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窗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轨推拉窗。
背景技术:
目前,居家装饰成为人们生活的必经阶段,居家装饰通常会用到推拉窗和平开窗。目前用到最多的推拉窗两轨推拉窗,由窗框以及设于窗框内的左扇和右扇组成,这种适用于比较小较窄的窗洞,若窗洞加宽则需要加宽窗扇,在只有两扇窗的情况下会降低两轨推拉窗的稳定性和牢固性。因此,出现了三扇窗的两轨推拉窗,由内扇和外扇组成。但是三扇窗带来的缺陷在于,用户需要打开或关闭时,需要逐个拉动各自的窗扇,费时费力,体验感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联动的双轨推拉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双轨推拉窗,包括由上固、上滑、下滑、左边封、右边封围合而成的窗框、设于所述窗框内且平行位于所述上固下方的上滑、设于所述上固及上滑之间的固玻,还包括上端与所述上滑滑动配合、下端与所述下滑滑动配合的一内扇、位于同一平面的左外扇以及一右外扇,所述内扇的左端设置有一第一密封勾合结构,右端设置有一第三密封勾合结构,所述左外扇的右端设置有一能够与所述第一密封勾合结构相勾合的第二密封勾合结构,所述右外扇的左端设置有一能够与所述第二密封勾合结构相勾合的第四密封勾合结构,所述内扇在向右滑动时,其左端的第一密封勾合结构与所述左外扇的右端第二密封勾合结构勾合以能够带动所述左外扇向右滑动,所述内扇在向左滑动时,其的右端的第三密封勾合结构与所述右外扇的左端的第四密封勾合结构勾合以能够带动所述左外扇向左端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内扇包括由第一上扇光企、第一下扇光企、第一左勾企、第一右勾企围合形成的内扇窗料以及设于所述内扇窗料内的内扇玻;所述左外扇包括由第二上扇光企、第二下扇光企、左扇光企以及第二右勾企围合而成的左外扇窗料以及设于所述左外扇窗料内的左外扇玻;所述右外扇包括由第三上扇光企、第三下扇光企、右扇光企以及第二左勾企围合而成的右外扇窗料以及右外扇玻;所述第一密封勾合结构设于所述第一左勾企的左端以密封所述第一左勾企,所述第三密封勾合结构设于所述第一右勾企的右端以密封所述第一右勾企,所述第二密封勾合结构设于所述第二右勾企的右端以密封所述第二右勾企并且能够与所述第一密封勾合结构相勾合,所述第四密封勾合结构设于所述第二左勾企的左端以密封所述第二左勾起并且能够与所述第二密封勾合结构相勾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左勾企、第一右勾企、第二左勾企、第二右勾企、第一上扇光企、第一下扇光企、第二上扇光企以及第二下扇光企均包括相互平行的里框壁及外框壁、设于所述里框壁上朝向所述外框壁的外侧面的用于卡持第一密封胶条的第一端的第一卡槽、设于所述外框壁上相应于所述第一卡槽的位置处的用于卡持所述第一密封胶条的第二端的第二卡槽;所述里框壁相邻于玻璃的一端和外框壁相邻于玻璃的一端分别向相对的方向凸设有第一存胶部,所述里框壁相邻于对应边边封的一端和外框壁远离对应玻璃的一端分别向相对的方向设置有第三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勾合结构及第三密封勾合结构均包括一卡设于内扇的对应勾企上远离所述内扇玻的一端的第一密封部以及垂直设于所述第一密封部外端的第一勾合部,所述第一密封部包括一用于封堵所述内扇的对应勾企上远离所述内扇玻的一端第一封板、一设于所述第一封板上相应于对应的第三卡槽的位置处的第一卡部,所述第一卡部卡于所述对应的第三卡槽的槽口位置处;所述第一勾合部包括与所述第一封板的外端垂直且贴设于内扇的对应勾企的外框壁的外侧面的第一贴板、一设于所述第一贴板上相邻于所述内扇玻的一端的第一勾板,所述第一勾板向外且向所述内扇玻的方向倾斜;
所述第二密封勾合结构及第四密封勾合结构均包括一卡设于对应外扇的勾企上远离所述外扇玻的一端的第二密封部以及垂直设于所述第二密封部的里端的第二勾合部,所述第二密封部包括一用于封堵所述对应外扇的勾企上远离对应外扇玻的一端的第二封板、一设于所述第二封板上相应于对应的第一密封胶槽的位置处的第二卡部,所术第二卡部卡于对应的第三卡槽的槽口位置处,所述第二勾合部包括与所述第二封板的里端垂直且贴设于对应外扇的勾企的里框壁的里侧面的第二贴板、一设于所述第二贴板上相邻于对应外扇玻的一端的第二勾板,所述第二勾板向里且向所述第一勾板的方向倾斜,并能够抵于对应的第一勾板上;
