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11-17  1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充气轮胎,该车辆充气轮胎具有胎面和侧壁,其中胎面具有至少一个胎肩侧的胎纹肋,该至少一个胎肩侧的胎纹肋具有位于地面接触面之内的内部区段和位于地面接触面之外的胎肩区段,胎肩区段具有邻接地面接触面的侧向边缘的半部和邻接侧壁的半部,其中在胎肩区段中形成有长形延伸的、近似矩形或呈矩形的凹陷,这些凹陷相对于周向方向以与90°相差最多10°的角度延伸。


背景技术:

1、这样的车辆充气轮胎例如是从de 10 2018 119 892 a1中已知的。该车辆充气轮胎具有胎面,该胎面具有两个中间的胎纹肋和两个胎肩侧的胎纹肋,其中这些胎纹肋通过周向沟纹彼此隔开。中间的胎纹肋设置有汇入相应邻接的周向沟纹中的袋状沟纹,这些袋状沟纹与相应地终止于中间的胎纹肋一侧的切口相对。胎肩侧的胎纹肋通过横向沟纹结构化为胎纹块,其中每个胎纹块在位于地面接触面之外的胎肩区段中设置有横向于周向方向延伸的切口状凹陷。轮胎应在结冰和积雪的车道上实现良好的转向稳定性,并且在中间的胎纹肋的区域中具有均匀的磨损行为。

2、原则上已知的是,在胎面的胎肩侧的胎纹肋的胎肩区段(所谓的离肩区域,off-shoulder-bereich)中形成的凹陷可以有助于改善在松软地面、尤其在雪地、雪泥地或淤泥上行驶时的牵引行为。

3、此外,已知的是,这种凹陷可以有利地影响行驶时轮胎上的空气流动,从而有利地影响车辆空气动力学并因此有利地影响驾驶安全性。就此而言,所谓的边界层分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边界层分离是一种流体机械效应,其导致环流物体的流动不跟随该物体的轮廓。尤其,在主层流与物体轮廓之间形成被称为“死水”或“尾流”的湍流区域。即,死水或尾流是位于被环流的物体后方的区域,在该区域中流速明显受到物体的影响。边界层分离是流动分离的原因,流动分离导致使流动阻力增大的回流区域的形成。因此,机动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的流动分离对车辆空气动力学具有不利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1、因此,本发明所基于的目的在于,显著改善开篇所述类型的车辆充气轮胎中的凹陷对车辆空气动力学的影响,其中还应保持在松软地面上的良好牵引行为。

2、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凹陷成组地布置,其中每个组配属有在周向方向上彼此相继的、彼此平行延伸并且只在胎肩区段的邻接侧壁的半部中延伸的至少三个凹陷,这些凹陷具有0.3mm至1.0mm的深度和0.4mm至2.0mm的宽度,其中布置在同一组中的凹陷具有周向方向上的彼此间的距离,这些距离小于周向方向上彼此相继的组之间作为最小距离测得的距离。

3、行驶时,凹陷使得流过旋转轮胎的空气中产生湍流,其中湍流会改变边界层分离,从而减少死水区,这对车辆的空气动力特性产生了有利影响。通过对凹陷进行分组并适当地设定尺寸,在胎肩区段中保持了高横向刚度,因此在松软地面上行驶时,由凹陷提供的棱边充当特别有效的抓地棱边。因此,在松软地面上仍能保证良好的牵引行为。

4、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这些组分别配属有最多五个凹陷。这样的凹陷数量有限的组在胎肩区段中的横向刚度方面是有利的。

5、组优选被设置为使其分别配属有刚好三个凹陷。借助于这些组,可以在凹陷对车辆空气动力学的有利影响与松软地面上的牵引行为之间实现特别有利的折衷。

6、根据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凹陷具有3.0mm至7.5mm的长度,这有助于保持高横向刚度。

