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门轴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6  114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门的驱动门轴系统。



背景技术:
:很多电动转动门的驱动电机都是安装在门扇中,主要的传动部分也是布置在门扇中,虽然安装空间较大,传动路线容易布置,但是整体的通用性不强,结构不紧凑,无法自然适用于各种不同的门扇门框,不利于电动门的改造维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用性强的电动门轴系统。

本实用新型包括竖直布置在侧边门框处的可转动枢轴,门扇以枢轴为转动中心并和枢轴传动连接,在侧边的门框上固定有电机,电机连接蜗轮蜗杆副的输入端,竖直的中间转轴连接蜗轮蜗杆副的输出端,中间转轴的外部间隙套有轴套,轴套和中间转轴之间通过阻尼摩擦副传动配合,轴套的端部连接有驱动齿轮,连接在枢轴端部的门轴齿轮和驱动齿轮啮合传动,构成门扇驱动机构。

本实用新型中的电机及传动部分都在侧边门框处竖直布置,结构非常紧凑,整体的通用性强,各种门扇都可连接适用。在电动开闭过程中,如果门扇受到阻碍,阻尼摩擦副会立即打滑,电机空转不再能够驱动门扇开闭,也即门扇可以随手任意推挡,和普通门一样手动开闭。阻碍消除时,阻尼摩擦副立即恢复传动不打滑,门扇继续电动开闭。整体设计合理,安全性好,无需增加电路控制,可靠性高。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的安装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2的b-b剖面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可转动枢轴3竖直布置在侧边门框1处,门扇2以枢轴3为转动中心并和枢轴3传动连接,本实施例中门扇2通过支架机构13传动连接枢轴3。在侧边的门框1上固定有电机4,电机4连接蜗轮蜗杆副5的输入端,竖直的中间转轴6连接蜗轮蜗杆副5的输出端。中间转轴6的外部间隙套有轴套7,轴套7和中间转轴6之间通过阻尼摩擦副8传动配合,轴套7的端部连接有驱动齿轮9,连接在枢轴3端部的门轴齿轮10和驱动齿轮9啮合传动,构成门扇驱动机构。

电机4工作时,经过蜗轮蜗杆副5的传动,中间转轴6被转动,在阻尼摩擦副8的带动作用下,轴套7连同驱动齿轮9一起转动,将门轴齿轮10连同枢轴3转动,联动的支架机构13将门扇2驱动,绕枢轴3转动开闭。

如果在开闭过程中门扇2受到阻碍停止,会迫使枢轴3也相对停止,但是电机4还在工作,由于蜗轮蜗杆副5的传递扭矩较大,中间转轴6还在转动,迫使轴套7和中间转轴6之间的阻尼摩擦副8立即打滑,电机4空转,也即门扇2可以随手任意推挡,和普通门一样手动开闭。阻碍消除时,阻尼摩擦副8立即恢复传动不打滑,门扇2继续电动开闭。

阻尼摩擦副8实际上由分别固定于轴套7和中间转轴6上的摩擦片组成,本实施例在轴套7和中间转轴6之间的空隙中布置有压套11及压簧12,压套11压触阻尼摩擦副8,形成阻尼调节机构。这样通过改变对阻尼摩擦副8的压力,可以调整各摩擦片之间的摩擦阻力大小,也即阻尼摩擦副8的阻尼力度。

为了布局更合理,电机4也是竖向布置,本实施例的蜗轮蜗杆副5内含有两对相传动的蜗轮蜗杆,蜗轮蜗杆副5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轴线方向相同,这样电机4、中间转轴6和枢轴3都是竖向,整体可装配成竖式的电动门轴,安装在侧边的门框1上更紧凑美观。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动门轴系统,包括竖直布置在侧边门框处的可转动枢轴,门扇以枢轴为转动中心并和枢轴传动连接,其特征为:在侧边的门框(1)上固定有电机(4),电机(4)连接蜗轮蜗杆副(5)的输入端,竖直的中间转轴(6)连接蜗轮蜗杆副(5)的输出端,中间转轴(6)的外部间隙套有轴套(7),轴套(7)和中间转轴(6)之间通过阻尼摩擦副(8)传动配合,轴套(7)的端部连接有驱动齿轮(9),连接在枢轴(3)端部的门轴齿轮(10)和驱动齿轮(9)啮合传动,构成门扇驱动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门轴系统,其特征为:轴套(7)和中间转轴(6)之间的空隙中布置有压套(11)及压簧(12),压套(11)压触阻尼摩擦副(8),形成阻尼调节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门轴系统,其特征为:蜗轮蜗杆副(5)内含有两对相传动的蜗轮蜗杆,蜗轮蜗杆副(5)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轴线方向相同。

技术总结
一种电动门轴系统,包括竖直布置在侧边门框处的可转动枢轴,门扇以枢轴为转动中心并和枢轴传动连接,在侧边的门框上固定有电机,电机连接蜗轮蜗杆副的输入端,竖直的中间转轴连接蜗轮蜗杆副的输出端,中间转轴的外部间隙套有轴套,轴套和中间转轴之间通过阻尼摩擦副传动配合,轴套的端部连接有驱动齿轮,连接在枢轴端部的门轴齿轮和驱动齿轮啮合传动,构成门扇驱动机构。本实用新型的结构非常紧凑,整体的通用性强,各种门扇都可连接适用。在电动开闭过程中,如果门扇受到阻碍,阻尼摩擦副会立即打滑,电机空转不再能够驱动门扇开闭,也即门扇可以随手任意推挡,整体设计合理,安全性好,无需增加电路控制,可靠性高。

技术研发人员:董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温州市凯东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19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4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