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百叶帘,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使叶片闭合良好的百叶帘。
背景技术:
常见的百叶帘,大多具有上梁、下梁以及设置于上梁及下梁之间的多个叶片。其操作模式包含升降开合及改变叶片角度,升降开合可以改变整体叶片遮蔽的范围,改变叶片角度则可以调节叶片与叶片之间的间隙大小以调整光线穿过的程度。
然而现有百叶帘,尤其是无外露操作拉绳的百叶帘,在调节叶片与叶片之间的间隙时,往往无法达到完全闭合的状态,亦即无法达到完全遮光的效果。例如:仅具有传统梯绳的百叶帘,叶片容易有左右排列不整齐的情况发生,在将叶片完全闭合时,会在左右两侧产生不规则的漏光缝隙;又例如:同时具有梯绳及升降绳的百叶帘,当百叶帘被完全展开后,升降绳的长度即被固定而不再改变,此时若要将叶片翻转至完全闭合的位置,升降绳的固定长度将对下梁的翻转产生限制,尤其是升降绳配置在叶片前、后的百叶帘,其前、后升降绳在帘体完全展开后长度即固定,之后再进一步使梯绳的两条经线产生上下的错位动作、以期将叶片翻转至完全闭合位置时,由于升降绳的长度不会随梯绳的两条经线的上下错位而产生变化,使得下梁因此受升降绳的固定长度所限制而无法随梯绳翻转至完全闭合位置,连带影响靠近下梁位置的叶片也无法随梯绳翻转至完全闭合位置,使叶片闭合效果不如预期。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种百叶帘,其能在调整叶片角度的过程中使帘体的下端部随同叶片的转动而全程转动,亦即使帘体的下端部不受拉绳长度固定的限制,以解决现有百叶帘的叶片闭合不良及产生漏光现象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出一种百叶帘,包括:一壳座、一帘体、一叶片角度调整装置及一第一拉绳。此壳座概呈长方体,并定义有一长轴及与此长轴垂直相交并位于同一水平面的一短轴,以及与此长轴垂直相交并与前述水平面的法线相同方向的一纵轴,其中,长轴通过壳座的左右两端,短轴通过壳座的前后两侧,纵轴通过壳座的上下两侧。帘体设置于壳座的下方,此帘体包含多个叶片及一下端部,下端部位于叶片的最下方并与壳座对应设置。叶片角度调整装置包含一转轴组及一梯绳组,转轴组设置于壳座内并平行长轴方向设置,梯绳组包括至少二梯绳,且各梯绳分别具有一前经线、一后经线分别以平行纵轴的方向间隔设置,前经线及后经线之间有多条纬线间隔地设置而使各梯绳呈梯格状;各叶片分别地对应设置于各纬线上,使叶片于前经线及后经线之间沿平行于纵轴的方向由壳座往下间隔地排列,前经线及后经线分别连接于转轴组而受转轴组的驱动沿纵轴的方向产生相对移动,以带动叶片转动。第一拉绳通过叶片的前侧和后侧的其中一侧,此第一拉绳的上端与转轴组连动设置,且第一拉绳的下端连接帘体的下端部;当转轴组被驱转时,第一拉绳与梯绳组中位在与第一拉绳同侧的前经线或后经线,会随同转轴组被驱转的过程而全程同动地从壳座被释出或被收入壳座,且叶片及下端部随转轴组的转动而全程同动地转动。
较佳地,在一实施例中,有至少一梯绳具有多个耳圈设置在前经线及后经线的其中之一,且各叶片分别具有一穿孔各别对应各耳圈,前述的第一拉绳沿平行于纵轴的方向依序通过已穿过所对应的穿孔后的各耳圈,以限制叶片沿平行于长轴的方向相对梯绳组位移。
较佳地,在一实施例中,转轴组包含一转轴、一第一转动件、一第二转动件及一第三转动件,转轴设置于壳座内并平行长轴的方向配置,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及第三转动件分别与转轴连动设置。梯绳的前经线的上端与后经线的上端分别连接于第一转动件,另一梯绳的前经线的上端与后经线的上端分别连接于第二转动件,第一拉绳的上端连接于第三转动件。当转轴被驱转时,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及第三转动件随转轴的转动而转动。
较佳地,在一实施例中,百叶帘更包含一第二拉绳,此第二拉绳相对于第一拉绳设置而通过叶片的前侧和后侧的其中另一侧,且第二拉绳的上端与转轴组连动设置,第二拉绳的下端连接帘体的下端部;当转轴组被驱转时,第二拉绳与梯绳组中位在与第二拉绳同侧的前经线或经线随同转轴组被驱转的过程而全程同动地从壳座被释出或被收入壳座。
较佳地,在一实施例中,转轴组包含一转轴、一第一转动件、一第二转动件、一第三转动件及一第四转动件,一梯绳的前经线的上端及后经线的上端与第一转动件连动设置,另一梯绳的前经线的上端及后经线的上端与第二转动件连动设置,第一拉绳的上端与第三转动件连动设置,第二拉绳的上端与第四转动件连动设置;当转轴被驱转时,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第三转动件及第四转动件随转轴的转动而转动。
较佳地,在一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三转动件与第一转动件一体成形而构成一第一转筒;或者前述的第三转动件、第四转动件与第一转动件一体成形而构成第一转筒;或者前述的第三转动件与第一转动件一体成形而构成第一转筒,第二转动件与第四转动件一体成形而构成第二转筒。
较佳地,在一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一转筒中,第三转动件及第四转动件相接;第一拉绳的上端与第二拉绳的上端相连接,且其中一梯绳的前经线及后经线分别以不可移动的方式设置于第一转动件,第一拉绳邻近其上端的区段以不可相对第三转动件移动的方式绕经第三转动件,第二拉绳邻近其上端的区段以不可相对第四转动件移动的方式卷绕于第四转动件;当转轴被驱转时,第一转筒带动第一拉绳及第二拉绳随同产生相对移动的前经线及后经线而产生相对移动。
较佳地,在一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一拉绳的上端与第二拉绳的上端相连接,且第一拉绳绕经第三转动件,第二拉绳绕经第四转动件;当转轴被驱转时,第一拉绳及第二拉绳随同产生相对移动的前经线及后经线而产生相对移动。
较佳地,在一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三转动件及第四转动件一体成形而形成一拉绳转筒;此第一拉绳的上端与第二拉绳的上端相连接,且第一拉绳邻近其上端的区段及第二拉绳邻近其上端的区段卷绕于拉绳转筒;当转轴被驱转时,拉绳转筒、第一转动件及第二转动件随转轴转动以带动梯绳组的前经线与后经线产生相对移动,同时带动第一拉绳及第二拉绳产生相对移动。
