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电动尾门支撑杆铆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6  130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电动尾门支撑杆铆接结构。



背景技术:

电动尾门支撑杆一般包括相互装配的外套管和内套管以及将电机的旋转运动转变为支撑杆的直线往复运动的电机驱动装置,通过运动力学计算,实现对电动支撑杆最优设计,可通过调整电机的转距,齿轮箱速比,丝杆导程,弹簧力值等变量实现最优解,再通过ecu控制器控制双电动支撑杆实现平顺运动,双杆同步。

汽车后备箱尾门在打开的时候需要支撑杆将其固定支撑住,由于支撑杆使用频率高、使用时间长,极容易造成支撑杆内部的轴承铆压件与内套筒之间出现转动或滑脱的现象,进而使得支撑在使用时出现噪音和安全隐患,且影响支撑杆整体的使用寿命。因此,为保证支撑杆内部元器件良好、使用过程安全,急需设计一种汽车电动尾门支撑杆铆接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汽车电动尾门支撑杆铆接结构,其不仅能够有效避免轴承铆压件与内套筒之间出现转动,而且能够有效避免轴承铆压件在内套筒内部出现滑脱现象,具有装配稳定,防转效果好,防脱效果好,加工简便,结构简单,设计巧妙的优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电动尾门支撑杆铆接结构,包括:内套筒;以及,设置于所述内套筒内并与所述内套筒铆接装配的轴承铆压件;所述轴承铆压件包括:轴承铆压件本体,所述轴承铆压件本体上设置有铆合槽;以及,设置于所述铆合槽内的骨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在所述内套筒与所述轴承铆压件铆合时,所述内套筒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呈圆周且均匀间隔分布,所述骨环上与所述第一凹陷部对应的位置处在第一凹陷部凹陷时同步凹陷成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与所述第二凹陷部相互配合以防止所述轴承铆压件与所述内套筒发生相对转动,所述第一凹陷部与所述铆合槽的侧壁配合以防止所述轴承铆压件与所述内套筒发生滑脱。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骨环设置于所述铆合槽内且所述骨环与所述铆合槽的内壁设置有间隙。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骨环与所述轴承铆压件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铆合槽的两侧壁倾斜设置,且所述铆合槽的槽口尺寸大于槽底尺寸。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在轴承铆压件与内套筒铆接时,先通过铆压机在内套筒上对应的位置施压,使得内套筒上对应的位置处向铆合槽的槽底一侧凹陷成第一凹陷部,在第一凹陷部凹陷时,同样将骨环向铆合槽的槽底一侧挤压呈与第一凹陷部对应的第二凹陷部,然后,通过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的配合对轴承铆压件起到防转的效果,同时第一凹陷部与铆合槽的槽壁抵接,能够有效防止轴承铆压件出现滑脱现象。这样设置的汽车电动尾门支撑杆铆接结构具有装配稳定,防转效果好,防脱效果好,加工简便,结构简单,设计巧妙的优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施例的支撑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内套管与轴承铆压件铆接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内套管与轴承铆压件铆接后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内套筒;11、第一凹陷部;2、轴承铆压件;21、轴承铆压件本体;22、骨环;221、第二凹陷部;23、铆合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汽车电动尾门支撑杆铆接结构,如图1-3所示,包括:内套筒1以及轴承铆压件2,其中,轴承铆压件2设置于内套筒1内并与内套筒1铆接装配。

具体地,如图1-3所示,轴承铆压件2包括:轴承铆压件本体21以及骨环22。轴承铆压件本体21整体呈圆柱状,且在轴承铆压件本体21上设置有铆合槽23。骨环22设置于铆合槽23内。

优选地,骨环22设置于铆合槽23内、且骨环22与铆合槽23的内壁设置有间隙,从而方便骨环22在凹陷时凹陷料能够容置于铆合槽23内。骨环22与轴承铆压件2一体成型。铆合槽23的两侧壁倾斜设置,且铆合槽23的槽口尺寸大于槽底尺寸,从而方便铆接。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3所示,在内套筒1与轴承铆压件2铆合时,内套筒1的外壁上具有多个第一凹陷部11,多个第一凹陷部11呈圆周且均匀间隔分布。在第一凹陷部11凹陷的同时,骨环22上与第一凹陷部11对应的位置处凹陷形成第二凹陷部221。从而通过第一凹陷部11与第二凹陷部221相互配合,防止轴承铆压件2与内套筒1发生相对转动,并且通过第一凹陷部11与铆合槽23内壁的配合,防止轴承铆压件2与内套筒1发生滑脱现象。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大致如下述:在轴承铆压件2与内套筒1铆接时,先通过铆压机在内套筒1上对应的位置施压,使得内套筒1上对应的位置处向铆合槽23的槽底一侧凹陷成第一凹陷部11,在第一凹陷部11凹陷时,同样将骨环22向铆合槽23的槽底一侧挤压呈与第一凹陷部11对应的第二凹陷部221,然后,通过第一凹陷部11与第二凹陷部221的配合对轴承铆压件2起到防转的效果,同时第一凹陷部11与铆合槽23的槽壁抵接,能够有效防止轴承铆压件2出现滑脱现象。这样设置的汽车电动尾门支撑杆铆接结构具有装配稳定,防转效果好,防脱效果好,加工简便,结构简单,设计巧妙的优势。

以上,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一种汽车电动尾门支撑杆铆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套筒(1);以及,设置于所述内套筒(1)内并与所述内套筒(1)铆接装配的轴承铆压件(2);

所述轴承铆压件(2)包括:

轴承铆压件本体(21),所述轴承铆压件本体(21)上设置有铆合槽(23);以及,设置于所述铆合槽(23)内的骨环(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电动尾门支撑杆铆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内套筒(1)与轴承铆压件(2)铆合时,内套筒(1)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凹陷部(11),第一凹陷部(11)呈圆周且均匀间隔分布,骨环(22)上与第一凹陷部(11)对应的位置处在第一凹陷部(11)凹陷时同步凹陷成第二凹陷部(221),第一凹陷部(11)与第二凹陷部(221)相互配合以防止轴承铆压件(2)与内套筒(1)发生相对转动,第一凹陷部(11)与铆合槽(23)的侧壁配合以防止轴承铆压件(2)与内套筒(1)发生滑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电动尾门支撑杆铆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骨环(22)设置于所述铆合槽(23)内且所述骨环(22)与所述铆合槽(23)的内壁设置有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电动尾门支撑杆铆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骨环(22)与所述轴承铆压件(2)一体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电动尾门支撑杆铆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铆合槽(23)的两侧壁倾斜设置,且所述铆合槽(23)的槽口尺寸大于槽底尺寸。

技术总结
一种汽车电动尾门支撑杆铆接结构,它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它包括:内套筒;以及,设置于内套筒内并与内套筒铆接装配的轴承铆压件;轴承铆压件包括:轴承铆压件本体,轴承铆压件本体上设置有铆合槽;以及,设置于铆合槽内的骨环。在内套筒与轴承铆压件铆合时,内套筒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凹陷部,第一凹陷部呈圆周且均匀间隔分布,骨环上与第一凹陷部对应的位置处在第一凹陷部凹陷时同步凹陷成第二凹陷部,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相互配合以防止轴承铆压件与内套筒发生相对转动,第一凹陷部与铆合槽的侧壁配合以防止轴承铆压件与内套筒发生滑脱。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支撑杆铆接结构具有装配稳定,防转效果好,防脱效果好,加工简便的优势。

技术研发人员:王宪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精艺精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17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4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