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机减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震装置、电机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机,俗称“马达”,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电磁装置。它的主要作用是产生驱动转矩,作为用电器或各种机械的动力源。
目前,电机的组成零部件主要包括电机本体、电机支架以及电机机壳,其中,安装支架与电机壳体之间的连接一般为直接接触的刚性连接,减震效果差。在电机带负载工作的过程中,由于电机自身运转会产生震动,所以零部件之间会相互撞击,这不仅会影响电机中上各零部件的使用寿命,而且还会产生较大的噪音。此外,应用了电机的电子设备由于是与电机有直接接触的,因此电子设备内的其它器件也会随着电机而震动,长时间下,这种震动会使电子设备内的其它器件松动、脱落,影响产品的正常使用。
故,对现有的电机进行进一步地技术革新,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震装置、电机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减震装置,包括支架和机壳,所述支架上设有可供电机输出轴穿设的第一开口;
所述机壳上设有第二开口和用于固定所述机壳的连接孔,所述支架位于所述第二开口中,且通过第一减震圈与所述机壳连接;
所述连接孔内嵌设有第二减震圈。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装置中,所述第一减震圈和所述第二减震圈均由橡胶、硅胶或减震塑料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装置中,所述第一减震圈的外圈侧面设有与所述机壳连接的第一连接槽;
所述第一减震圈的内圈侧面设有与所述支架连接的第二连接槽。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装置中,所述第二减震圈的外圈侧面设有与所述机壳连接的第三连接槽;
所述第二减震圈的内圈侧面设有防滑纹。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装置中,所述第一减震圈通过胶粘的方式分别与所述机壳、所述支架连接为一体。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装置中,所述第二减震圈通过胶粘的方式与所述机壳连接为一体。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装置中,所述连接孔设置有若干个;
若干个所述连接孔均匀间隔分布在所述机壳上。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装置中,所述第二减震圈的外径大于所述连接孔的直径。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包括电机主体和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减震装置;
所述电机主体包括电机输出轴和用于驱动所述电机输出轴转动的电驱部件;
所述电机输出轴穿设于所述减震装置的第一开口中。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电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减震装置、电机及电子设备,通过在支架与机壳之间设置第一减震圈,且在所述机壳的连接孔内设置第二减震圈,可起到逐级减震的作用,大幅减少电机工作时传递给机壳和设备的震动,具有较好的减震降噪效果,可有效提高电机工作的稳定性,延长了电机和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震装置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震装置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震装置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
支架1,机壳2,第一减震圈3,第二减震圈4,电机输出轴5,电驱部件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在”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此外,术语“长”“短”“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展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原件必须具有此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进行操作,以此不能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有鉴于现有的电机存在的减震效果差的缺陷,本申请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望能对现有的电机进行进一步地技术革新,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实用新型。
请参考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减震装置,包括支架1和机壳2,所述支架1上设有可供电机输出轴5穿设的第一开口;
所述机壳2上设有第二开口和用于固定所述机壳2的连接孔,所述支架1位于所述第二开口中,且通过第一减震圈3与所述机壳2连接;
所述连接孔内嵌设有第二减震圈4。
其中,所述第一减震圈3和所述第二减震圈4均由橡胶、硅胶或减震塑料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述第一减震圈3是设置在所述支架1与所述机壳2之间的,而电机主体是与所述支架1连接的,因此当电机主体带负载工作而产生震动时,由于所述第一减震圈3的存在,最终从所述支架1传递到所述机壳2上的震动得以大幅减少,此为一次减震;所述连接孔中的第二减震圈4则进一步地减少机壳2传递给设备中其它器件的震动,此为二次减震,由此能够起到优秀的的减震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震圈3的外圈侧面设有与所述机壳2连接的第一连接槽;
所述第一减震圈3的内圈侧面设有与所述支架1连接的第二连接槽。
所述第二减震圈4的外圈侧面设有与所述机壳2连接的第三连接槽;所述第二减震圈4的内圈侧面设有防滑纹。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连接槽的槽型需要与所述第二开口的形状适配,所述第二连接槽的槽型需要与所述支架1的外圈边沿的形状适配,所述第三连接槽的槽型需要与所述连接孔的形状适配。所述防滑纹的设置是为了增加与连接到所述连接孔的零部件的摩擦力,使得该零部件不容易从所述连接孔中脱出,当然还可以通过胶粘的方式将该零部件固定于所述连接孔中。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震圈3通过胶粘的方式分别与所述机壳2、所述支架1连接为一体。
所述第二减震圈4通过胶粘的方式与所述机壳2连接为一体。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方式有很多种,除了本实施例指出的胶粘外,还包括加压、热熔和螺纹连接等,而胶粘只是其中较为常用且操作较为便捷的一种连接方式而已。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孔设置有若干个;
若干个所述连接孔均匀间隔分布在所述机壳2上。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孔的设置数目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的,即要看与机壳2连接的零部件有多少个。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四个连接孔为例,则相应的,第二减震圈4也为四个。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减震圈4的外径大于所述连接孔的直径。需要说明的是,将所述第二减震圈4的外径设计得比所述连接孔的直径稍大,可使得当所述第二减震圈4嵌设于所述连接孔时,所述第二减震圈4会对所述连接孔产生一个扩张力,从而加固所述第二减震圈4与所述连接孔之间的连接。
