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多体位脑卒中康复前期训练装置

专利2025-11-14  2


本发明涉及康复器械装置、医疗辅助器械领域,尤其涉及自控多体位脑卒中康复前期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1、“脑卒中”(cerebral stroke)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accident,cva),是由于人体脑部血管发生堵塞或者破裂之后,造成大脑组织损伤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通常可以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致残率居高不下,约80%对存活着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以肢体功能障碍为表现的偏瘫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康复治疗需求增大。

2、脑卒中康复恢复过程一般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位于康复前期(发病后3-4周,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2-3期)主要通过康复医疗师协作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旨在实现患侧肢体弱的屈肌与伸肌共同运动到痉挛明显,使患者能主动活动患肢的程度,此阶段肌肉活动均为共同运动。康复早期相较于康复中、后期而言对于康复医疗师的负担最重,且由于医疗辅助设备较少的缘故,造成治疗成本高昂,患者自主驱动力低的恶性循环,亟待脑卒中康复早期辅助治疗器械出现。

3、正常人进行某一运动时,需经过双侧脑的整合才能精确地完成。脑卒中后,双侧脑半球出现整合能力障碍,使躯干左右连接功能发生障碍,进而双侧肢体无法很好地协调运动。健侧肢体的功能代偿和强化的疗法在患者康复早期阶段中效果显著,该疗法在保护患肢的同时进行部分日常活动的代偿,不仅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促进双侧肢体的协调,预防废用综合症,而且对患者的生活态度、康复信心以及自理能力有很大帮助,现今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康复的临床治疗中;现脑卒中康复治疗早期的健侧肢体的功能代偿和强化疗法虽疗效显著,但需要康复治疗师全程协作辅助实现,对于康复医疗师的工作负担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导致康复治疗服务成本高昂,患者的治疗驱动力低导致影响康复效果,甚至错过康复治疗黄金时期。因此,开发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的装置是具有积极现实意义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实施可靠、应用灵活且操作便利的自控多体位脑卒中康复前期训练装置。

2、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自控多体位脑卒中康复前期训练装置,其包括:

4、底座,为板状结构;

5、第一支撑板,通过固定件固定设置在底座上方;

6、第二支撑板,其长度方向一侧通过转动连接件与第一支撑板长度方向一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具有相互配合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端面与第二支撑板上端面相平,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支撑板围绕转动连接件向上翻转至与第一支撑板形成预设夹角;

7、翻转支撑组件,分别与底座和第二支撑板连接,且在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为第二状态时,为第二支撑板提供翻转支撑,令第二支撑板与第一支撑板相对固定;

8、第一转动板,为一对且相对转动设置在第一支撑板的宽度方向两侧;

9、第一翻转组件,为一对且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下端面上,一对所述第一翻转组件分别与一对所述第一转动板一一对应连接,且用于带动第一转动板相对第一支撑板向上翻转或复位,一对所述第一翻转组件均设有用于手动驱动其带动第一转动板相对第一支撑板翻转的第一手动操作部,所述第一手动操作部沿远离其对应的第一转动板的方向水平延伸至第一支撑板宽度方向一侧;

10、第二转动板,为一对且相对转动设置在第二支撑板的宽度方向两侧;

11、第二翻转组件,为一对且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端面上,一对所述第二翻转组件分别与一对所述第二转动板一一对应连接,且用于带动第二转动板相对第二支撑板向上翻转或复位,一对所述第二翻转组件均设有用于手动驱动其带动第二转动板相对第二支撑板翻转的第二手动操作部,所述第二手动操作部沿远离其对应的第二转动板的方向水平延伸至第二支撑板宽度方向一侧。

12、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本方案所述第一翻转组件包括:

13、第一传动支架,沿第一支撑板长度方向设置在第一支撑板的下端面一侧;

14、第一传动机构,连接在第一传动支架上;

15、第一牵引机构,分别与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一翻转组件对应的第一转动板连接,且用于带动第一转动板相对第一支撑板向上翻转或复位;

16、第一手轮机构,包括第一手轮和第一驱动杆,所述第一手轮设为第一手动操作部,所述第一驱动杆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一支撑板上,且与所述第一传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杆的另一端沿远离第一翻转组件对应的第一转动板的方向水平延伸至第一支撑板宽度方向一侧且与第一手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手轮的至少部分边缘高出第一支撑板,由第一手轮旋转带动第一驱动杆旋转,使第一传动机构驱动第一牵引机构带动第一转动板相对第一支撑板向上翻转或复位。

17、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选择,优选的,本方案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

18、第一传动杆,可转动地穿置在第一传动支架上;