较佳地,在一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一转筒具有一第一筒身及一第一轴孔,第一轴孔贯通第一筒身,转轴穿设第一轴孔,且转轴的截面轮廓与第一轴孔的孔形相对应且非为圆形;一第一限位槽及一第二限位槽于第一筒身上沿着平行长轴的方向设置,且第一限位槽与第二限位槽分别位在第一筒身的相反两侧;梯绳的前经线的上端卡固于第一限位槽,梯绳的后经线的上端及第一拉绳的上端卡固于第二限位槽。
较佳地,在一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一限位槽及第二限位槽分别为一端开口且一端封闭的狭槽,且第一限位槽的开口位在第一筒身的一端,第二限位槽的开口位在第一筒身的另一端
较佳地,在一实施例中,前述的叶片角度调整装置还包含一转向机构及一控制件,转向机构位于壳座内并连接转轴,控制件外露于壳座,且控制件用以驱使转向机构作动以带动转轴转动。
较佳地,在一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一转筒具有一第一筒身及一第一轴孔,第一轴孔贯通第一筒身,转轴穿设第一轴孔,且转轴的截面轮廓与第一轴孔的孔形相对应且非为圆形;一第一限位槽及一第二限位槽于第一筒身上沿着平行长轴的方向设置,且第一限位槽与第二限位槽分别位在第一筒身的相反两侧;梯绳的前经线的上端卡固于第一限位槽,梯绳的后经线的上端卡固于第二限位槽,且第一拉绳的上端卡固于第一限位槽及第二限位槽其中之一。
较佳地,在一实施例中,百叶帘更包含一升降装置设置于下端部,且第一拉绳的下端及第二拉绳的下端连接于升降装置;当下端部沿纵轴的方向移动时,升降装置随下端部的移动而同步释出或收取第一拉绳与第二拉绳。
较佳地,在一实施例中,前述的升降装置包含一动力组件及一卷绳组件,动力组件与卷绳组件连动设置,第一拉绳的下端与第二拉绳的下端分别连接于卷绳组件;当下端部沿纵轴的方向移动时,动力组件驱动卷绳组件释出或收取第一拉绳及第二拉绳。
较佳地,在一实施例中,前述的动力组件包含一驱动轮、一涡卷弹簧及一储簧轴,驱动轮与储簧轴平行且间隔配置,且涡卷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并卷绕于驱动轮及储簧轴;卷绳组件包含至少一卷绳轮,第一拉绳的下端及第二拉绳的下端分别连接于至少一卷绳轮,且驱动轮与至少一卷绳轮连动设置;当下端部沿纵轴的方向向下移动时,至少一卷绳轮转动地同步释出第一拉绳及第二拉绳,且驱动轮同步地受至少一卷绳轮的转动所驱转,使涡卷弹簧从储簧轴释出并卷绕于驱动轮;当下端部沿纵轴方向向上移动时,涡卷弹簧从驱动轮释出并卷绕于储簧轴,使驱动轮同步地带动至少一卷绳轮卷收第一拉绳及第二拉绳。
承上所述,依本实用新型的百叶帘,其可具有下述优点:
透过第一拉绳与梯绳的耳圈配合,可以防止叶片沿平行于长轴的方向左右位移,而不会发生左右排列参差不齐的情形,避免叶片在完全闭合时从帘体的左右两侧产生不规则的漏光现象。
借由前述的结构配置,第一拉绳(及第二拉绳)可以在转轴被转动的同时,全程随同梯绳的前经线及后经线一起产生相应的上下错位移动,使得在调整叶片角度的过程中,下端部(下梁)会随着全程转动,以避免因拉绳长度固定而导致的叶片闭合不良的现象发生。并且,进一步达到在调整叶片角度时使下端部(下梁)可以和缓流畅地随叶片一起改变角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百叶帘的正视图,揭示帘体呈完全展开且叶片角度呈水平的状态。
图2为图1的立体图,揭示帘体完全展开的百叶帘的不同视角。
图3为图1的背面立体视角的局部示意图,揭示第一拉绳通过已穿过叶片穿孔的梯绳耳圈的配置。
图4为图2移除下端部外壳的示意图,揭示升降装置设置于下端部的配置。
图5为图4的升降装置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百叶帘的帘体呈完全收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7为图1所示的帘体呈完全展开状态时的升降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的帘体呈完全收合状态时的升降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9为图1的局部示意图,揭示部分的叶片角度调整装置。
图10为图1的局部左视图。
图11为图10的局部立体图,揭示第一转筒与梯绳及拉绳组的配置。
图12为图11的第一转筒的立体图。
图13为图11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14为图13的第一转筒的立体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百叶帘的帘体叶片呈前下后上完全闭合状态的正视图。
图16为图15的立体图,揭示帘体叶片呈前下后上完全闭合状态的百叶帘的不同视角。
图17为图15的局部左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百叶帘的帘体叶片呈前上后下完全闭合状态的正视图。
图19为图18的立体图,揭示帘体叶片呈前上后下完全闭合状态的百叶帘的不同视角。
图20为图18的局部左视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百叶帘的局部示意图,揭示帘体呈完全展开且叶片角度呈水平时的转轴组的配置。
图22为图21的左视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百叶帘的局部左视图,揭示帘体叶片呈前下后上完全闭合状态时的转轴组的配置。
图2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百叶帘的局部左视图,揭示帘体叶片呈前上后下完全闭合状态时的转轴组的配置。
图2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百叶帘的局部立体图,揭示叶片角度调整装置的转轴组的配置。
图26为图25的局部正视图,揭示第一转动件及拉绳转筒的配置。
图27为图26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28为图27的局部示意图,揭示第一转动件及拉绳转筒的配置。
图29a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百叶帘的局部左视图,揭示帘体呈完全展开且叶片角度呈水平时的转轴组的配置。
图29b为图29a的右视图。
