。
充电器2可以是快充插线板,快充插线板上直接配备有usb快充接口,输出功率为18w、25w、50w、65w、100w等,支撑多种快充协议;散热辅助装置与快充插线板采用公母插座式、粘连式、捆绑式、暗扣捆扎式等实现对接。
散热辅助装置采用外接快充电头的各种usb的type-a/b/c等对应的转换头来作为驱动电源部分,或外接有线电源线,或充电宝提供电源等,形式不限。
散热辅助装置也可内置充电电池自启动/运行方式(可通过外置电源/或3c产品电源给与内置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散热辅助装置与充电器2采用粘连方式,实现散热体与被散热体之间的牢固方式。
充电器2设有散热孔,便于充电器2的散热。
散热辅助装置与充电器2采用公母插座式、粘连式、捆绑式、暗扣捆扎式等。
散热辅助装置可选择相关散热方式,手动开/关方式,如按键式、拨动开关式等启动工作。
充电器2的电源通电后,散热辅助装置的相关散热方式无需通过指令自动开启相关散热方式,充电器2断电后,散热辅助装置自动停止工作。
散热结构3包括半导体散热件31,半导体散热件31包括冷片311和热片312,半导体散热件31导通时,冷片311呈低温布置,热片312呈高温布置,冷片311与热片312之间具有温差;冷片311与集热面12呈贴合布置,集热面12抵触充电器2,热片312与排热面13呈抵触布置;在冷片311的作用下,吸附集热面12的热量,在转移至热片312,最终将热量排至外部。
半导体散热件31的工作原理:当一块n型半导体材料和一块p型半导体材料联结成的热电偶对中有电流通过时,两端之间就会产生热量转移,热量就会从一端转移到另一端,从而产生温差形成冷热端;也就是说,有电流通过时,冷片311将热量转移至热片312。
排热面13具有多个排热孔11,各个排热孔11分别与外部连通布置;在各个排热孔11的作用下,便于将热量排至外部,从而实现对充电器2的进行散热。
或者,排热面13形成排热口,排热口与外部呈连通布置,排热口与热片312呈对应布置;也就是说,热片312呈裸露状布置,便于热片312将热量排至外部,从而实现对充电器2的进行散热。
散热结构3包括第一散热扇33,热片312、第一散热扇33和排热面13呈依序对应布置,第一散热扇33沿背离热片312方向朝向外抽风布置;第一散热扇33将热量通过排热面13排至外部;这样,在第一散热扇33的作用下,通过气流将热片312上的热量转移至排热面13,再通过气流将热量通过排热口或者排热孔11,排至外部,实现热量的散发。
散热结构3包括第一导热板32,第一导热板32与热片312呈抵触布置;第一散热扇33与第一导热板32呈对应布置,第一散热扇33沿背离第一导热板32方向朝向外抽风布置;热片312将热量传导至第一导热板32,第一散热扇33通过气流将第一导热板32的热量转移至排热面13,最终排至外部,实现热量的散发。
第一导热板32采用导热硅脂、导热垫片、导热膏、导热塑料类、导热橡胶类、石墨烯导热膜材或片材、复合导热材料如陶瓷片材或金属类导热体作为导热接触面;便于热量的传递,以及便于第一散热扇33将热量散发至外部。
第一导热板32具有朝向第一散热扇33的背面,在第一导热板32的背面设置复合陶瓷、金属类、非金属形态的散热器件,如翅片型,或在此类器件上喷涂、覆盖等散热性其他复合材料如碳粉、碳膜、陶瓷粉末等,加大散热面积参与散热,从而提高导热效果。
第一散热扇33采用吸入式、排风式、涡轮式、离心式吹风等,风扇工作吹风散热方式不限。
散热壳1的内部具有散热腔,第一导热板32置于散热腔;第一导热板32包括第一板体和多个第一散热片312,第一散热片312的内端与第一板体呈对接布置,第一散热片312的外端呈活动布置;第一散热扇33安设在第一板体,且各个第一散热片312沿第一散热扇33的圆周呈环绕围合布置;散热壳1具有侧面,侧面具有多个侧排口,侧排口与散热腔呈连通布置;实现多方向排热,便于热量的排出,提高散热效果。
另外,在各个第一散热片312的布置作用下,形成多个风道,便于第一散热扇33的气流流动,提高散热效果。
