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智能锁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指纹识别锁。
背景技术:
传统的的锁通常由锁体、锁芯、锁杆和钥匙等主要部件构成;其中,锁芯限位安装于锁体中,在锁芯上同时设置供钥匙配对插入的钥匙孔和供锁杆对位锁合的锁孔,利用钥匙控制锁芯在锁体内进行转动即可控制锁杆锁入锁孔内或从锁孔内拨出,从而实现锁的上锁或开锁。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忘记带钥匙或者钥匙丢失而无法开锁;同时,钥匙也容易被复制,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指纹识别锁,开锁方便,使用安全可靠。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指纹识别锁,所述指纹识别锁包括壳体、指纹识别组件、控制组件、驱动组件、锁绳和锁定组件。所述指纹识别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用于采集和识别指纹;所述控制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与所述指纹识别组件电连接;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所述锁绳的尾端固定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锁定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用于将所述锁绳的首端限位在所述壳体内;其中,所述指纹识别组件成功匹配指纹后,在所述控制组件的控制下,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锁定组件解除对所述锁绳的限位。
可选的,所述指纹识别组件包括指纹识别器pcb板和保护件,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识别窗口;所述保护件设置在所述识别窗口上,所述指纹识别器pcb板镶嵌在所述保护件内,所述保护件用于保护所述指纹识别器pcb板。
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偏心轮和滑块;所述电机与所述偏心轮连接,所述偏心轮与所述滑块连接;所述控制组件控制所述电机转动,带动所述偏心轮转动,偏心轮带动所述滑块运动,从而驱动所述锁定组件解除对所述锁绳的首端的限位。
可选的,所述锁定组件组件包括第一弹簧、连动支架、将所述锁绳的首端限位在所述壳体内锁舌;所述第一弹簧一端抵在所述壳体上,另一端抵在所述连动支架的一侧上;所述连动支架的另一侧与所述锁舌连接;所述滑块与所述连动支架抵接,所述滑块驱动所述连动支架往所述第一弹簧方向移动,带动所述锁舌解除对所述锁绳的首端的限位。
可选的,所述偏心轮上设置有偏心柱,所述滑块靠近所述偏心轮的一端开设有通孔,所述偏心柱插入所述通孔内;所述滑块远离所述偏心轮的一端设置有倾斜面,所述连动支架设置有容纳腔;所述滑块远离所述偏心轮的一端插入到所述容纳腔内;在所述电机的驱动下,所述滑块向靠近连动支架的方向运动,所述倾斜面与所述容纳腔靠近所述第一弹簧的表面抵接,并推动所述连动支架往第一弹簧方向移动;所述连动支架压紧第一弹簧,并带动所述锁舌解除对所述锁绳的首端的限位。
可选的,所述锁绳的首端设置有第一凹槽,在指纹识别锁上锁的状态下,所述锁舌插入到所述第一凹槽内对所述锁绳的首端限位。
可选的,所述指纹识别锁包括停止开关,所述停止开关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所述滑块上设置有停止柱;所述电机带动滑块复位过程中,所述停止柱接触并按压所述停止开关,所述控制组件控制所述电机停止转动。
可选的,所述所述指纹识别锁包括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柱和第二弹簧;所述锁绳的尾端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抵在所述壳体上,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柱的一端连接;所述固定柱的另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二凹槽内,将所述锁绳的尾端固定在所述壳体内。
可选的,所述壳体指纹识别锁包括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为所述指纹识别组件、控制组件和驱动组件提供电能。
可选的,所述壳体包括外壳、盖板和限位壳;所述盖板和限位壳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指纹识别组件、控制组件、驱动组件和锁定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限位壳内,并限位固定;所述盖板盖合在所述限位壳上,以密封所述指纹识别组件、控制组件、驱动组件和锁定组件。
本申请的指纹识别锁,用户录入指纹即可通过指纹开锁,不需要用户钥匙,避免了忘记带钥匙或者钥匙丢失而无法开锁的问题。同时,指纹解锁不容易被复制,安全性好。
附图说明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指纹识别锁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一种指纹识别锁的局部分解图;
图3是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一种指纹识别锁的另一局部分解图;
