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石材打磨抛光加工机械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打磨效率高的多磨头结构。
背景技术:
石材是建筑装饰材料,其应用广泛,石材在使用前表面都比较粗糙,需要经过打磨抛光以后才能达到光彩照人的效果;而且,随着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加工建筑材料的机械也被广泛的利用,比如加工打磨石板的磨具;现有磨具具有单磨头、双磨头和多磨头等多种磨头结构,其中,多磨头的磨具工作效率比较高,多应用于大型石材打磨抛光;但是,现有多磨头的磨具在打磨时都是朝一个方向转动打磨,石材长时间受磨头单一方向转动的作用力下会倾斜,石材表面打磨不平,打磨效果差;而且,多磨头的单一方向打磨结构,打磨范围窄,打磨运动轨迹变化简单、致使打磨不均匀、打磨效果欠佳。
有鉴于此,本设计人针对上述磨头结构设计上未臻完善所导致的诸多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构思,且积极研究改良试做而开发设计出本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打磨效率高的多磨头结构,设置有三组磨头组,每组磨头组具有一一对应的正转磨头、反转磨头,六个磨头同时自转和公转,打磨效率高。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打磨效率高的多磨头结构,包括有公转体、三组设置在公转体下方的磨头组及磨头传动机构;所述磨头传动机构具有主动齿轮和驱动主动齿轮转动的磨头电机、三组对应驱动三组磨头组运转的齿轮传动组,所述主动齿轮设置有与磨头电机连接的动力主轴;每组所述齿轮传动组具有第一过渡齿轮、第一过渡齿轮轴、第二过渡齿轮、第二过渡齿轮轴、正转齿轮、正转齿轮轴、反转齿轮及反转齿轮轴;所述主动齿轮啮合第一过渡齿轮,所述第一过渡齿轮啮合第二过渡齿轮和正转齿轮,所述第二过渡齿轮啮合反转齿轮;且所述公转体顶面设置有具有内齿圈且与主动齿轮同心的齿轮环,所述第一过渡齿轮轴、第二过渡齿轮轴、正转齿轮轴或反转齿轮轴的上端设置有第三过渡齿轮,所述第三过渡齿轮与齿轮环啮合;每组所述磨头组具有一设置于正转齿轮轴下端的正转磨头和一设置于反转转齿轮轴下端的反转磨头,六个磨头圆周均匀分布于公转体下方,且正转磨头和反转磨头间隔设置。
所述正转齿轮轴、反转齿轮轴分别设置有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一贯通孔内套设有组装轴,所述组装轴设置有第二贯通孔;所述多磨头结构还包括有为正转磨头、反转磨头分别供水的供水机构,所述供水机构具有下水盘和随磨头转动的分水盘,所述下水盘设置有环状的承水腔室、连通承水腔室的进水口、由承水腔室的底壁向下延伸的下水凸环和多个圆周均匀分布于下水凸环上且连通承水腔室的下水通孔;所述分水盘设置有导水环、分水腔室、多个分水叶片和多个分水孔;所述下水凸环套设于所述导水环内,且所述导水环的下端与分水腔室连通;多个所述分水叶片设置于分水腔室的底壁上并将分水腔室分隔成多个分腔室;多个分水孔圆周均匀设置在分水腔室的底壁上,且每一分腔室对应设置一个分水孔,且所述分水孔插置有伸入第二贯通孔内的导水管。
所述导水管和第二贯通孔之间的间隙设置有密封件。
所述导水环的内径与分水腔室的内径相同,所述导水环的外径小于所述分水腔室的外径;所述分水腔室为环形腔室,所述分水叶片由分水腔室的内环向外环螺旋外扩延伸;所述分水孔设置于分水腔室靠外一侧的底壁。
所述下水凸环的底端与所述导水环的下端之间具有间距,所述导水环的上端与所述承水腔室的底壁之间具有间距。
所述下水凸环的外环直径与所述承水腔室的外环直径相同,所述下水凸环的内环直径大于所述承水腔室的内环直径;所述进水口设置于承水腔室的顶壁,所述进水口设置有连通承水腔室的接水管;且所述进水口到承水腔室外侧壁的距离大于所述下水通孔到承水腔室外侧壁的距离。
所述承水腔室的底壁向上凸设有多个分布在同一圆环上且呈圆弧状的导片,所述导片与承水腔室同心设置;且所述下水通孔到承水腔室外侧壁的距离小于所述导片到承水腔室外侧壁的距离。
所述第一过渡齿轮设置于第一过渡齿轮轴上,所述第二过渡齿轮设置于第二过渡齿轮轴上,所述正转齿轮设置于正转齿轮轴上,反转齿轮设置于反转齿轮轴上;所述动力主轴、第一过渡齿轮轴、第二过渡齿轮轴、正转齿轮轴、反转齿轮轴两端通过轴承与公转体枢接。