第一散热扇33也可以采用吹风布置,第一散热扇33沿朝向热片312方向吹风布置,实现对热片312进行风冷,起到增强散热效果。
第一散热扇33朝向热片312方向吹风,携带热片312的热量,在通过排气孔或者排气口排出,起到增强散热效果。
第一散热扇33也可以采用吹风布置,第一散热扇33沿朝向第一导热板32方向吹风布置,实现对第一导热板32进行风冷,起到增强散热效果。
第一散热扇33朝向第一导热板32方向吹风,携带第一导热板32的热量,在通过排气孔或者排气口排出,起到增强散热效果。
散热结构3包括第二散热扇,集热面12、第二散热扇和排热面13呈依序对应布置,沿集热面12至第二散热扇方向,第二散热扇呈抽风布置,沿第二散热扇至排热面13方向,第二散热扇呈排风布置;这样,通过第二散热扇,直接对集热面12的热量转移至排热面13,最终排至外部,实现热量的散发,增强散热效果。
散热结构3包括第二导热板,第二导热板与充电器2呈抵触布置;第二散热扇与第二导热板呈对应布置,第二散热扇沿背离第二导热板方向朝向外抽风布置;充电器2将热量传导至第二导热板,第二散热扇通过气流将第二导热板的热量转移至排热面13,最终排至外部,实现热量的散发。
第二导热板包括第二板体和多个第二散热片312,第二散热片312的内端与第二板体呈对接布置,第二散热片312的外端呈活动布置;第二散热扇安设在第二板体上,且各个第二散热片312沿第二散热扇的圆周呈环绕围合布置;第二散热扇通过侧排口朝外排热,便于热量的排出,提高散热效果。
另外,在各个第二散热片312的布置作用下,形成多个风道,便于第二散热扇的气流流动,提高散热效果。
集热面12设有导热片312,导热片312用于抵触充电器2;便于充电器2的热量传导至导热片312,便于散热结构3对热量的转移。
导热片312为导热铝片,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增大导热片312的导热效果,便于热量的传导,增强散热效果。
散热壳1具有插槽,充电器2插设插槽;这样,需要使用散热辅助装置时,将散热壳1插设在散热壳1中,实现充电器2与散热壳1的对接;并且,这样设置,无法更改充电器2的结构,避免对充电器2的生产造成成本增加,且增强散热辅助装置的适配性。
或者,充电器2具有插槽,散热壳1插设插槽;这样,需要使用散热辅助装置时,将散热壳1插设在散热壳1中,实现充电器2与散热壳1的对接,从而实现充电器2的热量传导至散热壳1。
或者,充电器2与散热壳1呈吸附对接布置;充电器2与散热壳1采用磁铁吸附布置,需要使用散热辅助装置时,充电器2与散热壳1呈磁性吸附对接布置,从而实现充电器2的热量传导至散热壳1。
或者,充电器2与散热壳1通过夹持结构呈对接布置,通过夹持结构实现充电器2与散热壳1呈对接布置,从而实现充电器2的热量传导至散热壳1。
夹持结构设置在散热壳1上,通过散热壳1,实现对充电器2的夹持,实现充电器2与散热壳1呈对接布置,从而实现充电器2的热量传导至散热壳1;且这样设置,避免对充电器2的生产造成成本增加,且增强散热辅助装置的适配性。
夹持结构设置在充电器2上,通过充电器2,实现对散热壳1的夹持,实现充电器2与散热壳1呈对接布置,从而实现充电器2的热量传导至散热壳1。
充电器2具有第一触点,当使用充电器2时,第一触点与外部电路呈连通布置;散热壳1具有第二触点,散热结构3与第二触点呈电性连接布置,当充电器2与散热壳1呈对接布置,所述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呈抵触连通布置;这样,当使用散热辅助装置时,将散热壳1与充电器2呈对接布置,外部电路直接对散热结构3供电,实现散热结构3的启动;这样,散热辅助装置不需要设置供电件,降低散热辅助装置的重量、体积,便于散热辅助装置的携带。
充电器2内置有温感探头,以及对应屏幕显示及电路控制,充电器2内温度达到一定温度后,屏幕数显提示后,设计的电路给出指令,散热结构3自行开启工作,温度降为指定温度后,散热结构3停止工作。
