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油型屏蔽电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5  11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油型屏蔽电机。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及世界各国对安全及环保要求越来越高,而屏蔽泵因其安全无泄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易燃、易爆等高危险场所。屏蔽电机是屏蔽泵的一部分,是屏蔽泵的动力,由于屏蔽泵中使用的屏蔽电机与泵为一体结构,而屏蔽电机的线圈在电机外壳内是裸露在气体中,线圈端部是屏蔽电机温度最高处,此处局部过热的温度只能通过线圈端部定子铁心进行散热,因线圈处空腔内充满空气,所以散热效果不好,因此电机可能发热影响电机功率,并且在线圈端部可能会有局部过热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现有技术屏蔽电机的线圈裸露在气体中,线圈端部是屏蔽电机温度最高处,此处局部过热的温度只能通过线圈端部定子铁心进行散热,因线圈处空腔内充满空气,所以散热效果不好,因此电机可能发热影响电机功率,并且在线圈端部可能会有局部过热情况,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充油型屏蔽电机,其独特的充油形式电机,能够使线圈端部的热量平均分配到充满空腔的液体中,可更好的对电机进行散热,避免局部过热并增加电机功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油型屏蔽电机,包括:转轴、电机外壳(7)、转子组件(9)、电机壳前盖(2)、电机壳后盖(4)、定子(6)、第一定子屏蔽板(1)、第二定子屏蔽板(5)、定子屏蔽套(3)、转子屏蔽套(12)、转子屏蔽板(13)和接线盒(8);

所述转轴设置在电机外壳(7)内,所述转轴上设置转子组件(9);所述转子组件(9)浸没在介质中,所述转子组件(9)上镶装有转子屏蔽套(12),所述转子组件(9)的两端分别设置转子屏蔽板(13),所述转子屏蔽板(13)固定在转轴上,所述转子屏蔽套(12)与转子屏蔽板(13)焊接在一起;

所述电机壳前盖(2)、电机壳后盖(4)、电机外壳(7)、定子(6)及接线盒(8)组成屏蔽电机定子组件;所述电机壳前盖(2)、电机壳后盖(4)通过止口与电机外壳(7)相连接,所述定子(6)镶装在电机外壳(7)内部;所述电机壳前盖(2)的端部设置第一定子屏蔽板(1),所述电机壳后盖(4)的端部设置第二定子屏蔽板(5);所述第一定子屏蔽板(1)和第二定子屏蔽板(5)分别与定子屏蔽套(3)焊接在一起,所述定子屏蔽套(3)镶装在定子组件内部;

所述电机壳前盖(2)与定子(6)之间形成第一空腔(10);所述电机壳后盖(4)、定子(6)及接线盒(8)之间形成第二空腔(11);所述第一空腔(10)和第二空腔(11)连通;所述第一空腔(10)和第二空腔(11)中填充变压器油。

优选的,所述第一定子屏蔽板(1)、第二定子屏蔽板(5)和屏蔽套(3)的内外均有密封垫,保证与泵组装后完全无泄漏。

优选的,所述接线盒(8)与定子(6)上缠绕的线圈的引接线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机壳前盖(2)、电机壳后盖(4)通过穿杠把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充油型屏蔽电机,其独特的充油形式屏蔽电机,能够将温度最高的线圈端部温度平均分配到充满空腔的变压器油中,可更好的对电机进行散热,并避免线圈端部局部过热,相同的电机设计,可增加其电机功率。特别适合由于水力效率,电机等各种损耗导致电机功率紧张等场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油型屏蔽电机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i部分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1、第一定子屏蔽板;2、电机壳前盖;3、定子屏蔽套;4、电机壳后盖;5、第二定子屏蔽板;6、定子;7、电机外壳;8、接线盒;9、转子组件;10、第一空腔;11、第二空腔;12、转子屏蔽套;13、转子屏蔽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内容。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油型屏蔽电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i部分的放大图。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油型屏蔽电机,包括:转轴、电机外壳7、转子组件9、电机壳前盖2、电机壳后盖4、定子6、第一定子屏蔽板1、第二定子屏蔽板5、定子屏蔽套3、转子屏蔽套12、转子屏蔽板13和接线盒8。

所述转轴设置在电机外壳7内,所述转轴上设置转子组件9;电机的转子腔中充满泵输送介质,所述转子组件9浸没在泵输送介质中,所述转子组件9上镶装有转子屏蔽套12,所述转子组件9的两端分别设置转子屏蔽板13,所述转子屏蔽板13通过氩弧焊焊接的形式固定在转轴上,所述转子屏蔽套12与转子屏蔽板13通过氩弧焊焊接在一起,从而保证整个转子组件9与泵输送介质隔离。

