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溜煤眼盖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5  111


本实用新型属于煤矿矿用机械领域,具体地说设计一种溜煤眼盖板。



背景技术:

现在井下溜煤眼多处盖板靠人工直接在上口操作,操作时人员很容易跌入溜煤眼或滑到,胶带输送机停机后必须对溜煤眼上口浮煤及杂物清理,以便于检查,每班还要对机头清煤器检查或更换,在溜煤眼下方检修时没有盖板或盖板不严掉入杂物,人员易受伤,单人无法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溜煤眼盖板,旨在解决现有盖板操作不便,容易致人受伤等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溜煤眼盖板,包括辘轱、钢丝绳、两个滑轮、连接球、盖板和盖板框,所述盖板框固定于溜煤眼的上口,其边缘与所述盖板铰接,所述盖板的上端面开设有截面为c形的滑槽,所述连接球滑动设置于所述滑槽内,所述连接球连接所述钢丝绳的一端,所述钢丝绳的另一端通过两个所述滑轮缠绕于所述辘轱的轴上。

优选的,所述辘轱的轴上连接手柄或伺服电机,用于辘轱的转动。

优选的,所述滑槽的走向与所述盖板框和所述盖板的铰接销钉垂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手柄或伺服电机带动辘轱旋转,辘轱将钢丝绳缠绕,连接球滑动到滑槽内远离盖板框和盖板的铰接处一侧,进而将盖板打开,操作非常方便安全;

2.本实用新型极大减少运输巷道漏风,避免了重物的搬运、安装等环节,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由于避免了危险环节,节约了人工及时间,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使用状态;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使用状态;

图3为本实用新型盖板和盖板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溜煤眼盖板,包括辘轱1、钢丝绳2、两个滑轮3、连接球4、盖板5和盖板框6,所述盖板框6固定于溜煤眼7的上口,其边缘与所述盖板5铰接,所述盖板5的上端面开设有截面为c形的滑槽51,所述连接球4滑动设置于所述滑槽51内,所述连接球4连接所述钢丝绳2的一端,所述钢丝绳2的另一端通过两个所述滑轮3缠绕于所述辘轱1的轴上。

所述辘轱1的轴上连接手柄8或伺服电机,用于辘轱1的转动。

所述滑槽51的走向与所述盖板框6和所述盖板5的铰接销钉垂直。

两个滑轮3安装于支架9上,辘轱1固定于支撑架10上。

盖板5的上端面还开设连接球4放入口52,放入口52靠近盖板框6和盖板5的铰接处,放入口52与滑槽51连通,同时,在放入口52上安装有挡片53,挡片53用螺栓和螺母固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部件拆分或组合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溜煤眼盖板,包括辘轱、钢丝绳、两个滑轮、连接球、盖板和盖板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框固定于溜煤眼的上口,其边缘与所述盖板铰接,所述盖板的上端面开设有截面为c形的滑槽,所述连接球滑动设置于所述滑槽内,所述连接球连接所述钢丝绳的一端,所述钢丝绳的另一端通过两个所述滑轮缠绕于所述辘轱的轴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溜煤眼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辘轱的轴上连接手柄或伺服电机,用于辘轱的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溜煤眼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的走向与所述盖板框和所述盖板的铰接销钉垂直。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溜煤眼盖板,包括辘轱、钢丝绳、两个滑轮、连接球、盖板和盖板框,盖板框固定于溜煤眼的上口,其边缘与盖板铰接,盖板的上端面开设有截面为C形的滑槽,连接球滑动设置于滑槽内,连接球连接钢丝绳的一端,钢丝绳的另一端通过两个滑轮缠绕于辘轱的轴上。本实用新型通过手柄或伺服电机带动辘轱旋转,辘轱将钢丝绳缠绕,连接球滑动到滑槽内远离盖板框和盖板的铰接处一侧,进而将盖板打开,操作非常方便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王卫东;林继凯;冯宁;高飞;王燕飞;陈旋;叶仁涛;牛奔;张健超;侯伟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西省长治经坊煤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05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2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