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5  69


本实用新型涉及伺服驱动器技术领域,具体为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器。



背景技术:

伺服驱动器又称为伺服控制器、伺服放大器,是用来控制伺服电机的一种控制器,其作用类似于变频器作用于普通交流马达,属于伺服系统的一部分,主要应用于高精度的定位系统,一般是通过位置、速度和力矩三种方式对伺服电机进行控制,实现高精度的传动系统定位,目前是传动技术的高端产品,伺服驱动器的种类较多,而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器就是其中的一种。

但是,现有的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器在使用时存在以下缺点:

1、由于驱动器的前后两侧一般均设置有通风散热槽,且通风散热槽处一般并未设置有防尘结构,导致伺服电机的内部易进入并积存较多的灰尘,久而久之,会影响到伺服驱动器的正常工作,降低了其整体的使用寿命。

2、由于其在工作时需要连接的接头线路较多,而多个接头线路在连接之后极为混乱,线与线抵接,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且不便于对单独的线路进行拆卸更换处理,实用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器,包括伺服驱动器的底座、伺服驱动器的主体、用于对伺服驱动器内部进行防尘处理的防尘结构、用于对防尘结构进行快速固定的快速固定结构以及用于辅助主体走线处理的辅助走线结构,所述主体固定安装于底座的上端表面处,所述主体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多道用于通风散热的通风槽,所述防尘结构安装于主体前后两侧的通风槽处,所述快速固定结构安装于防尘结构的顶部处,所述辅助走线结构安装于主体开设有多个接线口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防尘结构包括第一矩形框架、第二矩形框架以及防尘框架,所述防尘结构设置有两组,单个所述第一矩形框架和第二矩形框架均安装于主体一侧的通风槽处,且所述第一矩形框架的尺寸大于第二矩形框架,所述第一矩形框架和第二矩形框架之间形成卡槽,所述防尘框架的尺寸与卡槽相匹配,所述防尘框架插入至卡槽中,所述防尘框架设置有与通风槽位置相匹配的防尘网。

进一步的,所述快速固定结构包括安装板、拉杆、弹簧以及抵接板,快速固定结构设置有两组,所述安装板固定安装于第一矩形框架的顶部处,且所述安装板为l型板,所述拉杆的一端贯穿安装板的底部,且所述拉杆贯穿安装板的一端再次贯穿第一矩形框架和防尘框架,所述抵接板固定套装于拉杆的外部,且所述抵接板的底部与第一矩形框架的顶部抵接,所述弹簧套装于拉杆的外部,且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抵接板和安装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矩形框架的底部处通过螺纹连接贯穿设置有紧固旋钮,且所述紧固旋钮贯穿第一矩形框架的一端再次贯穿防尘框架。

进一步的,所述辅助走线结构包括第一走线板、第二走线板以及第三走线板,所述第一走线板和第二走线板均为l型,所述第一走线板的一侧通过连接柱安装于主体开设有多个接线口的一侧,所述第二走线板的一侧与第一走线板的l型转折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走线板的一侧与第二走线板的l型转折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走线板靠近于主体的一侧同样通过连接柱与主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走线板、第二走线板以及第三走线板的一侧均开设有贯穿的第一走线槽,所述第一走线板和第二走线板的l型转折面处均开设有第二走线槽。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走线槽的纵向中间位置横向设置有隔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防尘结构和快速固定结构,使得在主体使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防尘结构中的防尘框架配合防尘网,对通风槽附近的灰尘进行拦截,有效的减少其进入至主体的内部积存,从而有效的避免了影响到后续主体的正常工作,同时,可以通过松开紧固旋钮,拉起拉杆,快速拆下防尘框架和防尘网进行清理,实用性较高。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辅助走线结构,使得在安装连接线时,可以将多个连接线的接头分别穿过第三走线板上的第一走线槽以及第一走线板和第二走线板上第二走线槽和第一走线槽,再与主体一侧的多个接线口连接,即可通过第一走线槽和第二走线槽来规整多个接线的走线,避免出现线与线混乱缠绕抵接的情况,继而降低了安全隐患,且后续便于对单独的线路进行拆卸更换处理,进一步的提高伺服驱动器整体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通风槽位置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走线板侧视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走线板俯视结构图;

