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5  67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汽车的普及,人们对汽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动力好的同时还要求能节省燃油。在前端轮系布置一个具备起动机和发电机功能的电机,可根据需求进行助力和能量回收,相比普通发动机结构改动小,是目前各个主机厂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兼顾助力和能量回收的功能,对前端轮系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相比传统前端轮系系统,可传递更大功率和扭矩;二、曲轴带轮和电机带轮可单个或者同时作为动力轮,皮带需承受更恶劣的工况;三、传统前端轮系系统通常使用多个惰轮,惰轮本身不实现特定的功能,但是如果惰轮的数量较多,前端轮系消耗的额外功率以及前端轮系发生故障的概率均会增加,并且皮带的长度也会增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能够合理布置各个带轮的位置,减少惰轮的数量,缩短皮带的长度,降低成本,降低前端轮系失效的概率,提高前端轮系的能量传递效率,布置紧凑,占用空间小。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包括曲轴带轮、空调压缩机带轮、水泵带轮、电机带轮和皮带,还包括一个惰轮,所述皮带沿所述曲轴带轮逆时针方向依次连接所述惰轮、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所述水泵带轮和所述电机带轮。

进一步,所述惰轮、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和所述水泵带轮均布置在所述曲轴带轮的右侧,所述电机带轮和所述双向自动张紧轮均布置在所述曲轴带轮的左侧。

进一步,所述惰轮布置在所述曲轴带轮的右上方,所述电机带轮布置在所述曲轴带轮的左上方。

进一步,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布置在所述惰轮的右下方,所述水泵带轮布置在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的左上方,所述电机带轮布置在所述水泵带轮的左下方。

进一步,所述皮带为多楔带,所述曲轴带轮、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所述水泵带轮和所述电机带轮均为槽轮,所述曲轴带轮、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所述水泵带轮和所述电机带轮均与所述多楔带的楔形面一侧连接。

进一步,还包括双向自动张紧轮,所述双向自动张紧轮包括上侧光轮和下侧光轮,所述上侧光轮布置在所述电机带轮的右上方,所述下侧光轮布置在所述电机带轮的右下方;所述上侧光轮和所述下侧光轮均与所述多楔带的光面一侧连接

进一步,所述惰轮为光轮,所述惰轮与所述多楔带的光面一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通过减少惰轮的数量,缩短皮带的长度,降低成本,降低前端轮系失效的概率,提高前端轮系的能量传递效率,布置紧凑,占用空间小;通过合理布置各个带轮的位置,保证各个带轮的皮带包角符合需求,皮带采用多楔带,各个带轮与多楔带的楔形面连接,有利于传递更大的功率和扭矩,双向自动张紧轮和惰轮均与多楔带的光面一侧连接,能够减少功率损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曲轴带轮,2-惰轮,3-空调压缩机带轮,4-水泵带轮,5-电机带轮,6-双向自动张紧轮,61-上侧光轮,62-下侧光轮,7-皮带。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包括曲轴带轮1、空调压缩机带轮3、水泵带轮4、电机带轮5和皮带7,还包括一个惰轮2,所述皮带7沿所述曲轴带轮1逆时针方向依次连接所述惰轮2、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3、所述水泵带轮4和所述电机带轮5。曲轴带轮1、空调压缩机带轮3、水泵带轮4、电机带轮5、双向自动张紧轮6和惰轮2均位于同一工作平面,本实用新型中只使用了一个惰轮2,惰轮2位于曲轴带轮1和空调压缩机带轮3之间,能够增大曲轴带轮1和空调压缩机带轮3的皮带包角,增加曲轴带轮1与皮带7之间以及空调压缩机与皮带7之间的接触弧的长度,进而增加接触面间所产生的摩擦力总和,提高承载能力;通过减少惰轮2的数量,能够缩短皮带7的长度,降低成本,降低前端轮系失效的概率,提高前端轮系的能量传递效率,还能够使布置紧凑,占用的空间更小。

本实施例中,所述惰轮2、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3和所述水泵带轮4均布置在所述曲轴带轮1的右侧,所述电机带轮5和所述双向自动张紧轮6均布置在所述曲轴带轮1的左侧。曲轴带轮1的右侧为发动机的排气侧,曲轴带轮1的左侧为进气侧,这种布置形式能够充分利用发动机进、排气侧的空间,使前端轮系的各个带轮均匀分布。

