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终端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散热装置利用散热器组件为移动终端散热,同时利用风扇组件为散热器组件散热,但该散热装置主要为了实现散热器组件与移动终端的背面上接触部分的散热,同时将散热器组件产生的热量通过风扇组件以热风的形式向外吹出,并不能够很好解决移动终端的背面上未与散热器组件接触部分的散热问题,同时由于移动终端的背面需要预留一定的空间供用户抓取,故极大程度地限制了散热器组件与移动终端背面接触部分的面积,从而导致了该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欠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散热效果更佳的散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包括相互配合的散热器组件和风扇组件,所述散热器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导热片、半导体制冷片和散热件,所述导热片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面接触,所述散热件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面接触,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相互隔开设置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及相互隔开设置的热风出口和冷风出口,所述热风出口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冷风出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导热片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气流流动路径上,所述散热件收容于所述第一腔室,当所述散热装置工作时,所述风扇组件产生的风一部分进入所述第一腔室作用于所述散热件,使得所述散热件产生的热量经由所述热风出口被吹出,另一部分进入所述第二腔室作用于所述导热片,且被所述导热片冷却后经由所述冷风出口被吹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位于所述导热片与所述散热件之间,所述导热片用于与移动终端接触以将热量传导至所述散热件,所述散热件包括散热基板及自所述散热基板朝背离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一侧延伸的若干散热鳍片,相邻两个所述散热鳍片之间形成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与所述热风出口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相互对接的第一前壳和第一后壳,所述第一前壳设有容纳槽,所述半导体制冷片收容于所述容纳槽,所述第一后壳内具有收纳空间,所述收纳空间内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收纳空间分隔成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所述散热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前壳,所述导热片覆盖于所述第一前壳上,所述第一后壳背离所述第一前壳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连通的开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热风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顶端和底端中的至少一端并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散热通道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冷风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侧并沿左右方向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设有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所述第一卡爪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顶端,所述第二卡爪通过第一弹性件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底端,所述第一弹性件对所述第二卡爪施加使其朝向所述第一卡爪移动的一弹性偏压,该弹性偏压提供夹持预紧力。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风扇组件包括第二壳体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风扇和电路板,所述风扇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对应所述开口位置的两侧分别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使得所述风扇产生的风经所述出风口、所述开口进入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电路板设有电源接口,所述电源接口用以与外部电源导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后壳背离所述第一前壳的一侧设有第一导电部,所述第一导电部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电连接,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相互对接的第二前壳和第二后壳,所述第二前壳背离所述第二后壳的一侧设有用以与所述第一导电部导接的第二导电部,所述第二导电部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风扇组件还包括充电电池,所述充电电池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设有第三卡爪和第四卡爪,所述第三卡爪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顶端,所述第四卡爪通过第二弹性件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底端,所述第二弹性件对所述第四卡爪施加使其朝向所述第三卡爪移动的另一弹性偏压,该另一弹性偏压提供夹持预紧力,所述第三卡爪与所述第四卡爪之间形成夹持空间,所述夹持空间用于夹持移动终端,或者夹持所述散热器组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二导电部其中之一为导电片,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二导电部其中另一为弹簧针;或者,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二导电部其中之一为usb插头,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二导电部其中另一为usb插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风扇吹出的风经过第一腔室直接作用于散热件,使得散热件产生的热量会经由热风出口被吹出,从而可以实现给散热件散热。风扇吹出的风经过第二腔室直接作用于导热片,由于导热片在半导体制冷片的作用下变得冰凉,使得经由导热片作用产生的冷风会经由冷风出口被吹出,从而可以给移动终端上未与导热片接触的其余区域散热。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相互隔开设置,且热风出口和冷风出口相互隔开设置,确保了两种出风模式互不干扰,保证散热效率,避免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移动终端。