图30a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百叶帘的局部左视图,揭示帘体叶片呈前下后上完全闭合状态时的转轴组的配置。
图30b为图30a的右视图。
图31a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百叶帘的局部左视图,揭示帘体叶片呈前上后下完全闭合状态时的转轴组的配置。
图31b为图31a的右视图。
图32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百叶帘的局部示意图,揭示帘体呈完全展开且叶片角度呈水平时的转轴组的配置。
图33为图32的左视图。
图3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百叶帘的局部左视图,揭示帘体叶片呈前下后上完全闭合状态时的转轴组的配置。
图35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百叶帘的局部左视图,揭示帘体叶片呈前上后下完全闭合状态时的转轴组的配置。
其中,附图标记:
10壳座
11长轴
12短轴
13纵轴
20帘体
21叶片
211穿孔
22下端部
30叶片角度调整装置
31转轴组
311转轴
312第一转筒
312a第一转动件
312b第二转动件
312c第三转动件
312d第四转动件
3121第一筒身
3122第一轴孔
3123第一限位槽
3124第二限位槽
313第二转筒
32梯绳组
321、322梯绳
321a、322a前经线
321b、322b后经线
321c纬线
321d耳圈
321e挡止件
323绳锚
33转向机构
34控制件
40拉绳组
40a、41a、42a、43a第一拉绳
40b、41b、42b、43b第二拉绳
40c第三拉绳
40d第四拉绳
41c接合件
42e挡止件
50升降装置
51动力组件
511驱动轮
512储簧轴
513涡卷弹簧
52卷绳组件
521、522卷绳轮
60安装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如后。首先请参阅图1及图2,百叶帘包含一壳座10、一帘体20、一叶片角度调整装置30及一拉绳组40。此壳座10大致呈中空的长方体,其内部具有容置空间,并在此定义一长轴11通过壳座10的左右两端,一短轴12与长轴11垂直相交并位在相同的水平面,且此短轴12通过壳座10的前后两面,一纵轴13平行于长轴11与短轴12相交的水平面的法线方向,亦即通过壳座10的上下两面;换句话说,长轴11、短轴12及纵轴13分别平行于壳座10的长、宽、高三个方向。
帘体20设置于壳座10的下方,此帘体20包含多个叶片21及一下端部22,下端部22位于多个叶片21的最下方并与壳座10对应设置。帘体20的下端部22可以是仅为一长板体或类似于叶片21的结构,也可以是类似于本实施例所揭示的壳座10而为中空的长方体,并可于其内设置所需的机构或配重,端视产品的需求而定。
叶片角度调整装置30包含转轴组31、梯绳组32、转向机构33及控制件34,转轴组31设置于壳座10的容置空间中并沿着平行于长轴11的方向配置;梯绳组32则包括二梯绳321、322彼此间隔设置,以图1及图2左侧的梯绳321为例,并搭配参阅图10,梯绳321具有前经线321a及后经线321b以平行于纵轴13的方向并垂直于短轴12的方向间隔设置,前经线321a及后经线321b之间沿着平行于纵轴13的方向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纬线321c,使梯绳321呈现梯格状;每一纬线321c上各承置一叶片21,使多个叶片21在前经线321a及后经线321b之间沿平行于纵轴13的方向由壳座10往下间隔地排列;控制件34连接转向机构33,且转向机构33连接转轴组31,借由操作控制件34可以驱动转向机构33作动,进而带动转轴组31以驱使梯绳组32改变叶片21的遮光角度。需说明的是,为使百叶帘的叶片能被稳妥的撑持,梯绳组一般都配置至少二条的梯绳,并视帘体的宽度增加梯绳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是以图1中左侧的梯绳321及右侧的梯绳322表示,但不为所限,且图1右侧的梯绳322的结构配置与左侧梯绳321相仿,在此不另说明。
再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14,各图分别揭示本实施例的百叶帘的各结构细节。先定义帘体20具有前侧及后侧,前侧及后侧的延伸面与短轴12的延伸线相交并平行于长轴11及纵轴13,拉绳组40包含一第一拉绳40a通过帘体20的叶片21的后侧而与其中一梯绳321的后经线321b相邻(如图10及图11所示);值得说明的是,此梯绳321的后经线321b可以进一步但不限于地设置有多个耳圈321d,而各叶片21亦可进一步但不限于地设置有穿孔211分别对应各耳圈321d,将各耳圈321d分别穿过所对应的叶片21的穿孔211后,第一拉绳40a再依序通过该些已穿过穿孔211的耳圈321d(如图3所示),由此可以限制各叶片21沿着平行于长轴11的方向相对梯绳321移动,即可有效避免叶片21排列成左右参差不齐而导致在闭合时产生不规则漏光的现象。
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的转轴组31的配置,在本实施例中,转轴组31所包含的转轴311呈长杆状,其截面轮廓非为圆形,且此转轴组31还包含套设在转轴311上的第一转动件312a及第二转动件312b,梯绳组32中的梯绳321的上端连接于第一转动件312a,下端借由一绳锚323而固定于下端部22;而另一梯绳322的上端则连接于第二转动件312b,同样的,下端亦借由一绳锚323而固定于下端部22。另有一第三转动件312c邻近第一转动件312a而同样套设在转轴311上(如图2所示),以图1及图2的左侧为例,梯绳321的前经线321a及后经线321b连接在第一转动件312a上,第一拉绳40a连接在第三转动件312c上,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转动件312a及第三转动件312c为一体成形而构成一第一转筒312(如图11及图12所示)。