所述第一密封勾合结构的第一勾板能够在所述内扇向右移动时与所述第二密封勾合结构的第二勾板抵合,勾起所述第二勾板向右移动以带动所述左外扇向右移动,从而带动所述左外扇抵于所述右外扇的左端;所述第三密封勾合结构的第一勾板能够在所述内扇向左移动时与所述第四密封勾合结构的第二勾板抵合,勾起所述第二勾板向左移动以带动所述右外扇向左移动,从而带动所述右外扇抵于所述左外扇的右端。
本实用新型的双轨推拉窗,密封勾合结构能够起到密封的同时带动左扇窗或右扇窗随内窗移动,也可以单独使左扇窗或右扇窗向相应的方向移动,提供多种开窗方式,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方便。密封勾合结构为一体式部件,不必设置单独的密封结构和勾合结构,减少零部件数量,节约开模成本,使得结构布局更加紧凑,提升窗户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双轨推拉窗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轨推拉窗的俯身透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轨推拉窗的侧向透视图。
图4是第一密封勾合结构和第二密封勾合结构的配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至图4,本实施例双轨推拉窗,包括由上固10、上滑12、下滑14、左边封16、右边封18围合而成的窗框1、设于所述窗框1内且平行位于所述上固10下方的上滑12、设于所述上固10及上滑12之间的固玻2,所述双轨推拉窗还包括上端与所述上滑12滑动配合、下端与所述下滑14滑动配合的一内扇3、位于同一平面的左外扇4以及一右外扇5,所述内扇3的左端设置有一第一密封勾合结构6,右端设置有一第三密封勾合结构6’,所述左外扇4的右端设置有一能够与所述第一密封勾合结构6相勾合的第二密封勾合结构7,所述右外扇5的左端设置有一能够与所述第二密封勾合结构7相勾合的第四密封勾合结构7’,所述内扇3在向右滑动时,其左端的第一密封勾合结构6与所述左外扇4的右端第二密封勾合结构7勾合以能够带动所述左外扇4向右滑动,所述内扇3在向左滑动时,其的右端的第三密封勾合结构6’与所述右外扇5的左端的第四密封勾合结构7’勾合以能够带动所述左外扇4向左端移动。本方案中的双轨推拉窗与现有技术相比,设置两外扇和一内扇3,使得推拉窗变得更宽,适应于更大的窗洞,满足客户对大窗户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密封勾合结构能够起到密封的同时带动左扇窗或右扇窗随内窗移动,也可以单独使左扇窗或右扇窗向相应的方向移动,提供多种开窗方式,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方便。密封勾合结构为一体式部件,不必设置单独的密封结构和勾合结构,减少零部件数量,节约开模成本,使得结构布局更加紧凑,提升窗户品质。
所述内扇3包括由第一上扇光企300、第一下扇光企301、第一左勾企302、第一右勾企303围合形成的内扇窗料以及设于所述内扇窗料内的内扇玻31;所述左外扇4包括由第二上扇光企、第二下扇光企、左扇光企401以及第二右勾企402围合而成的左外扇窗料以及设于所述左外扇窗料内的左外扇玻41;所述右外扇5包括由第三上扇光企501、第三下扇光企502、右扇光企503以及第二左勾企504围合而成的右外扇窗料以及右外扇玻51;所述第一密封勾合结构6设于所述第一左勾企302的左端以密封所述第一左勾企302,所述第三密封勾合结构6’设于所述第一右勾企303的右端以密封所述第一右勾企303,所述第二密封勾合结构7设于所述第二右勾企402的右端以密封所述第二右勾企402并且能够与所述第一密封勾合结构6相勾合,所述第四密封勾合结构7’设于所述第二左勾企504的左端以密封所述第二左勾起并且能够与所述第二密封勾合结构7相勾合。