尽管本文中较多的使用了诸如第一减震圈,第二减震圈,机壳,支架,连接孔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故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想要保护的范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减震装置,通过在支架与机壳之间设置第一减震圈,且在所述机壳的连接孔内设置第二减震圈,可起到逐级减震的作用,大幅减少电机工作时传递给机壳和设备的震动,具有较好的减震降噪效果,可有效提高电机工作的稳定性,延长了电机和设备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二
请参考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包括电机主体和如上述实施例一所述的减震装置;
所述电机主体包括电机输出轴5和用于驱动所述电机输出轴5转动的电驱部件6;
所述电机输出轴5穿设于所述减震装置的第一开口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机,通过在支架与机壳之间设置第一减震圈,且在所述机壳的连接孔内设置第二减震圈,可起到逐级减震的作用,大幅减少电机工作时传递给机壳和设备的震动,具有较好的减震降噪效果,可有效提高电机工作的稳定性,延长了电机和设备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二所述的电机。
其中,所述电子设备可以是加湿器、净化器等机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通过在支架与机壳之间设置第一减震圈,且在所述机壳的连接孔内设置第二减震圈,可起到逐级减震的作用,大幅减少电机工作时传递给机壳和设备的震动,具有较好的减震降噪效果,可有效提高电机工作的稳定性,延长了电机和设备的使用寿命。
至此,以说明和描述的目的提供上述实施例的描述。不意指穷举或者限制本公开。特定的实施例的单独元件或者特征通常不受到特定的实施例的限制,但是在适用时,即使没有具体地示出或者描述,其可以互换和用于选定的实施例。在许多方面,相同的元件或者特征也可以改变。这种变化不被认为是偏离本公开,并且所有的这种修改意指为包括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提供示例实施例,从而本公开将变得透彻,并且将会完全地将该范围传达至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为了透彻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阐明了众多细节,诸如特定零件、装置和方法的示例。显然,对于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不需要使用特定的细节,示例实施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而且两者都不应当解释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在某些示例实施例中,不对公知的工序、公知的装置结构和公知的技术进行详细地描述。
在此,仅为了描述特定的示例实施例的目的使用专业词汇,并且不是意指为限制的目的。除非上下文清楚地作出相反的表示,在此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和“该”可以意指为也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和“具有”是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因此指定存在所声明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不排除存在或额外地具有一个或以上的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其组合。除非明确地指示了执行的次序,在此描述的该方法步骤、处理和操作不解释为一定需要按照所论述和示出的特定的次序执行。还应当理解的是,可以采用附加的或者可选择的步骤。
当元件或者层称为是“在……上”、“与……接合”、“连接到”或者“联接到”另一个元件或层,其可以是直接在另一个元件或者层上、与另一个元件或层接合、连接到或者联接到另一个元件或层,也可以存在介于其间的元件或者层。与此相反,当元件或层称为是“直接在……上”、“与……直接接合”、“直接连接到”或者“直接联接到”另一个元件或层,则可能不存在介于其间的元件或者层。其他用于描述元件关系的词应当以类似的方式解释(例如,“在……之间”和“直接在……之间”、“相邻”和“直接相邻”等)。在此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该相关联的所罗列的项目的一个或以上的任一和所有的组合。虽然此处可能使用了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以描述各种的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这些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不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可以只用于将一个元件、组件、区域或部分与另一个元件、组件、区域或部分区分。除非由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在此使用诸如术语“第一”、“第二”及其他数值的术语不意味序列或者次序。因此,在下方论述的第一元件、组件、区域、层或者部分可以采用第二元件、组件、区域、层或者部分的术语而不脱离该示例实施例的教导。
空间的相对术语,诸如“内”、“外”、“在下面”、“在……的下方”、“下部”、“上方”、“上部”等,在此可出于便于描述的目的使用,以描述如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和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或者特征之间的关系。空间的相对术语可以意指包含除该图描绘的取向之外该装置的不同的取向。例如如果翻转该图中的装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元件或者特征的下方”或者“在元件或者特征的下面”的元件将取向为“在其他元件或者特征的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的下方”可以包含朝上和朝下的两种取向。该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取向(旋转90度或者其他取向)并且以此处的空间的相对描述解释。
1.一种减震装置,包括支架和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设有可供电机输出轴穿设的第一开口;
所述机壳上设有第二开口和用于固定所述机壳的连接孔,所述支架位于所述第二开口中,且通过第一减震圈与所述机壳连接;
所述连接孔内嵌设有第二减震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圈和所述第二减震圈均由橡胶、硅胶或减震塑料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圈的外圈侧面设有与所述机壳连接的第一连接槽;
所述第一减震圈的内圈侧面设有与所述支架连接的第二连接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震圈的外圈侧面设有与所述机壳连接的第三连接槽;
所述第二减震圈的内圈侧面设有防滑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圈通过胶粘的方式分别与所述机壳、所述支架连接为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震圈通过胶粘的方式与所述机壳连接为一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设置有若干个;
若干个所述连接孔均匀间隔分布在所述机壳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震圈的外径大于所述连接孔的直径。
9.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主体和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减震装置;
所述电机主体包括电机输出轴和用于驱动所述电机输出轴转动的电驱部件;
所述电机输出轴穿设于所述减震装置的第一开口中。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机。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