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落渣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cfb锅炉落渣管膨胀补偿装置。
背景技术:
循环流化床锅炉作为一种清洁煤燃烧新技术,近几年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循环流化床锅炉是一种高效、低污染的节能产品,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流态化燃烧,主要结构包括燃烧室和循环回炉两大部分,与鼓泡流化床燃烧技术的最大区别是运行风速高,强化了燃烧和脱硫等非均相反应过程,锅炉容量可以扩大到电力工业可以接受的大容量,循环流化床锅炉已经很好的解决了热学、力学、材料学等基础问题和膨胀、磨损、超温等工程问题,成为难燃固体燃料能源利用的先进技术。
现有系统设计未考虑锅炉时下膨胀及中心线偏移及落渣管与冷渣器的密封问题,过程中存在落渣管下膨胀及中心线偏移膨胀受阻及漏风漏红渣,影响锅炉安全运行及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亟需设计一种cfb锅炉落渣管膨胀补偿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fb锅炉落渣管膨胀补偿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落渣管下膨胀及中心线偏移膨胀受阻,以及漏风漏红渣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cfb锅炉落渣管膨胀补偿装置,包括主体和鼓风机,所述主体的底部设置有出料仓,所述出料仓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管体,所述出料仓的上方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左侧设置有鼓风机,所述鼓风机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风机管,所述管体的外表面安装有散热管,所述散热管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出风管,所述出风管的右侧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出风口,所述管体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膨胀补偿器,所述膨胀补偿器的两侧设置有支撑杆,所述膨胀补偿器的外表面设置有填料圈,所述管体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密封压板,所述膨胀补偿器的顶端设置有顶板。
优选的,所述顶板的外表面设置有安装片,所述安装片设置有三组,所述安装片的外表面设置有紧固螺栓,所述顶板的内部设置有垫圈,且垫圈水平均匀设置在顶板的外表面。
优选的,所述风机管一侧固定连接在鼓风机的外表面,且风机管的另一侧固定连接在散热管的一端外表面。
优选的,所述密封压板为外表面粗糙的密封结构,所述密封压板的下方设置有出风管,所述密封压板通过螺丝固定在出风管的外表面。
优选的,所述散热管为螺旋结构,所述散热管设置在管体的外表面周围。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上端安装有紧固螺栓,所述支撑杆与顶板通过紧固螺栓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cfb锅炉落渣管膨胀补偿装置能够避免落渣管漏风漏红渣,以及能够一定程度的降低炉渣温度。
1、设置有膨胀补偿器、出风管和密封压板,通过设置的膨胀补偿器能够弥补锅炉mm—mm的下膨胀和mm—mm的中心线偏移,防止落渣管膨胀受阻导致的水冷床变形,设置的密封压板能够增加管体与膨胀补偿器之间的密封性,使得膨胀补偿器的密封性良好,解决了原落渣管漏风漏红渣问题,有效的解决了原落渣的和膨胀受阻问题,确保锅炉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改善现场环境卫生和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2、设置有鼓风机、风机管、散热管和出风口,通过设置的散热管能够使管体进行一定的散热效果,散热管为螺旋结构,通过鼓风机将风送进散热管内,对管体内下落的煤渣进行风冷散热,一定程度的降低炉渣温度,方便了炉渣通过出料仓进入下一步的工序,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左侧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右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膨胀补偿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中:1、主体;2、出风口;3、紧固螺栓;4、顶板;5、膨胀补偿器;6、风机管;7、鼓风机;8、安装板;9、出料仓;10、管体;11、密封压板;12、填料圈;13、散热管;14、安装片;15、垫圈;16、支撑杆;17、底板;18、出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cfb锅炉落渣管膨胀补偿装置,包括主体1和鼓风机7,主体1的底部设置有出料仓9,出料仓9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管体10,出料仓9的上方设置有底板17,底板17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安装板8,安装板8的左侧设置有鼓风机7,鼓风机7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风机管6,风机管6一侧固定连接在鼓风机7的外表面,且风机管6的另一侧固定连接在散热管13的一端外表面,鼓风机7在开通电源后,鼓风机7通过风机管6将风吹进散热管13内,风机管6与散热管13固定连接,且风机管6通过法兰接头可进行拆卸,管体10的外表面安装有散热管13,散热管13为螺旋结构,散热管13设置在管体10的外表面周围,风在散热管13内可增加存留时间,通过螺旋状的散热管13使得相较于传统风冷仓,能够增加风在对管体10内炉渣的降温时间,在通过散热管13内的冷风在利用后,通过散热管13顶部的出风管18进行排出,排出后通过出风口2进行下一步的处理。