具体说明本实施例中第一转筒312的结构:此第一转筒312具有第一筒身3121及第一轴孔3122,第一轴孔3122贯通第一筒身3121并供转轴311穿过,第一轴孔3122的孔形呈非圆形,其孔形与转轴311的截面轮廓及尺寸相配合,使转轴311的转动可以带动第一转筒312同步转动;进一步地,在第一筒身3121上大致沿着平行于长轴11的方向设有一第一限位槽3123及一第二限位槽3124,此第一限位槽3123与第二限位槽3124分别位在第一筒身3121的相反两侧,其中,第一限位槽3123及第二限位槽3124分别为一端开口且一端封闭的狭槽,且第一限位槽3123的开口位在第一筒身3121的一端,而第二限位槽3124的开口位在第一筒身3121的另一端(如图12及图14所示)。梯绳321的前经线321a的上端可借由一挡止件321e而卡固于第一限位槽3123,后经线321b及第一拉绳40a的上端则可借由另一挡止件321e卡固于第二限位槽3124。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挡止件321e是以夹扣表示,但不以此为限,挡止件亦可为拉绳40a或梯绳321的前经线321a及后经线321b自身形成的绳结或其他可供拉绳40a及梯绳321的上端卡抵于第一及第二限位槽3123、3124的结构或零件。又,第一限位槽3123及第二限位槽3124分别为一端封闭及一端开口的狭槽,且开口分别位在第一筒身3121的不同端,但不为所限,第一限位槽3123及第二限位槽3124亦可为孔型或两端开口的夹槽,或限位槽的开口亦可位在第一筒身3121的同一端。
复请参阅图3到图8,在本实施例中,拉绳组40还可进一步包含一第二拉绳40b、一第三拉绳40c及一第四拉绳40d,第二拉绳40b与第一拉绳40a相对设置而位在帘体20的叶片21的前侧,第三拉绳40c及第四拉绳40b则邻近梯绳322并分别位在帘体20的叶片21的后侧和前侧(如图3所示)。其中,第二拉绳40b的上端随梯绳321的前经线321a一起卡固于第一转筒312的第一限位槽3123(如图10到图14所示)。同样的,如图2所示,第三拉绳40c及第四拉绳40d则分别随梯绳322的后经线322b和前经线322a卡固于第二转筒313。同于第一转筒312,第二转筒313可以但不限于由第二转动件312b及一第四转动件312d一体成形所构成,而至少第三拉绳40c或第四拉绳40d其中之一或二者的上端即对应该第四转动件312d设置。
此处的各拉绳40b、40c、40d,可以经设计而同于前述的第一拉绳40a,搭配所对应的梯绳321、322而用于限制叶片21的左右移动,也可以作为控制帘体20上下收合的升降拉绳使用。当要将各拉绳40a、40b、40c、40d作为控制帘体20上下收合的升降拉绳使用时,则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百叶帘还可以包含有一升降装置50设置于帘体20的下端部22,且第一拉绳40a、第二拉绳40b、第三拉绳40c及第四拉绳40d的下端分别连接于此升降装置50。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的升降装置50包含一动力组件51及一卷绳组件52,其中,动力组件51包含一驱动轮511、一储簧轴512及一涡卷弹簧513,驱动轮511与储簧轴512相互平行且彼此间隔设置,涡卷弹簧513的两端分别连接驱动轮511及储簧轴512,且涡卷弹簧513以s形方式卷绕于驱动轮511及储簧轴512。卷绳组件52包含二卷绳轮521、52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拉绳40a及第二拉绳40b的下端卷绕于卷绳轮521,第三拉绳40c及第四拉绳40d的下端则卷绕于卷绳轮522,其中驱动轮511、卷绳轮521及卷绳轮522分别具有可彼此啮合的齿盘,使得驱动轮511、卷绳轮521及卷绳轮522得以彼此连动。
当百叶帘呈现如图1所示的沿着平行于纵轴13的方向被完全展开时,大部分的涡卷弹簧513被卷绕在驱动轮511上以蓄积能量,展开帘体20(即下端部22向下移动)的过程中,驱动轮511会通过齿盘带动卷绳轮521及卷绳轮522分别以一方向转动,使得大部分的第一拉绳40a及第二拉绳40b从卷绳轮521释出、大部分的第三拉绳40c及第四拉绳40d从卷绳轮522释出(如图7所示);而当使用者沿着平行于纵轴13的方向向上推动下端部22以将帘体20收合至如图6所示的状态时,过程中,原本绕在驱动轮511上的涡卷弹簧513会逐渐卷绕回储簧轴512并释放能量,同时,反向转动的驱动轮511将带动卷绳轮521及卷绳轮522分别以别于帘体20展开时的另一方向转动以将第一拉绳40a、第二拉绳40b、第三拉绳40c及第四拉绳40d分别卷绕于所对应的卷绳轮521及卷绳轮522上(如图8所示)。然而,升降装置50的配置为现有技术,不限于本实施例揭露的态样,动力组件51及卷绳组件52中所包含的构件数量亦可视需求增减,凡设置在下端部22且能随下端部22的升降而卷收或释出拉绳的机构均应属等效的技术。
重要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虽一并揭示了第一拉绳40a、第二拉绳40b、第三拉绳40c及第四拉绳40d,但仅为示例而非限制,就实现本实用新型所欲达成的目的而言,并非全数的拉绳均必须同时存在;例如,欲达到限制叶片21左右位移并可使下端部22升降的目的,仅第一拉绳40a搭配升降装置50即可;但若考虑下端部22升降时的稳定性及在调整叶片21角度时下端部22的俯仰角度变化,也可以采第一拉绳40a搭配第二拉绳40b或搭配第四拉绳40d,使拉绳相对帘体20呈前后设置(但不一定要对面配置),即可确保下端部22不会前倾或后仰。又,若将第二拉绳40b及第四拉绳40d位置交换,第一转筒312则可被理解为由第一转动件312a、第三转动件312c及第四转动件312d一体成形所构成,但其整体结构同于前述的第一转筒312。换句话说,当拉绳与梯绳相邻时,例如:第一拉绳40a靠近梯绳321,或第一拉绳40a及第二拉绳40b(或第四拉绳40d)靠近梯绳321,则其上端可以共享一体的第一转筒312;此时,第一转筒312可以是第一转动件312a及第三转动件312c所构成,也可以是第一转动件312a、第三转动件312c及第四转动件312d所构成;若拉绳分别对应二梯绳,亦即第一拉绳40a邻近梯绳321,第二拉绳40b取代第四拉绳40d而邻近梯绳322,则第一转筒312由第一转动件312a及第三转动件312c所构成,第二转筒313由第二转动件312b及第四转动件312d所构成。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转筒312与第二转筒312同样套设于转轴311而为同轴设置,但不为所限,各转动件312a、312b、312c、312d或各转筒312、313也可偏离转轴311设置,惟须受转轴311连动为必要。