图5是图2中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中:1、底座;2、主体;3、通风槽;4、第一矩形框架;5、第二矩形框架;6、防尘框架;7、卡槽;8、防尘网;9、安装板;10、拉杆;11、弹簧;12、抵接板;13、紧固旋钮;14、第一走线板;15、第二走线板;16、第三走线板;17、第一走线槽;18、第二走线槽;19、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器,包括伺服驱动器的底座1、伺服驱动器的主体2、用于对伺服驱动器内部进行防尘处理的防尘结构、用于对防尘结构进行快速固定的快速固定结构以及用于辅助主体2走线处理的辅助走线结构,所述主体2固定安装于底座1的上端表面处,所述主体2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多道用于通风散热的通风槽3,所述防尘结构安装于主体2前后两侧的通风槽3处,所述快速固定结构安装于防尘结构的顶部处,所述辅助走线结构安装于主体2开设有多个接线口的一侧。

所述防尘结构包括第一矩形框架4、第二矩形框架5以及防尘框架6,所述防尘结构设置有两组,单个所述第一矩形框架4和第二矩形框架5均安装于主体2一侧的通风槽3处,且所述第一矩形框架4的尺寸大于第二矩形框架5,所述第一矩形框架4和第二矩形框架5之间形成卡槽7,所述防尘框架6的尺寸与卡槽7相匹配,所述防尘框架6插入至卡槽7中,所述防尘框架6设置有与通风槽3位置相匹配的防尘网8,使得在主体2工作时,可以通过防尘框架6配合防尘网8,对通风槽3附近的灰尘进行有效的拦截,从而有效的避免其进入至主体2的内部并积存,继而有效的避免了影响到主体2的后续正常工作,延长了其整体的使用寿命,实用性较高;

所述快速固定结构包括安装板9、拉杆10、弹簧11以及抵接板12,快速固定结构设置有两组,所述安装板9固定安装于第一矩形框架4的顶部处,且所述安装板9为l型板,所述拉杆10的一端贯穿安装板9的底部,且所述拉杆10贯穿安装板9的一端再次贯穿第一矩形框架4和防尘框架6,所述抵接板12固定套装于拉杆10的外部,且所述抵接板12的底部与第一矩形框架4的顶部抵接,所述弹簧11套装于拉杆10的外部,且所述弹簧11的两端分别与抵接板12和安装板9固定连接,使得在需要拆卸防尘网8和防尘框架6进行清理工作时,可以先松开紧固旋钮13,然后拉起拉杆10,即可快速的将防尘框架6和防尘网8取下进行清理处理,省时省力,效率较高;

所述第一矩形框架4的底部处通过螺纹连接贯穿设置有紧固旋钮13,且所述紧固旋钮13贯穿第一矩形框架4的一端再次贯穿防尘框架6,使得便于对防尘框架6进行进一步的加强固定;

所述辅助走线结构包括第一走线板14、第二走线板15以及第三走线板16,所述第一走线板14和第二走线板15均为l型,所述第一走线板14的一侧通过连接柱安装于主体2开设有多个接线口的一侧,所述第二走线板15的一侧与第一走线板14的l型转折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走线板16的一侧与第二走线板15的l型转折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走线板16靠近于主体2的一侧同样通过连接柱与主体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走线板14、第二走线板15以及第三走线板16的一侧均开设有贯穿的第一走线槽17,所述第一走线板14和第二走线板15的l型转折面处均开设有第二走线槽18,使得在安装多个线路时,可以先将部分线路穿过第三走线板16内部的第一走线槽17与主体2连接,再将部分线路依次穿过第二走线板15内部的第二走线槽18和第一走线槽17,并与主体2连接,最后,将剩余的线路依次穿过第一走线板14内部的第二走线槽18和第一走线槽17,并与主体2连接,即可通过第一走线板14、第二走线板15以及第三走线板16之间的配合,将多个线路分隔开,避免其混乱缠绕在一起,降低了安全隐患,且便于后续对单独的线路进行拆卸更换处理,进一步的提高了伺服驱动器的实用性;