散热管1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出风管18,出风管18的右侧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出风口2,管体10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膨胀补偿器5,膨胀补偿器5的两侧设置有支撑杆16,支撑杆16的上端安装有紧固螺栓3,支撑杆16与顶板4通过紧固螺栓3固定连接,通过紧固螺栓3使得膨胀补偿器5能够与支撑杆16进行固定,固定后能够增加膨胀补偿器5与管体10之间的稳定性,有效的解决了原落渣的和膨胀受阻问题。
膨胀补偿器5的外表面设置有填料圈12,管体10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密封压板11,密封压板11为外表面粗糙的密封结构,密封压板11的下方设置有出风管18,密封压板11通过螺丝固定在出风管18的外表面,通过出风管18的设置,使管体10在膨胀补偿器5内的密封性良好,有效的解决了原落渣管漏风漏红渣的问题,膨胀补偿器5的顶端设置有顶板4,顶板4的外表面设置有安装片14,安装片14设置有三组,安装片14的外表面设置有紧固螺栓3,顶板4的内部设置有垫圈15,且垫圈15水平均匀设置在顶板4的外表面,垫圈15为环形的套圈,能够增加管体10在顶板4上固定,安装片14通过紧固螺栓3能够安装在紧固螺栓3的顶端外表面,有效的解决了原落渣的和膨胀受阻问题,确保锅炉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
工作原理:当管体10在进料时,通过管体10将炉料通过出料仓9排进冷渣设备中,管体10套设在膨胀补偿器5的内部,通过紧固螺栓3使得膨胀补偿器5能够与支撑杆16进行固定,固定后能够增加膨胀补偿器5与管体10之间的稳定性,密封压板11通过螺丝固定在出风管18的外表面,通过出风管18的设置,使管体10在膨胀补偿器5内的密封性良好,有效的解决了原落渣管漏风漏红渣的问题。
当需要对管体10内的煤渣进行散热冷却时,鼓风机7在开通电源后,鼓风机7通过风机管6将风吹进散热管13内,风机管6与散热管13固定连接,且风机管6通过法兰接头可进行拆卸,散热管13的外表面结构为螺旋结构,散热管13设置在管体10的外表面周围,当风在散热管13内时可增加风在散热管13内的存留时间,从而使散热管13内的风能够充分的对炉渣进行散热,通过螺旋状的散热管13使得相较于传统风冷仓,能够增加风在对管体10内炉渣的降温时间,在通过散热管13内的冷风在利用后,通过散热管13顶部的出风管18进行排出,排出后通过出风口2进行下一步的处理。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1.一种cfb锅炉落渣管膨胀补偿装置,包括主体(1)和鼓风机(7),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的底部设置有出料仓(9),所述出料仓(9)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管体(10),所述出料仓(9)的上方设置有底板(17),所述底板(17)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安装板(8),所述安装板(8)的左侧设置有鼓风机(7),所述鼓风机(7)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风机管(6),所述管体(10)的外表面安装有散热管(13),所述散热管(1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出风管(18),所述出风管(18)的右侧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出风口(2),所述管体(10)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膨胀补偿器(5),所述膨胀补偿器(5)的两侧设置有支撑杆(16),所述膨胀补偿器(5)的外表面设置有填料圈(12),所述管体(10)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密封压板(11),所述膨胀补偿器(5)的顶端设置有顶板(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cfb锅炉落渣管膨胀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4)的外表面设置有安装片(14),所述安装片(14)设置有三组,所述安装片(14)的外表面设置有紧固螺栓(3),所述顶板(4)的内部设置有垫圈(15),且垫圈(15)水平均匀设置在顶板(4)的外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cfb锅炉落渣管膨胀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管(6)一侧固定连接在鼓风机(7)的外表面,且风机管(6)的另一侧固定连接在散热管(13)的一端外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cfb锅炉落渣管膨胀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压板(11)为外表面粗糙的密封结构,所述密封压板(11)的下方设置有出风管(18),所述密封压板(11)通过螺丝固定在出风管(18)的外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cfb锅炉落渣管膨胀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13)为螺旋结构,所述散热管(13)设置在管体(10)的外表面周围。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