图4是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一种指纹识别锁的另一局部分解图;
图5是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一种指纹识别锁的另一局部分解图;
图6是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一种指纹识别锁的整体分解图;
图7是本申请的一实施例驱动组件和锁定组件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的一实施例驱动组件和锁定组件的另一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的一实施例驱动组件和锁定组件被限位在限位壳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的一实施例限位壳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电机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滑块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的一实施例连动支架的示意图。
其中,100、壳体;110、识别窗口;120、外壳;130、盖板;140、限位壳;150、防水垫圈;200、指纹识别组件;210、指纹识别器pcb板;220、保护件;230、保护盖;300、控制组件;310、pcb板;400、驱动组件;410、电机;420、偏心轮;421、偏心柱;430、滑块;431、通孔;432、倾斜面;433、停止柱;500、锁绳;510、尾端;511、第二凹槽;520、首端;521、第一凹槽;600、锁定组件;610、第一弹簧;620、连动支架;621、容纳腔;630、锁舌;700、停止开关;800、固定组件;810、固定柱;820、第二弹簧;900、蓄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申请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除非另有说明,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意为不排他的包含,可能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其组合。
另外,“中心”、“横向”、“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描述的,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6所示,作为本申请的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指纹识别锁,所述指纹识别锁包括壳体100、指纹识别组件200、控制组件300、驱动组件400、锁绳500和锁定组件600。所述指纹识别组件200,设置在所述壳体100上,用于采集和识别指纹;所述控制组件300,设置在所述壳体100上,与所述指纹识别组件200电连接;所述驱动组件400,设置在所述壳体100上;与所述控制组件300电连接;所述锁绳500,尾端510固定在所述壳体100内;所述锁定组件600,设置在所述壳体100上,用于将所述锁绳500的首端520限位在所述壳体100内;其中,所述指纹识别组件200成功匹配指纹后,在所述控制组件300的控制下,所述驱动组件400驱动所述锁定组件600解除对所述锁绳500的限位。
本申请的指纹识别锁,用户录入指纹即可通过指纹开锁,不需要用户钥匙,避免了忘记带钥匙或者钥匙丢失而无法开锁的问题。同时,指纹解锁不容易被复制,安全性好。指纹识别锁上可以设置例如usb充电口等充电形式的充电接口,方便对电池随时充电。
为了供电所需,具体如图6所示,所述壳体100指纹识别锁包括蓄电池900,所述蓄电池900为所述指纹识别组件200、控制组件300和驱动组件400提供电能。所述控制组件300可以包括pcb板310、pcb板310上的各种电器元件和必须的导线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所述壳体100包括外壳120、盖板130和限位壳140;所述盖板130和限位壳140设置在所述外壳120内,所述指纹识别组件200、控制组件300、驱动组件400和锁定组件600分别设置在所述限位壳140内,并限位固定;所述盖板130盖合在所述限位壳140上,以密封所述指纹识别组件200、控制组件300、驱动组件400和锁定组件600。具体的,所述限位壳140上镶嵌有用于防水的防水垫圈150,所述防水垫圈150与所述盖板130相对应设置。
所述指纹识别组件200包括指纹识别器pcb板210和保护件220,所述壳体100上开设有识别窗口110;所述保护件220设置在所述识别窗口110上,所述指纹识别器pcb板210镶嵌在所述保护件220内,所述保护件220用于保护所述指纹识别器pcb板210。具体的,具体如图6所示,所述外壳120和盖板130上皆开设有相重合的识别窗口110,方便用户录入、按压指纹。指纹识别器作为较容易损坏的关键零件,保护件220可以起到保护指纹识别器的作用。保护件220的材质可以选用硅胶、橡胶等材料。具体的,指纹识别组件200还包括保护盖230,所述保护盖230设置在所述盖板130靠近所述外壳120的一侧上,并可以相对盖板130滑动,以遮盖或者露出所述盖板130上识别窗口110,达到遮盖或者露出指纹识别器pcb板210的目的。保护盖230可以遮盖指纹识别器pcb板210,以保护指纹识别器pcb板210。