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电机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新型微电机的后盖结构。
背景技术:
微电机,全称“微型电动机”,常用于控制系统或传动机械负载中,用于实现机电信号或能量的检测、解析运算、放大、执行或转换等功能。
现有技术中,有刷微电机是市面上比较常用的微电机类型,有刷微电机在转动过程中会产生电磁干扰,传统的解决办法是在电机外部与一emc电路连接,如此设置,使得emc电路远离转子的电枢,降低了emc电路的抗电磁效果;另外,市面上微电机后盖中的碳刷架一般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正负极的端子连接的,如此,会导致微电机的制造工艺变得复杂,不利于微电机的整体装配,浪费了大量的人工成本,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装配方便、具有抗电磁干扰功能的新型微电机的后盖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微电机的后盖结构,包括后盖本体、正极端子、负极端子、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一碳刷件及第二碳刷件,所述后盖本体中部设有轴孔,所述后盖本体左侧设有正极插座,所述后盖本体右侧设有负极插座,所述正极端子设于正极插座内,所述负极端子设于负极插座内,所述第一碳刷件与正极端子连接,所述第二碳刷件与负极端子连接,且所述第一碳刷件及第二碳刷件分别位于轴孔两侧;
所述后盖本体前侧设有第一限位座,所述第一电容设于第一限位座内,所述第一电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引脚,其中一所述第一引脚与正极端子连接,另一所述第一引脚与负极端子连接,所述后盖本体后侧设有第二限位座,所述第二电容及第三电容分别设于第二限位座两侧,所述第二电容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引脚,其中一所述第二引脚与正极端子连接,另一所述第二引脚与后盖本体的侧壁抵接,所述第三电容两侧分别设有第三引脚,其中一所述第三引脚与负极端子连接,另一所述第三引脚与后盖本体的侧壁抵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新型微电机的后盖结构中,所述正极插座的右上方侧设有第三限位座,所述负极插座的左上方侧设有第四限位座,所述第一碳刷件设于第三限位座与正极插座之间,所述第二碳刷件设于第四限位座与负极插座之间。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新型微电机的后盖结构中,所述正极插座及负极插座内分别设有通透的插槽。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新型微电机的后盖结构中,所述正极端子呈t字形结构,所述正极端子的竖直部贯穿于正极插座内的插槽,所述正极端子竖直部的底端设有便于与外接电源正极线连接的接线孔,所述正极端子竖直部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插槽卡扣连接的凸块结构,所述正极端子水平部的左侧设有与第一引脚连接的第一y型槽,所述正极端子水平部的右侧设有与第二引脚连接的第二y型槽。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新型微电机的后盖结构中,所述第二y型槽往下延伸有一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嵌设于正极插座与第三限位座之间。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新型微电机的后盖结构中,所述第一碳刷件包括碳刷及阻尼弹性片,所述阻尼弹性片的一端与碳刷连接,所述阻尼弹性片的另一端设有若干定位孔,所述连接板上设有若干定位柱,所述定位柱分别与定位孔一一对应连接。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新型微电机的后盖结构中,所述第三限位座的侧壁上设有若干定位滑槽,所述定位柱嵌设于定位滑槽内。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新型微电机的后盖结构中,所述第二碳刷件的结构与第一碳刷件的结构相同。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新型微电机的后盖结构中,所述负极端子的结构与正极端子的结构相同。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新型微电机的后盖结构中,所述后盖本体的后侧壁面上设有两个弧形凹槽。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后盖本体上设置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及第三电容,第一电容通过第一引脚分别与正极端子、负极端子连接,第二电容、第三电容分别与正极端子、负极端子连接,如此设置,使微电机转子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干扰可被多个电容所过滤,从而提高微电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第一碳刷件、第二碳刷件分别与正极端子、负极端子通过定位连接的方式进行安装,装配方便,固定牢靠,可有效提高微电机的装配生产效率;整体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装配方便、