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窗玻璃升降器、车窗组件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6  105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是透视窗玻璃升降器、车窗组件及车辆。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的单扇车门仅有个窗口,但是在一些重卡车辆中,由于其车头的高度较高,因此,为了增加可视范围,在一扇车门上,尤其是驾驶室侧的车门上,有时会开设两个窗口,以便驾驶人员通过下侧的窗口观察其侧边的较低的车辆。

而传统的车窗升降器,如单臂式玻璃升降器,其在噪声控制、升降稳定性方面较差,品质较低。

而如申请号为701711315034.x所述揭示的叉臂式升降器或如申请号为701821149304.4等所揭示的绳轮式升降器,它们均具有一交叉的部位,而将升降器上交叉的部位与车门下侧的窗口避让开以保证观察视野成为一大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透视窗玻璃升降器、车窗组件及车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透视窗玻璃升降器,包括两个导轨、滑轮、线轮、拉绳及托盘,两个所述导轨的两端分别可自转地设置有滑轮且它们上分别滑动设置一托盘,两个托盘由绕经滑轮、线轮的所述拉绳驱动同步升降,还包括转向滑轮,所述转向滑轮与线轮分别靠近一导轨,且转向滑轮不低于所述线轮,所述拉绳绕过临近所述转向滑轮的导轨下端的滑轮并经所述转向滑轮后绕至临近所述线轮的导轨上端的滑轮。

优选的,所述的透视窗玻璃升降器中,所述导轨的上端形成有遮挡其上端的滑轮的线槽的挡板。

优选的,所述的透视窗玻璃升降器中,所述挡板为弧形且凹部朝向滑轮。

优选的,所述的透视窗玻璃升降器中,所述导轨的下端形成有遮挡其下端的滑轮的线槽的遮挡体。

优选的,所述的透视窗玻璃升降器中,所述线轮由电机驱动自转。

优选的,所述的透视窗玻璃升降器中,所述电机固定于电机安装座上,所述电机安装座与所述导轨螺接或焊接或一体成型。

优选的,所述的透视窗玻璃升降器中,所述电机安装座上设置有拉绳自适应张紧器。

优选的,所述的透视窗玻璃升降器中,所述转向滑轮可自转地设置于所述导轨上且临近导轨上端的滑轮上。

车窗组件,包括上述任一的透视窗玻璃升降器。

车辆,包括所述的车窗组件。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本方案设计精巧,通过增加转向滑轮,以使原本位于两个对角位置的滑轮上的拉绳的走形路径改变,从而省去原本对角设置的拉绳所需占据的空间,使两个导轨之间能够形成足够大的空白区域以使车门下侧的窗口能够不漏出拉绳,从而保证下侧窗口的视野,保证可靠性。

本方案通过设置挡板和立柱能够有效地放置拉绳从滑轮中退出,保证拉绳张紧稳定性,同时可以充分地改善防水、排水性能,降低拉绳腐蚀的风险。

本方案采用拉绳自适应张紧器能够有效地在拉绳长期使用后根据拉绳松紧的变化从而自动调整以使拉绳保持张紧状态,从而保证拉绳整体的张紧度以改善运行稳定形。

本方案的线轮采用电机驱动,同时电机安装座固定在导轨上可以降低后续安装难度,当采用一体结构时,可以进一步减少电机安装座与导轨的开孔及连接难度,同时增加整体结构的刚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透视窗玻璃升降器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透视窗玻璃升降器的后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线轮与电机区域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拉绳自适应张紧器的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的车门部位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在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并且,在方案的描述中,以操作人员为参照,靠近操作者的方向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方向为远端。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揭示的透视窗玻璃升降器进行阐述,如附图1、附图2所示,其包括导轨1、2,托盘3、4,滑轮5-8,拉绳9及线轮10。

所述导轨为两个,其两个所述导轨1、2平行且保持一定的间距,两个所述导轨1、2的形状相近,并且两个导轨1、2从其一端向另一端沿直线延伸,从而可以降低常规的弧形导轨加工难度大,且可以解决弧形导轨与托盘配合难度大、稳定性差的问题。如附图1所示,两个所述导轨1、2分别形成有导向槽和/或导向板11、21;所述导向槽和/或导向板11、21旁形成有安装板12、22,两个所述安装板12、22相对设置。

如附图1所示,两个所述导向槽和/或导向板11、21处分别可滑动地设置有一托盘3、4,所述托盘3、4用于架设玻璃(图中未示出),通过两个所述托盘3、4的同步升降即可实现其上玻璃的升降。