所述公转体内设置有套置于主动齿轮、第一过渡齿轮、第二过渡齿轮、正转齿轮及反转齿轮上下端的定位座,所述定位座设置有抵靠于每一齿轮上端或下端的定位块、将各定位块连接在一起的连接块和设置于定位块上且供动力主轴、第一过渡齿轮轴、第二过渡齿轮轴、正转齿轮轴及反转齿轮轴穿设的孔洞。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打磨效率高的多磨头结构的工作原理:磨头电机将动力传递至动力主轴上,动力主轴带动主动齿轮转动;主动齿轮啮合第一过渡齿轮转动,第一过渡齿轮啮合正转齿轮和第二过渡齿轮转动,第二过渡齿轮啮合反转齿轮转动,即可带动正转磨头以正转齿轮轴为轴自转和反转磨头以反转齿轮轴为轴自转,而且,所述第三过渡齿轮转动啮合内齿圈带动整个磨头以动力主轴为轴公转;即在正转磨头和反转磨头自转打磨过程中,两磨头呈相反方向转动,在工作过程中呈相反方向转动的两磨头可抵消相互作用力,提高磨头的平衡性;而且正转磨头和反转磨头同时以动力主轴为轴公转打磨石材,六个磨头同时自转和公转使打磨方向更多变,打磨范围更广,打磨均匀效果好且打磨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高速磨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高速磨头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高速磨头的纵向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高速磨头的横向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高速磨头的供水机构的组合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高速磨头的供水机构的分解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高速磨头的供水机构的组合状态剖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高速磨头的供水机构的分解状态剖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高速磨头的供水机构的下水盘的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高速磨头的供水机构的下水盘的顶部部分隐藏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高速磨头的供水机构的分水盘的顶部部分隐藏的结构示意图。
符号说明
公转体3主动齿轮11
动力主轴111第一过渡齿轮13
第一过渡齿轮轴131第二过渡齿轮14
第二过渡齿轮轴141正转齿轮15
正转齿轮轴151反转齿轮16
反转齿轮轴161内齿圈351
齿轮环35第三过渡齿轮36
第一贯通孔51组装轴52
第二贯通孔521环台522
供水机构4下水盘41
分水盘42承水腔室411
进水口412下水凸环413
下水通孔414导水环421
分水腔室422分水叶片423
分水孔424分腔室4221
导水管425密封件54
接水管4121导片4111
套筒座112定位座39
定位块391连接块392
孔洞39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请查阅图1至图11,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打磨效率高的多磨头结构,包括有公转体3、三组设置在公转体3下方的磨头组及磨头传动机构;所述磨头传动机构具有主动齿轮11和驱动主动齿轮11转动的磨头电机、三组对应驱动三组磨头组运转的齿轮传动组,所述主动齿轮设置有与磨头电机连接的动力主轴111;每组所述齿轮传动组具有第一过渡齿轮13、第一过渡齿轮轴131、第二过渡齿轮14、第二过渡齿轮轴141、正转齿轮15、正转齿轮轴151、反转齿轮16及反转齿轮轴161;所述主动齿轮11啮合第一过渡齿轮13,所述第一过渡齿轮13啮合第二过渡齿轮14和正转齿轮15,所述第二过渡齿轮14啮合反转齿轮16;且所述公转体3顶面设置有具有内齿圈351且与主动齿轮11同心的齿轮环35,所述第一过渡齿轮轴131、第二过渡齿轮轴141、正转齿轮轴151或反转齿轮轴161的上端设置有第三过渡齿轮36,所述第三过渡齿轮36与齿轮环35啮合;每组所述磨头组具有一设置于正转齿轮轴151下端的正转磨头和一设置于反转转齿轮轴161下端的反转磨头,六个磨头圆周均匀分布于公转体3下方