7、前一提及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有利的改进方案的特征在于:组被设置为,使得其中中间的(多个)凹陷的长度比各个边缘侧的凹陷的长度大至少2.0mm。这一措施对由凹陷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流过旋转的轮胎的空气的湍流具有有益的影响,因此对于车辆空气动力学具有进一步的优势,其中凹陷对胎肩区段中的横向刚度的影响特别小。

8、在所提及的有利的改进方案中,有利的是:中间的(多个)凹陷在背离侧壁的一侧以突出量突出于各个边缘侧的凹陷。这一措施对于胎肩区段中的横向刚度也特别有利。

9、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是,布置在同一组中的凹陷彼此间的距离为0.5mm至2.0mm。由于以这种方式在凹陷之间形成了橡胶脊,因此凹陷在胎肩侧边的水平高度上具有特别有利于松软地面上的牵引行为的棱边。

10、另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组被设置为,使得其中中间的(多个)凹陷的宽度是各个边缘侧的凹陷的宽度的150%至250%、尤其180%至220%,其中这些边缘侧的凹陷的宽度优选是一致的。由这种凹陷引起的流经空气中的湍流对于空气动力特性特别有利。

11、根据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提出:凹陷与胎肩区段邻接侧壁的半部的抵接侧壁的端部之间具有横向于周向方向测得的、优选一致的距离,这些距离为1.0mm至2.0mm。这同样有利于凹陷棱边的效果,因此对于松软地面上的牵引行为具有有利的影响。

12、凹陷相对于周向方向延伸的角度优选为与90°相差最多5°。对应棱边的倾斜度接近90°,这对于松软地面上的牵引特性而言是额外的优势。

13、另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胎肩侧的胎纹肋设置有横向沟纹,其中,其中布置有凹陷的组分别位于其自身的、胎肩侧的胎纹肋的周向区段中,该周向区段在两个横向沟纹之间延伸且延伸至侧壁。这还有助于提高胎肩区段的刚性,因此有利于松软地面上的牵引特性。

14、在前一提及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有利的是:在胎肩区段的邻接侧壁的半部中,每个或每隔一个横向沟纹形成有邻接横向沟纹的、相对于周向方向以与90°相差最多10°的角度延伸的、长形延伸的、近似矩形或呈矩形的另外的凹陷,该另外的凹陷具有0.3mm至1.0mm、尤其0.4mm至0.6mm的深度以及0.4mm至2.0mm、尤其0.6mm至1.0mm的宽度,其中,该另外的凹陷优选平行于成组布置的凹陷延伸,并且尤其具有与横向沟纹的沟纹棱边之一切向相连的凹陷棱边。该另外的凹陷辅助成组布置的凹陷的效果。

15、此外,优选的是:组被设置为,使得其中凹陷被设计为关于中间平面对称,该中间平面垂直于胎肩侧边、在凹陷的纵向延伸范围上延伸且居中地穿过该组延伸。这种对称的组确保对刚度具有至少很大程度上均匀的影响,因此有利于松软地面上的牵引特性。