能有效降低微电机受到的电磁干扰,可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后盖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各元件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正极端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及图3所示,一种新型微电机的后盖结构,包括后盖本体1、正极端子2、负极端子3、第一电容4、第二电容5、第三电容6、第一碳刷件7及第二碳刷件8,所述后盖本体1中部设有轴孔10,所述后盖本体1左侧设有正极插座11,所述后盖本体1右侧设有负极插座12,所述正极端子2设于正极插座11内,所述负极端子3设于负极插座12内,所述第一碳刷件7与正极端子2连接,所述第二碳刷件8与负极端子3连接,且所述第一碳刷件7及第二碳刷件8分别位于轴孔10两侧。本实施例中,正极端子2可与外接电源的正极线连接,负极端子3可与外接电源的负极线连接,轴孔10两侧设置的第一碳刷件7及第二碳刷件8可与外接换向器的表面滑动接触,轴孔10上可装配滚珠轴承,便于与外接的换向器连接,以减少微电机转子的转动摩擦力。
如图1所示,所述后盖本体1前侧设有第一限位座13,所述第一电容4设于第一限位座13内,所述第一电容4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引脚41,其中一所述第一引脚41与正极端子2连接,另一所述第一引脚41与负极端子3连接,所述后盖本体1后侧设有第二限位座14,所述第二电容5及第三电容6分别设于第二限位座14两侧,所述第二电容5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引脚51,其中一所述第二引脚51与正极端子2连接,另一所述第二引脚51与后盖本体1的侧壁抵接,所述第三电容6两侧分别设有第三引脚61,其中一所述第三引脚61与负极端子3连接,另一所述第三引脚61与后盖本体1的侧壁抵接。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座13及第二限位座14的设置,可限制第一电容4、第二电容5及第三电容6发生移位,提高各个电容的安装稳定性。第一电容4通过第一引脚41分别与正极端子2、负极端子3连接,第二电容5、第三电容6分别与正极端子2、负极端子3连接,如此设置,使微电机转子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干扰可被多个电容所过滤,从而提高微电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如图1及图3所示,进一步的,所述正极插座11的右上方侧设有第三限位座15,所述负极插座12的左上方侧设有第四限位座16,所述第一碳刷件7设于第三限位座15与正极插座11之间,所述第二碳刷件8设于第四限位座16与负极插座12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一碳刷件7夹持设于正极插座11与第三限位座15之间,第二碳刷件7夹持设于负极插座12与第四限位座16之间,如此设置,可提高第一碳刷件7及第二碳刷件8的安装稳定性。
如图3所示,进一步的,所述正极插座11及负极插座12内分别设有通透的插槽110。
如图2、图4及图5所示,进一步的,所述正极端子2呈t字形结构,所述正极端子2的竖直部21贯穿于正极插座11内的插槽110,所述正极端子2竖直部21的底端设有便于与外接电源正极线连接的接线孔210,所述正极端子2竖直部21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插槽110卡扣连接的凸块结构211,所述正极端子2水平部22的左侧设有与第一引脚41连接的第一y型槽221,所述正极端子2水平部22的右侧设有与第二引脚51连接的第二y型槽222。本实施例中,接线孔210可与外接电源线连接,凸块结构211可与插槽110相互卡扣连接,便于安装,提高正极端子2的安装稳定性。第一电容4的第一引脚41可夹持嵌设在第一y型槽221内实现电性连接,第二电容5的第二引脚51可夹持嵌设在第二y型槽222内实现电性连接,连接方式简单方便,装配效率高。
如图5所示,进一步的,所述第二y型槽222往下延伸有一连接板23,所述连接板23嵌设于正极插座11与第三限位座15之间。
如图1及图4所示,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碳刷件7包括碳刷71及阻尼弹性片72,所述阻尼弹性片72的一端与碳刷71连接,所述阻尼弹性片72的另一端设有若干定位孔(未图示),所述连接板23上设有若干定位柱231,所述定位柱231分别与定位孔一一对应连接。本实施例中,阻尼弹性片72的设置,可使碳刷71获得一定的弹性力,使碳刷71始终与换向器保持在滑动接触的状态。阻尼弹性片72通过定位孔与连接板23上的定位柱231连接,如此设置,可提高正极端子2与第一碳刷件7之间的装配效率,方便安装。
如图3所示,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限位座15的侧壁上设有若干定位滑槽150,所述定位柱231嵌设于定位滑槽150内。本实施例中,定位滑槽150的设置,可提高正极端子2的安装稳定性,防止正极端子2在后盖本体1上发生侧移。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碳刷件8的结构与第一碳刷件7的结构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负极端子3的结构与正极端子2的结构相同。