19、第一传动齿轮,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一传动支架上,且与第一牵引机构连接,并用于带动牵引机构动作,

20、第一过渡齿轮,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一传动支架上,且位于所述第一传动杆和第一传动齿轮之间,所述第一传动杆对应第一过渡齿轮设有第一连接齿,所述第一过渡齿轮分别与第一连接齿和第一传动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杆还对应第一驱动杆的一端设有第一输入齿,所述第一驱动杆的一端设有与第一输入齿啮合的第一驱动齿轮。

21、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选择,优选的,本方案所述第一过渡齿轮、第一传动齿轮的数量均为多个;

22、所述第一牵引机构包括:

23、第一连接座,为多个且沿第一转动板长度方向布设;

24、第一导杆,为多个且与第一连接座一一对应并固定穿置在第一连接座上;

25、第一连接套,为多个且与第一导杆一一对应并可滑动地穿置在第一导杆上;

26、第一连接杆,为多个且与第一连接套一一对应,其一端可转动地与第一连接套连接,所述第一传动齿轮的数量与第一连接杆一一对应,且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一传动齿轮径向中部固定连接,由第一传动齿轮旋转带动第一连接杆牵引第一连接套在第一导杆上滑动,使第一转动板相对第一支撑板向上翻转或复位。

27、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选择,优选的,本方案所述第一驱动杆的第一驱动齿轮与所述第一传动杆的第一输入齿之间还设有第一传动过渡机构,所述第一传动过渡机构为斜齿轮传动机构或蜗杆传动机构。

28、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选择,优选的,本方案所述第二翻转组件包括:

29、第二传动支架,沿第二支撑板长度方向设置在第二支撑板的下端面一侧;

30、第二传动机构,连接在第二传动支架上;

31、第二牵引机构,分别与第二传动机构和第二翻转组件对应的第二转动板连接,且用于带动第二转动板相对第二支撑板向上翻转或复位;

32、第二手轮机构,包括第二手轮和第二驱动杆,所述第二手轮设为第二手动操作部,所述第二驱动杆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二支撑板上,且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杆的另一端沿远离第二翻转组件对应的第二转动板的方向水平延伸至第二支撑板宽度方向一侧且与第二手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手轮的至少部分边缘高出第二支撑板,由第二手轮旋转带动第二驱动杆旋转,使第二传动机构驱动第二牵引机构带动第二转动板相对第二支撑板向上翻转或复位。

33、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选择,优选的,本方案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

34、第二传动杆,可转动地穿置在第二传动支架上;

35、第二传动齿轮,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二传动支架上,且与第二牵引机构连接,并用于带动牵引机构动作,

36、第二过渡齿轮,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二传动支架上,且位于所述第二传动杆和第二传动齿轮之间,所述第二传动杆对应第二过渡齿轮设有第二连接齿,所述第二过渡齿轮分别与第二连接齿和第二传动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二传动杆还对应第二驱动杆的一端设有第二输入齿,所述第二驱动杆的一端设有与第二输入齿啮合的第二驱动齿轮。

37、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选择,优选的,本方案所述第二过渡齿轮、第二传动齿轮的数量均为多个;

38、所述第二牵引机构包括:

39、第二连接座,为多个且沿第二转动板长度方向布设;

40、第二导杆,为多个且与第二连接座一一对应并固定穿置在第二连接座上;

41、第二连接套,为多个且与第二导杆一一对应并可滑动地穿置在第二导杆上;

42、第二连接杆,为多个且与第二连接套一一对应,其一端可转动地与第二连接套连接,所述第二传动齿轮的数量与第二连接杆一一对应,且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二传动齿轮径向中部固定连接,由第二传动齿轮旋转带动第二连接杆牵引第二连接套在第二导杆上滑动,使第二转动板相对第二支撑板向上翻转或复位。

43、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选择,优选的,本方案所述第二驱动杆的第二驱动齿轮与所述第二传动杆的第二输入齿之间还设有第二传动过渡机构,所述第二传动过渡机构为斜齿轮传动机构或蜗杆传动机构。

44、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选择,优选的,本方案所述翻转支撑组件包括:

45、导向座,为一对且相对设置在第二支撑板接近底座的端面上,并位于第二支撑板的长度方向两端;

46、一对导向杆,相对设置,且两端分别与一对导向座固定连接;

47、第一转动座,为一对且与一对所述导向杆一一对应,所述第一转动座的一端可滑动地套设在导向杆上,且第一转动座的一端与导向杆之间设有阻尼件或用于增大二者相对摩擦力的衬套;

48、第二转动座,为一对且固定在第二支撑板下方的底座上;

