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衬砌台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5  52


本实用新型涉及施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衬砌台车。



背景技术:

目前在隧道的衬砌施工中,一般是人工对隧道侧壁进行并浇筑,再对隧道顶部进行浇筑,且隧道侧壁以及顶壁需人工分别进行立模,施工速度较慢,效率较低。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一种衬砌台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隧道衬砌施工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衬砌台车,其包括操作平台和若干可伸缩立柱,所述可伸缩立柱的一端设置有基座,另一端与所述操作平台连接;所述操作平台远离所述可伸缩立柱一侧设置有顶模,所述顶模与所述操作平台间隔布置;所述顶模两侧分别布置有侧模,所述侧模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侧模调节装置,所述侧模调节装置与若干所述可伸缩立柱中的一个连接。

所述衬砌台车,其中,所述操作平台上设置有若干个支撑梁,所述支撑梁未与所述操作平台连接一端与所述顶模连接。

所述衬砌台车,其中,所述可伸缩立柱包括立柱本体和顶模调节装置,所述立柱本体与所述操作平台固定连接,所述顶模调节装置一端与所述操作平台连接,另一端贯穿所述立柱本体并与所述基座连接。

所述衬砌台车,其中,所述顶模调节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顶持件、调节件以及第二顶持件,所述第一顶持件远离所述调节件一端与所述操作平台连接,所述第二顶持件远离所述调节件一端与所述基座连接。

所述衬砌台车,其中,所述侧模调节装置包括沿所述可伸缩立柱依次设置的第一侧模调节机构、第二侧模调节机构以及第三侧模调节机构,所述第一侧模调节机构、所述第二侧模调节机构以及所述第三侧模调节机构均与所述可伸缩立柱铰接。

所述衬砌台车,其中,所述第一侧模调节机构与所述第三侧模调节机构均包括1个调节件,所述第二侧模调节机构包括2个调节件。

所述衬砌台车,其中,当所述侧模与所述顶模与所述顶模抵接时,所述侧模远离所述顶模一端与所述基座所在平面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衬砌台车,其中,所述可伸缩立柱上设置有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远离所述立柱一端与安装面相抵接。

所述衬砌台车,其中,所述侧模上设置有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远离所述侧模一端与安装面相抵接。

所述衬砌台车,其中,所述顶模上设置有多个浇筑口。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所述操作平台远离所述可伸缩立柱一侧设置所述顶模,在所述可伸缩立柱上设置所述侧模,使得在对隧道进行衬砌施工时能够对顶部以及侧壁同时进行立模,以一次性对隧道顶部以及侧壁进行混泥土浇筑,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衬砌台车的结构示意图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衬砌台车未包括所述侧模以及所述侧模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顶模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基座,2:操作平台,3:可伸缩立柱,31:立柱本体4:顶模调节装置,41:第一顶持件,42:调节件,43:第二顶持件,5:侧模调节装置,51:第一侧模调节机构,52:第二侧模调节机构,53:第三侧模调节机构,6:支撑梁,7:第一支撑件,8:第二支撑件,9:浇筑口,10:基座调节器,11:横梁,12:移动轮,13:连接梁,14:斜撑梁,15:加固梁,16:连系梁,100:顶模,200:侧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衬砌台车,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件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

还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

技术实现要素:
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衬砌台车,如图1所示,其包括基座1、操作平台2以及若干个可伸缩立柱3,所述可伸缩立柱3一端与所述操作平台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基座1连接,若干个所述可伸缩立柱3的长度都相等,且若干个所述可伸缩立柱3相互平行;所述操作平台2远离所述可伸缩立柱3一侧设置有顶模100,所述顶模100与所述操作平台2间隔布置,所述顶模100与所述操作平台2平行,所述顶模100通过所述可伸缩立柱3来对其高度进行调整,所述顶模100用于在隧道衬砌施工时对隧道顶部进行立模;所述顶模100两侧分别布置有侧模200,所述侧模20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侧模调节装置5,所述侧模调节装置5与若干所述可伸缩立柱3中的一个连接;所述侧模调节装置5用于对所述侧模200的位置进行调整,所述侧模200用于在隧道衬砌施工时对隧道的侧壁进行立模。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所述操作平台2远离所述可伸缩立柱3一侧设置所述顶模100,在所述可伸缩立柱3上设置所述侧模200,使得在对隧道进行衬砌施工时能够对顶部以及侧壁同时进行立模,以一次性对隧道顶部以及侧壁进行混泥土浇筑,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一具体实施例,所述操作平台2为矩形,所述可伸缩立柱3为4个,4个所述可伸缩立柱3分别与所述操作平台2的四个顶角连接,且所述操作平台2沿隧道横截面的宽度为4.7米,所述操作平台2沿隧道纵深的长度为3米;每个所述侧模200均与4个所述可伸缩立柱3中的2个距离较近,且所述侧模200和与其较近的2个所述可伸缩立柱3间通过所述侧模调节装置5连接。