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驱动组件400包括电机410、偏心轮420和滑块430;所述电机410与所述偏心轮420连接,所述偏心轮420与所述滑块430连接;所述控制组件300控制所述电机410转动,带动所述偏心轮420转动,偏心轮420带动所述滑块430运动,从而驱动所述锁定组件600解除对所述锁绳500的首端520的限位,达到指纹识别解锁的目的。本方案利用偏心轮420的远离,带动滑块430移动,结构简单。具体的,如图9所示,所述电机410、偏心轮420和滑块430皆被限位在所述限位壳140内。如图10所示,限位壳140内设置有刚好可以卡住电机410、偏心轮420和滑块430,且不会妨碍电机410、偏心轮420和滑块430连接和运作的腔室,在此不一一赘述。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锁定组件600组件包括第一弹簧610、连动支架620、将所述锁绳500的首端520限位在所述壳体100内锁舌630;所述第一弹簧610一端抵在所述壳体100上,另一端抵在所述连动支架620的一侧上;所述连动支架620的另一侧与所述锁舌630连接;所述滑块430与所述连动支架620抵接,所述滑块430驱动所述连动支架620往所述第一弹簧610方向移动,带动所述锁舌630解除对所述锁绳500的首端520的限位,达到指纹识别解锁的目的。具体的,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弹簧610、连动支架620和锁舌630皆被限位在所述限位壳140内。如图10所示,限位壳140内设置有刚好可以卡住第一弹簧610、连动支架620和锁舌630,且不会妨碍第一弹簧610、连动支架620和锁舌630连接和运作的腔室,在此不一一赘述。
如图9、图11-13所示,所述偏心轮420上设置有偏心柱421,所述滑块430靠近所述偏心轮420的一端开设有通孔431,所述偏心柱421插入所述通孔431内;所述滑块430远离所述偏心轮420的一端设置有倾斜面432,所述连动支架620设置有容纳腔621;所述滑块430远离所述偏心轮420的一端插入到所述容纳腔621内;在所述电机410的驱动下,所述滑块430向靠近连动支架620的方向运动,所述倾斜面432与所述容纳腔621靠近所述第一弹簧610的表面抵接,并推动所述连动支架620往第一弹簧610方向移动;所述连动支架620压紧第一弹簧610,并带动所述锁舌630解除对所述锁绳500的首端520的限位。通过偏心柱421、通孔431、容纳腔621和第一弹簧610的配合,锁舌630可以巧妙的解除对锁绳500的首端520的限位,从而解锁。
具体的,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锁绳500的首端520设置有第一凹槽521,在指纹识别锁上锁的状态下,所述锁舌630插入到所述第一凹槽521内对所述锁绳500的首端520限位,达到上锁的目的。
本申请的指纹识别锁的解锁以及上锁过程为:指纹识别锁的驱动组件400、锁绳500和锁定组件600在上锁状态时如图8和图10所示,需要解锁时,使用者按压指纹,指纹识别器pcb板210匹配指纹成功后,将匹配匹配指纹成功信号反馈给控制组件300,控制组件300控制驱动组件400的马达转动,在偏心轮420的作用下,滑块430向下移动;滑块430的倾斜面432下移并推动连动支架620向第一弹簧610的方向移动,第一弹簧610被压缩,处于压缩状态;同时锁舌630被连动支架620带动往第一弹簧610的方向移动,锁舌630由此从锁绳500的首端520的第一凹槽521内出来,解除对锁绳500的首端520限位,实现解锁。然后经过一定的时间后,控制组件300控制驱动组件400的马达方向转动,在偏心轮420的作用下,滑块430向上移动;滑块430的倾斜面432上移,连动支架620在第一弹簧610的弹力作用下,向锁舌630的方向移动。至此,驱动组件400和驱动组件400恢复到如图8和图10所示的初始状态。上锁时,使用者只要将锁绳500的首端520直接插入外壳120内,锁绳500的首端520在外力的作用下,与锁舌630接触并推动锁舌630往第一弹簧610的方向运动,第一弹簧610被压缩,处于压缩状态。随着锁绳500的首端520的插入,在第一弹簧610的弹力作用下,锁舌630插入到第一凹槽521内后,实现上锁。本方案实现解锁和上锁的设计巧妙,结构简单。
具体的,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凹槽521可以设置为环绕锁绳500的首端520一周,锁舌630可以360°插入到第一凹槽521内。为了在上锁的时候方便推动锁舌630,锁绳500的首端520的顶部可以设置为圆台形状。
所述指纹识别锁包括停止开关700,所述停止开关700与所述控制组件300电连接;所述滑块430上设置有停止柱433;所述电机410带动滑块430复位过程中,所述停止柱433接触并按压所述停止开关700,所述控制组件300控制所述电机410停止转动。停止开关700和停止柱433的配合可以防止电机410一直转动,保护电机410。
所述所述指纹识别锁包括固定组件800,所述固定组件800包括固定柱810和第二弹簧820;所述锁绳500的尾端510设置有第二凹槽511;所述第二弹簧820的一端抵在所述壳体100上,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柱810的一端连接;所述固定柱810的另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二凹槽511内,将所述锁绳500的尾端510固定在所述壳体100内。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可选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1.一种指纹识别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纹识别锁包括:
壳体;
指纹识别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用于采集和识别指纹;