如附图1、附图3所示,每个所述安装板12、22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可自转地安装一滑轮5、6、7、8,四个滑轮5、6、7、8成矩形分布,它们用于缠绕并张紧拉绳9,同时,所述拉绳9还缠绕在线轮10上,所述线轮10位于所述导轨1的内侧(右侧)且与导轨1上端的滑轮5临近,通过所述线轮10的正反转来实现拉绳9的移动。

在一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拉绳9为一封闭的环形,其同时连接两个所述托盘3、4,并且所述拉绳9在所述滑轮5、6、7、8及线轮10上绕制成特定的形状,从而使得拉绳9的移动能够带动两个托盘3、4同步升降。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拉绳9也可以是多段,例如可以是两段,其中一段拉绳91的一端固定在托盘3上,其另一端绕过滑轮5、转向滑轮20、滑轮8及托盘4上。另一段拉绳的一端固定在托盘4上,其另一端绕过滑轮7、线轮10及滑轮6后连接到托盘3。从而当线轮转动时,可以带动两段拉绳同步移动。或者所述拉绳可以是三段,如附图1所示,相对于上述两段拉绳的结构,区别在于,将经过线轮10的拉绳分为两段92、93,当一段拉绳收卷时,另一段放卷。

如附图1所示,所述导轨2的内侧(左侧)可自转地设置有转向滑轮20,所述转向滑轮20位于所述线轮10的上方,并且位于导轨2的安装板22内侧的凸部23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转向滑轮20也可以靠近所述轨道1,所述线轮10靠近所述轨道2。

如附图1所示,以所述线轮10为起点为例,所述拉绳9缠绕在所述线轮10上后向下延伸绕经所述导轨1的下端的滑轮6的外侧,随后向上延伸缠绕至所述导轨1的上端的滑轮5的外侧,接着沿水平方向向右延伸缠绕至所述转向滑轮20的外侧,接着向下延伸缠绕至所述导轨2的下端的滑轮8的外侧后,向上延伸缠绕至所述导轨2的上端的滑轮7的外侧,最后再回到所述线轮10上。此时,转向滑轮20使原本位于所述轨道1的上端的滑轮5和轨道2的下端的滑轮8之间的拉绳能够改变方向,从而使拉绳不再占据轨道1、2之间的空间。

并且拉绳位于两个轮之间的每段外都分别围设有外护套,从而外护套能够有效地对拉绳进行保护,避免锈蚀,从而延长拉绳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如附图1所示,在两个所述导轨1、2的上端形成有遮挡其上端的滑轮5、7的线槽的挡板30,所述挡板30与所述导轨1、2的上端的滑轮5、7的外周面的间距小于所述拉绳9的直径,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拉绳从所述滑轮5、7上的线槽退出,保证线路运行的稳定性。

另外,所述挡板30优选为与所述滑轮5、7的曲率相近的弧形挡板,并且其凹部朝下(即挡板向上突起),其遮盖所述滑轮5、7的上半部分,从而能够有效的对所述滑轮5、7进行防护,避免雨水等进入到轮槽中造成打滑及拉绳的锈蚀问题。

当然,如附图1所示,在所述导轨1、2的下端分别形成有遮挡其下端的滑轮6、8的线槽的遮挡体40,所述遮挡体40与所述导轨1、2下端的滑轮6、8的间距小于所述拉绳的直径,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拉绳从所述滑轮5、7上的线槽退出,保证线路运行的稳定性。所述遮挡体40可以是一挡板,也可以是至少一立柱,优选每个导轨1、2的下端形成有两个立柱且临近设置,同时,立柱可以有效地避免积水问题。

所述线轮10可以采用手动方式,例如采用已有的手摇车窗的手摇结构来驱动线轮10转动,优选的方式中,如附图1、附图2、附图3所示,采用自动驱动的方式来驱动线轮10自转,具体的,所述线轮10的中心孔中具有齿,所述齿与一齿轮(图中卫生瓷)啮合,所述齿轮(图中未示出)由电机50驱动自转,从而可以带动所述线轮10自转,当然,也可以采用皮带和带轮的传动方式来进行电机50的扭矩传递或者直接将线轮10固定在减速机构的输出轴上,此处为已知技术,不作赘述。并且,所述电机50固定于电机安装座60上,所述电机安装座60与所述导轨1螺接或焊接或一体成型。