以下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百叶帘于叶片闭合时各构件的作动关系。如图2及图9所示,转向机构33连接转轴311,控制件34以一长棒表示,其一端连接转向机构33且另一端凸伸于壳座10外,以供使用者操作。其中,转向机构33的结构配置为现有技术且非为本实用新型所请标的,在此不另赘述,惟可以理解的是,转向机构33用于供使用者通过控制件34驱转并借以带动转轴311转动,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各式转向机构均应属技术等效的范畴;此外,控制件34用于驱转转向机构33,不限于本实施例中揭露的长棒形式,举凡绳线、电机等可供使用者驱转转向机构33以使转轴311转动的机构均应包含。
以图1的左侧为例,将百叶帘借由若干安装件60而被固定于窗框或墙面(图未示)之后,使其自然垂放并将帘体20完全展开且叶片21呈现如图1及图10所示的水平状态,此时位在壳座10内的梯绳321的前经线321a及后经线321b的长度大致相等,且纬线321c大致平行于短轴12的方向。
再请参阅图15至图17,当使用者操作控制件34,驱使其以一方向转动,即可驱动转轴311带动第一转筒312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此时的转轴311及第一转筒312以顺时针方向转动,且由于转轴311与第一转筒312的第一轴孔3122的形状合配,因此转轴311的转动会全程带动第一转筒312一起转动,并同时带动梯绳321的后经线321b与第一拉绳40a向上移动和前经线321a与第二拉绳40b向下移动,进而带动叶片21及下端部22一起逐渐产生前下后上的翻转。由此,即便在转轴311转动的过程中,升降装置50所释出的第一拉绳40a与第二拉绳40b的长度不变,但第一拉绳40a及第二拉绳40b仍可随转轴311的转动全程与后经线321b及前经线321a一样也产生上下错位,而可协助下端部22随转轴311转动的全程一起转动,使得下端部22不受第一拉绳40a及第二拉绳40b长度固定的影响或干扰而能够与叶片21产生相同的翻转角度(如图16所示)。
再请参阅图18至图20,当使用者操作控制件34,驱使其以另一方向转动,即可驱动转轴311及第一转筒312以逆时针方向转动,同样地,转轴311的转动会全程带动第一转筒312一起转动,并同时带动梯绳321的后经线321b与第一拉绳40a向下移动和前经线321a与第二拉绳40b向上移动,进而带动叶片21及下端部22一起逐渐产生前上后下的翻转,且同于前述,第一拉绳40a及第二拉绳40b在转轴311的转动过程中,全程与后经线321b及前经线321a一样也产生上下错位,使得下端部22能够与叶片21产生相同的翻转角度(如图19所示)。
再请参阅图21至图24,其为本实用新型百叶帘的第二实施例,揭示不同于前述实施例的第一拉绳与第二拉绳的配置。此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大致相同,均包含壳座10、帘体20、叶片角度调整装置30及拉绳组40,且同样具有第一转筒312,梯绳321的前经线321a上端及后经线321b上端同样卡固于第一转轴321的第一限位槽3213及第二限位槽3214,且第一拉绳41a与第二拉绳41b同样分别对应后经线321b与前经线321a而相对地设在叶片21的后侧与前侧。与前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拉绳41a的上端与第二拉绳41b的上端是借由一接合件41c连接在一起,其中,第一拉绳41a及第二拉绳41b邻近其上端的区段绕在第一转筒312上,且由于第一拉绳41a及第二拉绳41b的下端连接于帘体20的下端部22,因此至少需要支撑下端部22的重量而有向下的拉力,且随帘体20向上收合而堆叠在下端部22的叶片21愈多拉力愈大,因此卷绕于第一转筒312的第一拉绳41a及第二拉绳41b会大致服贴于第一筒身3121,卷绕的圈数愈多或向下的拉力愈大,第一拉绳41a及第二拉绳41b愈不容易相对第一转筒312移动而可视为被固定于第一转筒312的第一筒身3121上,使之与前述实施例将第一拉绳及第二拉绳上端直接卡固于第一转筒312的第一限位槽3213及第二限位槽3214类同。同理,若将梯绳321的前经线321a及后经线321b的上端连接在一起并卷绕于第一转筒312的第一筒身3121上,也类同于将之卡固于第一限位槽3213及第二限位槽3214的作用。而可以理解的是,接合件41c可以是如图21所示的夹扣,也可以是第一拉绳41a及第二拉绳41b相互绑缚的绳结,或者第一拉绳41a及第二拉绳41b可以是一体的绳线而区分成两段分设于叶片41的前后两侧。
请参阅图21及图22并搭配图1,当帘体20完全展开且叶片21呈现如图1及图22所示的水平状态,此时位在壳座10内的梯绳321的前经线321a及后经线321b的长度大致相等。再请参阅图23并搭配图16,当使用者操作控制件34,驱使其以一方向转动,即可驱动转轴311带动第一转筒312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此时的转轴311及第一转筒312以顺时针方向转动,且转轴311的转动会全程带动第一转筒312一起转动,并同时带动梯绳321的后经线321b与第一拉绳41a向上移动和前经线321a与第二拉绳41b向下移动,进而带动叶片21及下端部22一起逐渐产生前下后上的翻转,以使下端部22随转轴311转动的全程一起转动,则下端部22不受第一拉绳41a及第二拉绳41b长度固定的影响或干扰而能够与叶片21产生相同的翻转角度而呈现如图16所示的叶片21及下端部22呈前下后上完全闭合的状态。
另外,参阅图24并搭配图19,当使用者操作控制件34,驱使其以另一方向转动,即可驱动转轴311及第一转筒312以逆时针方向转动,同样地,转轴311的转动会全程带动第一转筒312一起转动,并同时带动梯绳321的后经线321b与第一拉绳41a向下移动和前经线321a与第二拉绳41b向上移动,进而带动叶片21及下端部22一起逐渐产生前上后下的翻转,且同于前述,第一拉绳41a及第二拉绳41b在转轴311的转动过程中,全程与后经线321b及前经线321a一样也产生上下错位,使得下端部22能够与叶片21产生相同的翻转角度而呈现如图19所示的叶片21及下端部22呈前上后下完全闭合的状态。