,且正转磨头和反转磨头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打磨效率高的多磨头结构的工作原理:磨头电机将动力传递至动力主轴111上,动力主轴111带动主动齿轮11转动;主动齿轮11啮合第一过渡齿轮13转动,第一过渡齿轮13啮合正转齿轮15和第二过渡齿轮14转动,第二过渡齿轮14啮合反转齿轮16转动,即可带动正转磨头以正转齿轮轴151为轴自转和反转磨头以反转齿轮轴161为轴自转,而且,所述第三过渡齿轮36转动啮合内齿圈351带动整个磨头以动力主轴111为轴公转;即在正转磨头和反转磨头自转打磨过程中,两磨头呈相反方向转动,在工作过程中呈相反方向转动的两磨头可抵消相互作用力,提高磨头的平衡性;而且正转磨头和反转磨头同时以动力主轴111为轴公转打磨石材,六个磨头同时自转和公转使打磨方向更多变,打磨范围更广,打磨均匀效果好且打磨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正转齿轮轴151、反转齿轮轴161分别设置有第一贯通孔51,所述第一贯通孔51内套设有组装轴52,所述组装轴52设置有第二贯通孔521;且所述组装轴52的下端设置有伸出第一贯穿孔52外且供磨头组设的环台522,所述环台522位于所述公转体3的下方;所述多磨头结构还包括有为正转磨头、反转磨头分别供水的供水机构4,所述供水机构4具有下水盘41和随磨头转动的分水盘42,所述下水盘41设置有环状的承水腔室411、连通承水腔室411的进水口412、由承水腔室411的底壁向下延伸的下水凸环413和多个圆周均匀分布于下水凸环413上且连通承水腔室411的下水通孔414;所述分水盘42设置有导水环421、分水腔室422、多个分水叶片423和多个分水孔424;所述下水凸环413套设于所述导水环421内,且所述导水环421的下端与分水腔室422连通;多个所述分水叶片423设置于分水腔室422的底壁上并将分水腔室422分隔成多个分腔室4221;多个分水孔424圆周均匀设置在分水腔室422的底壁上,且每一分腔室4221对应设置一个分水孔424,且所述分水孔424插置有伸入第二贯通孔524内的导水管425;所述供水机构4在磨头转动过程中,所述下水盘41处于不动状态,外接水从进水口412进入承水腔室411内,并由下水通孔414通过导水环421将水引流至分水腔室422内;所述分水盘42随磨头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水流至分水腔室422内并随分水盘42高速运转,每一分腔室4221内的水流高速运转过程中受分水叶片阻挡无法圆周高速运转,水流即可从分水孔424向下流动,通过导水管425导流至第二贯通孔521内并向下流动至磨头上,实现高速运转过程中向圆周分布的磨头供水的目的;水流至每一磨头处为每一磨头打磨过程提供冷却水,冷却效果强且供水量较少,避免大范围洒水造成浪费和避免较多的水会渗入到瓷砖内部而增加了后续脱水工序的难度。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组装轴52的上端设置锁固座,所述锁固座设置有套设在组装轴52上端外环的环和插置于第一贯通孔51的弹片;所述锁固座可牢固将组装轴52组装第一贯通孔51内。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导水管425和第二贯通孔521之间的间隙设置有密封件54;所述密封件54可进一步防止水流渗透至齿轮传动组,影响各齿轮的正常传动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导水环421的内径与分水腔室422的内径相同,所述导水环421的外径小于所述分水腔室422的外径;所述分水腔室422为环形腔室,所述分水叶片423由分水腔室422的内环向外环螺旋外扩延伸;所述分水叶片423将分水腔室422分隔成呈逐渐外扩的弧形的分腔室4221;当分水盘42高速转动时,水流从导水环421向分水腔室422流动时,水流是靠近分水腔室422的内环,当分水盘42随磨头高速转动时,处于分水腔室422内环的水流会甩向分水腔室422外环并撞击到分水叶片423上,水流受到分水叶片423阻挡在分水腔室422内环流动,使得水流不受分水盘高速转动而圆周转动,保证水流可向下流动为磨头提供冷却水,供水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分水孔424设置于分水腔室422靠外一侧的底壁,水流由内向外甩动并撞击分水腔室422外环侧壁上,因此水流在靠近分水腔室422外环侧壁一侧改变水流方向,而分水孔424靠近水流方向改变位置方便水流通过分水孔424向下流动,分水更顺畅。