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道围岩变形处支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5  59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护技术领域,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巷道围岩变形处支护装置。



背景技术:

矿井下回采巷道常采用锚喷支护,此类支护方式快捷有效,但由于长期受地压及采场爆破震动的影响,容易出现巷道围岩及支护层变形、开裂的现象,尤其在分段平巷与凿岩巷交叉口处开裂严重,原有锚网喷砼支护已不能满足安全施工要求。为了保证施工安全,行人、行车通畅安全,需要对交叉口围岩变形处采取进一步支护措施。通常使用棚架或砌碹方式对变形巷道进行支护,但是其造价高、施工效率低,砌碹费工费料费时,支护强度大,支护时间长,棚架施工时棚架与巷道顶板紧密衔接比较难,需要填塞背板材料,支护材料不能回收再利用,成本高工作效率低,安全性较低。

现在亟需一种成本低、制作简单、安全有保证的支护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巷道围岩变形处支护装置,可以针对围岩变形处进行点柱支护,施工用时少,成本低,确保了后期回采安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巷道围岩变形处支护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支护柱体和架设在所有支护柱体顶部的支护梁,其中,所述支护柱体包括桶形壳体,在所述桶形壳体内浇筑有混凝土,在所述混凝土内均匀设置有第一钢筋,所述第一钢筋与所述桶形壳体的中轴平行,所述第一钢筋的上端弯折钩住所述支护梁,所述支护柱体的底部固定在所述巷道的底部,所述支护柱体的顶部固定在所述巷道的顶部,所述支护梁包括长条形横梁,所述长条形横梁的宽度不大于所述桶形壳体的内径的三分之二,所述支护梁上方抵在所述围岩变形处。

所述支护梁为工字钢,所述工字钢的中间连接板垂直于所述围岩变形处。

所述桶形壳体由两端开口的油桶依次焊接而成。

在所述油桶的上端口一周均匀焊接第二钢筋,所述第二钢筋平行于所述油桶的中轴线,相邻的油桶通过所述第二钢筋焊接在一起。

在所述油桶的上端口一周均匀焊接有至少两个连接板,相邻的油桶通过所述连接板焊接在一起。

所述第一钢筋由与所述油桶高度相同的螺纹钢焊接而成,所述第一钢筋的长度大于所述桶形壳体的高度。

在所述桶形壳体的顶端侧壁上设置有两个开口,所述开口关于所述桶形壳体的中轴线对称,所述支护梁穿过所述开口。

从上面的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巷道围岩变形处支护装置,具有支护柱体和设置在支护柱体上方的支护梁,可以直接在巷道开裂处竖立废旧油桶形成的支护柱体进行混凝土浇筑支护,支护梁抵在围岩变形处,将变形处支护,防止进一步变形脱落。既节省时间、空间,又节省材料、成本,并且施工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施工安全。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以下结合附图的说明及权利要求书的内容,并且随着对本实用新型的更全面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及结果将更加明白及易于理解。

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巷道围岩变形处支护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巷道围岩变形处支护装置结构示意图;

其中,10-支护柱体、11-桶形壳体、12-混凝土、13-第一钢筋、14-油桶、15-第二钢筋、16-开口、20-支护梁、21-工字钢。

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标号指示相似或相应的特征或功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巷道围岩变形处支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巷道围岩变形处支护装置,可用于在巷道围岩顶部变形处、巷道交叉口围岩变形处进行点柱支护。包括至少两个支护柱体10和架设在所有支护柱体10顶部的支护梁20。在变形的围岩下方依次排开若干支护柱体10,所有的支护柱体10形成一排支柱,将支护梁20顶起,支护梁20的上方抵在围岩变形的位置,防止围岩进一步变形脱落。

支护柱体10包括桶形壳体11,在桶形壳体11内浇筑有混凝土12,在混凝土12内均匀设置有第一钢筋13,第一钢筋13与桶形壳体11的中轴平行,第一钢筋13用于加固混凝土12,桶形壳体11、第一钢筋13和混凝土12共同形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支护柱体10。在支护柱体10,第一钢筋13的上端弯折钩住支护梁20,使支护梁20稳固的连接在支护柱体10上方。支护柱体10的底部通过混凝土固定在巷道的底部,支护柱体10的顶部和其之上的支护梁20,通过混凝土凝固在巷道的顶部。