请参阅图25至图2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揭示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转轴组。搭配参阅图2,图25的视角与图2类似,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大致相同,均包含壳座10、帘体20、叶片角度调整装置30及拉绳组40,且梯绳组32的梯绳321的前经线321a及后经线321b的上端连接于第一转动件312a,另一梯绳322的前经线322a及后经线322b的上端连接于第二转动件312b。其中,第一拉绳42a通过叶片21的后侧,第二拉绳42b通过叶片21的前侧,且第一拉绳42a的上端连接于第三转动件312c,第二拉绳42b的上端连接于第四转动件312d,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转动件312c及第四转动件312d一体成形而构成一拉绳转筒314。
在前述的实施例中,揭示的各转动件312a、312b、312c、312d的周长大致相等,且轮廓大致呈圆筒状,各转动件所一体构成的第一转筒312及第二转筒313也大致呈均匀的圆筒状;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312a与拉绳转筒314的轮廓不同,其中,第一转动件312a大致呈圆筒状,而由第三转动件312c及第四转动件312d所一体构成的拉绳转筒314则大致呈橄榄状;此外,第一转动件312a及拉绳转筒314各自具有与前述第一实施例揭示的第一限位槽3123及第二限位槽3124(如图12及图14所示)类似的限位槽位在相对的两侧,以供梯绳321的前经线321a及后经线321b的上端以及第一拉绳42a和第二拉绳42b的上端卡固连接。同于前述各实施例,梯绳321的前经线321a及后经线321b的上端可以挡止件321e卡抵于第一转动件312a两侧的限位槽,而第一拉绳42a和第二拉绳42b的上端也可以挡止件42e卡抵于拉绳转筒314的限位槽,其结构与前述类似,在此不另赘述。
再请参阅图29a及图29b,并搭配图1,当帘体20完全展开且叶片21呈现如图1、图29a及图29b所示的水平状态,此时位在壳座10内的梯绳321的前经线321a及后经线321b的长度大致相等,第一拉绳42a及第二拉绳42b的长度也大致相等。
再请参阅图30a及图30b并搭配图16,当使用者操作控制件34,驱使其以一方向转动,即可驱动转轴311带动第一转筒312转动,在本实施例中,以左视图图30a来看,此时的转轴311以顺时针方向转动,且转轴311的转动会全程带动第一转动件312a及拉绳转筒314一起转动,并同时带动梯绳321的后经线321b与第一拉绳42a向上移动和前经线321a与第二拉绳42b向下移动,进而带动叶片21及下端部22一起逐渐产生前下后上的翻转,以使下端部22随转轴311转动的全程一起转动,则下端部22不受第一拉绳42a及第二拉绳42b长度固定的影响或干扰而能够与叶片21产生相同的翻转角度,最终可以呈现如图16所示的叶片21及下端部22呈前下后上完全闭合的状态。
再参阅图31a及图31b并搭配图19,当使用者操作控制件34,驱使其以另一方向转动,即可驱动转轴311带动第一转动件312a及拉绳转筒314以逆时针方向转动(以图31a的左视图为例),同样地,转轴311的转动会全程带动第一转动件312a及拉绳转筒314一起转动,借以同时带动梯绳321的后经线321b与第一拉绳42a向下移动和前经线321a与第二拉绳42b向上移动,进而带动叶片21及下端部22一起逐渐产生前上后下的翻转,且同于前述,第一拉绳42a及第二拉绳42b在转轴311的转动过程中,全程与后经线321b及前经线321a一样也产生上下错位,使得下端部22能够与叶片21产生相同的翻转角度而呈现如图19所示的叶片21及下端部22呈前上后下完全闭合的状态。
须说明的是,第一转动件312a及拉绳转筒314的周长可略有差异,只要能使第一拉绳42a与第二拉绳42b受转轴311转动而与后经线321b和前经线321a一起产生上下错位,即可克服下端部22受第一拉绳42a与第二拉绳42b绳长固定的限制而改善帘体20的闭合效果,但较佳的是周长相同,以使第一拉绳42a与第二拉绳42b受转轴311转动而产生上下错位的动程与后经线321b和前经线321a相同。
请参阅图32到图35,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揭示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转轴组。搭配参阅图2,图32的视角与图2类似,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大致相同,同样包含壳座10、帘体20、叶片角度调整装置30及拉绳组40,且梯绳组32的梯绳321的前经线321a及后经线321b的上端连接于第一转动件312a,另一梯绳322的前经线322a及后经线322b的上端连接于第二转动件312b。此外,第一拉绳43a与第二拉绳43b同样分别对应后经线321b与前经线321a而相对地设在叶片21的后侧与前侧。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揭示的第三转动件312c及第四转动件312d不是一体成形,也不是同轴设置,而是分别设置在壳座10中不同于第一转动件312a的位置。
再请一并参阅图32及图33,第三转动件312c及第四转动件312d在壳座10内呈前后配置并靠近第一转动件312a,第一拉绳43a及第二拉绳43b的上端相连接使其呈一体而可跨置于第三转动件312c及第四转动件312d上,使第一拉绳43a及第二拉绳43b邻近其上端的区段分别绕过第三转动件312c及第四转动件312d。同于第二实施例,第一拉绳43a及第二拉绳43b承受下端部22(及叶片21)的重量,因而压抵于第三转动件312c及第四转动件312d上,当第一拉绳43a及第二拉绳43b移动时,会带动三转动件312c及第四转动件312d一起转动,易言之,第一拉绳43a及第二拉绳43b相对于壳座10的移动不会受到第三转动件312c及第四转动件312d的干扰或阻滞。可以理解的是,若以光滑材质制成的插销或杆体取代第三转动件312c及第四转动件312d,使其与第一拉绳43a及第二拉绳43b之间的摩擦力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同样可以达到在第一拉绳43a及第二拉绳43b相对壳座10移动时不会产生干扰或阻滞的目的。一并搭配参阅图1,当帘体20完全展开且叶片21呈现如图1及图33所示的水平状态,此时位在壳座10内的梯绳321的前经线321a及后经线321b的长度大致相等,且第一拉绳43a及第二拉绳43b的长度也大致相等。