附图说明
图1为散热装置在一个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散热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散热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2中风扇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散热装置在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散热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散热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8为图6中风扇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9为散热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图10为散热装置的横截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详细描述实施例之前,应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本申请中下文或附图中所描述的详细结构或元件排布。本实用新型可为其它方式实现的实施例。而且,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措辞及术语仅仅用作描述用途,不应作限定性解释。本文所使用的“包括”、“包含”、“具有”等类似措辞意为包含其后所列出之事项、其等同物及其它附加事项。特别是,当描述“一个某元件”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该元件的数量为一个,也可以包括多个。
如图1-10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10,用于为移动终端散热,该散热装置10可用于散热支架,用于夹持固定移动终端并为移动终端散热。移动终端例如为手机,平板电脑等,本实用新型以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散热装置10包括相互配合的散热器组件12和风扇组件14,手机可拆卸地固定于散热器组件12或风扇组件14上,散热器组件12可拆卸地固定于风扇组件14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手机可拆卸地固定于散热器组件12上,散热器组件12可拆卸地固定于风扇组件14上时,散热器组件12为手机散热,风扇组件14为散热器组件12散热。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手机可拆卸地固定于风扇组件14上时,可以不设置散热器组件12,利用风扇组件14为手机散热。
图1-10示出了散热装置10同时利用散热器组件12和风扇组件14进行散热的实施例。
具体地,散热器组件12包括第一壳体16及设置于第一壳体16的导热片18、半导体制冷片20和散热件22,其中,半导体制冷片20位于导热片18与散热件22之间。半导体制冷片20具有相对的冷端面和热端面,半导体制冷片20的冷端面与导热片18接触,半导体制冷片20的热端面与散热件22接触。优选地,半导体制冷片20的冷端面设有导热胶与导热片18接触,半导体制冷片20的热端面也设有导热胶与散热件22接触,保证了半导体制冷片20与导热片18及散热件22接触的可靠性。第一壳体16朝向风扇组件14的一侧设有第一导电部,第一导电部与半导体制冷片20电连接。导热片18用于与手机,例如手机的背面接触,导热片18在半导体制冷片20的冷端面作用下迅速降温而变得冰凉,从而给手机降温,以将手机散发的热量导出。手机散发的热量经导热片18、半导体制冷片20传导至散热件22并利用散热件22将热量散出,从而对手机进行散热。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散热件22包括散热基板24及自散热基板24朝背离半导体制冷片20一侧延伸的若干散热鳍片26,若干散热鳍片26间隔分布,相邻两散热鳍片26之间形成散热通道28,用于将散热件22产生的热量经散热通道28散发出去。
更具体地,第一壳体16包括相互对接的第一前壳30和第一后壳32,第一前壳30与第一后壳32之间例如为卡扣连接。第一前壳30设有容纳槽34,半导体制冷片20收容于容纳槽34中,且其冷端面和热端面分别凸出于容纳槽34两侧以分别与导热片18和散热件22的散热基板24接触。第一后壳32内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并间隔排布的两个隔板36,两个隔板36将第一后壳32内的空间分隔成位于两隔板36之间的第一腔室38和分别位于两隔板36两侧的第二腔室40,使得第一腔室38和第二腔室40相互隔开设置。第一前壳30覆盖于第一腔室38外,散热件22收容于第一腔室38内并固定至第一前壳30,导热片18设置于第一前壳30背离第一后壳32的一侧并覆盖于第一前壳30上,导热片18的后端面与第一后壳32的前端面对接,且导热片18遮盖第二腔室40,且导热片18位于第二腔室40的气流流动路径上。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后壳32的收纳空间内也可以仅设置一个或多于两个隔板36,只要能够将收纳空间分隔成第一腔室38和第二腔室40即可,本实用新型对隔板36数量不做过多限定。
第一壳体16设有热风出口42和冷风出口44,热风出口42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与散热通道28连通,冷风出口44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与第二腔室40连通,热风出口42与冷风出口44相互隔开设置,避免从热风出口42出来的热风和从冷风出口44出来的冷风互相干扰。热风出口42设置于第一壳体16的顶端和底端中的至少一端并沿上下方向延伸,冷风出口44设置于第一壳体16的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侧并沿左右方向延伸。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热风出口42设置于第一后壳32对应第一腔室38的顶端及底端后侧,冷风出口44设置于第一后壳32的相对两侧边上。第一后壳32背离第一前壳30一侧的上部区域设有与第一腔室38和第二腔室40连通的开口46,使得风扇组件14吹出的风可通过开口46进入第一腔室38和第二腔室40。进入第一腔室38的风直接作用于散热件22,此时散热件22产生的热量会经由上下延伸的散热通道28从热风出口42被吹出,使得由热风出口42吹出的热风不会妨碍到用户对于手机的正常使用。进入第二腔室40的风直接作用于导热片18,由于导热片18在半导体制冷片20的作用下变得冰凉,使得进入第二腔室40的风作用于导热片18后冷却为冷风,冷风会经由冷风出口44被吹出,从而可以给手机背面上未与导热片18接触的其余区域散热。第一导电部设置于第一后壳32的背面位于开口46底侧的区域。
