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维索引的动态创建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与流程

专利2025-06-15  15


本发明涉及数据库查询,尤其涉及一种多维索引的动态创建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1、在现代数据库系统中,索引的创建和管理是优化查询性能的关键技术。然而,传统的静态索引策略无法动态调整索引,无法适应变化的查询模式,在面对复杂和多变的查询需求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并且索引的创建和调整需要数据库管理员手动操作,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维索引的动态创建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以解决现有数据库索引策略无法适应复杂查询场景以及索引管理效率较低的问题。

2、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维索引的动态创建方法,包括:

3、获取目标聚类模型;其中,目标聚类模型用于对数据库查询日志进行查询模式分类;

4、将数据库当前查询日志输入目标聚类模型,得到查询聚类数据,并基于查询聚类数据生成多维复合索引;

5、采集多维复合索引的索引性能数据,并基于索引性能数据调整多维复合索引。

6、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维索引的动态创建装置,包括:

7、模型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聚类模型;其中,目标聚类模型用于对数据库查询日志进行查询模式分类;

8、多维复合索引生成模块,用于将数据库当前查询日志输入目标聚类模型,得到查询聚类数据,并基于查询聚类数据生成多维复合索引;

9、多维复合索引调整模块,用于采集多维复合索引的索引性能数据,并基于索引性能数据调整多维复合索引。

10、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11、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12、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13、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本发明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多维索引的动态创建方法。

14、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发明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多维索引的动态创建方法。

15、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获取目标聚类模型,从而将数据库当前查询日志输入目标聚类模型,得到查询聚类数据,并基于查询聚类数据生成多维复合索引,进而采集多维复合索引的索引性能数据,并基于索引性能数据调整多维复合索引。在本方案中,目标聚类模型可以对数据库当前查询日志进行数据聚类分析,以得到可以用于进行索引推荐的查询聚类数据,而基于查询聚类数据生成的多维复合索引,可以兼顾多个字段满足多维数据库的复杂查询需要,并且利用对多维复合索引的调整不断优化推荐索引,从而实现对数据库的加速精准查询,解决了现有数据库索引策略无法适应复杂查询场景以及索引管理效率较低的问题,能够适应数据库的复杂查询场景,且可以自动创建与调整索引,降低人工成本。

16、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技术特征:

1.一种多维索引的动态创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目标聚类模型,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数据库历史查询日志进行数据预处理,得到目标样本数据,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取所述待特征识别数据中的模型训练特征数据,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查询聚类数据生成多维复合索引,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索引性能数据调整所述多维复合索引,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基于所述索引性能数据调整所述多维复合索引之后,还包括:

8.一种多维索引的动态创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维索引的动态创建方法。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维索引的动态创建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多维索引的动态创建方法,包括获取目标聚类模型;将数据库当前查询日志输入目标聚类模型,得到查询聚类数据,并基于查询聚类数据生成多维复合索引;采集多维复合索引的索引性能数据,并基于索引性能数据调整多维复合索引。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适应数据库的复杂查询场景,且可以自动创建与调整索引,降低人工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尚丹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优特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2/17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25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