再请参阅图34并搭配图16,当使用者操作控制件34,驱使其以一方向转动,即可驱动转轴311带动第一转筒312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此时的转轴311系以顺时针方向转动,且转轴311的转动会全程带动第一转动件312a转动以使梯绳321的后经线321b向上移动、且前经线321a向下移动,同时带动下端部22一起产生前下后上的翻转,而由于第一拉绳43a及第二拉绳43b的下端连接于下端部22,故而在前经线321a与后经线321b产生上下错位的位移而带动下端部22翻转的同时,下端部22也会带动第一拉绳43a及第二拉绳43b做出相应地上下错位移动,此外,若第一拉绳43a及第二拉绳43b分别贴靠于所对应的后经线321b及前经线321a,则第一拉绳43a及第二拉绳43b与所对应的后经线321b及前经线321a之间将具有摩擦力,而有助于第一拉绳43a及第二拉绳43b在后经线321b及前经线321a产生上下错位移动时随之移动,进而更实时且同步地随转轴311的转动而产生相对应的位移。由此,下端部22可不受第一拉绳43a及第二拉绳43b长度固定的影响或干扰而能够与叶片21产生相同的翻转角度,最终可以呈现如图16所示的叶片21及下端部22呈前下后上完全闭合的状态。
再参阅图35并搭配图19,当使用者操作控制件34,驱使其以另一方向转动,即可驱动转轴311带动第一转动件312a以逆时针方向转动,同样地,转轴311的转动会全程带动第一转动件312a一起转动以同时带动梯绳321的后经线321b向下移动和前经线321a向上移动,并使得第一拉绳43a及第二拉绳43b随下端部22的翻转角度而产生相应的上下错位移动,即第一拉绳43a对应后经线321b向下移动、第二拉绳43b对应前经线321a向上移动,进而带动叶片21及下端部22一起逐渐产生前上后下的翻转,最终使得下端部22能够与叶片21产生相同的翻转角度而呈现如图19所示的叶片21及下端部22呈前上后下完全闭合的状态。
借由上述各实施例的各拉绳及转轴组的配置,可以达到使叶片完全闭合的目的,避免叶片因左右位移而参差不齐所造成的在帘体两侧的不规则漏光现象,并且下端部可不受到拉绳的固定绳长的影响,以改善在叶片完全闭合时邻近下端部的叶片闭合不全的问题。此外,借由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结构及配置,帘体的叶片和下端部会在转轴被驱转时全程转动,使下端部以较和缓流畅的方式跟随叶片一起改变角度至完全闭合。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1.一种百叶帘,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壳座,呈长方体,并定义有一长轴及与该长轴垂直相交并位于同一水平面的一短轴,以及与该长轴垂直相交并与该水平面的法线同向的一纵轴,其中该长轴通过该壳座的左右两端,该短轴通过该壳座的前后两侧,该纵轴通过该壳座的上下两侧;
一帘体,设置于该壳座的下方,该帘体包含多个叶片及一下端部,该下端部位于该些叶片的下方并与该壳座对应设置;
一叶片角度调整装置,包含:
一转轴组,设置于该壳座内并平行该长轴;及
一梯绳组,包括至少二梯绳,且各该梯绳分别具有一前经线、一后经线分别平行该纵轴方向且间隔设置,该前经线及该后经线之间有多条纬线间隔地设置而使各该梯绳呈梯格状;该些叶片分别地对应设置于各该纬线上,使该些叶片于该前经线及该后经线之间沿平行于该纵轴的方向由该壳座往下间隔地排列,该前经线及该后经线分别连接于该转轴组而受该转轴组的驱动沿该纵轴的方向产生相对移动,以带动该些叶片转动;以及
一第一拉绳,通过该些叶片的前侧和后侧的其中一侧,该第一拉绳的上端与该转轴组连动设置,且该第一拉绳的下端连接该下端部;当该转轴组被驱转时,该第一拉绳与该梯绳组中位在与该第一拉绳同侧的该些前经线或该些后经线随同该转轴组被驱转的过程而全程同动地从该壳座被释出或被收入该壳座,且该些叶片及该下端部随该转轴组的转动而全程同动地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百叶帘,其特征在于,该转轴组包含一转轴、一第一转动件、一第二转动件及一第三转动件,该转轴设置于该壳座内并平行该长轴的方向配置,该第一转动件、该第二转动件及该第三转动件分别与该转轴连动设置;一该梯绳的该前经线的上端与该后经线的上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转动件,另一该梯绳的该前经线的上端与该后经线的上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二转动件,该第一拉绳的上端连接于该第三转动件;当该转轴被驱转时,该第一转动件、该第二转动件及该第三转动件随该转轴的转动而转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百叶帘,其特征在于,该第三转动件与该第一转动件一体成形而构成一第一转筒。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百叶帘,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转筒具有一第一筒身及一第一轴孔,该第一轴孔贯通该第一筒身,该转轴穿设该第一轴孔,且该转轴的截面轮廓与该第一轴孔的孔形相对应且非为圆形;一第一限位槽及一第二限位槽于该第一筒身上沿着平行该长轴的方向设置,且该第一限位槽与该第二限位槽分别位在该第一筒身的相反两侧;该梯绳的该前经线的上端卡固于该第一限位槽,该梯绳的该后经线的上端及该第一拉绳的上端卡固于该第二限位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百叶帘,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限位槽及该第二限位槽分别为一端开口且一端封闭的狭槽,且该第一限位槽的开口位在该第一筒身的一端,该第二限位槽的开口位在该第一筒身的另一端。