本实施例中一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将两台所述衬砌台车连接使用,使两个所述衬砌台车沿隧道纵深并列设置,这样两个所述操作平台2将被拼接成沿隧道纵深的长度为6米的大平台,方便工作人员作业;且使用两辆所述衬砌台车也使得一次性立模面积较大,进一步提升了施工效率。

所述可伸缩立柱3包括立柱本体31和顶模调节装置4,所述立柱本体31与所述操作平台2固定连接;所述顶模调节装置4一端与所述操作平台2固定连接,另一端贯穿所述立柱本体31并与所述基座1连接,即,所述立柱本体31套设与所述顶模调节装置4外,所述顶模调节装置4的两端均位于所述立柱本体31外,且一端与所述操作平台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基座1连接;所述顶模调节装置4与所述立柱本体31滑动连接;当所述基座1未顶地时,所述顶模调节装置4运作,使所述基座1放下直至与地抵接,若所述顶模调节装置4继续运作,所述操作平台2将在所述顶模调节装置4的顶升作用下被抬起,从而带动所述顶模100上升直至预设位置。

如图3所示,所述顶模调节装置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顶持件41、调节件42以及第二顶持件43,例如,所述调节件42为液压顶升;所述第一顶持件41远离所述调节件42一端与所述操作平台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顶持件43远离所述调节件42一端与所述基座1连接;当所述基座1未与地抵接时,所述液压顶升运作使所述基座1朝远离所述操作平台2的方向运动直至抵地,所述液压顶升继续运作,所述顶模100将被升起,值得说明的是,当对所述顶模100的高度进行调节时,4个所述可伸缩立柱3是同步进行伸缩运动的,即,4个所述液压顶升同步工作。

所述操作平台2上设置有若干个个长度相等的支撑梁6,例如,所述支撑梁6为8个,并分两列设置于所述操作平台2上,其中,每列具有4个所述支撑梁6;多个所述支撑梁6均垂直于所述操作平台2,所述顶模100通过多个所述支撑梁6与所述操作平台2连接,并且所述顶模100平行于所述操作平台2。当在使用所述衬砌台车进行施工并需要对隧道顶部进行立模时,通过同时控制4个所述可伸缩立柱3内的各个所述顶模调节装置4,以平稳地将所述顶模100升起,并将所述顶模100定位在预设位置,以实现隧道顶部的立模。

所述侧模200包括平直部和折弯部,所述平直部与所述折弯部连接,并且所述折弯部相对于所述平直部弯折;所述侧模调节装置5包括沿所述可伸缩立柱3依次设置的第一侧模调节机构51、二侧模调节机构52以及第三侧模调节机构53,且所述第一侧模调节机构51、所述第二侧模调节机构52以及所述第三侧模调节机构53均与所述可伸缩立柱铰接,例如,所述第一侧模调节机构51为2个,所述二侧模调节机构52为1个,所述第三侧模调节机构53为1个,所述第一侧模200调节机构、所述二侧模调节机构52以及所述第三侧模调节机构53均设置于同一所述可伸缩立柱3上,当然,也可以同时在靠近同一所述侧模的两个所述可伸缩立柱3上均设置所述侧模调节装置4,即在靠近同一所述侧模的两个所述可伸缩立柱3上均设置所述第一侧模调节机构51、所述二侧模调节机构52以及所述第三调节机构53,本实用新型中并不以此为限。

所述第二侧模调节机构52包括两个调节件,所述一侧模调节机构51和所述第三侧模调节机构53均包括一个调节件,例如,所述调节件为液压顶升。当所述侧模200通过所述侧模调节装置5调节到预定位置后,在进行混泥土浇筑时,所述侧模200靠近中间位置承受的压力较大,但是由于所述二侧模调节机构52具有两个调节件,因此可承受较大的压力,从而可避所述侧模200出现变形或移位的情况。