控制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与所述指纹识别组件电连接;
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
锁绳,尾端固定在所述壳体内;
锁定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用于将所述锁绳的首端限位在所述壳体内;
其中,所述指纹识别组件成功匹配指纹后,在所述控制组件的控制下,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锁定组件解除对所述锁绳的限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指纹识别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纹识别组件包括指纹识别器pcb板和保护件,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识别窗口;所述保护件设置在所述识别窗口上,所述指纹识别器pcb板镶嵌在所述保护件内,所述保护件用于保护所述指纹识别器pcb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指纹识别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偏心轮和滑块;所述电机与所述偏心轮连接,所述偏心轮与所述滑块连接;所述控制组件控制所述电机转动,带动所述偏心轮转动,偏心轮带动所述滑块运动,从而驱动所述锁定组件解除对所述锁绳的首端的限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指纹识别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组件组件包括第一弹簧、连动支架、将所述锁绳的首端限位在所述壳体内锁舌;所述第一弹簧一端抵在所述壳体上,另一端抵在所述连动支架的一侧上;所述连动支架的另一侧与所述锁舌连接;所述滑块与所述连动支架抵接,所述滑块驱动所述连动支架往所述第一弹簧方向移动,带动所述锁舌解除对所述锁绳的首端的限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指纹识别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轮上设置有偏心柱,所述滑块靠近所述偏心轮的一端开设有通孔,所述偏心柱插入所述通孔内;所述滑块远离所述偏心轮的一端设置有倾斜面,所述连动支架设置有容纳腔;所述滑块远离所述偏心轮的一端插入到所述容纳腔内;在所述电机的驱动下,所述滑块向靠近连动支架的方向运动,所述倾斜面与所述容纳腔靠近所述第一弹簧的表面抵接,并推动所述连动支架往第一弹簧方向移动;所述连动支架压紧第一弹簧,并带动所述锁舌解除对所述锁绳的首端的限位。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指纹识别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绳的首端设置有第一凹槽,在指纹识别锁上锁的状态下,所述锁舌插入到所述第一凹槽内对所述锁绳的首端限位。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指纹识别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纹识别锁包括停止开关,所述停止开关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所述滑块上设置有停止柱;所述电机带动滑块复位过程中,所述停止柱接触并按压所述停止开关,所述控制组件控制所述电机停止转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指纹识别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纹识别锁包括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柱和第二弹簧;所述锁绳的尾端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抵在所述壳体上,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柱的一端连接;所述固定柱的另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二凹槽内,将所述锁绳的尾端固定在所述壳体内。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指纹识别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指纹识别锁包括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为所述指纹识别组件、控制组件和驱动组件提供电能。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指纹识别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外壳、盖板和限位壳;所述盖板和限位壳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指纹识别组件、控制组件、驱动组件和锁定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限位壳内,并限位固定;所述盖板盖合在所述限位壳上,以密封所述指纹识别组件、控制组件、驱动组件和锁定组件。
技术总结