第一壳体16设有用于夹持手机的第一卡爪48和第二卡爪50,第一卡爪48设置于第一壳体16的顶端,第二卡爪50通过第一弹性件52活动设置于第一壳体16的底端,例如第二卡爪50相对第一壳体16上下移动,以调整第一卡爪48与第二卡爪50之间夹持空间的大小,便于手机装入和取出。第一弹性件52对第二卡爪50施加使其朝向第一卡爪48移动的一弹性偏压,该弹性偏压提供夹持预紧力。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卡爪48设置于第一后壳32的顶端前侧,例如,第一卡爪48与第一后壳32安装固定。第一前壳30的底部设有供第二卡爪50上下移动的缺口54,散热件22对应缺口54位置的上部区域设有两固定孔56,例如螺孔,利用两固定件58,例如螺丝固定于两固定孔56,第一弹性件52设置两个,例如为弹簧,两个第一弹性件52的顶端分别套设于两固定件58上,底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二卡爪50的顶端,从而使得第二卡爪50可上下活动。当散热器组件12未夹持手机时,第二卡爪50的勾部抵持于导热片18的底部,例如在导热片18的底部对应设置卡口,第二卡爪50的勾部卡持于卡口,以对第二卡爪50进行限位,防止其左右滑动。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卡爪48也可以设置成可上下活动的结构。
具体地,风扇组件14包括第二壳体60及设置于第二壳体60内的风扇62和电路板64,风扇62与电路板64电连接,电路板64的底部设有电源接口66,电源接口66位于第二壳体60的底部用以与外部电源导接。第二壳体60对应开口46位置的两侧分别设有进风口68和出风口70,风扇62设置于进风口68与出风口70之间,使得风扇62产生的风可经出风口70、开口46进入第一腔室38和第二腔室40。第二壳体60朝向第一壳体16的一侧设有用以与第一导电部导接的第二导电部,第二导电部与电路板64电连接,当第一导电部与第二导电部导接时以为散热器组件12供电。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部实施为导电片72,第二导电部实施为可与导电片72配合的弹簧针74。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为第一导电部实施为弹簧针74,第二导电部实施为导电片72,或者,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也可以实施为其他导接结构,例如,互相配合的usb插头和usb插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风扇组件14还可以包括充电电池,充电电池设置在第二壳体60内并与电路板64电连接,使得散热装置10可内部供电使用,提高风扇62工作的续航能力。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壳体60包括相互对接的第二前壳76和第二后壳78,二者例如为卡扣连接。出风口70设置于第二前壳76的前端面上,进风口68设置在第二后壳78的后端面上,第二导电部设置于第二前壳76的前端面上位于出风口70底侧的区域。
第二壳体60设有第三卡爪80和第四卡爪82,第三卡爪80设置于第二壳体60的顶端,第四卡爪82通过第二弹性件84活动设置于第二壳体60的底端,例如第四卡爪82相对第二壳体60上下移动,以调整第三卡爪80与第四卡爪82之间夹持空间的大小,便于夹持散热器组件12或手机。第二弹性件84对第四卡爪82施加使其朝向第三卡爪80移动的另一弹性偏压,该另一弹性偏压提供夹持预紧力。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三卡爪80设置于第二前壳76的顶端前侧,例如,第三卡爪80与第二前壳76一体成型。第四卡爪82活动设置于第二前壳76的底部,具体来说,第四卡爪82的顶端后侧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两连接件86,连接件86例如为柱状,连接件86的顶端设有扩大的限位部88,第二弹性件84例如为弹簧,设置两个,两个第二弹性件84分别套设于连接件86上。第二前壳76的内侧壁上对应两连接件86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两滑槽90,第二前壳76的底部向内收缩形成对应两滑槽90的两平台,两连接件86的顶端分别穿过两平台使得两限位部88分别滑动设置于两滑槽90,两滑槽90还可限制连接件86上下移动的行程,第二弹性件84一端抵靠于限位部88的底部,另一端抵靠于平台上。第四卡爪82设有对应第二前壳76底部凸出于两平台之间部位的避让缺口,避免影响第四卡爪82的上下移动。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三卡爪80也可以设置成可上下活动的结构。
当散热器组件12夹持于风扇组件14时,第三卡爪80和第四卡爪82夹持于第一壳体16上,对应地,可在第一壳体16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用以供第三卡爪80和第四卡爪82夹持的夹持位。当手机夹持于风扇组件14时,第三卡爪80和第四卡爪82夹持于手机上。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散热器组件12可拆卸地固定于风扇组件14时,散热器组件12可以不设置第一卡爪48和第二卡爪50,而是将第三卡爪80和第四卡爪82分别向前凸出于导热片18的前端面,也即向前加长地延伸足够长度,,或者向前移动足够的长度,从而使得手机夹持于第三卡爪80与第四卡爪82之间,散热器组件12位于手机与风扇组件14之间,散热器组件12和风扇组件14之间可以通过卡扣结构或磁吸结构等可拆卸的固定结构相对固定。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卡爪48、第二卡爪50、第三卡爪80和第四卡爪82的内侧分别设有软胶垫92,避免在夹持手机时对手机造成损伤,同时可起到缓冲作用,提高夹持稳固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风扇吹出的风经过第一腔室直接作用于散热件,使得散热件产生的热量会经由热风出口被吹出,从而可以实现给散热件散热。风扇吹出的风经过第二腔室直接作用于导热片,由于导热片在半导体制冷片的作用下变得冰凉,使得经由导热片作用产生的冷风会经由冷风出口被吹出,从而可以给移动终端上未与导热片接触的其余区域散热。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相互隔开设置,且热风出口和冷风出口相互隔开设置,确保了两种出风模式互不干扰,保证散热效率,避免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移动终端。
此外,将风扇组件设置为可拆卸地固定于散热器组件或移动终端上,当需要给移动终端大幅度散热时,将散热器组件固定于风扇组件上,移动终端固定于散热器组件上,散热器组件给移动终端散热,风扇组件给散热器组件散热,以满足大幅散热需求。当不需要给移动终端大幅度散热时,可将移动终端直接固定在风扇组件上,不设置散热器组件,仅利用风扇组件为其散热。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丰富了散热装置的使用场景,用户可根据移动终端不同的散热需求搭配不同的散热装置,节省能源。