当所述侧模200与所述顶模与所述顶模100抵接时,所述侧模200远离所述顶模一端与所述基座1所在平面之间具有间隙,即,当所述衬砌台车对隧道立模完成后,所述侧模200上端与所述顶模100抵接,所述侧模200下端与所述基座1所在水平面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当衬砌施工完成后且需要脱模时,所述侧模调节装置5先调节所述侧模200向下运动一端距离,以使所述侧模200不再与所述顶模100抵接,再收缩液压顶升使所述侧模200朝向所述可伸缩立柱3移动,然后所述顶模调节装置4运作使所述可伸缩立柱3收缩,以带动所述顶模100朝向所述基座1方向移动,即完成了所述侧模200与所述顶模100的的脱模。

所述可伸缩立柱3上设置有第一支撑件7,例如,所述第一支撑件7为千斤顶;所述第一支撑件7远离所述可伸缩立柱3一端与安装面相抵接,例如,所述安装面为地面;所述第一支撑件7用于支撑所述可伸缩立柱3,避免在浇筑混凝土时由于所受压力过大而导致所述顶模100下沉移位;所述侧模200上设置有第二支撑件8,例如,所述第二支撑件8为千斤顶;所述第二支撑件8远离所述侧模200一端与安装面相抵接,例如,所述安装面为地面;所述第二支撑件8用于支撑所述侧模200,以避免在浇筑混凝土时所述侧模200因承受过大压力而移位。

所述顶模100上设置有多个浇筑口9,每个所述浇筑口9均与外部混凝土输送设备连接;一具体实施例,所述浇筑口9味两个,且两个所述浇筑口9间隔设置,以使得能更加均匀地进行浇筑;且设置2个所述浇筑口9,使得浇筑效率得以提升,加快了施工进度。

所述基座1通过滑轨与所述顶模调节装置4滑动连接,所述基座1可沿滑轨在垂直于所述可伸缩立柱3的方向上移动;所述顶模调节装置4上设置有基座调节器10,例如,所述基座调节器10为液压缸;所述基座调节器10远离所述顶模调节装置4一端与所述基座1连接,所述基座1通过所述基座调节器10的调节实现相对于所述顶模调节装置4的滑动,以调整所述基座1的位置,避免所述基座1与其它部件产生干涉;所述基座1的滑动方向与两个所述侧模200的排列方向相同。

如图2所示,靠近同一所述侧模200的两个相邻所述可伸缩立柱3间设置有横梁11,所述横梁11两端分别与其对应的两个所述可伸缩立柱3远离所述操作平台2的端部连接,所述横梁11与所述操作平台2靠近所述侧模200的边缘平行,所述横梁11的设置提高了所述可伸缩立柱3支撑所述顶模100的稳定性以及牢固性;所述横梁11背离所述操作平台2一侧设置有移动轮12,例如,同一横梁11上设置有2个所述移动轮12,且2个所述移动轮12分别靠近两个所述可伸缩立柱3的端部,所述移动轮12用于所述衬砌台车的移动。

靠近同一所述侧模200的两个相邻所述可伸缩立柱3间设有连接梁13,所述连接梁13的两端分别与其对应的2个所述可伸缩立柱3连接,所述连接梁13与所述横梁11平行,并位于所述横梁11的上方,所述连接梁13进一步提升了与其对应的两个所述可伸缩立柱3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所述连接梁13与其对应的两个所述可伸缩立柱3之设置有两个斜撑梁14,每个所述斜撑梁14均一端与所述连接梁13的中点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可伸缩立柱3靠近所述操作平台2一端连接,且两个所述斜撑梁14呈v型,通过设置所述斜撑梁14提升了所述衬砌台车整体的牢固性。

每个所述可伸缩立柱3与所述操作平台2间还设置有加固梁15,所述加固梁15一端与所述可伸缩立柱3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操作平台2连接背离所述顶模100一侧连接,所述加固梁15与所述可伸缩立柱3间还设置有多个连系梁16,多个所述连系梁16相互平行,且多个所述连系梁16均平行于所述操作平台2,所述加固梁15以及所述连系梁16的设置进一步提升了所述衬砌台车整体的牢固性。