所述第一左勾企302、第一右勾企303、第二左勾企504、第二右勾企402、第一上扇光企300、第一下扇光企301、第二上扇光企以及第二下扇光企均包括相互平行的里框壁800及外框壁801、设于所述里框壁800上朝向所述外框壁801的外侧面的用于卡持第一密封胶条802的第一端的第一卡槽803、设于所述外框壁801上相应于所述第一卡槽803的位置处的用于卡持所述第一密封胶条802的第二端的第二卡槽804;所述里框壁800相邻于玻璃的一端和外框壁801相邻于玻璃的一端分别向相对的方向凸设有第一存胶部805,所述里框壁800相邻于对应边边封的一端和外框壁801远离对应玻璃的一端分别向相对的方向设置有第三卡槽806。其中,所述第一存胶部805为与对应的里框壁800或外框壁801垂直的存胶板。所述第一卡槽803包括与对应的里框壁800和外框壁801垂直的槽底、与所述对应的里框壁800或外框壁801平行的第一槽壁以及共用对应的里框壁800或外框壁801的第二槽壁。所述第一卡槽803的开口朝向所述对应的玻璃的方向。所述第一卡槽803可以供密封胶条插入其中以起到密封的作用,也可以供加强条插入其中以起到加强的作用,所述第一卡槽803用于与对应的密封勾合结构相卡合。
所述第一密封勾合结构6及第三密封勾合结构6’均包括一卡设于内扇3的对应勾企上远离所述内扇玻31的一端的第一密封部61、61’以及垂直设于所述第一密封部61、61’外端的第一勾合部62、62’,所述第一密封部61、61’包括一用于封堵所述内扇3的对应勾企上远离所述内扇玻31的一端第一封板63、一设于所述第一封板63上相应于对应的第三卡槽806的位置处的第一卡部64,所述第一卡部64卡于所述对应的第三卡槽806的槽口位置处;所述第一勾合部62、62’包括与所述第一封板63的外端垂直且贴设于内扇3的对应勾企的外框壁801的外侧面的第一贴板65、一设于所述第一贴板65上相邻于所述内扇玻31的一端的第一勾板66,所述第一勾板66向外且向所述内扇玻31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二密封勾合结构7及第四密封勾合结构7’均包括一卡设于对应外扇的勾企上远离所述外扇玻的一端的第二密封部71、71’以及垂直设于所述第二密封部71、71’的里端的第二勾合部72、72’,所述第二密封部71、71’包括一用于封堵所述对应外扇的勾企上远离对应外扇玻的一端的第二封板73、一设于所述第二封板73上相应于对应的第一密封胶槽的位置处的第二卡部74,所术第二卡部74卡于对应的第三卡槽806的槽口位置处,所述第二勾合部72、72’包括与所述第二封板73的里端垂直且贴设于对应外扇的勾企的里框壁800的里侧面的第二贴板75、一设于所述第二贴板75上相邻于对应外扇玻的一端的第二勾板76,所述第二勾板76向里且向所述第一勾板66的方向倾斜,并能够抵于对应的第一勾板66上;所述第一密封勾合结构6的第一勾板66能够在所述内扇3向右移动时与所述第二密封勾合结构7的第二勾板76抵合,勾起所述第二勾板76向右移动以带动所述左外扇4向右移动,从而带动所述左外扇4抵于所述右外扇5的左端;所述第三密封勾合结构6’的第一勾板66能够在所述内扇3向左移动时与所述第四密封勾合结构7’的第二勾板76抵合,勾起所述第二勾板76向左移动以带动所述右外扇5向左移动,从而带动所述右外扇5抵于所述左外扇4的右端。
本实施例中,第一卡部64还包括由所述第一封板63相应于对应的里框壁800(第一左勾企302和第一右勾企303的里框壁800)的位置处向远离内扇玻31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卡沿67,所述第一卡沿67卡于所述对应的里框壁800的里侧面。所述第二卡部74还包括由所述第二封板73相应于对应的外框壁801(第二左勾企504和第二右勾企402的外框壁801)的位置处向远离对应的外扇玻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卡沿77,所述第二卡沿77卡于所述对应的外框壁801的外侧面。
其中,所述第一卡部64及第二封板73均呈一l形卡钩,所述l形卡钩钩设于对应的第一卡槽803的第一槽壁上,同时,所述第一封板63从与所述l形卡钩相对的方向抵于钩企的相应端。比如:第一密封勾合结构6的l形卡钩勾于所述第一左勾企302的第三卡槽806的右端,同时该第一密封勾合结构6的第一封板63又抵于所述第一左勾企302的左端,这样就可以从左右方向限位第一密封勾合结构6。里外方向的限位通过所述第一卡沿67和对应的里框壁800、第二卡沿77和对应的外框壁801进行限位,这样即可从左右、里外方向对对应的密封勾合部进行限位,无需另设限位结构,降低复杂度,使结构布局更紧密,进一步降低制作成本。