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下水凸环413的底端与所述导水环421的下端之间具有间距,所述导水环421的上端与所述承水腔室411的底壁之间具有间距;所述下水凸环413悬空倒置在导水环421内,所述导水环421与下水凸环413和承水腔室411没有任何接触点,在分水盘42转动过程中导水环421转动不会碰触到下水凸环413和承水腔室411内,所述下水盘41始终处于不动状态,连接外接水的管路不会转动成麻花,不会影响到外接水的供给;且分水盘42可在高速转动过程中顺利接水且分流至各磨头上。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下水凸环413的外环直径与所述承水腔室411的外环直径相同,所述下水凸环413的内环直径大于所述承水腔室411的内环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进水口412设置于承水腔室411的顶壁,所述进水口412设置有连通承水腔室411的接水管4121;且所述进水口412到承水腔室411外侧壁的距离大于所述下水通孔414到承水腔室411外侧壁的距离;所述接水管4121方便将水注入承水腔室411并由下水通孔414分流至分水腔室422内。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承水腔室411的底壁向上凸设有多个分布在同一圆环上且呈圆弧状的导片4111,所述导片4111与承水腔室411同心设置;且所述下水通孔414到承水腔室411外侧壁的距离小于所述导片4111到承水腔室411外侧壁的距离;当水从进水口412往下时,导片4111可将水流分散,每一下水通孔414均匀下水。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动力主轴111的上端套设有套筒座112,所述套筒座112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动力主轴111连接;所述下水盘41、分水盘42分别套置于套筒座112上,所述下水盘41、分水盘42分别与动力主轴111之间间隔有套筒座112,可避免下水盘41、分水盘42受动力主轴111影响而转动,影响供水机构4的供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第一过渡齿轮13设置于第一过渡齿轮轴131上,所述第二过渡齿轮14设置于第二过渡齿轮轴141上,所述正转齿轮15设置于正转齿轮轴151上,反转齿轮16设置于反转齿轮轴161上;所述公转体3将主动齿轮11、第一过渡齿轮13、第二过渡齿轮14、正转齿轮15及反转齿轮16包裹在内,所述动力主轴111、第一过渡齿轮轴131、第二过渡齿轮轴141、正转齿轮轴151、反转齿轮轴161两端通过轴承31与公转体3枢接;所述公转体3可将所述主动齿轮11、第一过渡齿轮13、第二过渡齿轮14、正转齿轮15及反转齿轮16包裹在内,有效起到防尘效果,避免打磨石材时灰尘覆盖在各齿轮上而影响各齿轮正常转动,使磨头打磨工作更顺畅。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公转体3内设置有套置于主动齿轮11、第一过渡齿轮13、第二过渡齿轮14、正转齿轮15及反转齿轮16上下端的定位座39,所述定位座39设置有抵靠于每一齿轮上端或下端的定位块391、将各定位块391连接在一起的连接块392和设置于定位块391上且供动力主轴111、第一过渡齿轮轴131、第二过渡齿轮轴141、正转齿轮轴151及反转齿轮轴161穿设的孔洞393;所述定位座39可限制各齿轮位于各轴的所处位置,保证各齿轮啮合位置准确且固定,传动关系更精准、牢固顺畅。