本文所描述的概念在不偏离其精神和特性的情况下可以实施成其它形式。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应被视为例示性而不是限制性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是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而不是根据之前的这些描述进行确定。在权利要求的字面意义及等同范围内的任何改变都应属于这些权利要求的范围。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配合的散热器组件和风扇组件,所述散热器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导热片、半导体制冷片和散热件,所述导热片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面接触,所述散热件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面接触,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相互隔开设置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及相互隔开设置的热风出口和冷风出口,所述热风出口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冷风出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导热片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气流流动路径上,所述散热件收容于所述第一腔室,当所述散热装置工作时,所述风扇组件产生的风一部分进入所述第一腔室作用于所述散热件,使得所述散热件产生的热量经由所述热风出口被吹出,另一部分进入所述第二腔室作用于所述导热片,且被所述导热片冷却后经由所述冷风出口被吹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位于所述导热片与所述散热件之间,所述导热片用于将移动终端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散热件,所述散热件包括散热基板及自所述散热基板朝背离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一侧延伸的若干散热鳍片,相邻两个所述散热鳍片之间形成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与所述热风出口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相互对接的第一前壳和第一后壳,所述第一前壳设有容纳槽,所述半导体制冷片收容于所述容纳槽,所述第一后壳内具有收纳空间,所述收纳空间内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收纳空间分隔成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所述散热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前壳,所述导热片覆盖于所述第一前壳上,所述第一后壳背离所述第一前壳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连通的开口。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顶端和底端中的至少一端并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散热通道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冷风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侧并沿左右方向延伸。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设有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所述第一卡爪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顶端,所述第二卡爪通过第一弹性件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底端,所述第一弹性件对所述第二卡爪施加使其朝向所述第一卡爪移动的一弹性偏压,该弹性偏压提供夹持预紧力。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组件包括第二壳体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风扇和电路板,所述风扇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对应所述开口位置的两侧分别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使得所述风扇产生的风经所述出风口、所述开口进入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电路板设有电源接口,所述电源接口用以与外部电源导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壳背离所述第一前壳的一侧设有第一导电部,所述第一导电部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电连接,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相互对接的第二前壳和第二后壳,所述第二前壳背离所述第二后壳的一侧设有用以与所述第一导电部导接的第二导电部,所述第二导电部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组件还包括充电电池,所述充电电池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9.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设有第三卡爪和第四卡爪,所述第三卡爪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顶端,所述第四卡爪通过第二弹性件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底端,所述第二弹性件对所述第四卡爪施加使其朝向所述第三卡爪移动的另一弹性偏压,该另一弹性偏压提供夹持预紧力,所述第三卡爪与所述第四卡爪之间形成夹持空间,所述夹持空间用于夹持移动终端,或者夹持所述散热器组件。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二导电部其中之一为导电片,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二导电部其中另一为弹簧针;或者,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二导电部其中之一为usb插头,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二导电部其中另一为usb插座。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