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水稻抗逆栽培,具体提供了一种施用生物炭提高滨海轻度盐渍地水稻种植产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1、我国超过6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稳定现有水稻耕作面积、推进盐渍地综合开发利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盐渍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加强盐渍地综合利用是守住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当前全球粮食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如何综合改造利用盐渍地土壤,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2、生物炭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尤为突出,其多孔结构能够吸附并储存土壤中的养分,减少养分的流失,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同时,生物炭还能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生物炭具有改善土壤结构、保水保肥、强吸附性等特性,可以对盐渍土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特性产生影响。近年来,生物炭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盐渍地土壤修复,对于降低土壤容重、水溶性盐总量等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也有研究证明了生物炭对于提高作物的耐盐能力具有积极影响。
3、生物炭类型多种多样,我国土壤类型众多,生物炭在不同土壤上的表现也不尽相同,目前,以生物炭为核心的盐渍地改良技术,应用于滨海轻度盐渍地水稻种植的研究较少,大多停留在室内模拟和小区田间试验及盆栽试验阶段。生物炭在滨海盐渍地的田间探索与室内模拟、小区田间试验及盆栽试验相比,存在显著的土壤环境、气候条件、作物生长和管理措施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田间探索更具挑战性和复杂性,但也更能真实地反映生物炭在滨海盐渍地上的应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选择制作简单、成本低廉的生物炭类型,以期探索不同生物炭类型及生物炭施用量对于滨海盐渍地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提供了盐渍地水稻产量表现最佳的生物碳类型、施加量组合以及相应的水稻种植方式,通过第一年施加生物炭,实现了对滨海轻度盐渍地的连续2年的改良效果。
2、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施用生物炭提高滨海轻度盐渍地水稻种植产量的方法,在所述滨海轻度盐渍地中施入水稻秸秆生物炭,生物炭在第一年水稻移栽前整地时一次性均匀施入,第二年不再施加生物炭,具体步骤如下:
4、对稻田整地做埂,在种植水稻前21天,水稻移栽前整地时将水稻秸秆生物炭一次性施入浅层土壤中,并利用旋耕机将水稻秸秆生物炭与土层充分混合均匀,以便充分发挥其改良效果,所述土层深度为0-20cm;
5、所述水稻的株行距为20×20 cm;
6、分小区种植所述水稻,每个所述小区的面积为18 m2;
7、所述水稻返青后10 d,采用盐度0.3%w/v淡咸水进行浅水层灌溉,每隔1 d对各小区盐分浓度进行测定,保证各小区盐分浓度变化不超过0.05%,收割前7 d断水;
8、所述滨海轻度盐渍地的ph值为7.24,有机质含量25.09 g/kg,碱解氮含量213.38mg/kg,有效磷112.29 mg/kg,速效钾256.64 mg/kg,电导率2380 μs/cm;
9、所述水稻秸秆生物炭施用量为60 t/hm2
10、所述水稻品种为爽两优138。
11、进一步地,所述水稻在种植前对其进行播种育苗处理。
12、进一步地,所述水稻在全生育期的施肥量如下,纯氮总用量为150 kg/hm2;过磷酸钙总用量为60 kg/hm2;氧化钾总用量为100 kg/hm2。
13、进一步地,所述水稻秸秆生物炭的ph值为9.45,总氮为8.2g/kg,总有机碳为602g/kg,孔体积0.37 cm2/g,比表面积为681 m2/kg。
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5、本发明在水稻移栽前在所述滨海轻度盐渍地中施入水稻秸秆生物炭,所述水稻秸秆生物炭在第一年水稻移栽前整地时一次性均匀施入,实现了对滨海轻度盐渍地的连续2年的改良效果,可有效节省生物炭添加量,降低改良成本,提高水稻种植产量;我国土壤类型众多,生物炭在不同土壤上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本发明不仅提供了水稻秸秆生物炭可对滨海轻度盐渍地土壤处理,还提供了相关的水稻种植方法,以及施用水稻秸秆生物炭的最佳施用量,以实现对所述滨海轻度盐渍地的改良。同时,本发明不仅可以探索生物炭在盐渍地的综合利用,还可以兼顾盐渍地改良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一种施用生物炭提高滨海轻度盐渍地水稻种植产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滨海轻度盐渍地中施入水稻秸秆生物炭,生物炭在第一年水稻移栽前整地时一次性均匀施入,第二年不再施加生物炭,具体步骤如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在种植前对其进行播种育苗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在全生育期的施肥量如下,纯氮总用量为150 kg/hm2;过磷酸钙总用量为60 kg/hm2;氧化钾总用量为100 kg/hm2。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秸秆生物炭的ph值为9.45,总氮为8.2g/kg,总有机碳为602g/kg,孔体积0.37 cm2/g,比表面积为681 m2/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