本实施例中,所述惰轮2布置在所述曲轴带轮1的右上方,所述电机带轮5布置在所述曲轴带轮1的左上方,惰轮2和电机带轮5均位于曲轴带轮1的上方,能够进一步增大曲轴带轮1的皮带包角,增加曲轴带轮1与皮带7之间的接触弧的长度,进而增加接触面间所产生的摩擦力总和,提高承载能力。

本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3布置在所述惰轮2的右下方,所述水泵带轮4布置在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3的左上方,所述电机带轮5布置在所述水泵带轮4的左下方。惰轮2和水泵带轮4均位于空调压缩机带轮3的上方,能够增大空调压缩机带轮3的皮带包角,电机带轮5和空调压缩机带轮3均位于水泵带轮4的下方能够保证水泵带轮4的皮带包角符合需求。

本实施例中,所述皮带7为多楔带,所述曲轴带轮1、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3、所述水泵带轮4和所述电机带轮5均为槽轮,所述曲轴带轮1、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3、所述水泵带轮4和所述电机带轮5均与所述多楔带的楔形面一侧连接。多楔带能够承受较恶劣的工况,多楔带的楔形面与槽轮的配合的接触面积大,有利于传递更大的功率和扭矩。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双向自动张紧轮6,所述双向自动张紧轮6包括上侧光轮61和下侧光轮62,所述上侧光轮61布置在所述电机带轮5的右上方,所述下侧光轮62布置在所述电机带轮5的右下方;上侧光轮61能够以x轴为中心顺时针旋转对皮带7进行压紧,上侧光轮61和下侧光轮62能够增大电机带轮5的皮带包角,曲轴带轮1和电机带轮5可单个或者同时作为动力轮,所以需要保证曲轴带轮1和电机带轮5的皮带包角。所述惰轮2为光轮,所述惰轮2、所述上侧光轮61和所述下侧光轮62均与所述多楔带的光面一侧连接,惰轮2、上侧光轮61和下侧光轮62不传递功率和扭矩,因此均与多楔带的光面一侧连接,能够减少惰轮2、上侧光轮61和下侧光轮62消耗的功率。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一种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包括曲轴带轮(1)、空调压缩机带轮(3)、水泵带轮(4)、电机带轮(5)和皮带(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惰轮(2),所述皮带(7)沿所述曲轴带轮(1)逆时针方向依次连接所述惰轮(2)、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3)、所述水泵带轮(4)和所述电机带轮(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惰轮(2)布置在所述曲轴带轮(1)的右上方,所述电机带轮(5)布置在所述曲轴带轮(1)的左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3)布置在所述惰轮(2)的右下方,所述水泵带轮(4)布置在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3)的左上方,所述电机带轮(5)布置在所述水泵带轮(4)的左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带(7)为多楔带,所述曲轴带轮(1)、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3)、所述水泵带轮(4)和所述电机带轮(5)均为槽轮,所述曲轴带轮(1)、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3)、所述水泵带轮(4)和所述电机带轮(5)均与所述多楔带的楔形面一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双向自动张紧轮(6),所述双向自动张紧轮(6)包括上侧光轮(61)和下侧光轮(62),所述上侧光轮(61)布置在所述电机带轮(5)的右上方,所述下侧光轮(62)布置在所述电机带轮(5)的右下方;所述上侧光轮(61)和所述下侧光轮(62)均与所述多楔带的光面一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惰轮(2)为光轮,所述惰轮(2)与所述多楔带的光面一侧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包括曲轴带轮、空调压缩机带轮、水泵带轮、电机带轮和皮带,还包括一个惰轮,所述皮带沿所述曲轴带轮逆时针方向依次连接所述惰轮、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所述水泵带轮和所述电机带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能够合理布置各个带轮的位置,减少惰轮的数量,缩短皮带的长度,降低成本,降低前端轮系失效的概率,提高前端轮系的能量传递效率,布置紧凑,占用空间小。

技术研发人员:冯雷;刘伯洲;刘进;但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19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2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