内置散热式充电器,包括散热结构3,还包括充电壳体21,散热结构3置于充电壳体21;充电壳体21形成排热面13,散热结构3将热量通过排热面13排至外部。
上述的内置散热式充电器,在充电壳体21的作用下,便于散热结构3的安设以及对散热结构3起到保护作用;并且,在使用内置散热式充电器时,散热结构3启动,对内置散热式充电器自身产生的热量进行排出,降低内置散热式充电器2整体的热量,提高散热效果,从而提高使用安全性,且满足大功率产品的快速充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散热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壳和散热结构,所述散热壳与充电器呈对接或分离布置;所述散热结构置于所述散热壳的内部,所述散热壳具有集热面以及排热面,所述散热结构处于所述集热面和所述排热面之间,所述集热面与所述充电器呈对应布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包括半导体散热件,所述半导体散热件包括冷片和热片,所述半导体散热件导通时,所述冷片呈低温布置,所述热片呈高温布置,所述冷片与所述热片之间具有温差;所述冷片与所述集热面呈贴合布置,所述集热面抵触所述充电器,所述热片与所述排热面呈抵触布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热面具有多个排热孔,各个所述排热孔分别与外部连通布置;或者,所述排热面形成排热口,所述排热口与外部呈连通布置,所述排热口与所述热片呈对应布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包括第一散热扇,所述热片、所述第一散热扇和所述排热面呈依序对应布置,所述第一散热扇沿背离所述热片方向朝向外抽风布置;所述第一散热扇将热量通过所述排热面排至外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包括第一导热板,所述第一导热板与所述热片呈抵触布置;所述第一散热扇与所述第一导热板呈对应布置,所述第一散热扇沿背离所述第一导热板方向朝向外抽风布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壳的内部具有散热腔,所述第一导热板置于所述散热腔;所述第一导热板包括第一板体和多个第一散热片,所述第一散热片的内端与所述第一板体呈对接布置,所述第一散热片的外端呈活动布置;所述第一散热扇安设在所述第一板体,且各个所述第一散热片沿所述第一散热扇的圆周呈环绕围合布置;所述散热壳具有侧面,所述侧面具有多个侧排口,所述侧排口与所述散热腔呈连通布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包括第二散热扇,所述集热面、所述第二散热扇和所述排热面呈依序对应布置,沿所述集热面至所述第二散热扇方向,所述第二散热扇呈抽风布置,沿所述第二散热扇至所述排热面方向,所述第二散热扇呈排风布置。
8.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热面设有导热片,所述导热片用于抵触所述充电器;所述导热片为导热铝片。
9.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壳具有插槽,所述充电器插设所述插槽;或者,所述充电器与所述散热壳呈吸附对接布置;或者,所述充电器与所述散热壳通过夹持结构呈对接布置,所述夹持结构设置在所述充电器或设置在所述散热壳。
10.内置散热式充电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散热结构,还包括充电壳体,所述散热结构置于所述充电壳体;所述充电壳体形成所述排热面,所述散热结构将热量通过所述排热面排至外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