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膨胀式易拆卸锚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5  152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绞线支护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膨胀式易拆卸锚具结构。



背景技术:

钢绞线支护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引入我国的一种围岩补强加固手段,由于钢绞线杆体采用柔性可弯曲的钢绞线,具有安装方便、锚固深度大、承载能力高以及主动加固围岩等优点,钢绞线在我国煤矿巷道顶板支护中应用已十分广泛。在大断面交岔点、断层破碎带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软岩巷道支护中,钢绞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普通的锚具结构一般包括锚环和夹片,其中锚环内部制出锥面,而夹片外部呈圆台型制有相适配的锥面,在使用时钢绞线固定在夹片内,而夹片直接穿装在锚环内部。

在煤矿回采巷道中,对回采工作面进行回采作业时,需要对巷道中预先支护中的钢绞线进行锚固力卸载,由于普通锚具的结构特点,在拆卸时需将锚环向钢绞线锚固力方向推动,使得锚环与夹片脱出才能进行拆除,但由于使用环境的限制,矿下很难对已经施加锚固力的钢绞线锚具进行卸载,往往只能采取强行卸载,这样既危险,又效率极其低下,从而导致回采作业难度巨大,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拆卸时施力与锚固力方向反向,拉力不大于150kn,过程平稳柔顺,拆卸完成后,钢绞线的残余锚固力应接近0的易拆卸锚具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1、一种膨胀式易拆卸锚具结构,包括锚环和夹片,锚环内缘制有内孔,夹片外部为圆台型由锚环制出的内孔穿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锚环的内缘和夹片的外缘之间安装有一锚芯,锚芯内缘制有与夹片外部形状相适配的内孔,所述内孔的轴向两端形成锥形,由内径较大侧向内径较小侧形成的锥度和夹片外部所呈锥面适配,所述锚芯侧壁由内径较小侧向内径较大侧制出至少一个盲槽;在组装状态下,夹片与钢绞线咬合张拉钢绞线对夹片施加张力,夹片将张力传递给锚芯和锚环,锚芯外壁与锚环内孔的内缘形成过盈配合。

而且,所述锚芯的内壁由内径较大侧向内径较小侧制出的锥面的锥度应在5.5-7.5°。

而且,所述锚芯制出盲槽的深度与锚芯轴向长度的比值应在85%-95%。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依托于现有锚具结构,在锚环和夹片之间安装锚芯,锚芯外部呈圆柱形与锚环的通孔适配,内部形成锥面与夹片配合。在组装状态下,对钢绞线施加锚固力,锁住夹片,向锚芯传递,由于锚芯制有盲槽,锚固力会使得锚芯向外周膨胀,使其与锚环的过盈配合更为牢固,锚固力更为稳定。在拆卸时,由于锚芯所用材料本身的刚性,其膨胀所导致的形变是有限的,因此,在拆卸过程中将锚环夹持后向锚固力反方向张拉,可使得锚环和锚芯逐渐分离,进而使得夹片与锚芯和钢绞线分离,最终导致锚固力丧失。相较于现有的锚具结构,其拆卸所用的力更小,因此所用的设备体量更小,适合在巷道等小空间内进行操作,拆卸过程也更为简便。

本实用新型中,盲槽的数量、位置以及锚芯制出的锥面等参数相配合可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依据上述数据进行了多次前期试验和两次定型试验,多次前期试验的拆卸力均在在150kn以下,两次定型试验的拆卸力分别为90kn和60kn。拆卸过程平稳,记录的钢绞线残余锚固力接近于0。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径向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锚芯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下述实施例是说明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下述实施例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一种膨胀式易拆卸锚具结构,包括锚环2和夹片1,锚环内缘制有内孔,夹片外部5为圆台型由锚环制出的内孔穿入,本实用新型的创新在于,在所述锚环的内缘和夹片的外缘之间安装有一锚芯4,锚芯内缘制有与夹片外部形状相适配的内孔8,所述内孔的轴向两端形成锥形,由内径较大侧向内径较小侧形成的锥度和夹片外部所呈锥面适配,所述锚芯侧壁由内径较小侧向内径较大侧制出至少一个盲槽;在组装状态下,夹片与钢绞线咬合张拉钢绞线对夹片施加张力,夹片将张力传递给锚芯和锚环,锚芯外壁与锚环内孔的内缘形成过盈配合。

本实施例中,在锚芯的小端开口位置向端部制出圆导角6。

本实施例中,所述夹片由多个子片构成,多个子片沿弧形顺次拼接形成圆台型的夹片,每个子片外径较大一侧的外周制出一圈凹槽,该凹槽内共同嵌装有一个密封圈3。

本实施例中,所述锚芯的内壁由内径较大侧向内径较小侧制出的锥面的锥度应在5.5-7.5°。

本实施例中,所述锚环制出的内孔为一圆柱形的通孔,锚芯外部形状和尺寸与该圆柱形的通孔适配,所述锚芯内部为喇叭形,其外壁由内径较小侧向内径较大侧制出至少一个盲槽7。

本实施例中,所述锚芯的外壁两侧分别制出一个盲槽,该两盲槽对称设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锚芯制出盲槽的深度与锚芯轴向长度的比值应在85%-95%。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是:

应用上述实施方式的实施例,以1.2m-φ22-1x7-1860钢绞线作为钢绞线,将上述锚具结构和普通km22-1860锚具作为对比项,应用300*300*16托盘;1000kn张拉试验台;1500kn穿心式千斤顶;600kn穿心式千斤顶;压力传感器;拆锚工装作为试验装置进行试验。

试验1:静载试验

步骤1.用压力机将锚芯装入锚环中。

步骤2.安装φ22-1x7-1860钢绞线。

步骤3.固定端用普通锚具锚固,张拉端按照易拆卸锚具。

步骤4.张拉至80%后,持荷10min,继续张拉至95%以上。

进行3次静载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2019.10.24静载效率系数分别为0.972未出现断丝;

2019.10.28静载效率系数分别为0.951未出现断丝;

2019.11.01静载效率系数分别为0.956未出现断丝。

试验2:拆卸试验

步骤1:安装钢绞线、锚具、拆锚工装、托盘,固定端为普通锚具,张拉端为易拆卸锚具;

步骤2:进行张拉操作,张拉至钢绞线破断力的60%;

步骤3:对易拆卸锚具进行拆卸分离,并观察拆卸力数值变情况及其他异常。

步骤4:查看、记录钢绞线残余锚固力。

试验结果如下:试验结果表明,张拉至钢绞线设计应力的60%后,对易拆卸锚具进行拆卸操作,拆卸力的大小会因易拆卸锚具的内外套配合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两组试验拆卸力分别为90kn和60kn,此次为最后一次定型试验,前期已进行过多次拆卸试验,拆卸力均在150kn以下。在整个拆卸过程中,拆卸力数值基本保持平稳,未出现波动变化,并且过程平稳,没有异常情况出现。卸载完毕后,锚具内套出现大变形,钢绞线锚固力完全归零。

本实用新型中,依托于现有锚具结构,在锚环和夹片之间安装锚芯,锚芯外部呈圆柱形与锚环的通孔适配,内部形成锥面与夹片配合。在组装状态下,对钢绞线施加锚固力,锁住夹片,向锚芯传递,由于锚芯制有盲槽,锚固力会使得锚芯向外周膨胀,使其与锚环的过盈配合更为牢固,锚固力更为稳定。在拆卸时,由于锚芯所用材料本身的刚性,其膨胀所导致的形变是有限的,因此,在拆卸过程中将锚环夹持后向锚固力反方向张拉,可使得锚环和锚芯逐渐分离,进而使得夹片与锚芯和钢绞线分离,最终导致锚固力丧失。相较于现有的锚具结构,其拆卸所用的力更小,因此所用的设备体量更小,适合在巷道等小空间内进行操作,拆卸过程也更为简便。

本实用新型中,盲槽的数量、位置以及锚芯制出的锥面等参数相配合可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依据上述数据进行了多次前期试验和两次定型试验,多次前期试验的拆卸力均在在150kn以下,两次定型试验的拆卸力分别为90kn和60kn。拆卸过程平稳,记录的钢绞线残余锚固力接近于0。


技术特征:

1.一种膨胀式易拆卸锚具结构,包括锚环和夹片,锚环内缘制有内孔,夹片外部为圆台型由锚环制出的内孔穿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锚环的内缘和夹片的外缘之间安装有一锚芯,锚芯内缘制有与夹片外部形状相适配的内孔,所述内孔的轴向两端形成锥形,由内径较大侧向内径较小侧形成的锥度和夹片外部所呈锥面适配,所述锚芯侧壁由内径较小侧向内径较大侧制出至少一个盲槽;在组装状态下,夹片与钢绞线咬合张拉钢绞线对夹片施加张力,夹片将张力传递给锚芯和锚环,锚芯外壁与锚环内孔的内缘形成过盈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膨胀式易拆卸锚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芯的内壁由内径较大侧向内径较小侧制出的锥面的锥度应在5.5-7.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膨胀式易拆卸锚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芯制出盲槽的深度与锚芯轴向长度的比值应在85%-95%。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绞线支护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膨胀式易拆卸锚具结构,包括锚环和夹片,锚环内缘制有内孔,夹片外部为圆台型由锚环制出的内孔穿入,在所述锚环的内缘和夹片的外缘之间安装有一锚芯,锚芯内缘制有与夹片外部形状相适配的内孔,所述内孔的轴向两端形成锥形,由内径较大侧向内径较小侧形成的锥度和夹片外部所呈锥面适配,所述锚芯侧壁由内径较小侧向内径较大侧制出至少一个盲槽;在组装状态下,夹片与钢绞线咬合,钢绞线张力对夹片施加张力,夹片将张力传递给锚芯和锚环,锚芯外壁与锚环内孔的内缘形成过盈配合。

技术研发人员:罗文;刘英杰;杨俊彩;范润喜;李长德;彭鹏;王洪瑞;刘兴;毛爱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天津市振华预应力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市长泰预应力锚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10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2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