关于上固10、上滑12、下滑14: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固10(上固10定框)包括一内固101以及一外固102,所述内固101的外侧面与所述外固102的内侧面密封连接,所述内固101和外固102均呈中空的矩形框状结构。具体地,在所述内固101的外侧面设置有用于卡设第二密封胶条103的第一端的至少一第一密封胶槽104(本实施例为两个,增加密封性能),在所述外固102的内侧面相应于所述第一密封胶槽104的位置处设置有用于卡设所述第二密封胶条103的第二密封胶槽105。所述内固101上相应于玻璃的第一侧面设置有一第一压线卡槽106,所述第一压线卡槽106的两卡槽壁相应于槽口的一端分别向相对的方向凸设有一第三卡部107(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卡部107与对应的卡槽壁垂直),这样,所述第三卡部107之间的距离小于两卡槽壁之间的距离。所述上固10还包括一卡设于所述第一压线卡槽106中的第一压线108,所述第一压线108呈u形状,在所述第一压线108的开口处设置有与所述卡部卡合的第一卡钩109。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外固102上朝向所述固玻2的第一侧面上设置有用于压住所述固玻2的另一面的第一压板100,所述第一压板100与所述第一压线108配合以压住所述固玻2的上端。
所述上滑12包括分体式的上内滑121以及与所述上内滑121密封连接的上外滑122,在所述上内滑121的外侧面设置有用于卡设第二密封胶条103的第一端的第四卡槽,在所述上外滑122的内侧面相应于所述第四卡槽的位置处设置有用于卡设所述第三密封胶条123的第二端的第五卡槽。在所述内上滑的里侧面向内扇玻31的方向延伸出一第一里侧挡124,在所述内上滑朝向所述内扇玻31的下侧面设置有一内扇上滑道125,所述内扇的第一上扇光企300与所述内扇上滑道125滑动配合,以能够沿所述内扇上滑道125左右移动。在所述外上滑的外侧面向所述外扇玻的方向(向下)延伸出一第一外侧挡126,在所述外上滑上朝向所述外扇玻的下侧面设置有一外扇上滑道127,所述外扇的第二上扇光企与所述外扇上滑道127滑动配合以能够沿所述外扇上滑道127左右移动。
在所述内上滑的上侧面上相应于所述第一压线卡槽106的位置处设置有与其结构相同的第二压线卡槽128,在所述第二压线卡槽128上卡设有一第二压线129,所述第二压线129结构与功能与所述第一压线108相同或相似。在所述外上滑的上侧面上术于所述第二压板的位置处向上凸设有一第二压板120,所述第二压板120与所述第二压线129卡槽128配合以压住所述固玻2,再打入玻璃胶固定。
所述下滑14包括分体式的下内滑141以及与所述下内滑141密封连接的下外滑142,在所述下内滑141的外侧面设置有用于卡设第四密封胶条143的第一端的第六卡槽,在所述下外滑142的内侧面相应于所述第六卡槽的位置处设置有用于卡设所述第四密封胶条的第二端的第七卡槽。在所述内下滑14的里侧面向内扇玻31的方向延伸出一第二里侧挡144,在所述内下滑14朝向所述内扇玻31的上侧面设置有一内扇下滑道145,所述内扇的第一下扇光企301与所述内扇下滑道14滑动配合,以能够沿所述内扇下滑道14左右移动。在所述外下滑14上朝向所述外扇玻的上侧面设置有一外扇下滑道146,所述外扇的第二上扇光企与所述外扇下滑道146滑动配合以能够沿所述外扇下滑道146左右移动。
本实施方式的双轨推拉窗,内窗和外窗的各扇光企采用分体式的里框壁800和外框壁801结构,再使它们之间可拆卸的连接,可以适用各种厚度的玻璃,通用性能更强。里框壁800和外框壁801之间实现多层密封,增加密闭性能,防风防雨隔音。通过密封插配结构进一步的杜绝纱窗与内窗之间,内窗与外窗之间过气、过水等情况,使得隔音隔热密闭效果更佳,提升三滑窗的品质。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1.