本实施例中一具体实现方式,初始时,所述移动轮12与地相抵接,而所述基座1悬空,当通过所述移动轮12将所述衬砌台车移动到预定位置后,启动所述顶模调节装置4,所述顶模调节装置4中的液压顶升工作,并使所述基座1慢慢被放下,直到与地相抵接,所述顶模调节装置4继续工作,将所述可伸缩立柱3顶起,并同时带动所述顶模100升起,直至所述顶模100被置于预定位置,实现所述隧道顶部的立模,所述顶模调节装置4停止工作;然后所述可伸缩立柱3上的侧模调节装置5运作,并将两个所述侧模200分别置于预设的位置,以实现隧道两侧的立模,立模完成后使用所述第一支撑件7对所述可伸缩立柱3进行支撑,并使用所述第二支撑件8对所述侧模200进行支撑,在所述可伸缩立柱3以及所述侧模200被支撑稳定后,通过多个所述浇筑口9同时将混凝土注入,在浇筑完成后等待一段时间,以使混凝土凝固完全,当混凝土强度达到标准后,再进行脱模,先对所述侧模200进行脱模,再对所述顶模100进行脱模,即完成了一个衬砌施工流程。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衬砌台车,其包括操作平台和若干可伸缩立柱,所述可伸缩立柱的一端设置有基座,另一端与所述操作平台连接;所述操作平台远离所述可伸缩立柱一侧设置有顶模,所述顶模与所述操作平台间隔布置;所述顶模两侧分别布置有侧模,所述侧模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侧模调节装置,所述侧模调节装置与若干所述可伸缩立柱中的一个连接。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所述操作平台远离所述可伸缩立柱一侧设置所述顶模,在所述可伸缩立柱上设置所述侧模,使得在对隧道进行衬砌施工时能够对顶部以及侧壁同时进行立模,以一次性对隧道顶部以及侧壁进行混泥土浇筑,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衬砌台车,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操作平台和若干可伸缩立柱,所述可伸缩立柱的一端设置有基座,另一端与所述操作平台连接;所述操作平台远离所述可伸缩立柱一侧设置有顶模,所述顶模与所述操作平台间隔布置;所述顶模两侧分别布置有侧模,所述侧模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侧模调节装置,所述侧模调节装置与若干所述可伸缩立柱中的一个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衬砌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平台上设置有若干个支撑梁,所述支撑梁未与所述操作平台连接一端与所述顶模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衬砌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可伸缩立柱包括立柱本体和顶模调节装置,所述立柱本体与所述操作平台固定连接,所述顶模调节装置一端与所述操作平台连接,另一端贯穿所述立柱本体并与所述基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衬砌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模调节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顶持件、调节件以及第二顶持件,所述第一顶持件远离所述调节件一端与所述操作平台连接,所述第二顶持件远离所述调节件一端与所述基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衬砌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模调节装置包括沿所述可伸缩立柱依次设置的第一侧模调节机构、第二侧模调节机构以及第三侧模调节机构,所述第一侧模调节机构、所述第二侧模调节机构以及所述第三侧模调节机构均与所述可伸缩立柱铰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衬砌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模调节机构与所述第三侧模调节机构均包括1个调节件,所述第二侧模调节机构包括2个调节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衬砌台车,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侧模与所述侧模与所述顶模抵接时,所述侧模远离所述顶模一端与所述基座所在平面之间具有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衬砌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可伸缩立柱上设置有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远离所述立柱一端与安装面相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衬砌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模上设置有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远离所述侧模一端与安装面相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衬砌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模上设置有多个浇筑口。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衬砌台车,其包括操作平台和若干可伸缩立柱,所述可伸缩立柱的一端设置有基座,另一端与所述操作平台连接;所述操作平台远离所述可伸缩立柱一侧设置有顶模,所述顶模与所述操作平台间隔布置;所述顶模两侧分别布置有侧模,所述侧模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侧模调节装置,所述侧模调节装置与若干所述可伸缩立柱中的一个连接。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所述操作平台远离所述可伸缩立柱一侧设置所述顶模,在所述可伸缩立柱上设置所述侧模,使得在对隧道进行衬砌施工时能够对顶部以及侧壁同时进行立模,以一次性对隧道顶部以及侧壁进行混泥土浇筑,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文涛;李攀;丁兴;李日升;秦晓升;董秀峰;李斐斐;岑振初;季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建四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18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2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