如图2所示,进一步的,所述后盖本体1的后侧壁面上设有两个弧形凹槽17。本实施例中,与后盖本体1侧壁抵接的第二引脚51及第三引脚61可藏设于弧形凹槽17内,防止第二引脚51及第三引脚61外露而被折断。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后盖本体上设置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及第三电容,第一电容通过第一引脚分别与正极端子、负极端子连接,第二电容、第三电容分别与正极端子、负极端子连接,如此设置,使微电机转子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干扰可被多个电容所过滤,从而提高微电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第一碳刷件、第二碳刷件分别与正极端子、负极端子通过定位连接的方式进行安装,装配方便,固定牢靠,可有效提高微电机的装配生产效率;整体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装配方便、能有效降低微电机受到的电磁干扰,可推广使用。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新型微电机的后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盖本体、正极端子、负极端子、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一碳刷件及第二碳刷件,所述后盖本体中部设有轴孔,所述后盖本体左侧设有正极插座,所述后盖本体右侧设有负极插座,所述正极端子设于正极插座内,所述负极端子设于负极插座内,所述第一碳刷件与正极端子连接,所述第二碳刷件与负极端子连接,且所述第一碳刷件及第二碳刷件分别位于轴孔两侧;
所述后盖本体前侧设有第一限位座,所述第一电容设于第一限位座内,所述第一电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引脚,其中一所述第一引脚与正极端子连接,另一所述第一引脚与负极端子连接,所述后盖本体后侧设有第二限位座,所述第二电容及第三电容分别设于第二限位座两侧,所述第二电容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引脚,其中一所述第二引脚与正极端子连接,另一所述第二引脚与后盖本体的侧壁抵接,所述第三电容两侧分别设有第三引脚,其中一所述第三引脚与负极端子连接,另一所述第三引脚与后盖本体的侧壁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微电机的后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插座的右上方侧设有第三限位座,所述负极插座的左上方侧设有第四限位座,所述第一碳刷件设于第三限位座与正极插座之间,所述第二碳刷件设于第四限位座与负极插座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微电机的后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插座及负极插座内分别设有通透的插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微电机的后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端子呈t字形结构,所述正极端子的竖直部贯穿于正极插座内的插槽,所述正极端子竖直部的底端设有便于与外接电源正极线连接的接线孔,所述正极端子竖直部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插槽卡扣连接的凸块结构,所述正极端子水平部的左侧设有与第一引脚连接的第一y型槽,所述正极端子水平部的右侧设有与第二引脚连接的第二y型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微电机的后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y型槽往下延伸有一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嵌设于正极插座与第三限位座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微电机的后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碳刷件包括碳刷及阻尼弹性片,所述阻尼弹性片的一端与碳刷连接,所述阻尼弹性片的另一端设有若干定位孔,所述连接板上设有若干定位柱,所述定位柱分别与定位孔一一对应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微电机的后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限位座的侧壁上设有若干定位滑槽,所述定位柱嵌设于定位滑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微电机的后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碳刷件的结构与第一碳刷件的结构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微电机的后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端子的结构与正极端子的结构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微电机的后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本体的后侧壁面上设有两个弧形凹槽。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