49、支撑架,一端分别与一对所述第一转动座转动连接,另一端分别与一对所述第二转动座连接,所述翻转支撑组件与第二支撑板之间具有解除支撑状态和支撑状态,

50、支撑状态时,所述第二支撑板翻转至与第一支撑板形成预设角度的第二状态,所述第一转动座在导向杆上滑动至接近第一支撑板的一端,所述支撑架立起与底座、第二支撑板形成预设支撑夹角;

51、解除支撑状态时,所述第二支撑板翻转至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形成第一状态,所述第一转动座在导向杆上滑动至远离第一支撑板的一端,所述支撑架折叠至与底座、第二支撑板形成预设折叠夹角。

52、本方案装置是以传统脑卒中康复前期方法中的健侧肢体的功能代偿和强化作为理论基础开发了坐姿辅助训练和卧姿辅助训练两种模式,通过模块转轴对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的相对至调整实现模式切换(坐姿辅助训练模式、卧姿辅助训练模式);在坐姿辅助训练模式下,使用者以坐姿训练辅助升降操作轮(即,第一手轮)作为控制动能输入源,在装置各结构中进行动能传动,传导至坐姿训练辅助升降模块(即第一翻转组件的传动机构、牵引机构)实现模块升降,可通过患者康复状况适当调整升降角度以达到多肌群控制神经元的唤醒;在卧姿辅助训练模式下,以卧姿训练辅助升降操作轮(即,第二手轮)作为控制动能输入源,在装置各结构中进行动能传动,传导至坐姿训练辅助升降模块(即第二翻转组件的传动机构、牵引机构)实现模块升降,可通过患者康复状况适当调整升降角度以达到多肌群控制神经元的唤醒。

53、依托本方案装置,患者可以自主使用健侧肢体给予设备合适动能,控制设备完成两种训练模式的既定动作,对患侧肢体进行功能代偿和肌肉神经元反射强化。本发明手动纯机械结构加上患者能够通过自我意识操控的设计,使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自我驱动力更强,最大程度化降低康复医疗师在康复过程中的工作负担。

54、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55、1)而本方案通过轮式操作方式和空间结构设计,使得需要康复训练的患者能够自主控制设备完成康复训练,对比当前只能由人工辅助代偿,本方案显然能够提高患者的自我康复驱动力,优化康复效果;同时最大程度上减轻康复医疗师的工作负担;

56、2)本方案能够通过患者决定设备的输入动能,健侧肢体功能代偿输出量可根据患者实时状况进行即时调整,相对于现有康复前期过程只能通过人工辅助进行,本方案装置对于患者的康复效果展现更为明显;

57、3)本方案装置可以通过坐姿康复训练、卧姿康复训练的两种模式切换,为需要康复训练的患者提供不同姿态下的身体训练,使患者能够实现一台设备同时完成多体位的康复训练,免去了现有脑卒中康复前期治疗设备的驳杂,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康复效率;

58、4)本方案采用手动纯机械结构的设计,其降低了患者与康复医疗师的设备学习成本,同时对于设备的加工制造难度也大大低于现有医疗机器人。


技术特征:

1.一种自控多体位脑卒中康复前期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控多体位脑卒中康复前期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转组件包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控多体位脑卒中康复前期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控多体位脑卒中康复前期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齿轮、第一传动齿轮的数量均为多个;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控多体位脑卒中康复前期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杆的第一驱动齿轮与所述第一传动杆的第一输入齿之间还设有第一传动过渡机构,所述第一传动过渡机构为斜齿轮传动机构或蜗杆传动机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控多体位脑卒中康复前期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翻转组件包括: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控多体位脑卒中康复前期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控多体位脑卒中康复前期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渡齿轮、第二传动齿轮的数量均为多个;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控多体位脑卒中康复前期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杆的第二驱动齿轮与所述第二传动杆的第二输入齿之间还设有第二传动过渡机构,所述第二传动过渡机构为斜齿轮传动机构或蜗杆传动机构。

10.如权利要求1至9之一所述的自控多体位脑卒中康复前期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支撑组件包括: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自控多体位脑卒中康复前期训练装置,本方案装置为自控多体位设备装置,其通过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的相对位置调整实现坐姿辅助训练和卧姿辅助训练两种训练模式,使患者可通过健侧肢体自主控制设备,对患侧肢体进行功能代偿和肌肉活动强化,以此实现对患者多体位的肌肉神经元唤醒,最大程度上减轻康复医疗师的工作负担。本方案为手动纯机械结构的设计,其可以降低患者和康复医疗师的学习成本,提高患者对于自身康复的自我驱动力,达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预想患者康复前期的治疗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杨涛,史汉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建理工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2/17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27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