一种双轨推拉窗,包括由上固、上滑、下滑、左边封、右边封围合而成的窗框、设于所述窗框内且平行位于所述上固下方的上滑、设于所述上固及上滑之间的固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端与所述上滑滑动配合、下端与所述下滑滑动配合的一内扇、位于同一平面的左外扇以及一右外扇,所述内扇的左端设置有一第一密封勾合结构,右端设置有一第三密封勾合结构,所述左外扇的右端设置有一能够与所述第一密封勾合结构相勾合的第二密封勾合结构,所述右外扇的左端设置有一能够与所述第二密封勾合结构相勾合的第四密封勾合结构,所述内扇在向右滑动时,其左端的第一密封勾合结构与所述左外扇的右端第二密封勾合结构勾合以能够带动所述左外扇向右滑动,所述内扇在向左滑动时,其的右端的第三密封勾合结构与所述右外扇的左端的第四密封勾合结构勾合以能够带动所述左外扇向左端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轨推拉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扇包括由第一上扇光企、第一下扇光企、第一左勾企、第一右勾企围合形成的内扇窗料以及设于所述内扇窗料内的内扇玻;所述左外扇包括由第二上扇光企、第二下扇光企、左扇光企以及第二右勾企围合而成的左外扇窗料以及设于所述左外扇窗料内的左外扇玻;所述右外扇包括由第三上扇光企、第三下扇光企、右扇光企以及第二左勾企围合而成的右外扇窗料以及右外扇玻;所述第一密封勾合结构设于所述第一左勾企的左端以密封所述第一左勾企,所述第三密封勾合结构设于所述第一右勾企的右端以密封所述第一右勾企,所述第二密封勾合结构设于所述第二右勾企的右端以密封所述第二右勾企并且能够与所述第一密封勾合结构相勾合,所述第四密封勾合结构设于所述第二左勾企的左端以密封所述第二左勾起并且能够与所述第二密封勾合结构相勾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轨推拉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勾企、第一右勾企、第二左勾企、第二右勾企、第一上扇光企、第一下扇光企、第二上扇光企以及第二下扇光企均包括相互平行的里框壁及外框壁、设于所述里框壁上朝向所述外框壁的外侧面的用于卡持第一密封胶条的第一端的第一卡槽、设于所述外框壁上相应于所述第一卡槽的位置处的用于卡持所述第一密封胶条的第二端的第二卡槽;所述里框壁相邻于玻璃的一端和外框壁相邻于玻璃的一端分别向相对的方向凸设有第一存胶部,所述里框壁相邻于对应边边封的一端和外框壁远离对应玻璃的一端分别向相对的方向设置有第三卡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轨推拉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勾合结构及第三密封勾合结构均包括一卡设于内扇的对应勾企上远离所述内扇玻的一端的第一密封部以及垂直设于所述第一密封部外端的第一勾合部,所述第一密封部包括一用于封堵所述内扇的对应勾企上远离所述内扇玻的一端第一封板、一设于所述第一封板上相应于对应的第三卡槽的位置处的第一卡部,所述第一卡部卡于所述对应的第三卡槽的槽口位置处;所述第一勾合部包括与所述第一封板的外端垂直且贴设于内扇的对应勾企的外框壁的外侧面的第一贴板、一设于所述第一贴板上相邻于所述内扇玻的一端的第一勾板,所述第一勾板向外且向所述内扇玻的方向倾斜;
所述第二密封勾合结构及第四密封勾合结构均包括一卡设于对应外扇的勾企上远离所述外扇玻的一端的第二密封部以及垂直设于所述第二密封部的里端的第二勾合部,所述第二密封部包括一用于封堵所述对应外扇的勾企上远离对应外扇玻的一端的第二封板、一设于所述第二封板上相应于对应的第一密封胶槽的位置处的第二卡部,所术第二卡部卡于对应的第三卡槽的槽口位置处,所述第二勾合部包括与所述第二封板的里端垂直且贴设于对应外扇的勾企的里框壁的里侧面的第二贴板、一设于所述第二贴板上相邻于对应外扇玻的一端的第二勾板,所述第二勾板向里且向所述第一勾板的方向倾斜,并能够抵于对应的第一勾板上;
所述第一密封勾合结构的第一勾板能够在所述内扇向右移动时与所述第二密封勾合结构的第二勾板抵合,勾起所述第二勾板向右移动以带动所述左外扇向右移动,从而带动所述左外扇抵于所述右外扇的左端;所述第三密封勾合结构的第一勾板能够在所述内扇向左移动时与所述第四密封勾合结构的第二勾板抵合,勾起所述第二勾板向左移动以带动所述右外扇向左移动,从而带动所述右外扇抵于所述左外扇的右端。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