所述第二走线槽18的纵向中间位置横向设置有隔板19,使得可以对穿过第二走线槽18的多个线路进行进一步的分隔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主体2工作时,可以通过防尘框架6配合防尘网8,对通风槽3附近的灰尘进行有效的拦截,从而有效的避免其进入至主体2的内部并积存,继而有效的避免了影响到主体2的后续正常工作,延长了其整体的使用寿命,实用性较高,而在需要拆卸防尘网8和防尘框架6进行清理工作时,可以先松开紧固旋钮13,然后拉起拉杆10,即可快速的将防尘框架6和防尘网8取下进行清理处理,省时省力,效率较高,且在安装多个线路时,可以先将部分线路穿过第三走线板16内部的第一走线槽17与主体2连接,再将部分线路依次穿过第二走线板15内部的第二走线槽18和第一走线槽17,并与主体2连接,最后,将剩余的线路依次穿过第一走线板14内部的第二走线槽18和第一走线槽17,并与主体2连接,即可通过第一走线板14、第二走线板15以及第三走线板16之间的配合,将多个线路分隔开,避免其混乱缠绕在一起,降低了安全隐患,且便于后续对单独的线路进行拆卸更换处理,进一步的提高了伺服驱动器的实用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器,包括伺服驱动器的底座(1)、伺服驱动器的主体(2)、用于对伺服驱动器内部进行防尘处理的防尘结构、用于对防尘结构进行快速固定的快速固定结构以及用于辅助主体(2)走线处理的辅助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2)固定安装于底座(1)的上端表面处,所述主体(2)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多道用于通风散热的通风槽(3),所述防尘结构安装于主体(2)前后两侧的通风槽(3)处,所述快速固定结构安装于防尘结构的顶部处,所述辅助走线结构安装于主体(2)开设有多个接线口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结构包括第一矩形框架(4)、第二矩形框架(5)以及防尘框架(6),所述防尘结构设置有两组,单个所述第一矩形框架(4)和第二矩形框架(5)均安装于主体(2)一侧的通风槽(3)处,且所述第一矩形框架(4)的尺寸大于第二矩形框架(5),所述第一矩形框架(4)和第二矩形框架(5)之间形成卡槽(7),所述防尘框架(6)的尺寸与卡槽(7)相匹配,所述防尘框架(6)插入至卡槽(7)中,所述防尘框架(6)设置有与通风槽(3)位置相匹配的防尘网(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快速固定结构包括安装板(9)、拉杆(10)、弹簧(11)以及抵接板(12),快速固定结构设置有两组,所述安装板(9)固定安装于第一矩形框架(4)的顶部处,且所述安装板(9)为l型板,所述拉杆(10)的一端贯穿安装板(9)的底部,且所述拉杆(10)贯穿安装板(9)的一端再次贯穿第一矩形框架(4)和防尘框架(6),所述抵接板(12)固定套装于拉杆(10)的外部,且所述抵接板(12)的底部与第一矩形框架(4)的顶部抵接,所述弹簧(11)套装于拉杆(10)的外部,且所述弹簧(11)的两端分别与抵接板(12)和安装板(9)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矩形框架(4)的底部处通过螺纹连接贯穿设置有紧固旋钮(13),且所述紧固旋钮(13)贯穿第一矩形框架(4)的一端再次贯穿防尘框架(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走线结构包括第一走线板(14)、第二走线板(15)以及第三走线板(16),所述第一走线板(14)和第二走线板(15)均为l型,所述第一走线板(14)的一侧通过连接柱安装于主体(2)开设有多个接线口的一侧,所述第二走线板(15)的一侧与第一走线板(14)的l型转折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走线板(16)的一侧与第二走线板(15)的l型转折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走线板(16)靠近于主体(2)的一侧同样通过连接柱与主体(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走线板(14)、第二走线板(15)以及第三走线板(16)的一侧均开设有贯穿的第一走线槽(17),所述第一走线板(14)和第二走线板(15)的l型转折面处均开设有第二走线槽(1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走线槽(18)的纵向中间位置横向设置有隔板(19)。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器,包括伺服驱动器的底座、伺服驱动器的主体、用于对伺服驱动器内部进行防尘处理的防尘结构、用于对防尘结构进行快速固定的快速固定结构以及用于辅助主体走线处理的辅助走线结构,所述主体固定安装于底座的上端表面处,所述主体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多道用于通风散热的通风槽,所述防尘结构安装于主体前后两侧的通风槽处。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的对伺服驱动器其通风槽处进行防尘处理,且防尘结构便于进行拆卸清理,同时,便于对伺服驱动器的多个接线进行较为规整的走线处理,避免了线路缠绕混乱在一起,降低了安全隐患,且便于后续对单独的线路进行拆卸更换处理,实用性较高。

技术研发人员:陈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凯正电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25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2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