另外,为了保证拉绳处于张紧状态,如附图1所示,所述电机安装座60上设置有拉绳自适应张紧器70,如附图4所示,所述拉绳自适应张紧器70包括轴套701、转轮702、弹簧703、螺栓704及旋转扭簧(图中未示出)。所述轴套701固定在所述电机安装座60上,其上具有通孔7011,所述通孔7011的内部形成有一圈卡齿7012。所述转轮702设置于所述通孔7011内,且其内端面处具有与所述卡齿7012啮合的齿7021,从而当卡齿7012与齿7021粘合时,它们相互之间限位,使得转轮702无法自转,所述转轮702具有用于连接所述螺栓704的螺孔7022,所述螺栓704螺接在所述螺孔7022中,并且所述螺栓704上形成有用于拉绳通孔的过线孔7041,所述螺栓704的限位台7042处固定连接所述弹簧703的一端,所述弹簧703套装在所述轴套701外且其另一端与轴套701的外壁固定,并且,常态下,所述弹簧703处于压紧状态。所述旋转扭簧连接所述转轮702和轴套701并且当所述转轮702的齿7021与轴套701内的卡齿7012不啮合时,能够驱动所述转轮702自转。

当拉绳变的松弛时,所述弹簧703的受力减小,从而其由压紧状态向松弛状态恢复,此时,其形变作用力使得螺栓704向所述轴套701的外部移动,并拉动所述转轮702同时移动,从而转轮702的齿7021与轴套701内的卡齿7012不再啮合,此时,由于转轮702不再受轴套701的限制,因此,能够在旋转扭簧的作用下相对所述螺栓704自转,从而螺栓704伸出的长度边长将拉绳再次拉紧,拉绳对螺栓704的作用力克服了弹簧703的反作用力,从而转轮702的齿7021与轴套701内的卡齿7012再次啮合,转轮702无法再被驱动自转。如此可以自动提根据拉绳的松紧状态来自适应调整,灵活性极高。

本方案进一步揭示了一种车窗组件,包括上述实施例的透视窗玻璃升降器,还包括固定于两个所述托盘3、4上的车窗玻璃。

本方案更进一步揭示了一种车辆,例如可以是各种重型汽车或普通轿车,甚至可以是无动力的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体,车体包括车门,如附图5所示,车门上形成有下窗口80,所述车门上设置有上述车窗组件,所述车床组件的两个导轨位于所述下窗口80的两侧,所述转向滑轮20位于所述下窗口80的上方,车辆的其他结构,为已知技术,此处不作限定。

本实用新型尚有多种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透视窗玻璃升降器,包括两个导轨、滑轮、线轮、拉绳及托盘,两个所述导轨的两端分别可自转地设置有滑轮且它们上分别滑动设置一托盘,两个托盘由绕经滑轮、线轮的所述拉绳驱动同步升降,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向滑轮,所述转向滑轮与线轮分别靠近一导轨,且转向滑轮不低于所述线轮,所述拉绳绕过临近所述转向滑轮的导轨下端的滑轮并经所述转向滑轮后绕至临近所述线轮的导轨上端的滑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视窗玻璃升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的上端形成有遮挡其上端的滑轮的线槽的挡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视窗玻璃升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为弧形且凹部朝向滑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视窗玻璃升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的下端形成有遮挡其下端的滑轮的线槽的遮挡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视窗玻璃升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轮由电机驱动自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视窗玻璃升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固定于电机安装座上,所述电机安装座与所述导轨螺接或焊接或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视窗玻璃升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安装座上设置有拉绳自适应张紧器。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透视窗玻璃升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滑轮可自转地设置于所述导轨上且临近导轨上端的滑轮。

9.车窗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透视窗玻璃升降器。

10.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窗组件。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透视窗玻璃升降器、车窗组件及车辆,其中玻璃升降器包括两个导轨、滑轮、线轮、拉绳及托盘,两个导轨的两端分别可自转地设置有滑轮且它们上分别滑动设置一托盘,两个托盘由绕经滑轮、线轮的拉绳驱动同步升降,还包括转向滑轮,转向滑轮与线轮分别靠近一导轨,且转向滑轮不低于线轮,拉绳绕过临近所述转向滑轮的导轨下端的滑轮并经所述转向滑轮后绕至临近所述线轮的导轨上端的滑轮。本方案通过增加转向滑轮,以使原本位于两个对角位置的滑轮上的拉绳的走形路径改变,从而省去原本对角设置的拉绳所需占据的空间,使两个导轨之间能够形成足够大的空白区域以使车门下侧的窗口能够不漏出拉绳,从而保证下侧窗口的视野,保证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永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昆山广振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4.13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4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