16、凹陷的深度优选为0.4mm至0.6mm。

17、根据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周向方向上彼此相继的组之间作为最小距离测得的距离为3.0mm至10.0mm。这同样有助于保持胎肩区段中的高刚性。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辆充气轮胎,所述车辆充气轮胎具有胎面和侧壁,其中所述胎面具有至少一个胎肩侧的胎纹肋(1),所述至少一个胎肩侧的胎纹肋具有位于地面接触面之内的内部区段(3)和位于地面接触面之外的胎肩区段(4),所述胎肩区段具有邻接所述地面接触面的侧向边缘(线l)的半部(4')和邻接所述侧壁的半部(4”),其中在所述胎肩区段(4)中形成有长形延伸的、近似矩形或呈矩形的凹陷(6,7),所述凹陷相对于周向方向以与90°相差最多10°的角度(α)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组(g)分别配属有最多五个凹陷(6,7)。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组(g)被设置为使其分别配属有刚好三个凹陷(6,7)。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6,7)具有3.0mm至7.5mm的长度(c1,c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组(g)被设置为,使得其中中间的(多个)凹陷(6)的长度(c1)比各个边缘侧的凹陷(7)的长度(c2)大至少2.0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中间的(多个)凹陷(6)在背离所述侧壁的一侧以突出量(δc)突出于各个边缘侧的凹陷(7)。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布置在同一组(g)中的所述凹陷(6,7)彼此间的距离(a2)为0.5mm至2.0mm。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之一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组(g)被设置为,使得其中中间的(多个)凹陷(6)的宽度(b1)是各个边缘侧的凹陷(7)的宽度(b2)的150%至250%、尤其180%至220%,其中所述边缘侧的凹陷(7)的宽度(b2)优选是一致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之一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6,7)与所述胎肩区段(4)邻接所述侧壁的半部(4”)的抵接所述侧壁的端部之间具有横向于周向方向测得的、优选一致的距离(a3),所述距离为1.0mm至2.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之一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6,7)相对于周向方向延伸的所述角度(α)与90°相差最多5°。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之一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肩侧的胎纹肋(1)设置有横向沟纹(5),其中,其中布置有所述凹陷(6,7)的所述组(g)分别位于其自身的、所述胎肩侧的胎纹肋(1)的周向区段(u1)中,所述周向区段在两个横向沟纹(5)之间延伸且延伸至所述侧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胎肩区段(4)的邻接所述侧壁的半部(4”)中,每个或每隔一个横向沟纹(5)形成有邻接所述横向沟纹(5)的、相对于周向方向以与90°相差最多10°的角度延伸的、长形延伸的、近似矩形或呈矩形的另外的凹陷(8),所述另外的凹陷具有0.3mm至1.0mm、尤其0.4mm至0.6mm的深度(t3)以及0.4mm至2.0mm、尤其0.6mm至1.0mm的宽度(b3),其中,所述另外的凹陷(8)优选平行于成组(g)布置的所述凹陷(6,7)延伸,并且尤其具有与所述横向沟纹(5)的沟纹棱边(5a)之一切向相连的凹陷棱边(8a)。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之一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组(g)被设置为,使得其中所述凹陷(6,7)被设计为关于中间平面(e1)对称,所述中间平面垂直于所述胎肩侧边(4a)、在所述凹陷(6,7)的纵向延伸范围上延伸且居中地穿过所述组(g)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之一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6,7)的深度(t1,t2)为0.4mm至0.6mm。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之一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周向方向上彼此相继的所述组(g)之间作为最小距离测得的距离(a4)为3.0mm至10.0mm。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充气轮胎,该车辆充气轮胎具有胎面和侧壁,其中胎面具有至少一个胎肩侧的胎纹肋(1),该至少一个胎肩侧的胎纹肋具有位于地面接触面之内的内部区段(3)和位于地面接触面之外的胎肩区段(4),胎肩区段具有邻接地面接触面的侧向边缘(线L)的半部(4')和邻接侧壁的半部(4”),其中在胎肩区段(4)中形成有长形延伸的、近似矩形或呈矩形的凹陷(6,7),这些凹陷相对于周向方向以与90°相差最多10°的角度(α)延伸。凹陷(6,7)成组(G)地布置,其中每个组(G)配属有在周向方向上彼此相继的、彼此平行延伸并且只在所述胎肩区段(4)的邻接所述侧壁的半部(4”)中延伸的至少三个凹陷(6,7),所述凹陷具有0.3mm至1.0mm的深度(t<subgt;1</subgt;,t<subgt;2</subgt;)和0.4mm至2.0mm的宽度(b<subgt;1</subgt;,b<subgt;2</subgt;),其中布置在同一组(G)中的所述凹陷(6,7)具有周向方向上的彼此间的距离(a<subgt;2</subgt;),所述距离小于周向方向上彼此相继的所述组(G)之间作为最小距离测得的距离(a<subgt;4</subgt;)。

技术研发人员:乌尔里希·贝尔,斯蒂芬·赫布斯特,邱坚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大陆轮胎德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2/17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27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