支护梁20可为长条形横梁,长条形横梁架设在桶形壳体11上端的中部,长条形横梁的宽度不应太宽,一般不大于桶形壳体11内径的三分之二,有助于支护梁20稳定的凝固在支护柱体10的顶部与巷道顶部之间。长条形横梁可为工字钢21,以工字钢21的腿宽为长条形横梁的宽,腿宽连接在支护柱体10顶部,工字钢的中间连板垂直于围岩变形处,将围岩变形处抵住。可以根据围岩变形处开裂面积严重程度灵活选择核实的工字钢,比如可选用i20或i25工字钢。

桶形壳体11由两端开口的油桶14依次焊接而成,废旧油桶再次回收利用,降低了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采用内径550mm高950mm的废旧油桶14,将两端的口完全打开,从下到上焊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与巷道高度相近的桶形壳体11。相邻的油桶14的焊接方式可为,在每个油桶14的上端口一周内侧均匀焊接有至少两个第二钢筋15,第二钢筋15平行于油桶14的中轴线,相邻的油桶通过第二钢筋15焊接在一起,第二钢筋可为长20mm的螺纹钢。相邻的油桶14的焊接方式还可为,在油桶14的上端口一周均匀焊接有至少两个连接板,相邻的油桶14通过连接板焊接在一起。

第一钢筋13可以由与油桶14高度相同的螺纹钢焊接而成,第一钢筋13的总长度大于桶形壳体11的高度,便于上端能够弯折钩住支护梁20。螺纹钢可采用φ18mm螺纹钢。

实施例2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巷道围岩变形处支护装置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巷道围岩变形处支护装置,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在桶形壳体11顶端的壁上设置有两个开口16,开口16关于桶形壳体的中轴线对称,支护梁20穿过开口16,卡在开口中,第一钢筋13上端弯折钩住支护梁20,支护梁20更加稳固的连接在支护柱体10上端。支护柱体10的顶部和卡在其上的支护梁20,通过混凝土凝固在巷道的顶部。支护梁20若为工字钢,开口16的宽度略大于工字钢的腿宽,开口16的高度不大于工字钢的高度。

如上参照附图以示例的方式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巷道围岩变形处支护装置。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于上述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巷道围岩变形处支护装置,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内容的基础上做出各种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内容确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巷道围岩变形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支护柱体和架设在所有支护柱体顶部的支护梁,其中,

所述支护柱体包括桶形壳体,在所述桶形壳体内浇筑有混凝土,在所述混凝土内均匀设置有第一钢筋,所述第一钢筋与所述桶形壳体的中轴平行,所述第一钢筋的上端弯折钩住所述支护梁,所述支护柱体的底部固定在所述巷道的底部,所述支护柱体的顶部固定在所述巷道的顶部,

所述支护梁包括长条形横梁,所述长条形横梁的宽度不大于所述桶形壳体的内径的三分之二,所述支护梁上方抵在所述围岩变形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巷道围岩变形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梁为工字钢,所述工字钢的中间连接板垂直于所述围岩变形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巷道围岩变形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桶形壳体由两端开口的油桶依次焊接而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巷道围岩变形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油桶的上端口一周均匀焊接第二钢筋,所述第二钢筋平行于所述油桶的中轴线,相邻的油桶通过所述第二钢筋焊接在一起。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巷道围岩变形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油桶的上端口一周均匀焊接有至少两个连接板,相邻的油桶通过所述连接板焊接在一起。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巷道围岩变形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筋由与所述油桶高度相同的螺纹钢焊接而成,所述第一钢筋的长度大于所述桶形壳体的高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巷道围岩变形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桶形壳体的顶端侧壁上设置有两个开口,所述开口关于所述桶形壳体的中轴线对称,所述支护梁穿过所述开口。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巷道围岩变形处支护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支护柱体和架设在所有支护柱体顶部的支护梁,所述支护柱体包括桶形壳体,在所述桶形壳体内浇筑有混凝土,在所述混凝土内均匀设置有第一钢筋,所述第一钢筋与所述桶形壳体的中轴平行,所述第一钢筋的上端弯折钩住所述支护梁,所述支护柱体的底部固定在所述巷道的底部,所述支护柱体的顶部固定在所述巷道的顶部,所述支护梁包括长条形横梁,所述长条形横梁的宽度不大于所述桶形壳体的内径的三分之二,所述支护梁上方抵在所述围岩变形处。本实用新型可以针对围岩变形处进行点柱支护,施工用时少,成本低,确保了后期回采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翟保才;李建奇;相虎;刘虎;泮志亮;崔庆凯;黄正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29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2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