电机壳前盖2、电机壳后盖4、电机外壳7、定子6及接线盒8组成屏蔽电机定子组件;所述电机壳前盖2、电机壳后盖4通过止口与电机外壳7相连接,所述定子6镶装在电机外壳7内部;所述电机壳前盖2、电机壳后盖4通过穿杠把紧。所述电机壳前盖2的端部设置第一定子屏蔽板1,所述电机壳后盖4的端部设置第二定子屏蔽板5;所述第一定子屏蔽板1和第二定子屏蔽板5分别与定子屏蔽套3通过氩弧焊焊接在一起,所述定子屏蔽套3镶装在定子组件内部,使定子组件与介质完全隔离。所述第一定子屏蔽板1、第二定子屏蔽板5和屏蔽套3的内外均有密封垫,保证与泵组装后完全无泄漏。

所述电机壳前盖2与定子6之间形成第一空腔10;所述电机壳后盖4、定子6及接线盒8之间形成第二空腔11;所述第一空腔10和第二空腔11连通;第一空腔10和第二空腔11为定子空腔,第一空腔10和第二空腔11中填充变压器油。所述接线盒8与定子6上缠绕的线圈的引接线连接。

本实施例的定子组件与转子组件组成屏蔽电机。图1中箭头表示泵输送介质的循环路径,电机的定子组件通过定子屏蔽套与泵输送介质隔离,定子屏蔽套以内都充满了泵输送介质。在安装接线盒8前,在接线盒处注入变压器油,能够对电机更好的进行冷却,避免线圈端部局部过热,并能增加电机功率。在接线盒8与定子线圈接线后,安装在电机外壳7之前,通过接线盒处往电机内部灌入变压器油,使变压器油充满整个电机腔,常规设计线圈端部空腔充满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原来温度最高的线圈端部温度只能通过定子铁心散热,电机腔充满变压器油后,将温度最高的线圈端部温度平均分配到充满空腔的变压器油中,通过液体及固体散热,使散热效果更好,并且能够避免局部过热情况,同时能够提高电机功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充油型屏蔽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轴、电机外壳(7)、转子组件(9)、电机壳前盖(2)、电机壳后盖(4)、定子(6)、第一定子屏蔽板(1)、第二定子屏蔽板(5)、定子屏蔽套(3)、转子屏蔽套(12)、转子屏蔽板(13)和接线盒(8);

所述转轴设置在电机外壳(7)内,所述转轴上设置转子组件(9);所述转子组件(9)浸没在介质中,所述转子组件(9)上镶装有转子屏蔽套(12),所述转子组件(9)的两端分别设置转子屏蔽板(13),所述转子屏蔽板(13)固定在转轴上,所述转子屏蔽套(12)与转子屏蔽板(13)焊接在一起;

所述电机壳前盖(2)、电机壳后盖(4)、电机外壳(7)、定子(6)及接线盒(8)组成屏蔽电机定子组件;所述电机壳前盖(2)、电机壳后盖(4)通过止口与电机外壳(7)相连接,所述定子(6)镶装在电机外壳(7)内部;所述电机壳前盖(2)的端部设置第一定子屏蔽板(1),所述电机壳后盖(4)的端部设置第二定子屏蔽板(5);所述第一定子屏蔽板(1)和第二定子屏蔽板(5)分别与定子屏蔽套(3)焊接在一起,所述定子屏蔽套(3)镶装在定子组件内部;

所述电机壳前盖(2)与定子(6)之间形成第一空腔(10);所述电机壳后盖(4)、定子(6)及接线盒(8)之间形成第二空腔(11);所述第一空腔(10)和第二空腔(11)连通;所述第一空腔(10)和第二空腔(11)中填充变压器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油型屏蔽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子屏蔽板(1)、第二定子屏蔽板(5)和定子屏蔽套(3)的内外均有密封垫,保证与泵组装后完全无泄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油型屏蔽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盒(8)与定子(6)上缠绕的线圈的引接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油型屏蔽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壳前盖(2)、电机壳后盖(4)通过穿杠把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充油型屏蔽电机,包括:转轴、电机外壳、转子组件、电机壳前盖、电机壳后盖、定子、第一定子屏蔽板、第二定子屏蔽板、定子屏蔽套、转子屏蔽套、转子屏蔽板和接线盒;所述转轴设置在电机外壳内,转轴上设置转子组件;转子组件浸没在介质中,所述转子组件上镶装有转子屏蔽套,转子组件的两端分别设置转子屏蔽板,所述转子屏蔽板固定在转轴上,所述转子屏蔽套与转子屏蔽板焊接在一起;所述电机壳前盖、电机壳后盖、电机外壳、定子及接线盒组成屏蔽电机定子组件;所述电机壳前盖的端部设置第一定子屏蔽板,所述电机壳后盖的端部设置第二定子屏蔽板。本实用新型能够更好的对电机进行散热,增加电机功率。

技术研发人员:杨春兰;邹立莉;周鑫;赵丽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大连海密梯克泵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10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3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