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百叶帘,其特征在于,该叶片角度调整装置还包含一转向机构及一控制件,该转向机构位于该壳座内并连接该转轴,该控制件外露于该壳座,且该控制件用以驱使该转向机构作动以带动该转轴转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百叶帘,其特征在于,至少一该梯绳具有多个耳圈设置于该前经线及该后经线的其中之一,且该些叶片分别具有一穿孔分别对应各该耳圈,该第一拉绳沿平行该纵轴的方向依序通过已穿过所对应的该穿孔后的各该耳圈,以限制该些叶片沿平行该长轴的方向相对该梯绳组位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百叶帘,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第二拉绳,该第二拉绳相对于该第一拉绳而通过该些叶片的前侧和后侧的其中另一侧,且该第二拉绳的上端与该转轴组连动设置,该第二拉绳的下端连接该帘体的该下端部;当该转轴组被驱转时,该第二拉绳与该梯绳组中位在与该第二拉绳同侧的该些前经线或该些后经线随同该转轴组被驱转的过程而全程同动地从该壳座被释出或被收入该壳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百叶帘,其特征在于,该转轴组包含一转轴、一第一转动件、一第二转动件、一第三转动件及一第四转动件,一该梯绳的该前经线的上端与该后经线的上端与该第一转动件连动设置,另一该梯绳的该前经线的上端与该后经线的上端与该第二转动件连动设置,该第一拉绳的上端与该第三转动件连动设置,该第二拉绳的上端与该第四转动件连动设置;当该转轴被驱转时,该第一转动件、该第二转动件、该第三转动件及该第四转动件随该转轴的转动而转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百叶帘,其特征在于,该叶片角度调整装置还包含一转向机构及一控制件,该转向机构位于该壳座内并连接该转轴,该控制件外露于该壳座,且该控制件用以驱使该转向机构作动以带动该转轴转动。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百叶帘,其特征在于,该第三转动件与该第一转动件一体成形而构成一第一转筒。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百叶帘,其特征在于,该第三转动件、该第四转动件与该第一转动件一体成形而构成一第一转筒。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百叶帘,其特征在于,该第三转动件与该第一转动件一体成形而构成一第一转筒,该第二转动件与该第四转动件一体成形而构成一第二转筒。
14.如权利要求11至13任一项所述的百叶帘,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转筒具有一第一筒身及一第一轴孔,该第一轴孔贯通该第一筒身,该转轴穿设该第一轴孔,且该转轴的截面轮廓与该第一轴孔的孔形相对应且非为圆形;一第一限位槽及一第二限位槽于该第一筒身上沿着平行该长轴的方向设置,且该第一限位槽与该第二限位槽分别位在该第一筒身的相反两侧;该梯绳的该前经线的上端卡固于该第一限位槽,该梯绳的该后经线的上端卡固于该第二限位槽,且该第一拉绳的上端卡固于该第一限位槽及该第二限位槽其中之一。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百叶帘,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限位槽及该第二限位槽分别为一端开口且一端封闭的狭槽,且该第一限位槽的开口位在该第一筒身的一端,该第二限位槽的开口位在该第一筒身的另一端。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百叶帘,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一转筒中,该第三转动件及该第四转动件相接;该第一拉绳的上端与该第二拉绳的上端相连接,且一该梯绳的该前经线及该后经线分别以不可移动的方式设置于该第一转动件,该第一拉绳邻近其上端的区段以不可相对该第三转动件移动的方式绕经该第三转动件,该第二拉绳邻近其上端的区段以不可相对该第四转动件移动的方式卷绕于该第四转动件;当该转轴被驱转时,该第一转筒带动该第一拉绳及该第二拉绳随同产生相对移动的该前经线及该后经线而产生相对移动。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百叶帘,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拉绳的上端与该第二拉绳的上端相连接,且该第一拉绳绕经该第三转动件,该第二拉绳绕经该第四转动件;当该转轴被驱转时,该第一拉绳及该第二拉绳随同产生相对移动的该前经线及该后经线而产生相对移动。
18.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百叶帘,其特征在于,该第三转动件及该第四转动件一体成形而形成一拉绳转筒;该第一拉绳的上端与该第二拉绳的上端相连接,且该第一拉绳邻近其上端的区段及该第二拉绳邻近其上端的区段卷绕于该拉绳转筒;当该转轴被驱转时,该拉绳转筒、该第一转动件及该第二转动件随该转轴转动以带动该梯绳组的该些前经线与该些后经线产生相对移动,同时带动该第一拉绳及该第二拉绳产生相对移动。
1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百叶帘,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升降装置设置于该下端部,且该第一拉绳的下端及该第二拉绳的下端连接于该升降装置;当该下端部沿该纵轴的方向移动时,该升降装置随该下端部的移动而同步释出或收取该第一拉绳与该第二拉绳。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百叶帘,其特征在于,该升降装置包含一动力组件及一卷绳组件,该动力组件与该卷绳组件连动设置,该第一拉绳的下端与该第二拉绳的下端分别连接于该卷绳组件;当该下端部沿该纵轴的方向移动时,该动力组件驱动该卷绳组件释出或收取该第一拉绳及该第二拉绳。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百叶帘,其特征在于,该动力组件包含一驱动轮、一涡卷弹簧及一储簧轴,该驱动轮与该储簧轴平行且间隔配置,且该涡卷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并卷绕于该驱动轮及该储簧轴;该卷绳组件包含至少一卷绳轮,该第一拉绳的下端及该第二拉绳的下端分别连接于该至少一卷绳轮,且该驱动轮与该至少一卷绳轮连动设置;当该下端部沿该纵轴的方向向下移动时,该至少一卷绳轮转动地同步释出该第一拉绳及该第二拉绳,且该驱动轮同步地受该至少一卷绳轮的转动所驱转,使该涡卷弹簧从该储簧轴释出并卷绕于该驱动轮;当该下端部沿该纵轴方向向上移动时,该涡卷弹簧从该驱动轮释出并卷绕于该储簧轴,使该驱动轮同步地带动该至少一卷绳轮卷收该第一拉绳及该第二拉绳。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