上述实施例和附图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1.一种打磨效率高的多磨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公转体、三组设置在公转体下方的磨头组及磨头传动机构;所述磨头传动机构具有主动齿轮和驱动主动齿轮转动的磨头电机、三组对应驱动三组磨头组运转的齿轮传动组,所述主动齿轮设置有与磨头电机连接的动力主轴;每组所述齿轮传动组具有第一过渡齿轮、第一过渡齿轮轴、第二过渡齿轮、第二过渡齿轮轴、正转齿轮、正转齿轮轴、反转齿轮及反转齿轮轴;所述主动齿轮啮合第一过渡齿轮,所述第一过渡齿轮啮合第二过渡齿轮和正转齿轮,所述第二过渡齿轮啮合反转齿轮;且所述公转体顶面设置有具有内齿圈且与主动齿轮同心的齿轮环,所述第一过渡齿轮轴、第二过渡齿轮轴、正转齿轮轴或反转齿轮轴的上端设置有第三过渡齿轮,所述第三过渡齿轮与齿轮环啮合;每组所述磨头组具有一设置于正转齿轮轴下端的正转磨头和一设置于反转转齿轮轴下端的反转磨头,六个磨头圆周均匀分布于公转体下方,且正转磨头和反转磨头间隔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打磨效率高的多磨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转齿轮轴、反转齿轮轴分别设置有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一贯通孔内套设有组装轴,所述组装轴设置有第二贯通孔;所述多磨头结构还包括有为正转磨头、反转磨头分别供水的供水机构,所述供水机构具有下水盘和随磨头转动的分水盘,所述下水盘设置有环状的承水腔室、连通承水腔室的进水口、由承水腔室的底壁向下延伸的下水凸环和多个圆周均匀分布于下水凸环上且连通承水腔室的下水通孔;所述分水盘设置有导水环、分水腔室、多个分水叶片和多个分水孔;所述下水凸环套设于所述导水环内,且所述导水环的下端与分水腔室连通;多个所述分水叶片设置于分水腔室的底壁上并将分水腔室分隔成多个分腔室;多个分水孔圆周均匀设置在分水腔室的底壁上,且每一分腔室对应设置一个分水孔,且所述分水孔插置有伸入第二贯通孔内的导水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打磨效率高的多磨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管和第二贯通孔之间的间隙设置有密封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打磨效率高的多磨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环的内径与分水腔室的内径相同,所述导水环的外径小于所述分水腔室的外径;所述分水腔室为环形腔室,所述分水叶片由分水腔室的内环向外环螺旋外扩延伸;所述分水孔设置于分水腔室靠外一侧的底壁。
5.如权利要求2所述打磨效率高的多磨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凸环的底端与所述导水环的下端之间具有间距,所述导水环的上端与所述承水腔室的底壁之间具有间距。
6.如权利要求2所述打磨效率高的多磨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凸环的外环直径与所述承水腔室的外环直径相同,所述下水凸环的内环直径大于所述承水腔室的内环直径;所述进水口设置于承水腔室的顶壁,所述进水口设置有连通承水腔室的接水管;且所述进水口到承水腔室外侧壁的距离大于所述下水通孔到承水腔室外侧壁的距离。
7.如权利要求2所述打磨效率高的多磨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水腔室的底壁向上凸设有多个分布在同一圆环上且呈圆弧状的导片,所述导片与承水腔室同心设置;且所述下水通孔到承水腔室外侧壁的距离小于所述导片到承水腔室外侧壁的距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打磨效率高的多磨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齿轮设置于第一过渡齿轮轴上,所述第二过渡齿轮设置于第二过渡齿轮轴上,所述正转齿轮设置于正转齿轮轴上,反转齿轮设置于反转齿轮轴上;所述动力主轴、第一过渡齿轮轴、第二过渡齿轮轴、正转齿轮轴、反转齿轮轴两端通过轴承与公转体枢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打磨效率高的多磨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公转体内设置有套置于主动齿轮、第一过渡齿轮、第二过渡齿轮、正转齿轮及反转齿轮上下端的定位座,所述定位座设置有抵靠于每一齿轮上端或下端的定位块、将各定位块连接在一起的连接块和设置于定位块上且供动力主轴、第一过渡齿轮轴、第二过渡齿轮轴、正转齿轮轴及反转齿轮轴穿设的孔洞。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